梁小斌:诗人要有发散思维 [复制链接]
; c' T3 X4 l- q, j4 V* P5 S
0 y" Q( R6 D& Q! Z* M9 i) Q; h+ P0 Y5 k+ H/ b) J' w7 f0 M& H7 t
肖振中 肖振中 当前离线 3 X3 T# J2 m( g5 k
注册时间2012-1-17最后登录2013-7-22阅读权限200积分19023精华1帖子7794 G9 C$ i2 _2 k5 L. B8 W
主持人
7 O5 U9 Y% Z* V: B6 i! ?' r
G& x, j6 C" ^, N) X z# k0 W1 R丘未达
. I! f& b9 Y B0 P' g0 P
' y1 e4 g+ X4 A& x0 q
/ _& [; x* r$ L3 d5 V0 F- Z I2 Y6 Z& K' J" ]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禁止 帖子
1 K- o0 v: `9 M 电梯直达 楼主
+ p& V0 E6 @7 j# e 发表于 2013-7-19 09:24: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O+ L. o. s* h9 h7 [. R5 ?
2013-7-19 09:23 上传下载附件 (86.54 KB)
% z7 H! r7 k4 S% d, h7 Y2 `3 u+ [+ h' I* k
0 V8 I. t; n& b" z1 Y3 K& S) w1 C) u
“经常有人问我:你一天到晚脑中装着什么?是什么推动着你的精神活动?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诗人要有发散思维,要多反思,多回顾,不失去自己的创造力。”14日下午,中国朦胧诗代表诗人梁小斌做客宝安文化茶座,结合他的人生及创作经历和听众们分享创作心得。
' [% c% M v# f9 @5 n+ M
5 n8 ~' e4 O9 {! \; z ~% @不愿意被贴标签
: W6 e7 E1 q" b* h! x; O0 i5 n. q
梁小斌说,他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写下《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诗歌作品后,在全国引起反响,并因此和顾城、北岛、舒婷等人一起被贴上了中国朦胧诗代表诗人的标签。他并不愿意接受这种身份,他不希望自己被圈定在慷慨激昂、思想深刻的范畴内,因为他认为一个人的思想深刻与否,不是由外在的言行举止来决定的,而且他当时并不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人。他的作品《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虽与他的知青生活有关,但其实当时他并不想到艰苦的地方去,他是一个逃离伟大的上山下乡运动的冠军。一般人通过装病、走后门等方式逃避,他觉得太雷同,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即让自己失去劳动工具,因为公社不可能让一个没有劳动工具的人去劳动。
C) q+ V' E2 W- \/ B' b) Z7 g- ]( a, c: _* d {
虽然内心极其抗拒上山下乡,但他还是去了,而且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解释不清楚的事情。有一次,他干活回来想喝口水,便把锄头放在门后。喝完水后,他在门槛上坐了一会,正好被公社检查团的人看到,他们认为他在偷懒,推开门后看到了他的锄头把上结着蜘蛛网。尽管他一再解释,锄头是刚放过去的,蜘蛛网是刚结上去的,而且蜘蛛网还没完全结好,他们却认为他在狡辩,要叫社员们来参观他是如何懒惰的。后来,锄头把上结蜘蛛网的事成为他长期不劳动的一个证明。
* }3 J/ \2 ]+ L5 D; O/ _: ]5 k7 R; ?% b+ x9 H" Q w: a" E
在困境中反思自我/ c7 E+ R2 @# }- k8 d# p! v
7 Y, s6 g9 C7 y J) r
梁小斌原本在一家国营制药厂上班,对诗歌着迷的他向工厂请了三个月的创作假,但假期结束后他一直没回厂里报到。因长期不上班,工厂遂下文将他除名。当时,人事工劳科科长冒着大雪像送奖状似的,将除名决定送到了他家里,梁小斌很感动,对科长说:“麻烦你跑一趟,我本来应该亲自去取的。”梁小斌的父母认为厂里处理不公,就话里有话地说:“这个孩子就爱写诗,我们管不住。自从邓颖超接见过(在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创作奖颁奖会上)之后,他就越来越不像话了。”这位科长吃了一惊,说不知道这个情况,回去反映一下。梁小斌说,不要反映了,他不想回去上班。* V0 O0 v) J8 N* k1 M3 Y+ N6 [
$ C9 ^: p3 a" l$ ]8 E6 a7 P5 E0 U
当时的他并不清楚,失去工作意味着什么。他关起门来蒙头大睡,甚至几天不吃饭,渴了就抓窗台上的雪吃。他吃雪时还在想问题,人不走运时,连雪都下在外面。他的父母在走廊里探头探脑,想知道他这个没有工作的怪物到底在干什么。他想的则是,在卡夫卡那里,人有工作叫异化,在中国却相反,人无工作就是甲壳虫。后来,他到全国各地过着打工生活,做过计生宣传、电台编辑等工作。在困境中,他不断反思自我。他认为,在一定的生存困境下,一个人最容易听到自己内心的反省,但现在很多人却不去回想,不去反思,于是便渐渐没了反思的能力。
. Z3 Y' b- Q; {) d2 q' C& k
3 O+ v! D6 M. q9 c: S! t诗人要有发散思维
6 j& i6 O1 y/ N% |7 A9 s( u. s7 t7 u' V: Z$ h
工作没了,人照样要生存,照样要娶妻生子。他的妻子在产下孩子后对他说:“我要喝一碗鱼汤。”听到这句话,他觉得很茫然,鱼汤在哪里?后来,他慢慢想到,要先有鱼才能做汤,可是鱼又在哪里?于是,他走向了超市。因为生存的原因,他打开了一个未曾见过、未曾体验过的生存空间。进入这个空间之前都是有门的,只有经过这道门,他才能买到鱼,才能做出鱼汤。在超市看到一位老人的篮子里放着几根葱,他会想她接下来会买什么。他将生活的各个流程及环节联想起来,在脑中不停地进行着发散思维,正是这些,推动着他走向沉重的精神活动。他感觉世间唯有思维永不枯竭,他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把问题想得很深刻。" T, Y- K+ n" Z8 @
& N& F9 E4 r, Q: ^+ u
当初蜘蛛在他的锄头把上结网,他想到的是,蜘蛛,你不知道我马上就要取走锄头吗?我还要到地里干活呢。我取走锄头,就会毁了你的家园。这个情景让他想起了日本的一个俳句,一个小姑娘来到井边打水,木桶只在井台上放了片刻,便有牵牛花爬了过来,盘绕在木桶上。小姑娘动了花神之心,对牵牛花说,你难道不知道我马上就要打水吗?你赶快离开我吧,免得我把你折断。
3 W- u7 p; A0 Y& k E6 }8 J8 ]# I# _) \& D8 J
保持自己的创造力
; P m$ ^- T& g( }! j7 R9 \# [. g2 {- j( V
因为知青生活太清苦,梁小斌曾偷了农民的一只鸡,装在小提琴盒里,拎到另一个知青点去炖。等到天黑时,他将小提琴盒打开,鸡已奄奄一息,梁小斌将它脖子一拧,鸡就死了。于是,他想到了贝多芬的那句“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也想出了一句“我要扼住准备报晓的雄鸡细长的咽喉”。顿时,他心绪沸腾,他真的捡起鸡,在它的“咽喉”处重重地扼了一下。晚上漆黑一片,煤油炉在床底下炖着鸡,老乡伸头看他们,他们装作睡着了,见没什么动静,老乡便准备走了。6 T7 ^- z, g2 R: T3 i3 o* `5 s
, s" b; f9 Z0 b. L* x- a2 Y/ o' r$ d7 \这时突然一阵风吹来,躺在床上的梁小斌闻到了鸡的香味。他突然跃起,拦住老乡,想挡住那风,不让鸡汤的香味吹到老乡的鼻子里。实际上,这是徒劳的,他把这个情景写进了诗里:“鸡的芬芳在大步疾走,犹如戴着红色羽冠的翩翩少年,骑着白马,将它被杀害的消息,在天亮之前,通知千家万户。”他不能睡下,便与老乡在打谷场上聊天。聊天的时候,梁小斌蹲在碾盘上想的是,该放盐了。
$ o" C" A/ x [* M* @
1 |* L& M8 B2 P) U梁小斌最后说,很多东西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都是成品,至于是怎么形成的,大家都不知道,这就会束缚人的思维,从而失去创造力。这种原创性的思维是很多人的短板,他艰辛几十年,一直没有放弃对这种创造力的追求,他今后仍将坚持不懈地研究下去。4 q6 ]0 m* I$ T) Q9 @
7 z* I% N' a5 m
■保安日报记者 左永霞/文 蔡维泽/图) i% V) s: h R+ Z/ d
# ?8 M. L: t- l5 k4 |
$ M% q" P0 J! I, ~& ^: }
& V% C7 ^0 T1 ` X5 E% M8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