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0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0后:碎片化年代的诗歌英雄 ——“中国80后诗人诗歌作品大展”编辑手记(马启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25 0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马启代 于 2013-7-25 09:22 编辑

           80后:碎片化年代的诗歌英雄
                                           ——“中国80后诗人诗歌作品大展”编辑手记

                                                                          马启代

      继“中国90后诗人诗歌作品大展”专号(《山东文学》2013年1月下半月刊)之后,按照该刊执行主编高艳国先生的构想,7月份推出“中国80后诗人诗歌作品大展”专号,11月份还将推出“中国70后诗人诗歌作品大展”专号,作为一家综合性的文学期刊,一年内拿出如此精力和篇幅垂青于当代中国新诗,还要直面中国特色的质疑和诟病,其梦想、热情、胸襟和担当着实令人可钦可佩。
      2013年,对于《山东文学》下半月刊而言,无疑将是一个诗歌的年份,我们正试图用最优秀的诗人的最好的文本来建造一座汉语新诗的长城。


      在我的印象中,80后的一代人是在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上被悬置、被苛责、甚至被漠视的一群人,也是他们自我确立、自我推销、甚至自我放逐的一群人,他们的童年和少年几乎经历了两个年代,在他们毫无心理准备、毫无招架之力的时候,无可避免地被推向社会、甚至是社会的边缘。他们反抗、颓废,被击痛、被击醒,留下了许多奋斗和挣扎的印痕。——我把这个年代称为碎片化的年代,我把这些诗歌领域里高扬起精神旗帜的青年人视为难得的英雄。
    所谓的碎片化,是我反复斟酌后确认的概念。张大为先生在《当下诗歌:文化实质与文化实体》中从透视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出发,立足当代诗歌文化实质和文化实体的建构,对“后现代”和“多元化”带来的文化误认和价值误读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诘问,其对当下诗歌价值和观念碎片化的揭示更有触目惊心之处。而我所指的碎片化是一种宏观性的描述,我无意在特定概念的界定上引证或论证,我只是想表明,在80后诗人开始出道的年代,也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这一个时期,他们不幸正赶上了中国社会彻底碎片化的到来。我认为,社会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破碎、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但文明的未来是末路还是圣境,正如人类的未来是地狱还是天堂一样属于宗教性的课题。不过,社会出现彻底的破碎却是80后一代人在青春期遭遇的一场宿命。在这里,我们必须清楚,我所指的破碎是来自社会价值评估系统的混乱从而在人们日常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诸方面引起的无序,它是灵魂的破碎,是对社会文化实质的戕害。如果放开来谈,它更多的应是社会学的命题,但它必然作用于人的心灵,从而制约着一代文学的精神走向,80后诗歌只是其中的一个投影。思考过类似问题的读者很清楚,我在这里指称的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畸形的全民商业化,尽管它被冠以漂亮的名称,那就是市场经济。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有两种病毒无法根除、只能遏制,一是对权力的追逐,二是对金钱的崇拜,它们都属于正常的人欲范畴、并非洪水猛兽,但其魔性一旦释放,则贻害无穷。前者我们在数十年的乌托邦实验中以“浩劫”买单,后者肆虐,同时与前者苟合,正是我所谓彻底碎片化的到来。我想这就是80后成长的时代语境。好在,上苍无意灭绝一切,它赐予这代人一个前无古人的生存利器,那就是网络。
      如果没有互联网,这个像人类发现火一样的伟大发明,彻底碎片化的社会就会彻底坠入历史的黑夜,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更新换代如今看来并非臆造的神话。许多余先生在《80后诗歌概述:个体标榜、群体命名及内部分化》中曾明确指出:“80后诗歌概念离不开大众文化和网络传媒文化的影响,它命名的提出以及相关的活动都是最初经由网络传播开来的,围绕着80后诗歌的争论也主要在‘扬子鳄’、‘漆’等网络论坛上展开,在2001年正式被认可。”事实上,80后的概念早就被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也有人认为2000年8月《诗参考》率先刊出“80年代出生的诗人的诗”最早直指了“80后诗歌”这一概念,而对80后诗歌做过较系统研究的80后诗人许泽平在《80后诗歌研究综述》中认为刘春、丁成等人是较早撰文对这一命名作出回应的诗人。不过,我们至今能看见到的第一本纯80后诗选集《一滴水晶》出现于2000年,系自费印刷,此后“经典类”的专刊、专号、专辑,以及选集、合集等蜂拥而起,彰显出80后自我命名、自我炫耀的迫切和焦虑,以及他们自主释放、自主设计的个性和勇气。在受害者和收益者的双层社会规定性里,他们感受到的虚无和空洞我相信是刻骨铭心的,因为他们过早地认知了担当的重要,而双肩还过于稚嫩;他们需要突破和冲锋,自身的储备和力量又明显不足,他们就是在彷徨和苦闷中开始书写的。王涛在《代际定位与文学越位:80后写作研究》中对此有着较详细的论述,事实上,无论“青春书写”、“历史书写”、还是“奇幻武侠书写”,这些文字书写的精神元素在80后诗人的歌唱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在寻求自我定位的寻找中张扬着精神的自由,在速朽的表达中实现着自我的定位,的确体现出“勇猛无比”和“势如破竹”。的确,他们英雄式的冲锋,不仅表现在文学层面,还在生命哲学层面和美学层面上为未来新汉诗诗体和诗学的成熟拓展了空间,同时,在社会学层面成为对精神沉沦的一次拯救。自然,网络的快捷方便加速了写作的速度,刺激了文化欲望的膨胀,拆除了诗歌应有的门槛,消弱了诗歌本身应有的魅力,也为权力和金钱的深度苟合提供了便利。出师未捷,泪水满巾,是耶,非耶?只有期望于社会的变革和80后个体的成熟。当然,我对代际划分一向十分谨慎,相同的时间断面不一定拥有相似的思维层面,但相同的时间断面毕竟拥有相近的文化语境和社会生存环境,这一点李泽厚先生早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就曾有过论述,从实践意义上来讲,只要注重细分整体、局部和个体的联系和差异,不作简单武断地归类和认同,代际划分还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顺着这样的思路,我在阅读80后诗歌文本的同时不断揣摩他们的艺术谱系和精神源流。其实这个工作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做过不少的阐述,重要的文章包括枕戈的《80后之“神性写作”与“口语写作”》、金浪的《80后诗歌的谱系与身份焦虑》、老刀的《无效的重复与复辟——“八十年代”诗歌写作现状批判》、以及陈仲义的《在焦虑与承嗣中立足:“70后”、“80后”诗歌》等,综述而言,不过有海子、骆一禾源出的神性写作一脉、有今天派源出的知识分子写作一脉、有第三代源出的口语民间一脉、有日常写作源出的下半身写作的一脉、以及包容性很强的乡土诗一脉。应当说,80后诗人的写作的确带有前辈诗人浓重的影子,由于人生和艺术经验的双层单薄,过分的冲锋和过度的焦虑必然导致作品的先天不足,如陈仲义在《在焦虑与承嗣中立足:“70后”、“80后”诗歌》一文中尖锐地指出:“与第三代相比(他们)无根本性的文本突破,缺乏生活的底蕴,对生命的体验不足。在题材的书写上,整体地与城市生活和阴暗、性、毒这些东西亲密接触,显得过于局限。时间一长,必然流于对语词的虚妄痴迷,离审美的底色越来越远。”霍俊明也在《“80后”为中国诗坛提供了什么样的版图?——贵州、山东、河南“80后”诗歌选读印象》中指出“‘80后’诗人的写作还更多粘滞于语言、技巧,往往还在表达的冲动中奔跑,个人化的空间有些过度膨胀,诗人的视角也往往限于现实表象,而普遍缺乏个性化的历史想象力,从而诗歌的维度过于单一和执拗,而缺乏容留的视角”;令人欣喜的是,有的批评就来自他们本身,说明这一代诗人群中有不少善于思考和反省自我的优秀分子,如老刀在80后诗人出道伊始就对兄弟们缺乏独立性的“知识分子”立场、盲目使用口语、以及僵化地继承乡土血脉提出了严正警告,另一位80后诗人熊焱也在一次与红雪儿的访谈中进一步强调了宗教和哲学对于诗歌的重要性,特别指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必须有一套创作理论来支撑,哪怕其写作是形而下的,理论也要形而上的思考来修补。据此而论,80后诗人是一个个性差异非常巨大的群体,他们之间的差异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代诗人,这是网络的作用,也是社会碎片化造成的结果,良莠不齐的现状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实现优胜劣汰,赵卫峰说《他们从此踏上了不归路——中国80后诗歌剪影》;《山东文学》下半月刊的这期专号显示,已经有太多的人落伍,已经有太多的人出逃,也已经有更多的人以新的姿态加入了这个队列,坚持行进着的老队员也已经多次更新了自己。刘波在《从青春书写到精神成人——论80后诗人与诗歌》中敏锐地发现:“当有些80后诗人沉于对天空、大地和自然的浸淫,而还有些诗人热衷于对自我和内心的审视时,更有些带着前卫与先锋意识的诗人,他们渴望在语言和思想之间找到短兵相接的支点,并以个人的方式进入,以公共的方式出来,这是年轻诗人在抒写个人经验的同时,他们以自己的能力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这期专号中重新集结起来的108位80后诗人,仿佛历经生存磨难后的梁山108位好汉,在这个具有反抗、叛逆和试图有所建构的阵营里,有过火并和洗牌,个个风格各异,又都身怀独门绝技,最终得到认可,并取得一席之地(当然这是动态的组合,我们截取的只是刹那的一个断面)。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对那些善意批评的回应,80后的成长是无须让外人过分担忧的,在命运的历练中,他们的写作已经取得了不可忽略的实绩,他们的写作姿态有了质的变化,不远的将来,他们中间肯定要产生重要的和更为优秀的诗作。
      自然,由于审美观念的差异,我们的选择尽管想做到百分百的公允,但这本身就是个假命题,专号中的作品大多只能基于我们的囿见来说话。作为60年代出生、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表作品的人,我对标榜的先锋一直心存敬意,对先锋的精神大加鼓吹,但我更褒赞坚实、朴素的审美,对有所担当和介入性的大气、开阔之作心向往之,而对偏离人性之美的写作,以及把审丑降低为写丑,把口语诗误解为写口语,把下半身写作理解为写下半身的远离现代汉语诗学精神的作品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李成恩是位还有更大成长空间的诗人,她的一组《带口罩的鹅》不是首首精彩,但她诗句间形成的温润、细腻的气场,字词间流露出的悲悯和隐忍,表明了她已深悟写作的真谛,其沉静和安谧令人艳羡;郑小琼的《女工记》系列以诗的形式坚持记录底层人的命运,是为后来者留下的包含血泪的历史真相,从这一点上说,这是独特的、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熊焱的《我们这伤悲的人间》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品,他坚持疼痛书写的习惯没有一丝矫情,皆来自对社会和自身的批判性审视;泽平的《秋刀鱼》干净、简洁,空间感和诗性语言把握的很到位,散发着诱人的男人式的忧郁情怀;此外,三米深的《亲爱的骨头》、冯娜的《听说你住在恰克图》、吴小虫的《前北屯》、以及曹谁的《大悲舞》都是具备境界和风骨的成熟之作,在专号中形成第一块重量级版图,我们称之为“八骏图”。希望他们能奔驰的更为稳健和优美,在中国的汉语诗坛不断发出萧萧长鸣。山东80后诗人作为齐鲁文化的传承者和叛逆者,是当代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不事声张,但并不缺席,20位好汉中,姜成娟和刘忠伟算是后来的新人,他俩的诗各有特色,姜成娟热烈、决绝的感情倾诉具有异常真实的艺术感染力;刘忠伟是我从未谋面的小老乡,是位仅凭《黄昏里的一只鸟》就可让人记住的诗人,我相信他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相对而言,“好汉歌”中的其他诗人,如洛盏、张进步、老四、史质等都是有一定影响的80后诗人,作为山东的评论者,包括专号中的其他山东80后诗人,我将倍加关注,会另外形成文字进行推介。“群英会”和“满天星”中的60位诗人,有的是具有广泛影响的80后诗歌活动的早期参与者、组织发起者,有的是对同代人诗歌多有研究的学人,也有新近涌现出的新秀,其中,像马晓鸣、冯昭、王单单、丁成、阿婓、李衔夏、李王强、蒋志武、肖水、纳兰容若、哑者无言等都是具有一定创作实绩的诗人,这次拿出的作品虽不一定代表了他们的最高水平,但不失进入大展专号的水准,其中的不少篇什我是过目难忘的。“网络神”是高艳国先生亲自定下的栏目名,包含了我们更多的期许。作为与互联网一同走进千家万户的80后诗人,网络上始终活跃着他们的身影。我们希望80后诗人在网海冲浪中不断凸显自己的个性,借助网络和纸媒的双层传播,不断写出精美的作品。
      他们自然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这是任何诗人终生都要面对的问题。我记得宋遂良先生在1988年给我的第一本诗集《太阳泪》(与岩峰、谭践合著)作序时写过一句话,他说:“人生是永远的未成品,艺术是永难到达的西天雷音寺。”这句话,我一直视为座右铭,那个年代,我也是今天80后的年龄,而且是年轻的80后。实际情况是,有的人写作只是把文学当补药,这是爱好的阶段;有的人写作是把文学当粮食,这就是热爱的层次了;只有真正的作家才把文学视为宗教,达到敬畏的层面,文学就有了灵魂救赎的力量了。这是我在一次诗会上说的,看到那么多人爱好写作,爱诗,我知道上帝对诗人是很苛刻的,他要给你许多考验,你要耐得住、经受得起。活着的人只能称写诗的人,只有死后才能成为诗人,能不能合格,你自己是不知道的,这当然是同样苛刻的说法。所以,诗人的桂冠是用一生的努力去摘取的,不是仅凭天赋就能获得的,诗人是被上帝久经考验了的人,因为诗人与神灵是同在的。我常说,人的成功除了天分,还要勤奋,还要缘分,缺一不可,这个过程冥冥中就有神秘的力量在背后。我说这样,不但不是在说玄学,相反,我在强调诗人的俗世责任,也就是担当的问题,这里需要厘清的是,诗离开了传播的介质,它什么也担当不了,而诗人作为一个社会人,他必须要敢于承受和担当,这是责无旁贷的事情。不要把诗人的担当混同为诗的担当,那是逃避的借口而已。所以,也在那次诗会上,我重新强调了诗的精神品格、批判视角和母语传承的重要性。谢有顺说,文学是让人慢下来的学问。它是孤独者的事业,我们都要耐得住孤独。桑恒昌先生说,诗是离灵魂最近的文字。事实上,任何排序都是对诗的曲解,108位80后诗人,还有更多专号之外的80后诗人,都要经受同样的考验。推后一段时间来看,我们实际上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补记】接受本期专号的编辑时,我对80后的诗人及其作品并未有整体的和深刻的印象。但扳指一算,他们也已经到了24岁到34岁的年龄,我在这个时间段已出版了大小十几本诗文集,从中外文学史看,几乎有一半多的作家在这个年龄段写出了自己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作品,更不要说那些英年早逝的天才们了。我对艳国先生说,85年以前的80后诗人应当相对成熟了,他们应当有好作品出现,85年以后的80后诗人也已大多进入人生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是金子,应当闪光了。我们要做的只不过是揩去世俗的灰尘,尽力挖掘、打捞被遮蔽的沉潜者、低调者,给80后诗人的集体出场提供一个新的机遇和平台。
为此,我们首先委托80后诗人、评论家王彦明公开组稿,期间,他还得到80后评论家、诗人泽平、李成恩、卢桢等的协助,他们为本期专号提供了最初、也是最重要的蓝本;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委托80后诗人老四针对山东80后诗人的写作现状进行了专题征稿,作为山东本地的文学期刊,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愿意看到更多优秀的山东诗人公开亮相,为了给所有80后诗人一个尽量公正的机会,在选稿上我们进一步严把了质量关;为更广泛地发现和集结80后的优秀诗人,尽力避免我们可能的审美偏好和影响局限带来的偏颇,作为对以上举措的修补,我们又在网络上开展了“紧急征稿”活动(为避免重复,我们特别声明已向先期组稿者应征的作者勿再投稿),活动得到广大博友、特别是“网络诗选”、“现代新诗选粹”、“诗网络”等专业博客的大力支持,他们置顶征稿启事,推荐优秀作品,短短两天多的时间,我们收到有效来稿200多份,对于个别80后重要诗人未见稿件的,我们都设法发出了征稿通知,中国诗歌协会也给了我们大力的帮助。虽然还有些许的遗憾,但像郑小琼、马晓鸣、冯昭、王单单、卢山、罗霄山、姜成娟等80后诗人毕竟在后期征稿中走进了大展。
      任何事物都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变化,80后诗人还是一个进行时,一群在路上的跋涉者。斗转星移,大浪淘沙,10年、20年、50年,甚至更长的岁月之后,许多今天光艳的名字可能失去光芒,甚而被彻底淘汰,而一些微亮的名字可能成为耀眼的星辰。为此,我们提醒,也献上真诚的祝福!

                                                                                                            2013年7月16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7-25 10:24 | 只看该作者
为诗歌办实事。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7-25 14:07 | 只看该作者
发现,并提携新人,公在千秋!力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7-25 16:19 | 只看该作者
一篇系统性的编记,拜读{: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7-25 16:20 | 只看该作者
一篇系统性的编记,拜读{: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7-25 16:20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7-25 16:27 | 只看该作者
应当说,80后诗人的写作的确带有前辈诗人浓重的影子,由于人生和艺术经验的双层单薄,过分的冲锋和过度的焦虑必然导致作品的先天不足,如陈仲义在《在焦虑与承嗣中立足:“70后”、“80后”诗歌》一文中尖锐地指出:“与第三代相比(他们)无根本性的文本突破,缺乏生活的底蕴,对生命的体验不足。在题材的书写上,整体地与城市生活和阴暗、性、毒这些东西亲密接触,显得过于局限。时间一长,必然流于对语词的虚妄痴迷,离审美的底色越来越远。”


霍俊明也在《“80后”为中国诗坛提供了什么样的版图?——贵州、山东、河南“80后”诗歌选读印象》中指出“‘80后’诗人的写作还更多粘滞于语言、技巧,往往还在表达的冲动中奔跑,个人化的空间有些过度膨胀,诗人的视角也往往限于现实表象,而普遍缺乏个性化的历史想象力,从而诗歌的维度过于单一和执拗,而缺乏容留的视角”;


令人欣喜的是,有的批评就来自他们本身,说明这一代诗人群中有不少善于思考和反省自我的优秀分子,如老刀在80后诗人出道伊始就对兄弟们缺乏独立性的“知识分子”立场、盲目使用口语、以及僵化地继承乡土血脉提出了严正警告,另一位80后诗人熊焱也在一次与红雪儿的访谈中进一步强调了宗教和哲学对于诗歌的重要性,特别指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必须有一套创作理论来支撑,哪怕其写作是形而下的,理论也要形而上的思考来修补。据此而论,80后诗人是一个个性差异非常巨大的群体,他们之间的差异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代诗人,这是网络的作用,也是社会碎片化造成的结果,良莠不齐的现状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实现优胜劣汰。{: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7-25 16:29 | 只看该作者
我所指的破碎是来自社会价值评估系统的混乱从而在人们日常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诸方面引起的无序,它是灵魂的破碎,是对社会文化实质的戕害。如果放开来谈,它更多的应是社会学的命题,但它必然作用于人的心灵,从而制约着一代文学的精神走向,80后诗歌只是其中的一个投影。思考过类似问题的读者很清楚,我在这里指称的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畸形的全民商业化,尽管它被冠以漂亮的名称,那就是市场经济。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有两种病毒无法根除、只能遏制,一是对权力的追逐,二是对金钱的崇拜,它们都属于正常的人欲范畴、并非洪水猛兽,但其魔性一旦释放,则贻害无穷。前者我们在数十年的乌托邦实验中以“浩劫”买单,后者肆虐,同时与前者苟合,正是我所谓彻底碎片化的到来。我想这就是80后成长的时代语境。{: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7-25 17:22 | 只看该作者
两位的诗评相得益彰,对80后诗歌写手的标和本都比较全面地做了分析,相信能够给80后写手一些正确的指引,也能够给其他诗歌写手一些启发。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7-28 08:05 | 只看该作者
综合性的文学期刊,一年内拿出如此精力和篇幅垂青于当代中国新诗,还要直面中国特色的质疑和诟病,其梦想、热情、胸襟和担当着实令人可钦可佩。——!,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8 03:2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