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市场很正常(图) 2013-07-26 来源:半岛都市报 说诗歌走向衰落的人不在少数,而且形成了一股很强大的声音,他们的理由是诗歌没市场,没有好作品,没有优秀诗人……虽然诗人“老龄化”严重,但还是有一部分诗人在坚持创作,无惧大众的眼光坚持写自己喜欢的诗歌。还有人把诗歌变成一种越来越高雅的文化,办沙龙、诗会,自费出版诗集,虽然诗歌越来越小众化 ,可他们似乎不担心诗歌的未来发展。诗歌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记者采访了诗人及出版界人士。
正方诗人:诗歌小众化是正常发展
对于当下诗歌的发展,诗人怎么看?正在参加“草原诗会”的青岛诗人、国家一级作家毛秀璞向记者谈了诗歌发展的现状。毛秀璞说,中国当下诗歌界挑大梁的是60后和70后,他们都是知识分子,很多是在高校工作。“再一个,现在民间办刊越来越活跃。特别是在南方,一部分有钱的诗人,自己写诗自己出版,很流行。这些富起来的诗人自己设计、编辑、印刷、出版,而且流派纷呈,不得不说这是可喜的现象。”毛秀璞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现在双语诗歌比较火,“中国当下越来越多的诗人被介绍到国外去,汉诗插上了外语的翅膀。”
都说现在诗歌越来越不受重视,越来越被边缘化,毛秀璞却不这样认为,他说,诗歌是在正常发展。“出版社是企业,是为了赚钱,不可能为了弘扬诗歌赔钱做。”毛秀璞说,“商业的步伐越快,诗歌的步伐越慢,诗歌是一种慢节奏,与经济发展的脚步正好相反。现在人们都追求快、欣赏快,然而诗歌是慢的,在越来越快的大潮中,诗歌越来越不适应。”但毛秀璞认为,诗歌的发展是正常的,“生活当中每个人都是诗人,每个人都在诗意地生活,我不认为诗歌的未来发展是悲观的,它会永远存在,不被看好也是正常的。因为社会发展太快,没有人静下心来读诗歌。但诗歌永远死不了,永远只有少数人在关注它,永远不被大众关注。”至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朦胧诗的火爆,毛秀璞认为那是时代造就的,“按理说是不正常的,那不是诗歌本来的面目,全民关注诗歌反倒是一个畸形的诗歌时代。”毛秀璞告诉记者,现在在北京等城市诗歌活动经常有,“说诗歌走上末路,那是一种说法,说这话的人没有真正进入诗歌界。”对于诗歌未来的发展,毛秀璞认为顺其自然就好,“就像一个人一样,肯定有婴儿期、青年期、壮年期、暮年期。”
反方出版社:没市场不做赔本买卖
谈起诗歌这个话题,某出版社的营销编辑陈女士告诉记者,“如果作者知名度不大,且没有特别稳定的市场需求,出版社确实不太愿意出诗集。”陈女士解释说,每家出版社的定位不一样,有的主打外国文学类图书,有的主打社科文艺类图书,还有的主要是做畅销精品图书,“目的都是赚钱 ,现在一些做得好的出版社都是图书公司做选题,图书公司肯定不能做亏本生意啊,做出来的诗集如果发不出去就亏了。”陈女士说,当然也有做诗集的,不过比较少。
卖不出去就意味着阅读的人越来越少。陈女士说,一是现代社会中,人比较浮躁,很难静下心来读诗,不读诗肯定发现不了好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的好诗人不多了,“从营销编辑的角度来说,好的诗人不仅仅有才华,还要能写出让大众产生共鸣的好诗。我们也接触过一些听说很有才华的诗人,但是写出来的诗不接地气。不接地气不一定没才华,但是不接地气会没市场,这个真是一种特别无奈的悲哀。”此外,诗歌的惨淡跟传播方式也有关系 ,“诗人普遍太"仙",没有太多自营意识。现在网络发达,新媒体满地都是,许多网络红人,比如作业本,他红的原因,一是内容,二是通过各种渠道自营,让更多人知道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而许多诗人还停留在自己的世界里,默默写东西,默默等出版,殊不知还有更好的渠道。”
陈女士说,任何事物,如果不与时俱进,不能带来新鲜的更好的东西,就只能坐等消亡和落寞了。不过,她说自己还是很希望能看到诗人成为主流的一天,因为“一个国家的浪漫根基,当然是从诗开始。” ( 记者 高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