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陵一片云 于 2013-7-31 12:28 编辑
说说《我试着读你》
文/金陵一片云
《我试着读你》是我在诗歌培班群组同图14期活动中写的一首诗。
记得当时看到印度苦行僧的那张图的第一眼就有种疑问在心底产生:这位在常人眼里的苦行僧,看上去已经形如枯槁,可为什么那一双眼睛还能如此明亮,从那里我读出了一种坚毅,一种清澈,一种超凡脱俗。静静地看那双眸,不知不觉地竟被那种清澈脱俗而打动。正是这点,让我有了写一首《我试着读你》的想法。
因为我对印度苦行僧了解得很少,所以要想写出令自己相对满意的诗作,必须搜集一些相关的知识,于是,“百度”成了最好的老师。做好准备工作,我又开始静静地看那张图。从看图构思,到搜集知识点,再到看图,写文,修改,定稿,依序而进。虽说整个过程加起来不足两小时,仓促是再所难免了,但写出来的诗还是令自己比较满意的。下面我简单地说一说这首诗。
起句“试着读你”,即与诗名相对应,进入主题可谓是直接了当。
接着以破折号引出下文——我是怎样读你的呢?
“发,已如衰草/形,已如枯槁/这模样与乞丐没什么两样”,以类似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我乍看到该图所产生的印象。也可以说是对图片的写实吧。
“可我不是你,又怎能了解/你的喜怒与悲伤”,正因为“我不是你”,所以我只能“试着读你”。这两行既与诗名相对应,同时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接下来看看,我是怎么“试着读你”的呢?“佛珠锃亮,是否透露着你前行的方向/目光明亮,是否来缘于你向往的天堂”——锃亮的佛珠、明亮的目光,是对画面的写实,而“是否透露着前行的方向”、“是否来缘于你向往的天堂”,则可归为虚写,是我基于对苦行僧的了解展开的合理想象,也可以理解成是对我“试着读”出来的结果。
“试着去读你的目光”,则表明了画面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目光,如果不是,我又为何要单独说出要试着去读呢?“一种清澈的坚毅”既可理解为是实写,又可理解为是虚写。“竟以一种超凡脱俗的力量将我震撼/并开始一点点洗濯我/那些来自尘世中的迷茫”是我“试着读你”后,产生的最终效果。“竟”字表达出意想不到,而“一点点”则是说明了这种洗濯的过程,“尘世中的迷茫”在我沉浸于那目光之后,仿佛一点点地消亡,又是我看到该图后产生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那目光是多么地令人震撼啊!
然而这些,终究是我看到图后产生的各种虚实相间的想象,毕竟因为“我不是你”,所以我只能“试着读你”。
纵观全诗,主题清晰,整体表达流畅,如果让我说出不满意之处,那就是意象的欠缺。
个人以为,一首好的诗不仅诗者自己要达到满意,也要被大多数的人所认可才行。所以,在这里,我真诚地期待您的坦诚交流!(20130726)
附:
《我试着读你》
文/金陵一片云
试着读你
——
发,已如衰草
形,已如枯槁
这模样与乞丐没什么两样
可我不是你,又怎能了解
你的喜怒与悲伤
佛珠锃亮,是否透露着你前行的方向
目光明亮,是否来缘于你向往的天堂
试着去读你的目光
一种清澈的坚毅
竟以一种超凡脱俗的力量将我震撼
并开始一点点洗濯我
那些来自尘世中的迷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