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波心梦 于 2013-7-26 15:27 编辑
诗者哲也
——波心论诗(其六)
2013年7月26日14:44
诗,是诗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外现。诗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哲学感悟,势必写不出经得起推敲的字句。哲学,是诗的精神支柱,少了它,整个诗的世界将轰然倒塌。
纵观整个诗的历史,但凡声名显赫之辈,皆是深谙哲理之人。他们可以透过错综复杂的意象,找到诗意的栖居点,成就不朽的诗篇。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家哲学,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催生了一系列的忠君报国诗,如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其对“空”的探究,对大彻大悟的追求,造就了一大批禅悟诗,甚至成就了一个诗佛——王维。从王维的《登辨觉寺》可见一斑:
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而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其清静无为的思想更是造就了一大批仙气氤氲的篇章,还有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仙——李白。其《山中问答》,道出了一批神仙诗人的心声: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儒释道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三大主流,其相互融合成就了我国历代诗人的主流人生哲学——出世与入世。古今多少诗篇,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所以,哲学,是诗的精神支柱。
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各家各派畅所欲言。诗的风格也千变万化。
不管何家何派,处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都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与特定的意象结合,形成带有自己哲学观点的诗篇。其思愈深,其诗愈神(传神)。道家鼻祖老子的《道德经》便可看作是不朽的诗篇,其博大精深,令古今中外多少饱学之士赞叹。
所以,我辈爱诗之人若想妙笔生花,读一读哲学吧。诗的神韵,得自于人的哲语。诗者,哲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