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吴谨 于 2013-8-2 18:46 编辑
浅尝辄止者的人生轨迹
——读沈奇短诗《上游的孩子》
文:吴谨
沈奇先生的短诗《上游的孩子》是一首批判现实主义的讽喻诗。诗歌通过对“上游的孩子”的人生轨迹的诗意概括,表达了诗人对浅尝辄止者的人生态度与实践经验的戏谑与否定,以此启示人们对自己的人生现状的思考。《上游的孩子》是一首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好诗。
沈奇短诗《上游的孩子》全诗共14行,从表达方式上,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前十行,叙述“上游的孩子”的人生梦想、浅尝辄止的实践、空怀梦想而不努力实践的可悲结局。后4行为一层,通过议论,表达诗人对空怀梦想而不能下决心去实现者的戏谑与感叹。
“上游的孩子/还不会走路/就开始做梦了/梦那些山外边的事/想出去看看/”“上游”,是河流的初始段落、人生的浅表层次、社会认识与实践的初级阶段。处在上游的人,就像尚未走入社会深层次的自然村落里的自然人一样,尚未被社会分工的深刻社会实践所洗礼一样,他们的人生是未经深刻社会实践检验的、尚处朦胧幻想的人生阶段。这类人,对自己的人生,对社会的未来,从来都充满着美好幻想。
当然,“上游的孩子”也为自己的梦想努力过,但是由于缺乏坚定的人生信念、深入的探究实践精神,他们虽然努力过,但仍然体验不到探索实践的乐趣与快乐,所以,他们仅有的一点点实践经验,也变得毫无意义。“真的走出去了/又很快回来/说一声没意思/”他们很快就对外面的世界失去兴趣,回到出发的原点,继续原初的幻想。大家说,像这样的人,如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干出一番大事业?因此,他们尽管眼睛很“温柔”,充满对未来的梦想,但他们也是很顺从、很快就安于现状。这里的“温柔”,很显然具有了如此的双重意味。
“上游的孩子是聪明的/不会走路就做梦了/做同样的梦/然后老去/”,这是诗人表达观点的部分。“聪明”一词,仍有双重意义:从表面看,“上游的孩子”耳聪目明心眼也开,不会走时就有梦想的能力,他们自然不是天生的笨蛋、不是痴傻呆,如果能保有其先天智慧并不断强化其开拓创新的意识,他们的梦想之花一定可以收获累累硕果。但是,相反,“上游的孩子”由于缺乏坚定的探索精神、顽强实践能力,他们的理想之花在仅有的一次尝试中就可悲的收束了。可见,像“上游的孩子”这样的人的这种“聪明”,只是浅层次上的聪明,在深层次上讲,这种“聪明”是缺乏人生大智慧的代名词。所以,“聪明”一词在此含有诗人对这种人的戏谑与叹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中国社会初步转型,许多“上游的孩子”虽然对自身与外面的世界充满美好向往与期待,但他们对实现人生梦想的实践意志与能力却又是很缺乏的(当然客观环境的限制也是重要原因)。诗人敏锐抓住这一社会意识现实,诗意的高度概括这一社会现象,很有针对性的指出这一人生、社会问题,对激励人们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如不这样,就会如诗歌中的上游的孩子的结局一样,空怀梦想而终老)是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
《上游的孩子》是沈奇先生高度浓缩社会人生现象的“简笔画”,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时代特色图——浅尝辄止者的人生轨迹,其批判色彩与讽喻意义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对当时和以后的人们都有一般的启示作用,不能不说是一首精品佳作。请大家批评!
附:
《上游的孩子》
文/沈奇
上游的孩子
还不会走路
就开始做梦了
梦那些山外边的事
想出去看看
真的走出去了
又很快回来
说一声没意思
从此不再抬头望山
眼睛很温柔
上游的孩子是聪明的
不会走路就做梦了
做同样的梦
然后老去
(写于1984年春 载《诗刊》1998年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