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59|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了不为秋天歌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0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秀水沥阳 于 2013-8-12 08:27 编辑

                                            知了不为秋天歌唱

    夏天到了,路上,河边,村落,只要有绿荫的地方,就有蝉鸣。此起,彼应,夏的空中,除了果实的芳香味道,还充满了“吱吱吱”的知了鸣叫声。因此,有人说,知了,是为了夏天而出生的。
  
  我的家乡,地处丘陵地带,山多,但不高,四季如春,一片葱笼。山上除了树林外,还有竹子。野生的毛竹,占据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清一色的竹子,其它树林很难与其混杂一起。人工栽培的有麻竹,绿竹,是产竹笋的,从入夏到深秋,笋挖也挖不完。而我要说的知了,竟然和这葱笼的山,高雅的竹林,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林木底下泥土中的悲喜剧,年年在上演。
  
  知了从入夏开始,就应季纷纷从地下泥土中爬出来。爬上树枝,脱下那沾满泥土的外壳,抖开薄纱般的蝉翼,开始翔于树林和竹林之间,占领合适的枝头,进行夏之韵的交混鸣唱。那“吱吱……”的鸣叫,有如魔笛,听着听着,轻者被催眠,昏昏欲睡。重者,自己着了相,陷于幻境,一片空蒙。待回过神来,仿佛时间不知从哪里漏掉了几分钟。这种体验,真叫神奇。
  
  知了在夏天可存活七十天左右。这二个多月的空中生活,真有如在天堂般的快活。它们在绿树荫里,在明媚的阳光下,唱歌,求偶,婚配,繁殖。这一辈子快乐时光,也就短短的一个夏季。它们怎么能不珍惜呢。可是,在这鸣叫声中,往往夹杂一种哀怨,燥急。
  
  时间越往后拉,蝉鸣的哀怨味越来越浓。这是爱偶的寻觅和呼唤呀。集体失恋的心声大合唱,就最能扰人心神。越接近秋天,蝉鸣越悲哀。据说失恋的人,最怕在秋天时节,听见那几声哀哀的蝉鸣。那声音仿佛带有魔咒,穿透力极强,失恋的人听了,所产生的共鸣感,会悲从心来,几不欲生。当然,找到心仪对象的蝉儿们,会抓紧时间交配,把受精的卵产于树枝或者竹枝,孵化的幼虫吸取枝液,待来年枯枝落地,幼虫钻入地下泥土里。产完卵的雌雄蝉儿,前后相继死去,对于后代,是不管不顾了。那些找不到对像的蝉儿,也会很不甘的在秋天里消声匿迹,因而,秋天的蝉鸣,怎不哀怨?
  
  知了的幼虫钻进泥土后,据说,要在黑暗的泥土中待上十七年。它们慢慢的进行异形变化,由幼虫而成蛹,一只白白胖胖的类似于蛴螬的玩意儿,要脱五次的皮,异形变化才能稳定。在泥土中,幼虫如同生活在地狱。每当春暖时节,地气湿润,幼虫向上移动,吸食植物根的汁液。秋冬来临,则又深入土中,以避寒冷。古人说的蛰伏,就是这种状况。可是,蛰伏,并不安全。人们发现蝉的幼虫是一道美味,有人把幼虫挖出来,下油锅炸,拌以佐料,味道极为鲜美,有如鸡肉,端上宴席,号称“唐肉”,可见味之珍稀。因此,蝉的幼虫期就被人们大量捕杀。最不幸的是,有一种微生物的孢子,在幼虫的成长期,就会不知不觉的感染到虫体,菌丝在幼虫身体里伴随成长,一直到幼虫异变成蝉形,菌丝也刚好充盈体内发育成熟。此时,从幼蝉的脑门间,长出一丛菌株,把成熟的孢子成功的再次播撒出去。可怜的蝉却未曾死去,在泥土的浅表颤抖着,爬不出来。十七年的辛苦努力,却成了人家一袭茧衣,那是多么的悲哀!人们把它叫蝉花,当地人把它等同于冬虫夏草,挖来晒干后,拿猪肉,鸡鸭肉和蝉花一起,隔水炖熟,逐成一道温润滋补的药膳,争相食用。据市场调查,今年来,一公斤的蝉花,从以前的几十块钱,飙升到近二千块钱。
  
  已是七月流火之时节,今年的夏天就要过去了。知了的鸣叫,开始从欢快转向哀鸣。它们对于季节的转换,要比人类敏感。进入秋天,知了的鸣叫几近凄厉,听不得的,预示秋冬萧杀之气很快就要到了。听老辈人说,近几年,知了的鸣叫声稀了,夏天那种一阵一阵声势浩大的生命欢歌,势头已经大为减弱。我在想,知了,终有一天,会离人类而远去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09:11 | 只看该作者
哦,这是散文诗,我却发了篇散文上来。编辑可否帮删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8-8 11:18 | 只看该作者
也可让俺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12:29 | 只看该作者
朱荣兴 发表于 2013-8-8 11:18
也可让俺学习

呵呵,见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8-8 12:58 | 只看该作者
结尾的提问,似乎有点别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13:21 | 只看该作者
在线灵童 发表于 2013-8-8 12:58
结尾的提问,似乎有点别扭。

君差矣。禅同蝉,佛走了,知了会不知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8-8 17:00 | 只看该作者
秀水沥阳 发表于 2013-8-8 09:11
哦,这是散文诗,我却发了篇散文上来。编辑可否帮删去?

不用删,移到艺术广场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8-8 17:10 | 只看该作者
秀水沥阳 发表于 2013-8-8 13:21
君差矣。禅同蝉,佛走了,知了会不知了吗?

我说的是语法。再说禅或蝉是不因某种因素而转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8-8 17:12 | 只看该作者
在佛身上根本没有知与不知的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19:27 | 只看该作者
白炳安 发表于 2013-8-8 17:00
不用删,移到艺术广场去。

哦,好的。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6 17:2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