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诗歌创作现状 如何评价汉语诗歌?如何考察诗歌的过去、现状、以及诗歌的未来走向呢?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特别是古代诗歌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几乎是一统天下的,一直到明清以后,才渐渐出现被取代的趋势。 而现代诗歌从上世纪初生成,至今已近百年,不过,严格地说,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并没有什么衔接关系,因为他们分别属于两种类型,就像是两个民族、两种语言的文学体裁,正如叙事诗不应该属于诗歌。 现代诗歌在百年发展中可谓三起三落, (一)现代诗歌在辛亥革命后到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中诞生,因为借鉴西方,所以很快能摆脱幼稚,20年代就有小成(多种风格形成,民生、浪漫、唯美新月、象征派等);30年代出现了七月派,40年代出现了九叶派、大众化诗歌,讽刺诗等。 (二)建国27年,诗歌以昂扬而单调的政治抒情为主流,如郭小川、贺敬之、闻捷、李瑛等,后来出现了红卫兵诗、语录诗、小靳庄诗等;现代派诗歌没有立锥之地,干预生活的诗歌在昙花一现之后就转入地下。就是说,诗歌在成熟后又进入多年的波折乃至沉沦,这是文学被政治化、狭隘化的必然结果。 (三)1970年代末,接续食指、黄翔一脉,以《今天》为阵地,朦胧诗“崛起”,才真正标志着诗歌向自身的大幅度回归并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 北京知青芒克、多多、根子、林莽等人到河北省白洋淀插队,形成“白洋淀诗群”,北岛参与了这一活动。“朦胧诗”群体的核心:北岛、芒克、多多、舒婷、江河、杨炼、顾城、徐敬亚、王小妮、严力、林莽等。 (四)80年代中期,即1986年10月,由《深圳青年报》和安徽《诗歌报》联合举办了中国诗坛1986-88现代诗群体大展(后出版“红皮书”)“第三代诗歌”进一步多元化,或指向艺术本位,或走向后现代。主要流派有: 1.“非非主义” 四川的诗歌试验活动,最有影响、持续时间最长的当属“非非主义”。四川的“非非主义”实验性诗歌流派创立于1986年上5月,主要成员有:周伦佑、蓝马、杨黎、何小竹、吉木狼格、李亚伟等,其诗歌阵地为1986年5月创刊的《非非》。他们以“诗歌交流资料”《非非》和《非非年鉴》来介绍他们的理论、代表作品。后来,还出版了两期纸形式的《非非评论》,至1991年停刊。 2.他们文学社
他们文学社成立于1984年冬的南京。主要代表人物:韩东、于坚、丁当、小君、吕德安、王寅、小海、陆忆敏等。 3.海上诗群
海上诗群成立于1984年秋,主要成员有孟浪、郁郁、陈东东、默默、刘慢流、王寅、陆忆敏等。 4.莽汉主义
成立于1984年南充,1986年宣布解散。主要成员有万夏、胡冬、李亚伟等。“莽汉主义”就是“中国的流浪汉诗歌、现代汉语的行吟诗歌”。作者以“反文化”自居,自称是“腰间挂着诗篇的豪猪”。 李亚伟执笔的莽汉主义宣言中写道:“捣乱、破坏以至炸毁封闭式或假开放的文化心理结构! 代表作品有李亚伟的《中文系》《我是中国》、胡冬的《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等。 5.撒娇派
1985年春创立,主要成员:京不特、胖山、锈容、泡里根、流布流等。 类乎 “莽汉”,但缺乏其野性与酣畅。有些诗人也在《他们》上发表作品,因而有时会被归入《他们》之中。 撒娇宣言摘录:“与天斗,斗不过。与地斗,斗不过。与人斗,更斗不过。我们都是中国人,试试看,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活吗?” 6.大学生诗派
创立于1982—1985年,主要成员有为78级—80级的大学生:于坚、韩东、尚仲敏、燕晓东等。 7.四川的整体主义 8.圆明园诗群 …… 各流派突出的风格是黑色幽默;其次是回归诗本位;亦有“语言的转向”表现。这期间,诗歌既神圣而又令人瞩目。应该说,朦胧诗、第三代诗人分别为现代诗歌筑起了两个里程碑。 (五)但90年代以后,诗歌和所有艺术一样,一方面既走向自由、多元,也被边缘化;另一方面,既有被大众文化所浸淫的炒作,也有在后现代理念下默默无闻的严肃探索。到世纪末的盘峰会议,知识分子立场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之间交锋、分岔。 (六)新世纪以降,平静中努力,主要在民间: 1、诗歌报网站单是通过多届“高山流水杯”年度诗人奖就推出一些诗人。如:从2003年第一届到2008年第六届的年度诗人奖获得者先后有:老英在野(《那些日子》)、兰逸尘(《纸上的字》、《一扇门》)、白鸦《刺猬》、昊飞泓、官儿 (胡茗茗)《寻人启示》、低处的迷雾(《趁着月色返回》)等。 2、第三代诗发展: 周伦佑在1992年9月《非非》复刊号《红色写作》中提出的“白色写作”与“红色写作”: 白色诗歌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闲适”,具有逃避当下现实、玩语言、玩诗歌的“闲适”倾向,缺乏血性的苍白、创造力丧失的平庸、故作优雅的表面文章。……一味地琐碎,一味地平淡,一味地闲适。以白萝卜冒充象牙,借以逃避真实和虚构的险境。(周伦佑:《反价值时代》卷三《打开红色写作之门》)。 “红色写作”则相反,强调“大拒绝、大介入、大牺牲”,是具有主动介入当下生存现实,“深入骨头与制度”,拒绝和解与被体制内文学招安的深度写作。从书本转向现实,从逃避转向介入,从模仿转向创造,从水转向血,从阅读大师的作品转向阅读自己的生命。在摆脱了闲适与模仿之后,中国诗人用生命写出的真正中国感受的现代诗。以血的浓度检验诗的纯度。《非非》第九卷“非非主义流派专号”的写作实践即《遁辞》和《诗歌白皮书》。 “继续非非”:在2001年《非非》第九卷“非非主义流派专号”上又提出“高扬非非主义精神,继续非非”这一重要理念。周伦佑在接受《亚太时报》文化专栏主持人肖芸女士采访时提出了“高扬非非主义精神,继续非非”的理念。 3、新世纪先后出现以“下半身”、“垃圾派”、“低诗歌”、“可能阵线”、 “卡丘主义”、“神性写作”、“中间代”、“第三极”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或解构、或建构的思潮…… 如:1999年开始(据格式观点),沈浩波和朋友发起创办《下半身》同人诗刊,并写作《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在中国文化界引起了地震般的反响。 2003年,垃圾派出现,创始人是皮旦。出版有《北京评论》网刊。他们的三条原则是“还原、向下,非灵、非肉;离合、反常,无体、无用;粗糙、放浪,方死、方生。” 垃圾派是继“下半身”之后另一个引起争议的诗歌群体,在网络诗坛上有“北有下半身,南有垃圾派”的说法。皮旦(原名支峰,网名老头子,代表作有《大树》)是创始人,还有管党生等。 2004年,接续垃圾派,《低诗歌》论坛宣布开坛,倡导“破坏即建设”。以形而下(民本思想)、解构(批判)、新文化(建构)为三原则。坚持平民立场和“崇低”信念,对盛行于世的“假大空”给以无情的揭露和嘲讽;以审丑的观念介入现实,以反饰的诗学主张使诗歌为大众理解。 2005年,可能阵线诗群.白鸦与荣令在网上展开关于“叙述策略”的专题讨论,荣令提出诗歌的“叙述、生活、诗意”三要素。白鸦在命名可能阵线诗群的同时,提出“可能性”诗学理念以及叙述策略的两个前提:当下性原则与汉语立场。2009年6月宣布解散。 2008年,卡丘主义“生理反应”、故意的“有趣”:代表诗人有周瑟瑟(《中关村的乌鸦/花花公子》)、朱鹰、夏志华等。 至今,诗歌虽然比其它文艺样式依然更沉寂,也倍受冷落,但是,包括在座的诗歌同人一直在努力寻求是的根本,探索诗歌的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