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78|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莫名其糊涂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读李荣诗歌《隧道之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25 1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土层 于 2013-8-25 18:57 编辑

莫名其糊涂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读李荣诗歌《隧道之诗》

黄土层

    不论一首诗还是一篇诗评最忌讳承担了不该承担的东西,像一头负重的骆驼终止于最后一根稻草。退一步讲,即便能承担的部分,那也是诗歌本身具有的,无需多言。不靠诗歌文本在自然呈现而靠自我解读是无力的诗歌,不以朴素的观察和诚恳的吸纳来评定诗歌的“过度阐释”,则是评论的非自由状态。有此感慨,不仅是因为看到什么而有所指,更是自我警惕和自我勉励,有望与方家共勉之!另外,绝对客观的评论并不存在,评论大抵是主观的,因为主观,才散发“众说纷纭”的活力,正反龃龉实属正常,谁也不构成权威性的裁定,只体现参考作用。换言之,姑存一说,忝列众说之间,不默然肃立罢了。
    现在,来看这首诗。

   李荣其人谁,不谈。只谈李荣的诗歌《隧道之诗》。
“隧道”这个词语,从工具性上讲是有利于人类的,不论横水还是竖岳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就要凿出一条隧道来,以便通行。如果不是为了通行,而只是因为“探险寻宝”诱入一条黑色隧道,深不可测进退维谷,这个时候来个“肠子都悔青了”,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从整首诗歌看来,作者并没有这个意思。从诗歌意象上看,“隧道”倒是一个好意象,可以供无数个诗人来使用。比如,“隧道”至少可以隐喻我们进入期里而不能轻易再退出来的线性生命状态,其命运等同于过河的卒子。那么,我们来看看李荣是如何使用这个意象的。

“肠子都悔青了”
这是我第一次穿过隧道时想到的一句话
“我们都来自不同的隧道
谁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
这是我第二次穿过隧道时所想到的

    诗歌一开头,就是两句引言。两句引言之间有何关联,肯定地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一过隧道,“肠子都悔青了”。为何呢?没交代。从读者的角度想,这诗人也太矫情了。如果是为了“通过”,悔什么悔!若是因为“诱惑”而入,那也是活该。如果是“误入”其中,则只有叫苦,何须悔也。二过隧道,从隧道想到了出身,这个“想到”还是矫情不自然。常理是人进入隧道一般不会想到“我们都来自不同的隧道”这个“哪儿来”的问题,而是我们能不能顺利通过隧道,平安地到“哪儿去”。有人或许说,诗人就不按常理出牌,才出新意。但我们读起来滋味寡淡,了无新意。用平常语分析这一节,开始说自己悔死了不该进入这条隧道,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不和解的。继而时过境迁,第二次进入隧道,态度就变了:进入隧道和来自隧道是一样一样的,这是一种宿命。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就“松动”了。读者可以体会到这种微妙的逻辑关系和心态变化。

   这里也不存在语言的悖论问题,只存在情理中的悖逆。如果这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倒也罢了,支撑读下去的唯一理由是:你还能说出多少人间的悖逆来?

现在,再穿过隧道时我已经什么都不想了
它不过就是一条隧道,不过就是
把河东的营盘路与河西的咸嘉湖路
连在了一起,像一对失散多年的亲人
握紧的手再也不愿松开

    有人在这里读出了隧道的隐喻来,说抒情主体就范了现实的轨道而再也无所想。这样理解是对的。不仅仅就范了一条隧道,还就范出匪夷所思的感情来。这是这首诗解读的关键点,也是诗歌精神建立还是崩塌的分水岭。

   “现在,再穿过隧道时我已经什么都不想了”这一句貌似要给我们一个惊奇的东西出来,但我们的期待很快就落空了。如果“隧道”是一个隐喻,诗人应该想明白了一些事情,应该看清隧道的“黑暗”或“阴冷”或“漫长”的负面寓意还不失为一首积极的诗歌,遗憾的是诗人非但不“悔”了不憎了,而是喜欢上了它。连接了河西和河东的两条路的隧道,充当了“失散多年的亲人”再次紧握住手的温情媒介。隧道真的成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光明意象。诗人在隧道里是安之若素,颇有些动情驻守的意思了。
   这首诗读了令人不痛快的原因就在这里。

   这是一个被现实所征服的灵魂。开头还有“悔意”,继而就“宿命”了,最后竟然大加赞美之。这多么像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即绑匪情结)。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于他人。

   这样的分析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不就是一首诗歌嘛!至于如此“上纲上线”?答案是“至于”。一首诗歌是由诗人的心灵里流淌出来的,诗歌是语言的酒精,提纯于你整个人生和生命境域的高粱地。诗歌不是无关紧要的梦呓,而是诗人最深的心声。有人或许说这是一首优秀的诗歌,是借“我”的叙述在反讽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但我看不像。这可不是“恶之花”,这是“隧道之诗”,没有一个地方能看出其蕴含着尖锐的批评性。恰恰相反,处处透露出认同和赞美。所以,我的结论是:这是一首莫名其糊涂的悲哀之作。从语言和表意的技巧上看,李荣掌握了现代诗的一般技艺,是一个不赖的诗匠。《隧道之歌》具备了现代诗的诸多形式因素,遗憾的是他输在了诗歌艺术内在的思想性和慧光闪现,而使得自我或诗心在最关键的时刻黯然迷失了。
  “像一对失散多年的亲人/握紧的手再也不愿松开”,这个比喻貌似很温情,其实不然。“河东的营盘路与河西的咸嘉湖路”本来就是陌生的东西,“今世”是不可能做亲人的,除非“前世”。如今因为这条水下隧道,而“搭”上了手,是很温情吗?不一定。极有可能是搭错了筋儿,本来是两条独立自主的路,现在被强行“现代化”了。而诗人李荣根本没看见“被现代化”的悲哀,而硬性比拟为“失散多年的亲人,握紧的手再也不愿松开”, 这是代言者的观点,而未必是真实的客体自己的。

  “隧道”之意象,完全不用悔之和抵制了,自己先就范了,然后再“帮助”他人就范。也即隧道的“象”未变,而“意”变了。


2013-8-22  于贵阳

附:《隧道之诗》

      李荣

“肠子都悔青了”
这是我第一次穿过隧道时想到的一句话
“我们都来自不同的隧道
谁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
这是我第二次穿过隧道时所想到的

现在,再穿过隧道时我已经什么都不想了
它不过就是一条隧道,不过就是
把河东的营盘路与河西的咸嘉湖路
连在了一起,像一对失散多年的亲人
握紧的手再也不愿松开

2013-6-3  于长沙


(字数24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8-26 11:10 | 只看该作者
评论大抵是主观的,因为主观,才散发“众说纷纭”的活力,正反龃龉实属正常,谁也不构成权威性的裁定,只体现参考作用

确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8-26 11:11 | 只看该作者
《隧道之歌》具备了现代诗的诸多形式因素,遗憾的是他输在了诗歌艺术内在的思想性和慧光闪现,而使得自我或诗心在最关键的时刻黯然迷失了。{: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8-26 11:53 | 只看该作者
拜读  学习 {:soso_e183:}{:soso_e1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8-26 15:07 | 只看该作者
子青悠然 发表于 2013-8-26 11:11
《隧道之歌》具备了现代诗的诸多形式因素,遗憾的是他输在了诗歌艺术内在的思想性和慧光闪现,而使得自我或 ...

问好子青,现在的评貌似不叫好就不足以称为评了。所以,反评更不好写!请多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8-26 15:07 | 只看该作者
张智文 发表于 2013-8-26 11:53
拜读  学习

问好张兄,多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8-26 15:18 | 只看该作者
黄土层 发表于 2013-8-26 15:07
问好子青,现在的评貌似不叫好就不足以称为评了。所以,反评更不好写!请多批评!

是的:)
最难能可贵,故而献花敬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8-26 19:1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黄兄。。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09:16 | 只看该作者
宫白云 发表于 2013-8-26 19:15
学习黄兄。。问好!

白云寡言,还请多多赐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8-28 22:50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9 07:2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