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6 r2 l5 W. S
惠特曼创造了散文诗,中国人创造了无韵诗。 (菊岭耕夫)
& x. u3 A T5 M9 Q7 V7 O
4 o* c% q' ]$ E3 j/ ]! V5 Y
7 W" r& j" b0 x1 Y( O4 w5 P挑战无韵诗! j; j6 b: | C
! g+ b- H4 x% T: ]& |1 x, m h
) w' X% {0 T) S5 m- l( V重阳jm
! X4 z% w( i" X: L9 S/ S2 L0 Y' u5 c
, j5 Y: }8 ?6 P% f# ~5 d/ A0 b! g$ F6 X% s- D, K" j7 W; [
- u9 E. T2 ~# L
中国诗歌发展到五•四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白话无韵自由诗的出现,逐渐将中华传统诗词完全地抛到了一边。无韵自由诗的疯狂膨胀到了毫无边际的地步,不但打破了诗与散文的界线,而且连中国语言的语法规则也砸个稀巴烂,完全违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规律,无稽地模仿外国语言方式,中不中洋不洋,莫名其妙地弄得怪模鬼样,让外国人也笑不自禁,还自我感觉良好,并大言不惭地叫嚷是与国际接轨。这些假洋鬼子们真是出尽了洋相!& W* h) M$ H- K7 w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韵律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生命。没有韵律就没有诗,就谈不到什么诗文化,更谈不到先进的诗文化。9 m+ ~) y G4 M1 ]) V/ k% R8 X* L
自从十九世纪中期,美国诗人惠特曼提出“打破诗与散文之间的形式壁垒”,自恃诗与散文的混血儿便尘嚣世上,把散文分行成诗的鬼旋风便席卷全世界,象瘟疫一样毒害着人们的诗心,污染着明朗的诗空,中国当然也难逃劫数。中国五•四时期的激进青年就是它们在中国的首批俘虏。但明智的诗家们如郭沫若、艾青等都在后来的实践中明辨了方向,回到了民族诗传统。然而,一些在文化大革命中扭曲了心灵的新诗大家们,却又将一批批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引向了崇洋媚外的邪路,经过几次更新换代的洋探索,终于将无韵“非诗”捧上了供台,将祖国的民族诗传统丢进了“旧老古”的角落。
1 y. o0 `; |: N$ F5 f. C% j 洋妇人怀抱中的崇物洋巴儿,不管它再怎么可爱,再怎么宝贝儿,终究替代不了可爱的婴儿;无韵“非诗”再怎么有滋有味地在音乐的伴奏下装腔作势地朗诵,终究替代不了谱曲演唱的优美的有韵诗。中华诗词自古至今就是在演唱中发展过来的“歌”文化,“韵”文化。“诗歌,诗歌”,诗是离不开“歌”的,歌是离不开“韵”的!事实上,诗就是唱歌的“歌词”,诗就是随着“歌”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唱”的演化而演化的。远古的“诗经”,就是远古人们唱歌的“歌词”的记录,它来源于民歌,山歌,渔歌,祭歌等等。楚辞,不就是“歌词”吗?乐府,不也是宫廷里唱歌的“歌词”吗?,“吟诗”不就是“唱诗”吗?宋词,元曲,不也全都是唱歌的“歌词”吗?戏剧中的唱词,不都是“唱”出来的吗?中华诗词正是在“唱歌”中发展过来的“唱文化”,“歌文化”,“韵文化”。当今有韵“唱词”的繁荣风光,与无韵“非诗”的“无度泛滥”有着天壤之别!
I; \/ G: ^8 @# }; e5 w 当今的无韵“非诗”疯狂的泛滥,成堆的诗集和诗报刊,真是“诗堆成山,邪气冲天”。只有“非诗”大家们带领其徒子徒孙们围绕在“诗山”下,一面进行着“新诗死定了”与“新诗还活着”的讨论,一面仰望“诗山”的高大而沾沾自喜。岂不知那只是其圈内的一座“冰山雪岭”,广大人民群众是不会欣赏它的,必将在诗史的发展中冰崩雪融,成为历史的垃圾!/ f; u: R# L6 e" x, j
新韵的兴起,是中华新体诗的新发展。挑战无韵诗,挑战惠特曼,明确诗与散文的界线,将诗体改革运动进行到底!
8 e2 x& F6 S& {8 n5 ^7 r 2002.7.30 v& s$ W/ i5 }, ^1 z2 B' f6 C
首发2001年6月《艺苑》156期。& }0 e) u$ V2 j# Y3 p3 N
1 ^- M4 u! ?/ c6 z# Z" e b菊岭耕夫博客址:
) O% e2 `1 N. Phttp://blog.sina.com.cn/dadongbeizja
, e( P7 z2 `7 m( F% o: Q- z4 R: [# d! u: Z
新韵时代址:
e# v |( i* U4 E' Fhttp://www.zgsglp.com/group-672-1.html
' u, H$ j# i# `' h& O7 D& ^8 S+ F"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