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21|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实的存在之痛与虚幻的超越之象——读《金色池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16 1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刘斌 于 2013-9-20 10:22 编辑

                                                                     真实的存在之痛与虚幻的超越之象
                                                                           ——读微紫的《金色池塘》
                                                                                           刘斌
     经过对微紫诗文的较为集中的阅读,我私下里觉得,她大约可以算得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诗人。这无论是从她的女性诗写总集——“女性书56首”,还是从她的被广泛称誉的自然诗写来看,都给人留下了极为强烈的对体会存在确证存在的痴迷与执着的印象。那些以文字一次次灼热而贪婪地浸入女性的每一寸肌肤、每一次喘息、每一个欲念甚至是每一刻的意识之流与感觉之波,实际上正是对本真的女性诗意地命名,是女性存在的深层次唤醒与生存之魅的惊鸿一瞥,是决绝的作证,是虔诚的服膺与皈依,是对女性一己的亦美亦痛的纠缠与解脱,又爱又怨的憧憬与绝望,神圣与世俗的拥抱与超越……。而那些自然诗写,则是从一个更广大的视域对存在的考察,是将一己的生命融入万物之中,以求得此在孤独与寂寞、烦与操劳的消解,并在这消解中获得对存在的富有诗意的观赏,以拒绝太多的虚无与绝望。所以,评论家冯楚说:“微紫对个体命运的独特发现与诗意承担,显示了中华女子真实的对于现代生命的理解与思考,同时,更多的是寄发了她对本身的那种骨子里的存在,是属于大地和河流的,是投诚于故乡与泥土的一种自然粒子。”(冯楚《微紫的旷野与花园》)而照微紫自己的话说,则是“当‘我’不在,诗歌便也不在。在只有压力与影子的世物之中,是‘我’的俯身赋予它们脉动与呼吸。”是的,微紫的诗歌一定是有“我”在的,对于这个“我”视而不见,我们是多么地辜负燃烧着的诗人和她那些“俯身赋予它们脉动与呼吸”的诗篇。女性诗写是如此,自然诗写是如此,《金色池塘》也是如此。
      诗的第一、二节分别呈现两种意象。“这棵树,最顶端上的白色花苞在眺望什么/它看到了下一个季节?”最顶端的白色花苞,“最顶端”既是白色花苞的所处位置,也暗喻一种身在最高层的生存状态。相形之下,第二节的“草地的落叶”“草丛中万千的微虫”则是一种最底层的生存状态。而“我”就在这两种状态之间。仰望“白色花苞”(是的,“我”是在仰望着的)对那种最高处的含苞待放,“我”至少是好奇的,或许还有一种仰慕,当然,更为公开和明确的是猜测与问询:“它看到了下一个季节?”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第二段的诗句“如果我也能接受”看,显然,这里的潜意识是“白色花苞” 这样的生存状态,“我”也是曾考虑是否接受的。但是,“我”对“最顶端”的生活意义不免还是有些茫然与隐忧——“它看到了下一个季节?”这样的追问是有深度的,它体现了一种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而对于第二种生存状态,正如我们看到的,诗人采用的是一种虚拟的写法:“如果”。“如果”是什么呢?如果是一种思索,是一种追问,对于“自在,盲目,无觉”,“我”向“我”自己发问,你能接受吗?“你将不再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为什么这里有个人称的变化?这个人称的变化恰恰构成了“我”与“我”自己的对话与诘问——“我”问自己:不再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你”能做到吗?诗中的“我”就处在这两种生存状态之间,“我”的生存状态也就显明了——这里哪有什么透彻之美澄明之境呢?这分明是一种纠结的生存之痛。此时的“我”处于一种生存的两难抉择之中,存在是什么?存在就是“选择”。这让我们想到弗罗斯特的《一条未选择的路》,生存的抉择就是这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令人左右为难,无法决断。还记得,诗人微紫在  2011年12月2日博客里写道:“这一定是个艰难的时刻/世界已经存在很久很久了,而一切在我眼前尚不分明……”,而《金色池塘》则写于2011年7月27日(博客表明的发表时间)。显然,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时刻”,因为,一切都还“尚不分明”。生存的选择依然对“我”形成挑战与追问。这正是真实的存在之痛的真实的写照。
      相之于微紫的那些女性书写,这里的存在之痛,相对来说,藏得很深,表达得貌似淡定与漠然。而这样就为第三节的理解增加了难度。需要提醒的是,第三节没有人称,是全景或者说是远景似的展现,视角显然是“他者”的视角,是旁观的,欣赏的,是并未介入的。因此,并没有上述两节的现场感与真实感。这就给人一种“我”面对两种生存状态,从思考与纠结中脱身而出,转眼面对第三种生存状态的感觉。第三种生存状态既不是“白色花苞”的,也不是“落叶”与“微虫”的,而是“草地上的草叶”的。“每个季节,草地上都安详,寂静”,诗人写的那么绝对,又那么天真。“阳光把草叶的绿汁映亮/而在冬天,它变成了一个金色池塘。”这像是童话,又好似一个美好的梦境。与“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的生存状态相比,这是一种欣羡,是一种遐思,是一种生之操劳间隙的喘息,是暂时忘我的一种迷思与想象……而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一切存在物的存在意义都必须从人的时间性的此在来领悟。所以,我以为这第三节如果是“我”对真实的存在之痛的超越,也只是一种虚幻,那一种憧憬,得到的也就只是一种幻象,正如诗人自己写道的:“这透彻之美,仿佛归宿。”仿佛是什么意思?不正是一种虚拟之象吗?
     其实,如果我们耐心一点的话,就可以发现,《金色池塘》是作者收进组诗《一切永在》里贴出来的。查一下,我们知道,这一组诗并不是一时之作,其间可能相隔一到两年(据我所知,至少是相隔有一年)诗人这样的处理应该是有着自觉的艺术考量与诉求的。组诗用来命名的那首诗题目就叫《一切永在这里》。

                                                                  银杏树金色的身体
                                                                  伸到十米以上的碧叶与深紫花
                                                                  十二月正午,阳光呈现
                                                                  天空蓝到耀白
                                                                  一切永在这里
                                                                  倾听寂静中的喧哗
     这就与诗人惯常的自然诗写吻合了。自然不是诗人逃避现实的归隐之所,也不是生存意志消解的“透彻之地”。实际上,那种“短瞬间,自在,盲目,无觉”的状态有什么可憧憬的呢?那种“不再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又有哪个真正的诗人所愿为所能为所甘为?不!正像《一切永在这里》所写的,也正像诗人的女性书所写的,生存之痛正是真正的诗人高贵之所在,那些自然之物也好,那些存在于诗歌中的女性的歌哭也好,甚至,那些诗人唤醒的最隐秘最深沉的欲望与感受也好,都是人之为人的生存意志的证明,是活着的证明,是存在的证明。当然,幻象也是存在着的,是为我们的存在所必须的。因为,幻象并不就是无意义的虚无,恰恰相反,幻象所映照着的,正是此在的痛苦与幸福、真实与永恒。
                    
                                                               
                                                                           
                                                                                金色池塘
                                                                                               微  紫

                                                        这棵树,最顶端上的白色花苞在眺望什么
                                                        它看到了下一个季节?

                                                        如果我也能接受,像草地上的落叶这样
                                                        像草丛间万千的微虫这样
                                                        短瞬间,自在,盲目,无觉……
                                                        会有一天
                                                        你将不再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

                                                        每个季节,草地上都安详,寂静
                                                        阳光把草叶的绿汁映亮
                                                        而在冬天,它变成了一个金色池塘
                                                        这透彻之美,仿佛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9-16 17:55 | 只看该作者
白花与草叶的绿汁之间寻找居住地址的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9-17 10:29 | 只看该作者
生存之痛正是真正的诗人高贵之所在,那些自然之物也好,那些存在于诗歌中的女性的歌哭也好,甚至,那些诗人唤醒的最隐秘最深沉的欲望与感受也好,都是人之为人的生存意志的证明,是活着的证明,是存在的证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9-17 11:37 | 只看该作者
颇具深度的好评
存在之探。。

欣赏{: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9-17 15:07 | 只看该作者
幻象并不就是无意义的虚无,恰恰相反,幻象所映照着的,正是此在的痛苦与幸福、真实与永恒。

学习精评。。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9-17 17:12 | 只看该作者
“我”向“我”自己发问,你能接受吗?“你将不再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为什么这里有个人称的变化?这个人称的变化恰恰构成了“我”与“我”自己的对话与诘问——“我”问自己:不再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你”能做到吗?诗中的“我”就处在这两种生存状态之间,“我”的生存状态也就显明了——这里哪有什么透彻之美澄明之境呢?这分明是一种纠结的生存之痛。此时的“我”处于一种生存的两难抉择之中,存在是什么?存在就是“选择”。
------------------我与我的对话,这一提法甚好@!显示了评者的细致和犀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9-17 20:57 | 只看该作者
两类诗概括,好。存在主义也自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9-17 21:0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刘斌,这样细致而深刻地解读。非常感谢你的评读。也谢谢朋友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9-18 13:55 | 只看该作者
埙羽 发表于 2013-9-16 17:55
白花与草叶的绿汁之间寻找居住地址的诗人。

谢谢垂顾,祝中秋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9-18 13:55 | 只看该作者
风之子 发表于 2013-9-17 10:29
生存之痛正是真正的诗人高贵之所在,那些自然之物也好,那些存在于诗歌中的女性的歌哭也好,甚至,那些诗人 ...

感谢赏读,祝中秋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9 09:5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