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61|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作时评”第3期:微紫《金色池塘》征集小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28 1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品
《金色池塘》
作者
微紫

创作时间
2013-8-24

推介理由

   
推荐理由: 微紫是一个草木型诗人,她崇尚自然风物,抵触金属之气。历来有人认为风花雪月入诗似乎实难出大作,可一旦化作生命玲珑的酒杯,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微紫的《金色池塘》是《<一切永在>组诗16首》之一,其场景,语言,意象选取朴素无华,但不乏象外之意的辽阔和精微。细细读来,一股溪流环绕其间,感觉是心力丰沛的生命之诗,虽然声音低微,但气息纯净,如天籁,令人深味。
评论选目

1、宫白云《美的归宿——读微紫的诗<金色池塘>》
2、张无为《跨越“皇帝的新装”及其它——解读微紫的<金色池塘>》
3、刘斌《真实的存在之痛与虚幻的超越之象——读微紫的<金色池塘>》
4、吴谨《淡定的快乐源于对生终归寂灭的体悟——读微紫诗歌<金色池塘>》
5、子青悠然《从单纯学会承受和生活 —— 读 微紫 诗歌<金色池塘>随笔》

6、黄土层《幻想生命挪移的自由之歌—读微紫诗歌<金色池塘>》



推介时间
2013年9月1日
金色池塘
微紫



这棵树,最顶端上的白色花苞在眺望什么
它看到了下一个季节?

如果我也能接受,像草地上的落叶这样
像草丛间万千的微虫这样
短瞬间,自在,盲目,无觉……
会有一天
你将不再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

每个季节,草地上都安详,寂静
阳光把草叶的绿汁映亮
而在冬天,它变成了一个金色池塘
这透彻之美,仿佛归宿


美的归宿——读微紫的诗《金色池塘》
  宫白云

  
  
  微紫的这首《金色池塘》让我想起了凯瑟琳·赫本与亨利·方达主演的一部美国情感电影《金色池塘》,那种渐渐透入心间的唯美画面与无尽的回味与思考牢牢的抓住了你的视线和情绪,美丽的池塘在不同的场景中展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姿态,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况味。浅绿的水草,幽蓝的天空,浮游在碧波上的潜鸟,两位白发老人泛舟水上,彼此依偎,那情那景让我至今难忘。而微紫的这首诗的艺术风貌与这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微紫的这首诗是通过自然风物的联想而抵达生命意义的深层,从而回归生命的本真,使物欲盘剥的世界消弥于纯净的自然境界之中。她仿佛知道哪里藏有生命的原初,她精心构建起一座“金色池塘”来承载生命的起始与终结,让生命之美在那里发散:
  
  这棵树,最顶端上的白色花苞在眺望什么
  它看到了下一个季节?
  
  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诗人在这首诗的起始给出的意象——这棵树,正是如此,它是生命的象征,它有效地承载起生命过程。而诗人给出的生命画面是让这棵生命之树独立于阔大的视野之中,再让这棵树顶端的“白色花苞”开始眺望,“白色花苞”在这里我理解为暗喻生命的青春季节,它眺望的“下一个季节”无疑是自身的枯萎,也是从繁盛到零落的过程。诗人很奇妙地用一个“眺望”将生命的着力点转向时间的纵深处。大抵诗歌超拔的表现力在于诗人超拔的驱使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这首诗的起始就充分地显现,静静的自然表象之下涌动的是生命的本相:
  
  如果我也能接受,像草地上的落叶这样
  像草丛间万千的微虫这样
  短瞬间,自在,盲目,无觉……
  会有一天
  你将不再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
  
  从繁盛到零落,“如果我也能接受,像草地上的落叶这样/像草丛间万千的微虫这样”,接受自然的法则,“自在,盲目,无觉……”那么“会有一天/你将不再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诗人从“落叶”、“微虫”的身上发现生命的启示,并以透彻的语言方式予以呈现。很单纯的意象却把抽象的生命过程形象化于你的眼前,让你审视,于静穆之中去领悟生命的真谛。语言感性显现准确,对生命本相的进入很深,其成熟的观察、透视、思索予人一种深邃的力量。是的,如果我们理解了“落叶”、理解了“万千的微虫”的因果,那么一颗沉重之心就放下了,就淡泊了,就不会“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我这里要说的是:生命亦在妙悟。诗人从习见的事物中将生命的世相看破,泯灭掉苦痛之心,唯余淡泊禅心。如此所见、所思,自是生命的美感:
  
  每个季节,草地上都安详,寂静
  阳光把草叶的绿汁映亮
  而在冬天,它变成了一个金色池塘
  这透彻之美,仿佛归宿
  
  一旦将生命纳入与自然万物同在的轨道,美就会是唯一的呈现。“每个季节,草地上都安详,寂静/阳光把草叶的绿汁映亮”。其实生命就看你怎样去认知,当生命走到了冬季,走向衰老,你不以一颗苦痛之心去看待,自是一片安祥、美好,像电影《金色池塘》中的诺曼那样,为自己诞生一个“金色池塘”,走向美的归宿。
  
  2013-9-12


跨越“皇帝的新装”及其它
——解读微紫的《金色池塘》

        张无为

     

读微紫的诗《金色池塘》,最初感觉是凝练、跳跃,诗中意象呈交叉对比绚烂多姿,由于省略的空白过于宽阔,一时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可细细体会就会嗅出诗中隐秘的味道,而且有层次地,当然也有不确定性。
     就《金色池塘》及其所属的组诗《一切永在16首》,我说过我首先注意到的是“时间”,这是现代哲人常常冥思苦想的存在形式之一。组诗标题即是时间的命名,而诗中诸如“季节在瞬息间更替交迭”、“从晨昏到正午,我惊异于这奇异的感应”、“这是纯粹生长的时刻”、“在时间巨大的镜面上”、“我的身体将苍老/但我的灵魂将静止在时间之中”等比比皆是。诗人书写对时间的敏感观照,常常基于对存在况味与价值的辐射。相对的当然是“空间”,微紫的空间大多也在时间坐标轴上的具体展开,个中的追问即诗意肌理。
那么《金色池塘》在时空之间呈现的是什么?我想,作者由此感悟的应该包括——人对自我设计的美丽幻影的复杂体验,特别是在以我观物中对生命状态及意义的确认;生命个体与群体的存在关系,特别是确认有限的个体生命在无限时空之间存在的荒诞事实与兑现的可能本质。

1、从“金色池塘”本身作为人们心中造设的景观考察

       首先,就其比喻机制而言,它饱蘸着人类向往金碧辉煌的文化心理原型,并因此为之感动异常。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无论是好莱坞同名电影中对老年愿景的期待,还是中国“金色少年”杂志刊名的创意理念。然而在这首诗中,那些却全然都不是,它让   我更想到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树最顶端上的白色花苞“在眺望什么/它看到了下一个季节?”诗人起始即移情于物,换位体验树的存在感,但接下来并未由此延伸下去,而是跳转到自我“接受”“草地上的落叶”以及“像草丛间万千的微虫”的假设,个中潜含了人生孤独痛苦及寻求释放的寄托。在这里,似乎无知无欲的落叶、昆虫才最万幸,因为它们虽然“短瞬间”,但由于“自在,盲目,无觉”,因而不会有“人世的苦痛”。因为,春夏的“阳光把草叶的绿汁映亮”是事实;“而在冬天,它变成了一个金色池塘”则更加令人艳羡。
       我由此想到——无论什么家畜被导引在去屠宰场的路上,都会因为一无所知,才仿佛一如既往,甚至格外激情有加……所以,在智慧生命的仿生学背后,确定无疑的是智慧自身必然的悲哀一面。这并不稀奇,人类在独享情感富有的同时,也必须承受复杂情感的多方面冲击。如果人不能心满意足地接受一切,那除非是摆脱所有的情感负累。人本来就包含着又智慧带来的复合况味,这该是诗中应有之意,又是内心矛盾的必然。
       其次,诗的末节似乎意在解决如上的矛盾,但结果却适得其反。诗人感受到,草地上在每个季节都安详、寂静,无论是“阳光把草叶的绿汁映亮”的生命显在呈现,还是“在冬天,它变成了一个金色池塘”的隐性存在。但问题是,冬天的“金色池塘”究竟是什么?是斜光反射的强加还是黄叶浮盖所致?其“透彻之美”何以体现?正是在这里,也是在此关键点上,理想的虚幻本身颠覆了其存在依据,那么所谓“透彻之美”也就成为皇帝的新装了。最后“仿佛归宿”则进一步将恭维皇帝新装的所有人和盘托出,曝光在我们面前。其实,我们也应该感受到,自己身上似乎同样有不存在的衣服。
       问题更在于,安徒生在他的童话里表明,揭穿皇帝新装的是一个天真的孩子,而事实上,《金色池塘》的本来面目,则是仅仅靠天真无邪无法揭穿的。所以,作者在诗首节的疑问口吻,已经显示出立场;第二节开头的“如果我也能接受”是全诗结点,此后均系假设,直到完成;那么,结句“这透彻之美,仿佛归宿”即成为反讽。
       这样的立场也使我想起,在阿拉伯的一个故事中,酋长为摆脱痛苦去民间寻访快乐的衬衫,结果人人都说不快乐;直到寻访到唯一一位快乐者,他却上身赤裸,没有衬衫。《金色池塘》不仅同样表达了类似的无可奈何,并且也显示出面对无可奈何的平静。在封闭的时间之瓮没有漏网之鱼,这与面对时间黑洞有所不同,宿命在你意识到与意识不到是一样的,而前者必须自己好自为之。

2、从个体生命存在与无限时空之间的关系考察

       那么,人与万物系平等的存在物,但互通却仅仅是一种猜测。正如诗开头,人无法体会树与花的生命意志。接下来,是试图融入自然,并从中似乎感受到人的不过尔尔,而这也才可能使人得以摆脱痛苦。况且个体生命长度十分有限。
       而“会有一天/你将不再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就可以解读为生命个体的完结,其中的“你”兼有多种指代。由此,诗意即转向观照生命与永恒的可能性了,而“金色池塘”就成为自在之物必要的存在憧憬,像上帝一样永远是生命灵魂的抚慰。因此,这与前面的意义大相径庭,作者是于荒诞中,在追问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此勿需再展开。

       此外,诗中的意象对比书写进一步确证,意识者自我思想者的存在特质。如树与我,树的顶端与下面的草地,树顶端的花苞与草地上的落叶,白色花苞与金色池塘,万千微虫的盲目、无觉与人世的苦痛、哭泣……对比关系显而易见并且自然顺畅,色彩感也强烈。这种设定自觉也好,不自觉也好,它们在错落的层次中,进一步强化了丰富的表达。诗中与时间关联最密切的“动与静”也变幻着交叉出场,这显然是水到渠成的。可以说这也是作者自身的灵魂舞蹈,其生命状态就在其中。正如作者说:“风吹过万物,生命的河水渡过我们的心灵,这和鸣之声,即是我所认为的诗。
                                        2013年9月17日11:48:15

真实的存在之痛与虚幻的超越之象
       ——
读微紫的《金色池塘》
           刘斌


     
经过对微紫诗文的较为集中的阅读,我私下里觉得,她大约可以算得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诗人。这无论是从她的女性诗写总集——“女性书56首”,还是从她的被广泛称誉的自然诗写来看,都给人留下了极为强烈的对体会存在确证存在的痴迷与执着的印象。那些以文字一次次灼热而贪婪地浸入女性的每一寸肌肤、每一次喘息、每一个欲念甚至是每一刻的意识之流与感觉之波,实际上正是对本真的女性诗意地命名,是女性存在的深层次唤醒与生存之魅的惊鸿一瞥,是决绝的作证,是虔诚的服膺与皈依,是对女性一己的亦美亦痛的纠缠与解脱,又爱又怨的憧憬与绝望,神圣与世俗的拥抱与超越……。而那些自然诗写,则是从一个更广大的视域对存在的考察,是将一己的生命融入万物之中,以求得此在孤独与寂寞、烦与操劳的消解,并在这消解中获得对存在的富有诗意的观赏,以拒绝太多的虚无与绝望。所以,评论家冯楚说:“微紫对个体命运的独特发现与诗意承担,显示了中华女子真实的对于现代生命的理解与思考,同时,更多的是寄发了她对本身的那种骨子里的存在,是属于大地和河流的,是投诚于故乡与泥土的一种自然粒子。”(冯楚《微紫的旷野与花园》)而照微紫自己的话说,则是“当‘我’不在,诗歌便也不在。在只有压力与影子的世物之中,是‘我’的俯身赋予它们脉动与呼吸。”是的,微紫的诗歌一定是有“我”在的,对于这个“我”视而不见,我们是多么地辜负燃烧着的诗人和她那些“俯身赋予它们脉动与呼吸”的诗篇。女性诗写是如此,自然诗写是如此,《金色池塘》也是如此。
      诗的第一、二节分别呈现两种意象。“这棵树,最顶端上的白色花苞在眺望什么/它看到了下一个季节?”最顶端的白色花苞,“最顶端”既是白色花苞的所处位置,也暗喻一种身在最高层的生存状态。相形之下,第二节的“草地的落叶”“草丛中万千的微虫”则是一种最底层的生存状态。而“我”就在这两种状态之间。仰望“白色花苞”(是的,“我”是在仰望着的)对那种最高处的含苞待放,“我”至少是好奇的,或许还有一种仰慕,当然,更为公开和明确的是猜测与问询:“它看到了下一个季节?”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第二段的诗句“如果我也能接受”看,显然,这里的潜意识是“白色花苞” 这样的生存状态,“我”也是曾考虑是否接受的。但是,“我”对“最顶端”的生活意义不免还是有些茫然与隐忧——“它看到了下一个季节?”这样的追问是有深度的,它体现了一种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而对于第二种生存状态,正如我们看到的,诗人采用的是一种虚拟的写法:“如果”。“如果”是什么呢?如果是一种思索,是一种追问,对于“自在,盲目,无觉”,“我”向“我”自己发问,你能接受吗?“你将不再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为什么这里有个人称的变化?这个人称的变化恰恰构成了“我”与“我”自己的对话与诘问——“我”问自己:不再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你”能做到吗?诗中的“我”就处在这两种生存状态之间,“我”的生存状态也就显明了——这里哪有什么透彻之美澄明之境呢?这分明是一种纠结的生存之痛。此时的“我”处于一种生存的两难抉择之中,存在是什么?存在就是“选择”。这让我们想到弗罗斯特的《一条未选择的路》,生存的抉择就是这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令人左右为难,无法决断。还记得,诗人微紫在  2011年12月2日博客里写道:“这一定是个艰难的时刻/世界已经存在很久很久了,而一切在我眼前尚不分明……”,而《金色池塘》则写于2011年7月27日(博客表明的发表时间)。显然,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时刻”,因为,一切都还“尚不分明”。生存的选择依然对“我”形成挑战与追问。这正是真实的存在之痛的真实的写照。
      相之于微紫的那些女性书写,这里的存在之痛,相对来说,藏得很深,表达得貌似淡定与漠然。而这样就为第三节的理解增加了难度。需要提醒的是,第三节没有人称,是全景或者说是远景似的展现,视角显然是“他者”的视角,是旁观的,欣赏的,是并未介入的。因此,并没有上述两节的现场感与真实感。这就给人一种“我”面对两种生存状态,从思考与纠结中脱身而出,转眼面对第三种生存状态的感觉。第三种生存状态既不是“白色花苞”的,也不是“落叶”与“微虫”的,而是“草地上的草叶”的。“每个季节,草地上都安详,寂静”,诗人写的那么绝对,又那么天真。“阳光把草叶的绿汁映亮/而在冬天,它变成了一个金色池塘。”这像是童话,又好似一个美好的梦境。与“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的生存状态相比,这是一种欣羡,是一种遐思,是一种生之操劳间隙的喘息,是暂时忘我的一种迷思与想象……而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一切存在物的存在意义都必须从人的时间性的此在来领悟。所以,我以为这第三节如果是“我”对真实的存在之痛的超越,也只是一种虚幻,那一种憧憬,得到的也就只是一种幻象,正如诗人自己写道的:“这透彻之美,仿佛归宿。”仿佛是什么意思?不正是一种虚拟之象吗?
     其实,如果我们耐心一点的话,就可以发现,《金色池塘》是作者收进组诗《一切永在》里贴出来的。查一下,我们知道,这一组诗并不是一时之作,其间可能相隔一到两年(据我所知,至少是相隔有一年)诗人这样的处理应该是有着自觉的艺术考量与诉求的。组诗用来命名的那首诗题目就叫《一切永在这里》。

银杏树金色的身体
伸到十米以上的碧叶与深紫花
十二月正午,阳光呈现
天空蓝到耀白
一切永在这里
倾听寂静中的喧哗

     这就与诗人惯常的自然诗写吻合了。自然不是诗人逃避现实的归隐之所,也不是生存意志消解的“透彻之地”。实际上,那种“短瞬间,自在,盲目,无觉”的状态有什么可憧憬的呢?那种“不再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又有哪个真正的诗人所愿为所能为所甘为?不!正像《一切永在这里》所写的,也正像诗人的女性书所写的,生存之痛正是真正的诗人高贵之所在,那些自然之物也好,那些存在于诗歌中的女性的歌哭也好,甚至,那些诗人唤醒的最隐秘最深沉的欲望与感受也好,都是人之为人的生存意志的证明,是活着的证明,是存在的证明。当然,幻象也是存在着的,是为我们的存在所必须的。因为,幻象并不就是无意义的虚无,恰恰相反,幻象所映照着的,正是此在的痛苦与幸福、真实与永恒。

淡定的快乐源于对生终归寂灭的体悟
——读微紫诗歌《金色池塘》
评/吴谨



      有人说,欲望是人生烦恼的根本原因,所以他们主张灭人欲而从天理,实践证明没有正常的人的欲望,人生的烦恼、穷困与空寂也是无法消除的,不论你遁入空门还是隐居山林。大自然的生灭规律始终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进行着,爬得再高的人也拒绝不了黑暗之神的邀请,拒死或怕死都只能带来生之忐忑,悟透淡定的快乐源于对生终归寂灭的坦然,才是智者对生死看法的睿智。
      读微紫诗歌《金色池塘》,给人一种远观生命前景的通透感。
     “这棵树,最顶端上的白色花苞在眺望什么/它看到了下一个季节?”诗人借一棵树最顶端的白色花苞做眼睛来观察这个世界,眺望生命的前路,他睿智地看到了生命的下一个季节了吗?这种托思于物的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引发人们对生命前路的思考。这个开端就不同凡响。
      “如果我也能接受,像草地上的落叶这样/像草丛间万千的微虫这样/短瞬间,自在,盲目,无觉……”诗人因想花的眺望,转而想到花的未来,借说自己:如果可以接受如花般的命运、像落叶、草丛及其间的微虫,短瞬间自在、盲目、无觉,那么自己的烦恼将会不复存在;斤斤计较、求全责备、巧取豪夺乃至不顾一切追求飞黄腾达的你还会为患得患失、别人的误解、心灵的困惑等等而哭泣吗?这里,诗人以生命的短暂却终归寂灭的结果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生命的意义到底何在?短暂的有生之年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什么样的目标才真正值得我们去追索?
      “每个季节,草地上都安详,寂静/阳光把草叶的绿汁映亮/而在冬天,它变成了一个金色池塘/这透彻之美,仿佛归宿”。如同草地、如同每个季节的草,它们自在接受阳光的布泽,坦然面对季节的轮换,生而无知无识,安详寂静;死而温暖舒适、辉煌如金色池塘。草的生命冬季是美丽的。人类高级于草木,却不能洞明生终归之于寂静,归之于永恒之美而妄想在有生之年攫取人间荣华富贵美色纯情并幻想带它们到另一个世界去挥霍,岂不是愚蠢之至!
      《金色池塘》之美,在于诗人睿智的思考和艺术的表达:淡定快乐源于对生终归寂寞的体悟!请大家批评!
       2013-9-3

从单纯学会承受和生活 —— 微紫 诗歌《金色池塘》 随笔
/子青悠然


   
于色彩,个体有偏好。当一首诗歌有明显的色彩标识时,我会揣摩,走进诗者构筑的文本空间。阅读微紫诗歌《金色池塘》,我不能否认初读的小小悸动。文本结句金色池塘的归宿,仿佛天地深处久久不愿归去的落日,汲进万物悟透,默默凝成一枚永存哲性的朱砂,隐于空灵的世界。形体消失,但精神盘旋云际。

   
通读全诗,从顶端的白地上的绿沉默的金,在这色彩的走势中,个体以为蕴含了生灵思想的发端,过程中的挣扎与思索,直至体悟后的泰然与从容,简单概括为生命的个体意义从单纯学会承受和生活。

   
粗浅拆解:

    “
一个草木型诗人,她崇尚自然风物,抵触金属之气。诗者起笔从木本植物开始,探寻生命的本真意义。有人云,一位好的作家不应该坐井观天,而应是天上观井。毫无疑问,顶端上白色花苞的眺望不仅打开云端的窗户,更为读者的走进和遐想启迪了高度。这棵树,最顶端上的白色花苞在眺望什么/它看到了下一个季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私以为,以顶端的白色花苞寓意人类初发的单纯与梦想。因无知而无畏,因未知而期待,似乎这是青葱的定律与轨迹。

   
俯视的内省,更清晰思想的需求。文本第二节首句如果我也能接受其转承的巧妙,为之后的文本意义敷设了很多可能。落叶和微虫,是诗者不屑地。腐烂的销声匿迹和盲目的逍遥自在,其实质是无觉的麻木和永恒的空无。对于失去了痛感的生灵,即使活着又与一具行尸走肉有何分别?如果我也能接受,像草地上的落叶这样/ 像草丛间万千的微虫这样/ 短瞬间,自在,盲目,无觉……/ 会有一天 /你将不再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人世的苦痛,我们必须学会承受,文本第二节诗以言志的指向性极为明确。

   
因为,生命意义的存在并非生下来活下去,如何生活,成为文本的题旨所在。日子消费之后,寂静着虚空,延续汁液的流淌成为生命光亮的唯一存留。每个季节,草地上都安详,寂静/阳光把草叶的绿汁映亮由此,即使一切可见的失去温度,乃至消亡,但因了一番历经后的悟透,沉淀和内心映射的交融,金色池塘成为归去的永恒存在。"而在冬天,它变成了一个金色池塘/ 这透彻之美,仿佛归宿" “金色池塘并非具象上的呈现,那是精神构筑的完美家园。

     
纵观全诗,诗语清新,诗思剔透,诗核内敛,微紫的《金色池塘》不失为一首佳作。

幻想生命挪移的自由之歌
————
读微紫诗歌《金色池塘》
黄土层

    几年前,微紫写过一篇散文《此生,再不可能是一只飞鸟》。此文说鸟儿“不生活在地上,只是偶尔下落,整个一生在空中飞翔,做着人类只有灵魂才能做到的事。它们轻捷似无重量,在长空不留下痕迹,在地上不占据空间和资源。它们是神灵一类”,她对鸟儿充满了无限的敬畏和向往,为自己此生不可能再是一只鸟,而充满憾意。后来,又写了一首诗歌《我是否真的想做一只鸟》,因为人类的砍伐森林,捣毁鸟巢,环境污染,鸟如同经历了一场劫难。“劫难来临的那天它们经历了怎样的恐慌?”,于是诗人自问道:
   “现在你还要不要做一只鸟?要不要做一只鸟?啊,我是否真的想做一只鸟?我是否真的想过做一只鸟?”

    这些仿佛来自小儿呢喃语的诘问,包含了怎样的诗人情怀呢?暂且搁置。今天我们看看这首《金色池塘》。《金色池塘》延续了诗人一贯的亲自然的写意风格,通过一棵树顶端的花苞的瞭望起兴,将诗人的人格主体拟放入一场自然之物的别样生命之旅。并将自身的生命作了“挪移”,借此绕开了人世的“苦痛而哭泣”,而获得了一种幻想里的自由感。这样的诗写套路貌似语不惊人,完全有可能被匆匆一阅而过的我们所忽略。但只要静下心来,处在抒情主体的位置,我们就会“惊慌”起来,究竟是人世间的什么苦痛压迫着诗人的心灵,让其对自己的人生毫不留恋而移情于一场自然的递变呢?

   在诗坛里,我们看多了不知所云的晦涩意象和云山雾罩的抒情架势,无数个分行和断句,貌似滔滔不绝的“诗句”光怪陆离,其实毫无美感,读之没有丝毫的情感触动和共鸣。仿佛后现代的支离破碎和解构主义的扭曲变形流落到了汉诗求索的当下之路上。仿佛污染。仿佛砍伐和捣毁。而微紫诗歌正是迥异于这种诗写气氛,而独具清新,安静,自然的草木之气。草木之气,它不“高级”,但本原。这就使得我们不仅仅是在解读一首诗,而是在关注诗体的问题。
“这棵树,最顶端上的白色花苞在眺望什么
它看到了下一个季节?”

    这种拟人化的“花苞”眺望什么,已经不简单。微紫的“发现”在于瞭望的眼睛按在了一朵树顶的花苞身上,颇为脱俗。它又看到下一个季节?更是空间对时间的超越。看到明天,看到未来,这正是我们人类都不敢奢望的事情和奇想。自然诗人从花苞之“能望”想到了自身的“不能望”,自然吟唱起了一首“幻想生命挪移的自由之歌”。她说:
“如果我也能接受,像草地上的落叶这样
像草丛间万千的微虫这样
短瞬间,自在,盲目,无觉……
会有一天
你将不再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

    人类的美丽和高贵在于获得了比之虫豸们更丰富的感觉系统和神经系统,蹊跷的是微紫没有珍惜或者没有充分体验到做人类的快乐和自由,而向往“落叶”“微虫”它们的“自在,盲目,无觉”。没有充足的理由,我们根本不会相信这样的抒情是出于“真诚”的。但微紫说“如果我也能接受……将不再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究竟是怎样的“苦痛”诗人没有说,只是点到为止。但是这种指向,令人不安又深自惋叹。微紫的抒情是含蓄的,是引而不发的。是用“生命的挪移”营造出一种向往,同时反衬出人世间的不如意。仿佛“不如意”是一个不可触摸的暗疾,隐在云深不知处。
越是说别处的好,越是暗含此处的不好。
“每个季节,草地上都安详,寂静
阳光把草叶的绿汁映亮
而在冬天,它变成了一个金色池塘
这透彻之美,仿佛归宿”

    草木世界具有的一切安静与美好,是草木们的。而诗人则没有。连同“归宿”都是值得钦羡的。它们在冬天形成的“金色池塘”,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落脚点和回归处。草木们是充分享受了阳光,并且生长,完成使命,结出草籽,并且最终枯萎了还能被阳光所照拂的。这是幸福的一生。这是人世间未必人人能够企及的完整经历。诗人微紫通过此在世界的“苦痛”和支离之状,想到了别样世界的完整和充盈。这就是“透彻之美”,在诗人的丰富而别样的想象中,获得了美学的价值,也获得了人的高贵和尊严。

   《金色池塘》这首诗,只是短短的三节。分为起兴、深入和赞美。节奏平缓,宁静,无高亢之音,但在诗人轻拢慢捻的叙述里,反衬出诗人对于自身现实人生的不满和对完整生命形态的追求和向往。诗歌里潜藏的抒情核心是坚硬的,只是被指示,而没有展示和放任。情感内敛,表意含蓄,指东打西,却达到了一首短诗难得的诗意张力。

    再回到开头“此生,再不可能是一只飞鸟”和“我是否真的想做一只鸟”,再到“金色池塘”,我们看到微紫的自然性诗写指向和对美好与自由之境的钦羡和追求是她一贯的路子。她的诗歌不是简单的描摹了风花雪月,而是熔铸了自身的生命体验、困惑和思考。她的诗歌几乎拒绝了一切所谓的“现代”和“前卫”,而回归本原。是生命之诗,具有《诗经》的回音。如此,刚好避开了当今到处泛滥的词语和概念的罗网,获得了一方清静。微紫说“风吹过万物,生命的河水渡过我们的心灵,这和鸣之声,即是我所认为的诗”。以《金色池塘》为例,她捕捉到了发自内心的“和鸣之声”,才对阳光照在一片草甸上的安详景色,赋予了“金色池塘”这个样一个美好的名字,并且安顿了一颗有些支离的木质心灵。

(字数 21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9-28 15:24 | 只看该作者
全面学习。。问候黄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9-28 16:3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好诗,好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9-28 16:49 | 只看该作者
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9-28 17:3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好评{:soso_e1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9-28 18:11 | 只看该作者
精彩不容错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9-28 19:23 | 只看该作者
周末课堂。我很认真听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9-28 20:22 | 只看该作者
好好学习 {:soso_e183:}{:soso_e1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9-28 20:58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9-28 22:49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黄主持辛苦,这样更好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5 02:4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