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酒城新报》2012年4月19日《诗享》版重庆子衣诗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酒城新报》2012年4月19日《诗享》版“底色诗群系例诗评”之二

底色诗群:在生活的底色中完成诗境

文/重庆子衣

有这样一群诗人,他们坚持诗歌的草根性,诗风不求深晦,但求清新,淡雅,隽美。他们把生活当作诗歌的底色,主张诗歌应该具有泥土的芬芳,泉水的甘冽,和波浪的张力。他们是谁呢?他们便是以陈宗华,姜维彬,商希恒,邓晓波,程度,薛富群,曾德健,冻鱼,曾之,何苗为核心成员的底色诗群

正如底色诗群陈宗华诗友介绍,底色诗群没有机械的组织结构,没有形而上的绑缚。只是因为诗友们彼此的“认同”,就简单地走到了一起。这群诗人借《酒城新报》,响亮地提出了底色的创作主张:坚信生活赋予人生诗卷最初的灵感,认为诗歌具有拙朴之美,具有纯粹而富有可持续性。同时,他们一致认为,“底色”如果是诗歌最本质的原香,那么生活,便是“底色”唯一的原料。

从底色诗群所坚持的诗歌品质,我看到了诗人们的草根性,现实性,保持生活底色的创作方向。在这群诗人中,他们也在努力用自己的诗作,去实践这样的创作宗旨。在这群诗人中,陈宗华坚持生活底色的叙事,从母亲的矿井,写到农业工业,写到墓碑,写到老家倒掉的房子……无论什么样的题材,诗人都坚持在生活中叙事,不虚幻飘渺,不故作灵魂的高深,而把诗意牢牢根植于生活现场。陈宗华的诗作思维呈发散状,有时信手而写,发散得很宽,但并非是精神的虚浮漫游,却是在生存的现世中去构建词语,完成诗境。

姜维彬的诗,同样是基于草根性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不论是他的《湾头村》,还是《望云的树》,我们都能读到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锻造的诗意。如他在《湾头村》中写道:“湾头村,村民的村,它的前身是民众村/二十一世纪后换了名,这很像居民的/第二代身份证,心里装着祖国的长城”,这样的抒写,有着一定的时代性和现实感,让我们看到诗人并非是虚构某种幻景,却是立足于时代,立足于现实的诗意情怀。

程度的诗同样有地域感和现场感。诗情清新淡雅,诗歌语言也并不深晦。“呵,因我的来去惊动了察尔汗/察尔汗的盆骨开始松动/我要躲藏起来让你悄悄分娩”,诗人的爱与痛,都融入于地域或者具体的物象之中,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邓晓波的诗,也是立足于现实生活,或描写自己的游历之程《在海之南》,或是抒写自己对花草树木的关注与热爱,借以隐喻自己的情怀。他的诗歌也是注重于现场感,没有更多性灵诗歌对灵魂的深度挖掘,游离现场感太远,却是在真实的,可以触模,可以感知的具体生活场景中,完成自己的诗情。

这几位诗友的诗风,正如他们诗风中所提倡的:“具有泥土的芬芳,泉水的甘冽,和波浪的张力”,如姜维彬在《湾头村》一诗中,这样写道:“从老家出发,乡村公路是村民的肋骨/宽阔的水泥路面打开了我们的眼睛”诗人立足于村庄,泥土,写出老家可喜的变化,一股清新之风迎面扑来。“乡村公路是村民的肋骨”这样的诗句,张力十足,比喻又是如此贴切。陈宗华诗友在《老家的房子,你别倒》一诗中,这样写道:“我们梦里想着荷花种满田/鱼儿穿梭,蜻蜓点波,鸡鸣鸭唱犬吠/菜花香溢南瓜汤恬淡”,诗句清新朴实,一种浓郁而地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诗人内心所坚持的,清泉般的创作方向。

同时,底色诗群的诗作中,都同样坚持诗意的淡雅,优美。他们都拒绝口语化,粗俗化,而是坚持用美丽优雅的诗情去描写事物,寄托情怀。这是一群坚持用美丽汉语进行创作的诗人,他们对汉语的尊重与热爱,对现实生活与诗歌情怀的靠近与融合,对草根性,现场性,和诗歌张力的探索与坚持,都值得我们关注。

事实上,他们坚持的,便是生活的底色,便是诗歌与生活本质密切相依的融汇。这样的创作方向,使他们的诗作,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从而使得他们的诗歌语言,更易贴近我们的心灵,也更易与读者的心相融、相通,从而还原生活的原香,完成诗意的叙事或抒情。

简介:重庆子衣,女。本名何春先。重庆江津人。现居重庆璧山。生于七十年代。有诗作发表于《诗刊》《星星诗刊》《诗潮》等全国各级刊物。有诗作在全国诗赛中获奖。已出版个人诗集《成熟的暗香》,诗歌三人合集《北纬29度的芳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4 08:2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