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何以返回故乡 ——读方文竹的《还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2 2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刘斌 于 2013-10-30 15:56 编辑

                                                                                       我们何以返回故乡
                                                                                   ——读方文竹的《还乡》

     “还乡”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和复杂的词语,中外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哲学传统,对“还乡”的理解也不同。我们古人所言的还乡,一是漂泊在外,叶落归根;一是告老致仕,退休还乡;还有一个就是在外发达了,所谓衣锦还乡。《旧唐书》就说,“衣锦还乡,古人所尚”。项羽也曾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如果追踪到更古老的寓意,还乡则是与死相联系的。据钱钟书的研究,还乡之喻体现了化解死亡之痛的努力,并业已成为对死亡的一种通行的婉曲表达。如《礼记》“祭义”篇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也。”列子云:“鬼归也,归其真宅。”《老子》有云:“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等等。西方的还乡,按照《圣经》的记载,人由于原罪,被逐出伊甸园,就意味着失去了家园,人类一直就有回归家园的本能与渴望。这样的宗教哲学背景下的还乡,实际上就是对人类自身的救赎。所以,德国大诗人荷尔德林说:“神近在咫尺又难以把握/但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让我们以最忠诚的情感/穿行其中,返回家园。”(《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商务出版社,2000年,第21页)据说,古希腊还乡这个词就含着“返回光明和生命”的意思。如此看来,中国人的“还乡”含义较之西方要世俗的多。那么,方文竹的《还乡》又向我们传达出怎样的意蕴呢?
     “他的晚年在还乡/要将四处飘散的自己找回来/合拢”。诗歌开头一节直接点题,揭示诗歌的主旨。看似一目了然,细加推敲,却有些疑问值得探究。为什么不是“他在晚年还乡”,而是“他的晚年在还乡”?前者“晚年”是还乡的时间状语,是对还乡者还乡的修饰;后者“晚年”则是还乡的主体,诗人在此明确的是还乡者还乡的生命状态——“晚年”。晚年是一种什么状态?显然,是叶落归根的状态,是对一己之命运已然有着“知天命”的了然的状态,也应该是到了检索来时路安排未尽事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的“他”,身外之物慢慢褪尽迷彩,渐渐远去。自己真正的内心越发清晰。那里有曾经本真的自我,一种未经雕饰与打磨的自我,是自己最感亲切与认同的自我,也是自己深藏于内的长久未敢以真实面目示人的自我。晚年了,“田园将芜胡不归?”“自己”该回来了!诗中的“他”,人到晚年,回首过往,内心有着对“自我”沦丧的黯然与不安,有着本真不再的不甘与焦虑,有着对精神之我“分裂破碎”的畏惧。所以,他要将“四处飘散的自己找回来”,他要使得自己“合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还乡?不正是一种自我救赎的还乡?一种回归精神家园的渴望?
       诗歌的第二节以敷陈铺排的方式,写出了“自我”破碎分裂的缘由——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对将这段文字读成互文不敢苟同。恰恰不是互文,而是以类似多次曝光的镜头组合,使得意象以一个个大特写的方式,凸现出“自己”破碎分裂的触目惊心。这既是破碎分裂的缘由,又是破碎分裂的结局。“瞩望”也好,“装满”也好,“抓取”也好……或贪婪或攫取或吞噬……这一切无非物欲。这一节诗虽没有人称,但从铺排宣泄的字里行间以及省略号流露出的不堪回首的意味,可以看出是以全知视角揭示出还乡者的“他”对以往“心为形役”的回首与追悔。
      诗歌的第三节,写“他”还原了自己,却发现已经永久地失去了家园。问题是“他”真的能“还原”自己吗?正如西方哲人曾经说过:人不可能两次涉入同一条河流。显然,这是诗人的假设——这样的“还原”只能存在于想象与记忆之中。这样的假设满含着诗人的担忧与同情!曾经的“自己”,那个本真的“自我”早被巨大的欲望之身所吞噬——即便你能还原,又怎么样呢?正如我们在诗歌的第二节所读到的,“他”在异乡“瞩望”“装满”“抓取”等等,唯独没有挣扎,没有探寻,没有那种被誉为“最高尚的一种痛苦”的“乡愁”(柏林语)。这样的异乡漂流是与还乡无缘的。海德格尔曾说:“异乡者先行漫游。但它并不是毫无目的地、漫无边际地乱走一气。异乡者在寻找之际走向一个它能够在其中保持为漫游者的位置。‘异乡者’几乎自己都不知道,它已经听从召唤,走在通向其本己家园的道路上了。”(《在通向语言的途中》34页)他还说:“唯有这样的人方可还乡,他备尝漂泊的艰辛,他在异地已领悟到求索之物的本性,因而还乡时才得以有足够丰富的阅历。”(《诗•语言•思》)。照著名诗歌评论家陈超的话说就是:“说到底,精神的家园,除去我们自身地火般的挣扎过程外,能到哪里寻找呢?”在《还乡》里,那个四处飘散的“自己”没有听到“召唤”“也没有自身地火般地挣扎”,所以,在还乡时,“故乡的山河已经/容不下他的巨大的身躯”。而倒是在“他”的晚年,在他找回“四处飘散的自己”的过程中,在他“还原”自己的艰辛努力下,在他对故乡的山河“容不下他”的感受中,他仿佛听到了召唤,也明显产生了那种高贵的“乡愁”,“领悟到求索之物的本性”,因此,我要说,晚年的他实际上已走在了还乡的路上——至少,他已经找到了家乡的方向!
       通观全诗,诗人方文竹怀着对当代人漠视精神,悬置心灵行为的隐忧,对之予以讽喻与批判。同时,又存有诗人的善意与悲悯,表达了一种委婉的规劝与启悟!

                                                                              附:
                                                                                          还  乡                           
                                                                                         方文竹

                                                                                他的晚年在还乡
                                                                                要将四处飘散的自己找回来
                                                                                合拢

                                                                                瞩望远方的双眼在东部沿海
                                                                                装满砂砾的胃在西部
                                                                                抓取不止的双手在南方大都市
                                                                                宽宽的肩膀靠在北方沉静的山梁
                                                                                 ……
                                          
                                                                                终于还原了自己之后
                                                                                故乡的山河  已经
                                                                                容不下他的巨大的身躯

                                                                                                        2013年6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10-13 08:44 | 只看该作者
诗歌开头一节直接点题,揭示诗歌的主旨。看似一目了然,细加推敲,却有些疑问值得探究。为什么不是“他在晚年还乡”,而是“他的晚年在还乡”?前者“晚年”是还乡的时间状语,是对还乡者还乡的修饰;后者“晚年”则是还乡的主体,诗人在此明确的是还乡者还乡的生命状态——“晚年”。晚年是一种什么状态?显然,是叶落归根的状态,是对一己之命运已然有着“知天命”的了然的状态,也应该是到了检索来时路安排未尽事的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0-14 13:51 | 只看该作者
通观全诗,诗人方文竹怀着对当代人漠视精神,悬置心灵行为的隐忧,对之予以讽喻与批判。同时,又存有诗人的善意与悲悯,表达了一种委婉的规劝与启悟!

——层层推进,引经论典,说理透彻,赏读好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5 00:43 | 只看该作者
子青悠然 发表于 2013-10-13 08:44
诗歌开头一节直接点题,揭示诗歌的主旨。看似一目了然,细加推敲,却有些疑问值得探究。为什么不是“他在晚 ...

谢谢子青一直以来的热情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5 00:44 | 只看该作者
风之子 发表于 2013-10-14 13:51
通观全诗,诗人方文竹怀着对当代人漠视精神,悬置心灵行为的隐忧,对之予以讽喻与批判。同时,又存有诗人的 ...

谢谢您的支持和褒奖,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9 13:2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