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诗大风波:关于我的微诗《旁 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8 1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鹏瞰海 于 2013-10-28 19:46 编辑

小诗大风波:关于《旁 观


引  言

      今年9月,我的微诗《旁 观》在论坛引发了一场海啸。如今风息浪静,捡几枚珠贝在这里,以志诗缘。可惜的是,有的好帖已经被论者本人隐藏,也就不能公开了。


一篇我所谓的精华帖             
          ——论大鹏瞰海的微诗《旁 观》
                                                        朱绍国(布衣郎子)
  (存 目)
               


写给围观的网友们兼给大鹏瞰海老哥                  
                                                         朱绍国(布衣郎子)

         旁  观
           作者:大鹏瞰海

      河水卷走我的鞋子
      剩我
      在时光的岸边

       当下的诗人们都在干什么?一群人在激动万分地抒情,一群人卫道士般见世俗就抨击,一群人在认真地搞认识论,一群人在写叙事日记……干什么的都有,都多。所以啊,大家喜欢说“诗无达诂”。当然,也有少数的人去了某个地方。
       虽然古人说了“言志”、“缘情”,但那是古人说的,古人不知今时月嘛。而且,从以往的经验和发展规律来看,理论的突破总是比实践难得多,虽然貌似理论总是走在实践的前面,但现有的理论也总是不能概括当下的诸多现象。所以,“言志”、“缘情”,只是两个侧面而已,即便是在唐代。
       这里我要说的是第一点:诗歌与抒情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歌的主要内容或任务不是抒情,艺术地处理情感才是诗歌所应关注的。这也是诗歌区别于一般散文的特质之一。
       同样,关于哲理诗或诗中的哲理,它不是认识论里面的,而是生活中的一种感性化了的经验或感悟。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至于我要说的第三点,是微型诗的完整性。旧诗讲求起承转合,这一点新诗的四行诗也都能达到,但微型诗少于四行,就有点麻烦了。于是有人提出,标题入诗,这样就补足了四行,有人说,起和承压缩在一起,承和转压缩在一起。其实,这也是典型的出身论。什么事物现象都非要在老祖宗那里找条家法。个人认为,真没有必要。而至于微型诗的完整性我这里就不想作旁逸斜出的引申了。
       这里单论这首诗。
       这首诗,第二行与第三行其实是一个整句,断行是因其韵势。这里的韵不是音韵,是情韵,是诗的内息。简单点说,就是诗人的呼吸和心跳规律。
       所以,诗正文就是两个句子。前后句的关系是线型的也是对仗型的。在线型中涵纳对仗,大概是从宋代苏轼那里第一次得到完美体现,所以,也算是有祖宗家法的。
       除了这种在线型中涵纳对仗关系的结构,因客观而入主观也是这首诗的完整性得以呈现的第二个要素。
       而第三个要素则是“仄起平收”音韵。大家都知道,仄起平收,是一种写诗或写对联的格式,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前面说了,这首诗虽是三行,实则两句。而且处理上是第二行极短,第三行长。所以以对联的结构来论之,作者当不会认为我布衣胡言乱语吧。
       这里呢,还想附带说一下,第二行的断行,其实是很到位的,正是它的断行,所以才形成了诗的喟叹感。从而实现了不言情而生情的效果,这就是前面讲的处理情感的部分。
       关于诗歌,总难免落入两端:要么太实,要么太虚。
       这首诗呢?第一行是实:河水卷走我的鞋子。第二句是虚:剩我/在时光的岸边。
       而单就第二行而论“时光”是虚,“岸边”是虚,单就“岸边”而言,坐的地方是实,想的地方是虚。
       还有就是关于意象的选用。“鞋子”和“岸边”是此诗的两个意象。它们的特点是:质朴。说它“质”,是因为都被我们熟知,都在我们的经验里;说它“朴”,是说它都没什么特定的主观色彩,它也不是什么原型意象。而这种意象恰恰很高明,因为它剥离了你以往的审美经验,所以不会给阅读受众以太大的压力,从而解放了思想和想象。这两个意象的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有一定程度上的无可替代性。从第二、三行,我们找到进入诗的密钥,作者写的与时光的流逝有关,而鞋子干嘛用的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鞋子虽没有我们的脸那么张扬,但一步一个脚印,确实最能指我们身上的时间感。而“岸边”这个意象的选用,则不仅是在空间上能指,还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自在性。
       关于这一点,不妨参照一下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这里得申明一点啊,我把摩诘老大的诗拿出来,只是为了说明大鹏诗中的那种心境,并没有其他的意思啊。而二者之间的心境上有哪点相通,就留给各位,这里不多说了。



代看客说说《旁  观》
                                  杨正春(诗 匪)
           
         旁  观
             作者:大鹏瞰海

      河水卷走我的鞋子
      剩我
      在时光的岸边



【诗匪笺注】
      首先肯定,大鹏瞰海是在自己的作品中把主、客观两方面结合得比较好的少数作者之一。一个优秀的诗人必须将思想、经验、客观现象以及作者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浑然融合,把作者所关心的一切外界事物的生命,藉其感性经验,鲜活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
       关于此诗的精妙,布衣郎子已经解读,我就不锦上添花了。现在我来以诗匪(不是文科专业)的方式大卸一下此诗:
       诗必须讲逻辑,我盗用黄维梁先生的“六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读诗法来看看此诗逻辑链——
       河水(起因)——卷走我的鞋子(事件产生)——(以致)剩我----在时光的岸边(后果)——(当了)旁观(者)
       我认为这首诗问题出在"剩"字上,此字若改成“留”,链条就通啦。
       为什么呢?河水只卷走了你的鞋子,不是卷走了你的脚,你可以不“剩”,可以下河去追鞋子,可以打光脚板去乱跑,不一定就成了旁观者。而“留”就不同了,就显得“河水”很有人情味,卷走你的鞋子,客气地挽你留你,你写诗辛苦了,作个旁观者小憩一下,多看多欣赏这边的风景......



再论大鹏瞰海的《旁  观》
                                      朱绍国(布衣郎子)

               旁  观
                作者:大鹏瞰海

          河水卷走我的鞋子
          剩我
         在时光的岸边

      诗匪杨正春评论说:  

      诗必须讲逻辑,我盗用黄维梁先生的“六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读诗法来看看此诗逻辑链——
      河水(起因)——卷走我的鞋子(事件产生)——(以致)剩我——在时光的岸边(后果)——(当了)旁观(者)
      我认为这首诗问题出在“剩”字上,此字若改成“留”,链条就通啦。为什么呢?河水只卷走了你的鞋子,不是卷走了你的脚,你可以不“剩”,可以下河去追鞋子,可以打光脚板去乱跑,不一定就成了旁观者。而“留”就不同了,就显得“河水”很有人情味,卷走你的鞋子,客气地挽你留你,你写诗辛苦了,作个旁观者小憩一下,多看多欣赏这边风景......

       这其实是代表大多数读者的观点的,后面的回帖也证明了这点。
       比如雪鹰就说:

       “旁观”是事不关己的心态:谁在旁观?旁观谁?旁观什么?诗中的“我”和旁观的主体是否是一回事?当然,我们可以说这就是诗歌的张力,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
       大鹏的很多诗歌是令人由衷鼓掌的,这首也相当不错,但还是感觉哪里有点不得劲儿。当然,这个感觉很主观,且限于此时此地。

       我在前面一篇《写给围观的网友们兼给大鹏瞰海老哥》一文中,曾拈出王维的《鹿柴》,当时并没有具体详谈,现在看来有必要进一步阐释一下。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大家都知道,这首诗历来被作为禅诗的典范。也有过很多解说。当然也有人只把它当作是白居易式的简洁易懂版。
       禅是什么?就是一个倒空了的杯子,就是一颗自在自适的心。
       《鹿柴》中前两行其实蕴涵了一个思辨:
         “不见人”但有“人语响”,有“人语响”但“不见人”,这时的杯子里是有东西的;而至后两行,杯子才被倒空,达空色皆寂之境。至后两行,“人”也好,“人语”也好,皆被隐去,境中只存随天地而轮转的“返景”。
       现在来说《旁观》。
       何以旁观?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那三个“我”了。“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来的。这就是“旁观”的依据了。人高于动物的地方,也就在于我们有着超乎寻常的复杂的主观世界。有时候,我们甚至能做到旁观自己。这里的“旁观”,事实上是一种剥离。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剥离。而这种剥离的实现,起于什么呢?不是起于思考,而是起于一颗宁静归朴的心。而对象是那个拥有鞋的人,而非鞋子。这点很重要。
       第一行:河水卷走我的鞋子。按正常的生活逻辑,你可以去追回来,也可以说因为什么原因不要了。而诗里,“我”既没有想“要”也没有想“不要”。为什么?因为作者已经剥离自己,已经在隐去。所以第二行作者以“剩我”淡出。相反,如果用“留我”,“我”与“河水”、“鞋”之间就有了主动与被动的关联,便有了参与感了。举个例子,两个人站在一个地方,先走了一个。先走的那个是你父亲,你是被“留下”,先走的那个是陌生人,你是被“剩下”......
       可能大家会有一个疑问,是什么造成作者或“我”,不想追鞋子,或说无动于衷呢?因为我坐在的是“时光的岸边”。就如同你为什么不追求长生不老呢?因为你在时光的长河里很渺小。
       那么,《旁观》与《鹿柴》的关联在哪里呢?
       它们最后都是“无我”的。只是一个是倒空杯子的方式,一个是剥离主观自我的方式。《鹿柴》中的人最终隐去,只剩下空山。《旁观》中的人虽在,但只是坐在那里,没有名姓,没有想与不想......
       当然,事实上呢,两首诗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这里我只是用类比的方法来阐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10-28 23:16 | 只看该作者
语不在多,以我之浅见,”杨“评的比“布“的稍胜一筹。因我的看法是,你用的是深入浅出的表达手法,并非是虚实斌济的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0-29 10:36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0-29 10:37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1-1 11:19 | 只看该作者
鉴赏,意象耐人寻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0 22:30 | 只看该作者
月夜明朗 发表于 2013-10-28 23:16
语不在多,以我之浅见,”杨“评的比“布“的稍胜一筹。因我的看法是,你用的是深入浅出的表达手法,并非是 ...

问候明朗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0 2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0 22:31 | 只看该作者
林雨兮兮 发表于 2013-11-1 11:19
鉴赏,意象耐人寻味!

问候诗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8 03:2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