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露 于 2013-11-7 12:05 编辑
诗歌的钥匙
文/天露
在我看来, 意象与情感和主旨的无缝对接才是一首好诗的标准,而情感和主旨的深化需要通过相关联的意象场来实现,
诗意的表达不仅是诗歌技巧还需要有生活中非凡的观察和体悟,这些都是生命本质的呈现,让诗性回归,不要只是模仿,诗歌才渴望真正走出低潮。
天然的意象才会诞生天然的情感主旨,我们说触景生情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任何意象的呈现都是情感主旨在心灵的指示下发出,要尊重意象的实在才是好诗标准的前提,如果说诗歌是飞翔的翅膀,
实在而准确的意象便是空气,目标才可望达到。不错,诗歌高于生活,诗是需要留白,这是让给读者心灵的空间,但仍然需要建立在意象实在或推断实在基础上,才能引起美感共鸣。
诗歌既然起于实在,那就道法自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无规无矩了?道家讲究道法自然但很多道家法理本身就是规则,
任何无规无矩的产物都不可能活得长久,人类为何能生存至今,因为人进化了大脑,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人类本身,自然选择是在一定规则下悄悄进行,进化到今天已有了独立思考力,这种能力能帮助人类克服自身缺陷,但危机永远存在,因而新的规矩会随时代发展及自然衍变随时产生,人类必须适应自然但又要繁衍自身。那或许有人会说,诗歌发展到今天,已经到突破条条框框时代了,殊不知,我们学习数学,从自然数到有理数无理数再到实数再到复数,数字的真理是在一定范围内真理,自然学科某些真理也是在一定范围内,语言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真理,是为人类这样一个自然产物服务的,必然随人类进化的审美需求诞生新的诗歌美学形式,这是诗歌语言发展的真理,这种真理也需要人们不断发现和挖掘,由古体诗到现代诗就是一个质的飞越。
而从现代诗歌角度可以看出,广为流传的都是那些既有很强烈节律,又有强烈感官冲击力的作品,闻一多先生提出诗歌几点美学元素,
为汉语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音乐对诗歌影响最为深远,音乐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而听觉由听觉中枢控制,这样就直接产生美感的同时有了共鸣,大部分人欣赏音乐知道很美,但道不明为什么很美,那是因为这种美感是进化在人类遗传基因里,而诗歌是语言艺术,确切说来也是来自自然选择,它必然也与自然美感同步存在,只是难以发觉而已,诗歌与音乐不同,诗歌的美感有延迟作用,短期内不能呈现,
所以诗歌要能继承音乐美学形式是有必要的,通过旋律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诗歌走出盲区,诗歌还是朗诵出来为佳,但需要强调的是,押韵不是乐感的唯一形式,有时押韵会造成诗歌情感主旨打滑,已远远不能满足音乐美的需要,所以在继承基础上需要创新,走一定宽度诗歌音乐发展的道路。
绘画艺术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另一种方式,婴幼儿一出生,就对色彩特别敏感,尤其鲜艳的颜色,生物界利用色彩实现生存和繁衍,因而人类作为自然界一份子遗传了这么久,必然含有对色彩和外观的领悟基因,这些是他们对自然界产生个性认识的前提。
我们也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出现同样两片叶子,但为什么还有主流,个性要服从主流,多数个性趋于共性,才能集美之大成,
诗歌艺术与绘画艺术也是相通的,相通的本质原因是它们都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对自然的主动过滤,主动塑造,有人可能会说,它们都有社会性一面,首先大家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人首先是自然中的人,具有自然属性,因为有独立思考力,在自然的暴力冲突中产生了文明,而人类真正社会文明不过几千年历史,但自然属性已存在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所以人类社会属性也是植根于自然属性的。因此美感观念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已趋于雷同或者接近,比如有些鸟在垒窝时会将窝搭得整齐,整洁干净,人也有这样共同的需求,有些鸟会通过肢体语言(比如舞蹈)吸引异性,作为人类也有舞蹈艺术,婴幼儿特别喜欢模仿就因为此原因,就从派生角度来说,舞蹈艺术应该是动态绘画艺术,我们说书法飘逸,可以勾起一种动态美感,那在潜意识中就已具备这种艺术修养,书画本是一家,就不难理解会有这种直觉,而诗歌是语言文字组合,所以好的诗歌不仅有绘画之美,当有动态舞蹈之美,很多体育项目,比如武术,跳马,击剑等等 都可以看成舞蹈的次生品,或者说是广义的舞蹈艺术,因为舞蹈除了肢体语言外,还有音乐节奏感,这是人们在长期美感体验中融会贯通形成的。鱼的身体长成流线型,在游动过程中就有舞蹈的美感,当然舞蹈艺术中又另当分门别类。
诗歌的建筑美带有更多人文特色,直观产生人的视觉效应,通过视觉神经作用于人的视觉中枢,由于建筑层次感很强,容易形成记忆,我们知道古体律诗为什么那么容易流传,跟它的规范整齐不无关系,但新诗的建筑构建需要通过节来实现,将整体的建筑形式分割成各个部分,在情感主旨表达中充当不同角色,为整首诗服务,使整首诗诗意流畅,逻辑自然,在表达上点面结合,可以螺旋式上升,也可以是筒子楼结构,比如举目皆是的高楼是艺术,北京鸟巢是现代建筑艺术的代表,故宫是古典建筑艺术代表,还有徽派建筑等等特征都很明显,放眼西方,拜占庭式,哥特式皆为西方建筑艺术的代表,诗歌建筑美有诗歌建筑形式,经过生命体验而广泛被人们接受的都是艺术的胜利,我们为什么不能尝试,成为艺术的先行者呢?
诗歌与雕塑也同样有美学渊源,孩子们喜欢堆雪人,喜欢玩沙子,喜欢将橡皮泥捏成他们喜欢的动物或者其他物体,都是诗性雕塑的自然呈现,是诗性的萌芽,这是孩提时代的天性,天性即诗性,有人很好保留了这份诗性,很多雕塑家或雕刻家也是诗人,著名的如米开朗琪罗是典型代表。
诗歌与哲学,诗歌的哲学呈现也是由来已久,因为诗歌是高于生活的,在现实生活之上就会产生哲学的火花,通过诗性语言产生知性冲动和逻辑辨理,表达和突出诗人所体验、信仰和践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人类现有认知水平无非通过两种途径:时间和空间,而诗人上升的高度可以突破它们的界限,去认识相对性的意义,很多哲学家也是诗人,尼采即是典型代表。
纵观诗歌审美意义,有多元化表达取向,但都离不开人与自然和宇宙的本质关系,而作为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逐渐衍生出多重属性,感性,理性,知性和兽性这四种属性是互为依存,互为作用的,而兽性在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退化 ,在道德,法律约束中潜藏起来,在一定外界刺激因素下会表现出来,我们深知,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自己的渴望,孩提时代,孩子们学习注意力很难集中便是兽性的萌芽在接受文明洗礼过程中不能长大但也不可能剔尽。而是以另类方式发泄出来,一有风吹草动,他们神经系统就要走神,喜欢打架,摔物品等等,真的诗歌一般都是长在在感性,理性,知性的土壤深处,需要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才能发芽,破图。在别人的心灵空间长大。
从我内心深处萌发的新诗觉新象征主义诗派在尽力继承和发展以上诗歌美学同时,挖掘诗歌新的美学内涵,从意象象征性角度提升诗歌的审美视域,意象象征意义具有开创性,从人类进化的自然属性出发,通过接受信息的感官(包括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通感作用直接产生共鸣,实质上所有的副词,形容词,名词都可以起到象征性修饰作用,往往更能强化语言节奏的动态释放功能,使情感在意象烘托中爆发,情感集中,主旨指向明确,突破为外向张力的无限蔓延。
在我们认为,情感主旨所要借助的象征意象是唯一的,其形象特征(外向和内向)与所要表达的主题应该完美贴近,使诗意在知性基础上产生感官上的冲击作用,能直观领悟所要呈现的内涵,而不要像猜谜语去深度剖析,那是既难为了读者,也扼杀了诗歌,让人见到诗就望而生畏,那是诗歌的沼泽地而不是一片湖。我想真正的好诗是不需要分析来分析去的,一首诗出现多种截然不同诗歌评论版本那必然是两种情况:要么主旨不明,要么恰能完美呈现多种主题。意象与其所要呈现的象征意义是一一对应的,这样才是诗的语言而不是散文化语言。而当代诗坛恰恰相反,散文化的诗被推崇备至,其原因是掌握当代诗歌资源的主体很多都只能从散文化角度去理解诗歌,欣赏诗歌,散文化诗歌直接迎合了读者的美感需求,散文比诗歌能广泛为读者接受便缘于此,很多好诗沉入海底,让真正诗人寒心,令诗歌悲凉,诗界凄冷。更有甚者,将口语纳入诗歌,让诗歌排版杂文式,尽管可能有缜密的逻辑,有诗意的张力,但那不是诗化的语言,充其量只能说是拟诗体,是诗的变体。
我们知道,每首诗都有其内在的线,新诗觉新象征主义诗派其内在的线都是通过意象场来展现,意象场内选择的各个意象都是经过了剪裁,拼装,当然可以突破时空界限,然后通过诗化的语言将意象中所对应的属性凸现出来,为情感主旨的线条服务,我们知道,我们在运用自然万物时候,都是利用材料一种或多种属性,做窗户我们选择玻璃就是利用了玻璃的透明属性和硬度,那么我们在写诗时候也该这样,利用意象某种属性恰好与所要象征的意义吻合,才能令诗歌主线脉络清晰,读后才不致于一头雾水。诗歌意象有的是为大家所熟知象征意义,是历史文化的结晶,已成为约定的文化符号,我们可以直接拿来即可,而某些意象是个体独特情感体验,则需要通过诗意解释来展示出来,我举例说明:
逐渐干涸的江水
都从你冻伤的心间倒出
仅仅这两句,我们则不明所以,但如果在中间加上一句,就变成
逐渐干涸的江水
所有的爱
都从你冻伤的心间倒出
则使诗意变得明朗,这就是诗意解释作用在文本中呈现,诗歌就不显得晦涩,阅读的人就能读懂,写诗是极力让读者能读懂你要表达的主题而又不缺乏诗意, 晦涩难懂的诗歌,语言再美再新,意象再神奇,不足为人称道。
诗歌之路充满荆棘,同样也充满鲜花,开辟中华新诗觉新象征主义诗派,目的是抛砖引玉,旨在为当前冷落的诗歌界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让国人再度参与到诗歌中来,而不是几个诗人在自比自划为诗歌呐喊,诗歌的鉴赏离不开大众,及早寻到现代诗审美标准方为当务之急,让诗歌真正成为文字阶梯上的王冠。最后以我的两首诗作为本文的结束,从中感悟中华新诗觉新象征主义诗派审美取向,谢谢。
秋天的血液
月光从遥远的天空
直接写入了土壤
多年以来,天一凉
取暖的雁群
清朗而又充满古老磁性
天空始终在月光之上,于是
山体滑坡,瘦成一堵老墙
江河日下,侵入一方池塘
炊烟从离愁别绪的指缝间溢出
任泪水从黑暗草尖返回眼眶
此刻,大地上的草木正缩回枯黄的一页
以此告慰那些
远逝的羊群和匆匆的奔马
又一次安全越过斑马线
返回祖国硕大的乳房,母爱的灵魂无处不在
粗糙的大手,在翻过一页一页日历中
百感丛生, 脸孔像焦炭
喉咙里再也抠不出半句方言
止于一个悲凉节点,夜就逐渐拉长
月亮正夜滚夜地修复残缺
低头和举眉之间,江山太远
那么多纠结不止的落叶
月圆之后,就会继续飘零一地
惟有他们,始终匍匐于秋的至高处
五体投地,逐渐沦为寒夜的中心-----
多像老人望枯的双眼
和孩子们叩拜的一双双小手
谁都知道,那些泥土
正是他们曾经的来路
夜,远方的家
谁,甘愿羽化成黄昏?
以沉默方式歌唱,直至掉入——
黑暗,在缺少粮食和水的季节
血液已成为陷阱
疏星被寂然包裹
矛盾永恒分泌生命的胃液
不,那已认不出星辉——
曾经的悸动,已演绎为痉挛
奔赴在以梦为马的殊途
天真的,就让那任性的飞鸟
总在夜半更深——孤独地离巢
家与你只有眼皮的距离
深噙于流浪的瞳孔
孽变成深秋苍耳的芒刺
钉在夜空
也许,地球最初的启动
被谁蒙上了眼睛
才诞生了夜
才诞生了生命燃烧的火种
寒风总在吹过 ,吹醒心头的饿火
云层被顿悟的闪电命中——
鲜花只落满天堂的路径?
而落日,反复保持幸福的定势——
为自我意识的胎动
寻找真理的子宫
苍耳:一种种子带刺植物, 通过粘在动物身上而实现繁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