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R- Z+ f; s, q* H( i
《人民文学》原主编中国诗歌学会韩作荣会长:从六个方面谈诗歌的技巧! f0 ?/ f3 E0 s% ]
今天谈诗歌的技巧,题目是诗歌的诞生,就是怎么来写一首诗歌。( D8 A8 f6 g, G! D! H
这是个大而又大的问题,到底怎么写?艺术的东西有百分之九十五是可以学习的,只有百分之五是天份。世上的诗歌很多,都可以模仿,等到你自己上了一个高度之后,才可以把它们忘掉。如果没有相当的模仿,你想达到一定的高度是不大可能的。/ N" a4 h$ k$ m( l: g$ z
诗歌有没有技巧,我想从不同侧面谈谈不同的诗歌的写作问题。% K& R# l3 i& U. n1 h
分六个方面。
8 g/ r& u' ~) W- q# C7 [7 S7 x 一、诗的节奏和语调
' ^- ?" [9 z" ]3 f% |; N$ V& W/ t 节奏是诗的生命。节奏对诗歌来说特别重要,就象大海有潮汐,一年有四季,人有一定的脉搏一样。当然节奏不应是种空洞的声音,内容也是很重要的。
# u( m1 F5 d$ Y2 w" g. | 一些中外的大诗人,我在看一些书时都有这样的体验,他们在写一首诗的时候,总是先有一种叮叮当当的节奏,他把这个节奏捕捉住了之后,才写出好诗来。诗人在写诗时是先在寻找第一行诗,因为第一行就大体把节奏和调子定下来了,所以第一行就决定了后一行,象一首乐曲一样。所以对于很多诗人来说,把握节奏就显得特别重要。
) T$ s4 a) C7 } 我觉得有些诗内在的节奏和韵律很好,也要分开看,看是什么诗。
! z* f# I O" C, C 有人说,一首诗,或者是诗的第一节,往往就表现出一种特定的节奏,然后才……
8 F1 H7 h* ?9 ^, J) W; T6 L* U 另外,我觉得情感、情绪、生命的生存状态决定了节奏,也决定了诗的语调。比如说宁静、欢快、低沉、灰暗等,都与人的精神状态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与绘画的影调是一致的,通过色彩已经把人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很自然地结合起来了。% S7 L" W% O$ n! E
如何表现宁静?乐人说用十二支定音鼓,画家说用宁静的色彩,诗人用静的词。
C; J9 y% [# D4 [' _ 一种比较沉闷的、压抑的上去又下来上去又下来的调子,就形成了一首诗的宁静节奏。3 o3 [( `. |1 L( c3 {
二、诗的敏感与发现
, ^4 h$ l8 G, L; ~% Z5 Q: ^3 g 我觉得对于一个写诗的人来说,任何时候有没有艺术敏感我觉得是致命的。有的人善于发现被俗常掩盖的精采,从生活中发现不易为人所发现的真正动人的东西,拍下来之后人们才发现还有这样好的东西。
" j" L: l; r" I; p1 R 我们平常司空见惯的东西,在有艺术感的人眼中,时时都有值得发现的东西,艺术就是找回这种遗忘,使它从日常的生活中显现出来。
. y7 w9 ~; |7 Y7 d3 d. N 我记得四川一个诗人,写一个苍蝇在玻璃上留下的痕迹,就写因为有了苍蝇的痕迹才使你知道那块玻璃的存在。所以我在海边转的时候,十多年前,我把水一次次盖过礁石,写在诗里的时候,也是揭示这样一种人的生存状态。
8 K4 l5 q0 N7 n0 J5 e6 R$ w 诗人当中最推崇的,比如说吃一个公鸡,你把什么都吃掉,就把骨头留下。很多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一旦进了厨房,就成为了垃圾。如根、如骨头,在厨房都是进垃圾的东西。这说明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很多富有启迪的事物,最难写的诗也往往是这方面的。有时现实当中,确实有很多东西,就象音乐的存在就需要季节一样。( }( X1 e# e7 M- ?
对于诗的敏感和发现,有人说真理自行设定在事物中,这是一种重发现的东西。我觉得真理最初在自然状态,诗也取决于非凡的感知力和洞察力。1 O+ ^+ y- p# ^
读美国诗人写的《保持事物完整》,就不象诗,但发现比哲学家的发现更有意味。海德格尔曾说,艺术是哲学的基础。诗歌是感觉的本源的东西,而哲学是把这些东西提炼形成思想精华。
9 E/ k0 `$ `* o; V [1 [; Q' E% u 即使是重发现的诗,也应当有生活的原创性。4 c: t2 R4 I, Q; W, q
这世上也许只存在两种诗,一种从感觉、感知的审美的角度;一种从历史真理的角度把握,从非美学角度把握。现在让我想到两个比喻,一种是桃,一种是核桃。
+ u5 v1 J3 g+ w; I. { 从核桃里出来的东西,它的核是坚硬的,水分极少,是重理性的东西。我在八十年代提出过一个写诗的观点,用抽象的语言去表达感觉,它不是去说明道理或阐述概念,就会有一种空阔的力量,在想象上也会增加很多的空间。有时越具像的表达,或许表达得越远,具象常使诗变得狭窄,受到约束。
0 b# c/ O" v& X- g3 d7 Q1 W三、通感、直觉、潜意识8 ~) J0 |& M3 E6 ^& P9 O; t' ^& V) {
国外曾经有两个试验,一个是把一个人放在一个与声音完全隔绝的地方,他一开始觉得宁静,后来感到可怕。另一个只是音频升高,只有在若即若离时耳朵就发痒,声音就进入肌肤里去了。这种现象后来引入一个词,叫通感。$ G; I( q/ Z; h
人的感觉如果说有三种,一是外部器官产生的,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本身有平衡觉和运动觉,内部有痛觉等。把各种感觉打通,就是通感。如热,绝对是触觉,闹是听觉,把这两个词并在一起的热闹,就是通感相连。还有冷静,刺耳的声音等。
* o8 }9 Y% Y; Z& S) p& o 通感用得滥了,人们就烦了,为很多人所抛弃;如果还过多地用,就可笑了。
# B4 g; B8 u( g! l 通感古已有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等等。
/ Y# q8 R1 | A1 d& } 把互不相关的东西硬往一起扯,往往产生一种别致的韵味。有些东西抽掉一些联系,会让人难懂,其实一旦破译了,就会觉得简单得厉害。
a% q/ J! n; o1 ]0 i% P! l0 R "我无法吹灭你的眼睛,就象吹灭一支蜡烛。"如果单有前句,很高。而非要加上后句,则没意趣了。& }% F4 X8 `/ P, D u
这类东西非常容易去考虑,可以随便去想。生命可以物化,物也同样可以生命化。
- F! O: H$ a, K. Z8 \5 Z 诗人的感觉与孩子的自然状态、狂人的胡言乱语、酒汉的颠狂有时是一样的。在天真、纯粹,没有社会污染的真诚方面,婴儿是成人之父。只有婴儿才能看清鬼魅的鬼影。
0 S3 V0 F" m2 m% v% Y: B' v u 人格解体、交替人格、双重人格,是精神病和癔病患者的三种状态,有的作者在一种艺术感觉方面的不断发展,是与之非常相似的。所以诗人的精神病感觉非常普遍。: L$ ^* V% ]: P8 B( \; }' W7 Q- o% Q
其实诗人的诗意直觉不可能是无意识,是处在无意识的边界上,是一种半透明的境界……是一种创造性精神的自由。4 ^/ \' m: y5 F8 o% E+ w
四、象征与客观对应物
1 |+ S* h* Q3 v# v( \; W 这是一种与浪漫主义对应的诗歌写作方式,是一种反抒情的思路。主要观念是认为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t; B% T6 R* Z! x
这种诗的本质是一种感觉和情绪。
$ E+ A8 a# G5 m, E$ _; n7 ` 在这一点上,世界上很多大诗人都有这方面的论述。 o/ o1 e$ L4 w/ G
世界上只有感觉才是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因为有很多东西是不可译的,只有感觉可以译。一种语言本身译成另一种语言就象是地毯的背面,会看到一种画虎类猫的造作痕迹。
" F$ H; a J# F' X6 g 诗主要是捕捉感觉和激发情绪,只有善于激发这种情绪的人才是诗人。3 R/ a) L) g, X! k
如何捕捉呢?各种诗不一样。
2 r, R4 S$ H) s/ Y; H& u0 ` 美国的艾伦堡说,写诗要选择最动人的东西来写,如写一个漂亮的姑娘,最好写一个漂亮姑娘突然死掉,选择他的恋人来写,这样才刺激人。爱人之死的题材有三种写法,一种是写实的,两人怎么好,平实地写,直写到痛不欲生,把最让人动心的感觉描述出来;另一种手法如浪漫主义的,就象梁山泊与祝英台,化蝶的意境极其感人。象征主义写的话,就会和爱人之死一点关系没有,写整个城市在太阳落山之后的昏暗中一个人所感受的压抑、苦痛、灰暗、低落、沉重,就是一种情绪和感觉,而不是具体的写爱人之死。# [9 b( W2 c7 g9 s1 H0 _ u
所以象征是通过客观对应物的感觉来写作……如貌似单纯中写出一种本质。
6 A4 L( Q5 r- Y( w 单纯说得少是为了更强烈,有时说得多了反而不如少说。不是思想,而是诗想。有的人写了一辈子诗没写出来过象样的东西,总是想通过分行排列的文字来表达一种比较肤浅的思想,这些东西恰恰是容易成为垃圾的内容。
8 X! G9 ]3 e0 Z! { x: h' O 诗的内容不仅仅是事实、事件和内容的真相,诗性意义对于诗,恰如灵魂对于人……6 \, _8 }& `0 `4 v
所以我觉得写诗首先是感觉的敏锐,思想的独特……文学作品只有在感性和理性都达到极致并相互渗透以后,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 k1 p) H9 i. v# b
这种写作方式在中外都有这样的论述。中国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又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一种写诗的三个层次之比。/ M' o& ^; |- _% T9 J: j
五、体验和幻象
% Z2 L @4 {) G9 r/ G5 y/ y 这是德国表现主义的诗观。它主要是重表现而不是再现。表现是一种享受和体验,是从内向外,而再现是从外到内。
6 s7 z6 L7 \: h- O# q 肉体的感受是诗歌的意义。如果读一首诗没有脚趾都受到震撼的感觉,就不是一首好诗。现在的诗往往缺乏鲜活与灵动的东西,对人的冲击力很小。" a2 ]7 w3 T! p6 b* O2 J
假如诗都写得温文尔雅,只会叫人越来越不感兴趣。现在还有所谓下半身写作,这不符合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实在是一条歪路,它写的情事和性事往往沦入一种庸俗肮脏。
5 i Z# Q/ i m+ P, H- j 审美体验是心灵美学的一个范畴,有利于艺术的创造者。应当是一种领悟。0 k; f/ O5 X; s3 p! z9 `/ Q
所以表现主义的诗观,重体验和领悟。
/ k3 v9 S# p3 z+ _2 I六、诗的多种语言表现方式, P: M$ d8 `5 j1 X
1、诗的展开式结构。这是一种传统的结构方式,象中国的四合院或寺庙一样,带一种升华式的结构方式。
! z, ]( C% x3 v7 k3 N# e+ H 2、诗的向心式结构。是意向派诗歌的一种表现方式,以英国庞德为首,所谓意象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最后发展到产生了象征主义的诗歌。6 O% y4 B1 i6 b! f" d ^. P
3、诗的高层次结构。就象层楼一样,在每层进去都有它的意味。4 [8 Q ~" u( f/ v' B7 g+ k
4、另一种暗喻。是一种单纯朴素纯粹的诗味,如同白描。: p/ H( Q/ j2 I! D
朦胧诗有句无篇,第三代诗则是有篇无句。写到一定高度,就并不注重诗的诗意。旧诗是用诗的语言去写散文,而新诗是用散文的语言去写诗。! n# I2 ?' l& A- f6 v
如水中无月,语中无人。达到一种返朴归真的境界。# E; s9 l9 i m0 t w9 f2 x U* S
5、互不相关的碰撞。越是互不相关的东西碰到一起,越是能产生一种独特的新鲜感和艺术魅力。如忧伤象邻居一样突然到来;光象一只蜜蜂爬过水面;光是下山喝水的狮子;春天是正在脱衣的美女……好的比喻是由想象力和感悟力产生的,不象太阳象红汽球一样粗浅平常。8 C! t7 I! z& ^: x# {7 O
6、叙述意象。如果把一个比喻拆开分解扩张变成一种说话的语言方式,就特别有意思。7 n) Y" ]; P% z2 o; C/ Y
7、置之死地而后生。更多在爱情诗当中出现。口语化的精粹之句,往往比一千个比喻更有力度。" q# a; A4 y" e/ t% \3 V4 ]' ^& h- t
文学, 中国, 技巧, 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