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评起义诗社郑智得诗歌《阿婆》
《阿婆》
文/郑智得
邻家的老阿婆
膝下有五个儿子
一次,阿婆病了
儿子们
你看我,我看你
不想多掏一分钱
可是
一到逢年过节
杀猪时
她便忙得晕头转向
这个儿子要猪心
那个儿子要猪肺
这首诗好在前后的对比,形成了张力。其次是批判和讽刺藏而不露,只写了一个现象,剩下的思考都留给了读者。鲁迅在评价《儒林外史》时用了八个字:“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戚指的是悲剧内容,谐指的是喜剧的形式。婉而多讽,说的是直书其事,不加断语。老人孤苦无依,病的快不行,儿女舍不得掏一分钱,养儿为防老,还不如养猪。养的猪过年时候,儿女就来替老人做主了,不光是猪心猪肺,恐怕连猪肉一点都不会给老人剩下。
在农村,不赡养老人的现象时常发生,这两年收入水平高了,能少一点。但还是能看到个别老人孤苦无依,日子过得可怜,你一问,他们的儿女都住着父母修的新房,也有挣钱的门路,就是舍不得给老人花钱。老人病了,躺在炕上没人管,每天只给送点饭,最恶心的是这些儿女还要给老人脸色看。儿女们就等着老人离世,离世后再办一个排场很大的葬礼。
这是失去利用价值的老人,如果老人有退休金,那儿女则是另一番待遇。如果老人是农民,也没存款,失去了劳动能力,老人的日子会更可怜。
以前没有医保,也没退休金,老人受到这样的待遇就不说什么了,只能怪儿女不孝顺,都是狼心狗肺。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谁不是父母养大的,为什么老了不孝顺?还不是一个字,钱!儿女是这样考虑的,娃上学要钱,结婚要钱,修房要钱,家里吃喝穿戴要钱,钱钱钱,没钱什么都做不成。一个不能再创造社会价值的老人,就算病治好了,还是要离开人世,最后结果是人财两空,还不如不治,等老人离世后好好举办个葬礼划算。
现在老人把辛苦赚的一点钱交给了政府,等老了却落不到实处,当初承诺的退休金到最后也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医保更是不用说,镇政府的那些人事难办,脸难看,能好好听老人把话说完我就给他们竖起大拇指了。
写诗,就是记录这个操蛋的时代,就是要和社会的不公过不去,就是要给贵党添堵。野夫不是说诗人们不批判现实吗?那这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