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南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禅诗探索》丛刊(总第二期)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5-5 12:1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新禅诗”派的缘起与合流
  
  从时间上来说,“新禅诗”作为一类诗歌的专称,并具有某些流派的性质比“现代禅诗”派的出现时间要早。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热,中国学者们恢复了对禅宗的兴趣,一部分诗人也就在那样的氛围里对禅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创作一系列具有禅意的现代诗歌。这样的诗歌就称为“新禅诗”。最早开始注意并研究这个现象的是南京大学的张子清教授。他在美国的英语诗刊《TALISMAN》第13期上曾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NEW ZEN POETRY IN CHINA》的文章。他在 “The Emergence of New Zen Poetry(新禅诗的出现)”一节时谈到:“1991年的春天,一群年轻的诗人包括雷默,江雪,三陵和一些列席的作者在南京大学有过一次非正式会议,讨论了禅宗和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创作反映当代生活的禅诗。他们最后同意把这种新的禅宗诗歌流派称为“新禅诗”,并邀请其他一些在审美趣味上与我们相近的诗人如高柳、伊沙、丁芒等,加入我们编选的一个诗集。”(9) 这期诗刊是1994年秋与1995年冬的合辑,文中提到的那本诗集选刊已在1993年由张子清编选面世。那是一本32开本的白皮书,中英文版本,书名题为《新禅宗诗》。在书的前言中,编者有这样一段话:“在只强调集体无意识重要性的许多政治运动之后,当代中国诗人已经开始探讨他们自身与时空的关系,表达他们对‘存在’与‘变化’的个人体验。对一部分诗人来说,禅宗作为哲学特别适合他们的美学趣味。他们把禅宗、道家学说和科学上新的研究成果结合了起来,因此他们被称为新禅宗诗人,在许多方面与唐朝的王维这一类禅宗诗人有明显的区别。”书中共收录了雷默、江雪、三陵、高柳、伊沙、王家新、丁芒、彭浩荡、任洪渊、张子清等十位作者的五十多首诗歌作品。但实际上真正致力于汉语禅诗的创作与研究的是以雷默等为首的少部分诗人。在本书中,雷默写了一篇《关于禅宗诗歌》的短文。他从体验、自由与智慧、日常事实、活的语言、自然的丧失与当代禅诗等几个方面来说明禅宗诗歌的特点。因为“禅是人生的艺术实践,生命的最高体验”,所以“禅宗诗歌所关注的正是生命的独特体验”,这是关于禅诗的共同认识。而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的心灵沉溺于人类所有的经验之中,深陷二元世界的泥淖中,禅的意义就在于超越和抛弃一般的经验与分析,打开心灵“达到人生的自由与智慧境界”。但是“禅不是神秘主义的东西,它只确认日常生活的事实,在最平凡、最普通的事物中显现”。因此,“禅宗诗歌拒绝一切抽象的东西,只描述我们身体之中的具体实在”。关于“活的语言”,他定义为“充满个性的体验语言”,认为禅宗诗歌语言是以日常口语为基础,不需要过多的修辞与雕琢,力求简洁朴素,并强调了口语和俗语的区别。最后他说道“今天的禅宗诗人,难以象王维、寒山那样与自然融为一体,我们只有在可能的范围内品味人生,体现生命的艺术实践,以求心灵的暂时安宁。”不过他也从积极的一面去看,因为禅是无所不在的,所以只要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本心,也就能彻悟禅之所在了。
  以上是“新禅诗”之名得以正式面世的始末。此后,以“新禅诗”为名的系列作品便不断见诸各种传播媒体。佛教杂志《禅露》甚至专门开辟了“新禅诗”栏目发表这一类诗歌作品。“新禅诗”之名在公众眼中也获得了一致认同,而且它也不仅仅是指雷默等诗人群关注与研究的对象,还包括更多的禅意诗歌,直到南北对此提出新的看法。南北在《现代禅诗和新禅诗——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之2》中说到:“当时,我对‘新禅诗’这一说法,是很认同的。它是基于中国的旧体禅诗而言的。用新的,现代的诗歌形式和技巧,来表达传承久远的禅的空灵脱透之思想情趣,‘新禅诗’的确说明了它与旧体禅诗的不同。但当我后来视野逐渐开阔,接触到西方,特别是美国如加里施耐得等诗人写作的禅意诗歌时,我就无法再认同这个说法了。因为这个概念太狭小了些,它只看到了中国,没有看到世界。”如此,在以禅宗文化为核心的当代新诗写作群体从内部产生了分歧,并由此而逐渐形成了以南北为首的“现代禅诗探索”网络版块和“现代禅诗”流派。严格说来,“新禅诗”与“现代禅诗”是属于同一阵营的,后来虽因诗人内部存在观念上的分歧而各执其名,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南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也是“新禅诗”写作群中的一员,“新禅诗”的代表人物雷默也参与“现代禅诗探索”的一些建设工作,并被列入其中的成员之一。现在,“新禅诗”与“现代禅诗”之名并行于世,一般人往往把二者视为一体,并无严格区分。而“新禅诗”的首倡者雷默也因行事低调,无意于“圈子”内外的争鸣,奉行如禅的人生艺术,隐默地写作,故而发声不多。
  “新禅诗”作为一种倾向于禅文化的写作,虽然出现的时间很早,而且也初具流派的性质,但是最终能坚持下来的是极少数。它不似其他诗歌流派那样大张旗鼓的宣传自己的主张,也没有像后来的“现代禅诗”派那样致力于自己的阵地建设,极力标明自己的身份特征。网络上标以“新禅诗”之名的专业的或业余的写作者虽然不少,专门的诗歌论坛也有,但并无严密而数量众多的诗学理论文章。所以最终也没有能形成一支具有较大力量的诗歌流派。雷默则认为无论是“新禅诗”也好还是“现代禅诗”也好,都只是外在的一个名称而已,没有必要过分执著。他更关注的是内在的写作,只是因袭了历史的缘故而沿用“新禅诗”之名至今。
  至此,可以说“新禅诗”派与“现代禅诗”派已经只是名称上的不同罢了,二者无论是理论上的见解还是作品风格的追求都面对的是同一个对象——“禅文化下的写作”,曾以雷默为首的“新禅诗”中心群体已不复存在,如今在网络上活跃并逐渐向纸媒发展的“现代禅诗”派则如新起之秀,期待未来更好的发展。这对佛教新诗的写作群体来说无疑是增加了更多新鲜的血液。他们努力于新诗诗艺的创新,目前虽然并不清楚他们的努力会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但至少对佛教新诗的整体写作将是一个可喜的助推力。“现代禅诗”派作为佛教文化影响下的新兴诗歌现象,它与佛教的联系缺少的是宗教上的信仰,而更注重的是内在精神的继承,如面对人生的态度,对生命的体悟等等。他们作品的风格与审美追求大致已在南北及其成员的理论中介绍得比较详尽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从以上对佛教新诗的整体风貌来看,它们既对古典禅诗的精髓有承续和发展,如空灵、清雅的意境、静美和谐的审美意趣、朴素精炼的语言以及禅观下对生命的体悟等,在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又有新的历史背景下的特征,如象征、暗示、戏拟、反讽、日常叙事等现代诗歌书写手段的运用,丰富并开拓了佛教诗歌的表现领域。佛教新诗对古典禅诗更多的是借鉴和继承,与当代诗歌则是一个互渗的关系。它身处当下诗歌的现场,既充实了当代诗歌的样态,又与当代诗歌写作互相借鉴影响。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佛教新诗本身来说,因为发展时间比较短还处于不太成熟阶段,所以难免也会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的地方。整体而言是新意不够,难脱旧窠,一是因题材的趋同性而出现写作方式的趋同性,鲜有突破与创新;二是在意象选择上多有重复,表达方式上多手法上的移植而生命的彻悟灵动不够,缺乏深邃厚重感。禅诗重言在意外的彻悟与理事的圆融,忌直白说理寡淡无味,而能将禅理与诗意的审美巧妙融为一体,浑然天成的作品在僧诗中还是非常鲜见。如九十年代初期的僧诗写作中多有大量佛教术语和名词堆砌,直抒胸臆而少内在的禅悟,后期则多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融情于景。在家信众的早期作品同样也存在只顾抒情或写实而少诗艺、重宣扬宗教理念少审美追求等局限。后期兴起的“现代禅诗”派和其他进行禅诗写作的诗人群在诗艺上有更高追求,表现手法也丰富多彩,因为有共同的写作理念而在审美上也趋于一致的风格。他们同样也面临着如何创新与突破的问题,这也是当代诗人们的共同思索之一。

*标题为编者所加。

注释:

   1.(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11 月新1版。
   2.季羡林《禅和文化与文学》,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年8月北京第1版,第7页。
   3.参见铃木大拙《禅风禅骨》,耿仁秋译,杨晓禹校,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9年版,第101-125页。
   4.网络论坛:http://cq.netsh.com/eden/bbs/756582/现代禅诗探索(2010-3-26)
   5.张黎《中国现代禅诗发展的当前状况》,《现代禅诗探索》(纸本,内部交流资料)创刊号第59页。
   6.《现代禅诗探索》(纸本,内部交流资料)封二。
7.文中所引南北文章均来源于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下文不再说明。(2010-3-26)
   8.《现代禅诗探索》(纸本,内部交流资料)创刊号第70页。
   9. P155:In the spring of 1991, a group of young poets including Silent Thunder, Jang Xue, San Ling, and the present author had an informal meeting at Nanjing University, discuss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Zen Buddhism and literature and how to write Zen poetry reflecting contemporary life. They finally agreed to form a new school which was called New Zen Poetry and then invited some other poets such as Gao Liu, Yi Sha, Ding Mang, etc., who had aesthetics more or less similar to ours, to join us by compiling an anthology, edited by the present author.
  
  
  附件: 《新时期佛教白话新诗研究》(王贤芝)

  目 录
  绪 论
  新时期佛教白话新诗长期处于潜隐的状态,缺乏注视的目光。这固然是由于佛教诗歌更多的传承了古典诗歌的余绪,导致白话新诗处于弱势地位,而且也和它本身的宗教性等特点相关。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新诗潮”的崛起及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传播媒体的迅捷与多样化,白话新诗已经悄然占据佛教诗歌的一席之地。新诗作品大量发表在佛教相关刊物及网络媒体上,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诗歌现象。外界的新诗写作方式影响着佛教内部的诗歌创作方式。反过来,佛教新诗创作也丰富了当代诗歌的风貌,并展示出自己独有的丰姿,二者互相渗透与影响。基于这个原因,本论文收集佛教杂志等发表的新诗作品,以此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作出分析阐释,从而揭示佛教新诗在新时代境遇下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当代诗歌流派纷纭,风貌多样,佛教诗歌发展到现在,既身处当代诗歌的大环境,又保留了一些固有的特点,有继承也有发展。实际上,佛教文化尤其是禅文化对新诗的影响一直未曾断绝,如在探论当代诗歌与佛教的美学特征时,评论者也更多的是强调禅思及其禅学观照的视角。这是当下诗歌创作一种不可忽视的趋向。从“现代禅诗”和“新禅诗”等流派的兴起也可以看到佛教文化在诗歌领域的影响。
  本论文从佛教新诗的发展及其刊物情况,佛教新诗的写作群体、佛教新诗的类别及概貌等方面对当前以佛教杂志为主要载体的白话新诗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作者认为中国佛教目前还处于复兴和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步的佛教文化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佛教新诗的发表数量是不断呈上升趋势的。其作者群体包括“现代诗僧”和广大信众以及非信众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等。其作品从内容的角度大致将其分为:对个人精神信仰的肯定与坚持、日常生活抒怀、教理阐释诗、政治时事诗等几个类别,并且从诗歌体裁和形式的角度指出了散文诗、微型诗、韵律诗等其他的类别。在分析佛教新诗的诗美特征时从内容和风格的角度着重谈了它情性的隐喻和智性的沉思、禅观下的静美追求、生命意识中的“死亡”呈现这三个方面。最后再从佛教新诗的新秀——“现代禅诗”派的兴起来看它对当代诗歌写作的影响。其中着重谈论了“现代禅诗”命名的由来与“现代禅诗研究会”的相关情况,并论及“新禅诗”派的缘起与合流。论文在呈现佛教新诗独特风貌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尤其是在创新不够,难脱旧窠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整体而言,佛教新诗既对古典禅诗的精髓有承续和发展,在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又有新的历史背景下的特征,开拓了佛教诗歌的表现领域。在现代化社会中保持了自己独有的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它一方面让我们管窥了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佛教面貌,也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僧人的内心情感及追求;另一方面它以超脱的姿态、理性的哲思关注人的当下生存境遇,体现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从诗歌和宗教两方面给人们提供审美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新诗的独特价值就在于给各种现代焦虑症困扰下的人们提供一个诗性的永恒心灵家园。它连通古典与现代,在诗艺追求上是与现代诗歌保持一致的,在现有境遇下又对古典资源重新审视和发现,这对目前寻找现代汉语诗歌创作新的向度的诗人来说,它既是一种借鉴也是一个参照。
  
  关键词:现代禅诗 生成背景 类别及概貌 诗美特征
  
  第一章 佛教杂志白话新诗概况
  第一节 佛教新诗的发展及其刊物情况
  第二节 佛教新诗的写作群体
  第三节 佛教新诗的类别及概貌
  
  第二章 佛教新诗的诗美特征
  第一节 情性的隐喻和智性的沉思
  第二节 禅观下的静美追求
  第三节 生命意识中的“死亡”呈现
  
  第三章 佛教新诗中的新秀——“现代禅诗”派的兴起
  第一节 “现代禅诗”与“现代禅诗研究会”
  第二节 “新禅诗”派的缘起与合流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本论文涉及的佛教杂志一览表
  附录二:佛教杂志白话诗歌目录


现代禅诗的悟与美
作者:王贤芝

    近日收到何兮君从南方寄来的《现代禅诗探索》创刊号,素朴的外表和蕴涵其中的精致让整本书散发出古朴而沉静的气息。封面的水墨禅画既有孤轮独照的空明又有几尾小鱼的灵动活泼,扉页还有何兮飘逸、俊美的个人书法秀以及一方玲珑的小印。书虽然没有正式刊号但是从装帧设计到印刷质量看得出来是很费了一番心思的,150多页的厚度拿在手里很有感觉。而我也算是见证了它从网络到纸本诞生的全过程,自然是有一分额外的欣喜。第一次接触“现代禅诗探索”是去年准备毕业论文选题的时候,因为个人对禅理诗歌的兴趣,所以打算写点这方面的内容。在网上搜索的时候,自然就遇见了“现代禅诗探索”论坛的诗人群,然后接下来就是与“现代禅诗”的近距离接触。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我对此并无更多新的创见,也无意于用挑剔的眼光去评价什么。从个人兴趣来说,我更喜欢闲暇时翻翻这些诗歌,倾听一阵风,一朵花,一滴雨,一声鸟鸣——在文字背后的禅音,与诗人在生活感受的只言片语里相遇,默然微笑。禅是片叶不沾身的不着痕迹,也是行住坐卧皆是悟的日常功用。禅之美与生活之美都在于一颗心的感悟而已,尤其是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喧嚣里,你还能感受到那份别样的禅静和诗美,这大概就是“现代禅诗”之所以源远流长而今一直保持向前发展的不懈动力之所在吧。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脚下的大地,那是根本的依靠。当然,我们也别忘了抬头仰望星空,那是神性的空间。中间,则是我们的生活,你我不妨带着一颗禅样的诗心无悔地走过。

2010-4-1日晚于川大望江楼
  
(王贤芝(1981-),湖南湘西人,四川大学文学院07级硕士。本文为王女士的硕士毕业论文的一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5-5 12:16 | 只看该作者
◆一期一会


爱之美
——试论张黎的现代禅诗

作者:碧青

  众所周知,禅,是古老的印度佛学自汉朝进入中国之后,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与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于唐朝产生了中国禅宗。我认为,从认识自身生命的角度来说,禅,最根本的就是自悟。而在艺术表现上主要依赖灵感和悟性的诗歌写作,在心灵的层面能与禅实现深度的契合。所以,自汉唐以来,中国古典诗歌受到了禅文化的巨大影响。很多杰出的大诗人如王维等,无论是精神和心灵层面还是艺术思维方式,都融入了禅意。即使在二十世纪初期受西方文化影响诞生的中国新诗,亦受到了禅的影响。  例如,1920出版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的胡适,也曾研究过佛学。二十一世纪初期,现代禅诗探索群体的出现,是诗坛发生的一种重要诗歌现象,亦是诗歌与古老的禅文化的又一次深度结合。
  在现代禅诗探索的群体里,女诗人张黎已经站在一个显著的坐标点上。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赞美过,她是一位双翼天使,诗歌和诗理论俱佳。本文仅就张黎诗歌的创作特色,做一简要的探讨。
  古今中外,每一位诗人,都是一位歌者。歌唱祖国,赞美家乡,歌咏大自然,讴歌生命和爱情,是诗人发出的最优美的声音。而女诗人张黎,是一位居住在精神家园里的爱的歌者。在她构筑的诗意精神家园里,天地般的背景色调,是单纯的阳光色。这种阳光的色调,光源的核心就是爱。作为永居这座灵魂家园的主人,张黎惟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心唱歌。经受着岁月和世事更迭的洗礼,经历着在尘世间的奔走和跋涉,女诗人张黎只有在自己诗意的精神花园里,才能戴上诗歌的花冠,自由而优美地边走边唱。所以,她在诗里的姿势,总是背对着黑夜,面对永恒的太阳。她只要一开口歌唱,就有花朵或果实飞上那些大树的枝头。在爱的光芒滋养和照耀下,她的园子里,每一种诗性的植物和果实,都具有独特的形状和色彩。

  一、爱的圣洁之美——献给佛陀的赞美诗
 
  张黎的《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是她开始现代禅诗创作以来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亦是她初期创作的代表作。这组诗,表现了她走入佛陀之门,对佛陀虔诚的追随和赞颂,对生命深刻的领悟和热爱。
  她听到了佛陀的召唤,走进的是觉悟者的智慧之门:

  “动人的音乐在耳边响起
  金色的光芒将我的身躯笼罩”(《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之一)

  女诗人手拿着佛陀的请柬,在这座奇异的菩提花园里,抬头仰望佛陀的世界,眼泪涌满了眼眶。这是心灵远离纠集着各种欲望的生存世界,步入智慧的觉悟之地的生命感受,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感激,并因之而产生了生命的神圣感。
  这种神圣的生命感,更多的是来自于心灵的自由感。于是,女诗人要做一名佛陀的歌者:
  
  “像树木舒展在阳光下一样
  像小草摇曳在微风中一样
  像花儿开放在春天里一样
  像小鸟飞翔在天空中一样”(《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之二)

  女诗人意识到,真正抵达佛陀的内殿,需要漫长的时间,甚至一生的岁月。但是,她最大的心愿,就是为佛陀唱一首永恒的赞美之歌。所以,她决定:

  “我将以白如莲花的心
  花费一生的岁月
  并用诗歌来作引导
  去寻觅您的光芒”。(《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之三)

  其实,在走向佛陀内殿的过程中,女诗人是把佛陀作为爱的化身的,并用心灵与内心的佛陀对话:

  “你离我多远啊,爱呀。”
  “我就在你的心里啊,众生呀。”(《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之八)

  这样的对话。不禁让人想到“我心即佛”。爱,即是世界的本质。那么,就理解了张黎告诉我们的真谛:

  “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
  才拥有这个世界”。(《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之八)

  走在智慧和觉悟道路上的人,那一颗热爱世界的心,是多么美好,像世界上的灵眼,看到了生命在时间里流转的景象:

  “肉体是一叶小小的帆船
  时间是一道长长的河流
  我们借助于帆船在河流游弋
  观看着世界岸边的一花一木
  
  岸边有树有花有亭台有楼阁
  但一段段的风景都会过去
  佛陀啊,在您安排的停靠点
  我们将会各自去往各自的世界”。(《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之九)

  于是,女诗人开始探究生死的奥秘。于是,女诗人在对生命的追问中悟透了:

  “是什么让生命神秘地绽放
  像一枝枝花朵
  是什么让万物奇妙地消亡
  像一个个梦幻
  
  一种声音
  从黄昏深隐的沉默中传出
  当生的乐曲奏响时一化为多
  当死的号令下达时多化为一”。(《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之十)

  读到在这里,我想起了诗人南北对这首诗的解读。我认为南北的解析是最恰当的,是最好的。所以,我只能全部借用了。“这里,诗人已经在接近了佛陀花园的‘内殿’了,也就是接近了生命的本质。佛陀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了悟生死,透视世界。
  ‘是什么让生命神秘地绽放/像一枝枝花朵/是什么让万物奇妙地消亡/像一个个梦幻’。金刚经中,佛陀最后对他的弟子须菩提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但诗人却依然在问:为什么?佛陀不会再准备另外的答案了,因为花朵开了,就要凋谢。人出生了,就会死亡。生与死,永远是一条线的两端。
  ‘当生的乐曲奏响时一化为多/当死的号令下达时多化为一’。
  生,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限的过程。死,则将这个顺序颠倒了过来,是万物归三,三归二,二归一。
  生,是可以与人共享的,但死亡,却只能独自抱持。”
  女诗人悟出了生就是生命的被发现后的美丽绽放,死,就是生命被匿藏的一种方式。正是因为生命如此的呈现和消失,我们才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生与死这两个孪生姊妹
  在广大的宇宙快乐地牵手舞蹈”。(《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之十一)

  所以,女诗人告诉我们,生命被藏匿,并不是真正的消失,而是需要在另一种孤寂中,倾听那来生的消息。这样,一个人的生命就可以无限地绵延了。这是禅者的信念,是诗人热爱生命的诗意延伸,也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
  
  二、爱的纯净之美——献给爱情的恋曲

  禅意爱情诗的概念,是张黎在探索现代禅诗过程中提出来。也许,在人们固有的意识里,禅和爱情,很难统一起来。因为,佛教的情爱观,对人的情欲是用戒尺来衡量的。如果,认真探讨一下张黎的禅意爱情诗,在此,就需要我们首先厘清禅宗和现代禅诗的关系。
  禅,是“禅那”的简称,意为“思维修”或“静虑”。禅宗是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一个宗派,着重以静虑和高度冥想作为超度救世的法门。
  现代禅诗,只是当代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也可以说,是当代诗坛出现的一种创作趋势或方向。对于什么是现代禅诗,最权威的回答,是现代禅诗流派的创建者诗人南北关于现代禅诗的表述。南北提出的现代禅诗的基本理念是:

  “纵的继承——继承和发展中国禅古老而新鲜的精神旨趣;
  横的移植——移植和借鉴欧美现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纵横交合——在时空的纵横交合点上,完成现代汉语诗歌的雏形;
  禅为根本——诗歌的现代形式只是一件外衣,而内在的精神观照才是根本。”

  现代禅诗探索群体,并不是宗教性的团体。但是,现代禅诗群体有别于其他诗歌创作者之处,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有人有禅修的背景,有人接受了禅的思想,或用禅的思想观照世界和人生。所以,现代禅诗,是古老的中国禅文化和现代新诗相结合的诗歌。但是,现代禅诗不是讲禅理的诗,而是诗人禅悟般的心灵,自然的诗性流露,是诗人抵达的超越语言的心灵感悟境界。现代禅诗形成了清新优美、自然明快、空灵圆融的艺术特色。
  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张黎提出的禅意爱情诗,就是带有禅意或禅境的爱情诗。禅意爱情诗的概念,不仅与禅的顿悟思维感悟世界和生命的方式不矛盾,而且,是一种崭新的诗歌概念。由此开始的全新的创作实践,不仅开拓了爱情诗的境界,也发展了现代禅诗。
  张黎在《现代禅诗是中国汉语新诗发展的终极走向》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禅意爱情诗,旨在将禅与爱情完美结合。具体来说,禅意爱情诗就是用禅的理念来观照生命中的爱情,平静地对待爱情的无常和变化,珍惜每一份随缘而聚、缘灭则散的相遇和别离,以欣赏的心态来体验爱情暂时的存在和耀眼的美丽。禅意爱情诗是现代禅诗非常特色的一部分,是对古典禅诗的拓宽和发展。”
  张黎的禅意爱情诗,超越了生活或时代。直接抵达爱情诗意的本质。例如《这里什么也没有》:

  “这里什么也没有
  除了蓝天白云
  除了山峰草地
  和  山脚流淌而过的小河

  这里什么也没有
  除了暖暖平铺着的阳光
  除了淙淙弹奏着的水声
  和  一缕忽浓忽淡的花香

  这里什么也没有
  除了我和你
  除了彼此依偎着的温暖
  和  浮在我们脸上的幸福”

  这是多美的爱情境界。人和自然实现和谐统一的缘由,是爱,是爱情。爱情如阳光,爱情如大自然本身。诗歌明快如阳光,而且有着金色的美质。达到此种境界的诗,还有《大地之摇篮》:

  “对着身体的是湛蓝的天
  抚摸脸庞的是轻微的风
  透入心胸的是野花的香
  我和他
  就这样依偎着
  躺在池塘边的草地
  躺在和暖的太阳的怀抱
  
  这是哪儿
  这儿如此安宁
  这是哪儿
  这儿如此美妙
  恍惚间
  空中有一张慈祥的面容在微笑
  而我和他
  则变成了两个婴儿
  睡在一个巨大的篮子里
  被轻轻推送着,摇晃着
  聆听着那遥远而亲切的
  低低的歌唱”。  
  我们再来看张黎的另一首禅意爱情诗《他的衣角触到了我》:
  “走过我身边时
  他的衣角触到了我

  我的一颗心
  像忽然吹来一阵春的温馨
  像刹那间有缭乱的柳絮拂过

  又像飘飞的花瓣
  轻轻落于水面
  荡起细细的涟漪
  一圈一圈

  诗人古石曾经这样点评:“这首小诗通过朴素简单的意象,含蓄细腻地表达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让人可感可触,久久回味。虽然那仅仅是一个瞬间,但瞬间化为了永恒,那情感像细细的涟漪,一圈一圈,在不停地荡漾。”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张黎的禅意爱情诗,表现了一种超越和升华的禅意之美,非常美妙,非常纯净。
  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由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的局限性,由于生活和人性的局限性,人世间很少有真正抵达人类精神高处和心灵深处的完美爱情。所以,美好的爱情,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亦成为古今中外人类艺术永恒的主题。女诗人张黎,更是把爱情等同于生命最美好的特质。她不仅在关注和表达自己的爱情,而且关注和理解着一个大写的女人,那是走过了人类整个生存史的女人。所以,她的禅意爱情诗就有了特别的厚重感。例如《我曾是那个女人》:

  我曾在无数个时代
  幻化成无数个形象
  爱过你

  我是篝火边为你烤着鹿腿
  裸着胸披散着头发的那个女人
  我是在冰天雪地里赶了几千里地
  为筑长城的你送棉衣的那个女人
  我是站在深闺的院里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的那个女人
  我是战火纷纷的岁月怀抱你的幼儿
  逃避飞机轰炸的那个女人

  我是从原始大地最宁静的深处走出
  来寻找你的那个女人
  我是从最炽热的太阳的中心采撷火种
  来贡献给你的那个女人
  我是在离别的痛苦与相聚的欢愉之间
  穿接诗歌链子的那个女人
  我是在寂寞的眼泪中死过去
  又活过来的那个女人

  啊
  我的人
  我爱过你
  从这代到那代
  从今生到他生
  我以亘古的爱恋
  永远围绕着变幻的你

  这样的女人拥有的爱情,具有超越的品质,而且很博大。就像一颗心可以装得下整个世界,这样的爱情诗,拓展了诗歌的个体空间,亦拓展了诗人所置身的时代空间,让人们看到了人类情感丰厚的积淀,看到了人世爱情的永恒。
  这样的诗,更显生命的纯粹,更显情感的丰沛,更显诗意的净美。
  当然,张黎的禅意爱情诗不止于此,丰富又多姿。她在《现代禅诗是中国汉语新诗发展的终极走向》一文中这样总结过自己:“在现代禅诗写作群中,张黎是一个很另类的女诗人,因为她不仅将禅与爱情相结合,更是主张情色与禅合而为一,让整个诗坛为之惊叹。其实,情色,只是世俗道德的一个偏见。现代禅诗的核心主张之一,就是消除一切人为理念所造成的人性的扭曲,不崇高,不崇低,还原生命和心灵的淳朴和真实。现代禅诗认可人性的存在,并且尊重和呵护人的自然本性,但是,不停留在原始的自然的人性上,不对本能和欲望做过分的夸大和渲染。现代禅诗主张将自然的人性尽量提升到一种纯洁的神性。”
  
   三、爱的灵动之美——献给大自然的歌

  如果说,人的正常的社会行为的发生,是以人类文化为基础的。那么,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知,更多的是依赖于天性。在人类的重大生命关系中,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人是自然之子,人和天本来就是合一的。由于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悖离大自然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国的传统文化里,才出现了追求天人和一的最高价值尺度。虽然,现代社会以科学技术发展为重大推动力的工业文明,使人类和自然之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阻隔,产生了人的异化现象,但向往自然,融入自然,歌唱自然,追求人和自然合一,仍然是现代人天性里闪动的最耀眼的光辉。现代禅诗探索群体,继承中国古典传统诗歌天人合一的传统,用禅的思想关照自然和人,给新世纪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流。
  张黎献给大自然的心灵之歌,是这个群体里最美妙动听的歌声。
  神奇的大自然带给女诗人的美感,是那么的迷人。她在大自然里看到了海上日出给世界带来的一片光明,看到了森林、冰川、白云,看到了人类的孩子,看到了生命的影子和灿烂可爱的笑脸。于是,便向我们展示了这样诗意的《美丽世界》:

  “我看见
  一轮红日在海上升起
  然后世界一片光明
  
  我看见
  小草从雪后的大地发芽
  然后森林郁郁葱葱
  
  我看见
  南极的冰川融化成水
  水流入海洋又变成白云在飘荡
  
  我看见
  人类的小孩在哭泣在成长
  彩色的鸟雀在飞翔在栖息
  
  我看见
  夕阳里蒲公英的小伞在熠熠地闪烁
  湖面上光的脚丫在欢快地舞蹈
  
  我看见我看见
  我看见到处都是生命的影子
  到处都是灿烂可爱的笑脸”

  大自然里呈现的一切是那么诱人,牵动人的魂魄,令人神往。女诗人在诗里表现的自然和生命之美,便有了生命的质感。
  她的诗,表现出自然神秘而神奇的力量。在远离人世嘈杂的大自然里,女诗人可以自在地进入生命幻化飞舞的诗意美境。例如,《在水边静坐》:

  “很长很长的时间过去了吧
  我,渐渐变成了一尊石雕
  与身下的石凳一起成为风景

  附近的人们根本不知
  光正变成一丝一丝的金线
  树正变成一缕一缕的青烟
  草正变成一道一道的小溪
  它们在穿越,在渗透,在浸染着这尊石雕

  而此时从湖面吹来的微风
  也如同海上巨浪
  把石雕的魂魄卷向万丈高空
  又散落
  漫天的晶莹的飞花”

  诗人樵野对此诗有过高度的评价:“此诗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生命瞬息万变,沉思于万物圆融,从我到石雕,再化飞花,难道那就是宿命与最终的归依吗?也许飞花又是一个模糊而美丽的开始。诗中禅意深邃,耐人寻味,而字句间又全无刻意说禅的痕迹,正所谓不着禅语,无意为禅而带给读者无尽的审美享受,可谓一首优美的现代禅诗。”
  张黎献给大自然的歌,不是来自主观刻意的追求,而是实现了精神的回归。例如《在深处》:

  “在泥土深处
  一定,一定有
  我所不能看到的蚯蚓
  在默默地穿行
  
  在草丛深处
  一定,一定有
  我所不能看到的小花
  在静静地微笑
  
  在树林的深处
  一定,一定有
  我所不能看到的光的脚丫
  在叶片上跳舞
  
  幽深处存在着的精灵啊
  你们可否知道
  有一个人类的诗人
  也在你们看不到的深处
  正聆听着你们的歌唱呢
  
  我聆听你们的歌唱
  不是用耳朵
  是用心”

  这首诗,是女诗人献给大自然的一首灵歌。她不是为了欣赏美景而走在自然的四季风光里,而是来到了大自然的深处。她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已经没有了分别,心灵和理性都融化于天人合一的优美空灵之境了。

  以上,我仅就张黎近两年的现代禅诗创作,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张黎对于唐诗宋词,对于泰戈尔、纪伯伦,对于古典优雅的事物,有着特别的关注和喜爱,所以,在她的诗行里,就不断会有王维、泰戈尔们的影子,飘忽来去。(南北《简析张黎的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
  爱,是天地间最富有的矿藏。爱,是万物诞生的母体。爱,是我们生命存在的最根本理由。女诗人张黎深谙爱是世界的本质,在《如果世界没有爱》一诗里,表达了真挚的心声:

  如果世界没有爱
  树木不会翠绿
  鸟儿不会歌唱
  生命将被置弃于荒凉的原野
  灵魂将被流放到孤独的海岛
  ……
  如果世界没有爱
  我们的血液还将为何流淌
  我们的心脏还将为谁跳动
  我们还能用什么照亮幽暗岁月
  我们还能用什么言语与上帝交流

  相信,秉承大爱的歌者张黎,在未来的时光里,在佛陀的殿堂里,会一直唱下去,会永远高唱爱之歌!

(作于2010年10月20日—24日)

(碧青,现居河北迁安,诗人,散文作家,现代禅诗研究会成员。著有诗集、散文集多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5-5 12:17 | 只看该作者
雍容深邃的禅理大化之境
——解析南北的六行体现代禅诗

作者:张黎

纵观中国学术史,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学术思想有两大趋向相互循环,一曰积,一曰消。”并且又说:“学术思想之前进,往往由积存到消化,再由消化到积存。”(《<六祖坛经>大义》)也就是说,一方面积累、消化自己的文化与传统;另一方面借鉴、学习外来的思想,并把外来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体系,如此这样反复循环,就构成了中国学术史。
当前中国诗学,又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期。由于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积”,从上世纪五四运动就开始被全盘否定,到三十年来朦胧诗派的完全忽略,所以,它对当代诗歌的影响微乎其微。而近百年来从西方舶来的“积”,却又仅仅只停留在机械“积”的层面,离“消”还距离非常遥远。而且,由于中西方“文化模子”的不同,导致外来思想和传统诗歌的不兼容,也致使许多学者对新诗的发展感到绝望(如季羡林等)。
如何对待积与消的问题?如何重新构建中国诗歌的模式?如何找到东西方诗歌深层次的契合点?当代的现代禅诗流派,以传统的禅文化为根本,以对生命本相的关注为东西文化的契合点,纵的继承,横的移植,提出了自己一整套的理论,并引领着诗坛在进行着认真的探索。
南北,这个现代禅诗研究会的发起人,不仅对传统禅文化有着全面的研究,对现代禅诗的概念和特点有着完整的论述,而且在现代禅诗创作方面,也达到了非常高深的境界。特别是他的六行体现代禅诗,自然、雍容、深刻,平常的话语中隐藏着深奥的哲理,简短的形式中包涵着无尽的意味,堪称是达到了一种艺术的化境。
认识生命存在的本相,觉悟生命存在的真义,提升生命存在的境界,是传统禅文化的核心精神,也是近几十年来西方文化关注的一个热点。南北在《墙的后面》中写道:“点苍山/被挡在了邻居家的/屋墙后面//并不是屋墙有多么的高/而是我/离得那墙太近太近”。点苍山,葱郁秀丽,有云雾在缥缈,有玉带在缠绕,但是,如此美妙的景色,“我”却看不见,为什么呢?因为眼前有一堵墙遮挡。《圆觉经》有语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结合这句话,我们对此诗要表达的意思略知一二了吧。还有《山的那边》:“看着眼前的玉案山/我常常想/山的那边,是什么//一天,终于爬上了山顶/终于可以一探究竟。却原来/山的那边,还是山”。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停地挣扎,难道说我们苦苦追求的学业、财富、地位、成功等等,它们是生命的最终意义么?如果不是,生命的终极意义又在哪里?这首小诗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本相的深深思索。不过,诗人的《隔溪花》给出了我们答案:“在溪的这边/我看到那边/那边的花儿开了//在溪的这边/我看到那边/那边的花儿谢了”。禅者说,着境起生灭,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心悟就到彼岸,心迷就是在此岸。此岸痛苦、压抑、迷茫、混乱,彼岸愉悦、自由、宁静、清澈。
“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蒙胧又是谁?”(《顺治皇帝出家偈》)谁是我,我是谁,这个亘古的问题,曾经在人类的灵魂和宇宙的时空久久回荡。南北的六行体现代禅诗,也一直围绕着这个话题,在对生命进行着诗意的阐述。《我知道》:“我知道你是一片/在盛夏结满诱惑的果园/我只是偶然经过//我只是被吸引/我只是在那里凝望了片刻的/一个路人”。在这首诗里,盛夏的果园暗示什么?一个路人又指代什么?诗人关于生命本相知道了些什么?又传达给我们了些什么?还有《灯笼花》:“在室的一角/在绿的枝叶间/灯笼花渐渐亮了//亮了又灭,灭了又亮/由紫而红/而空的一声,花落去”。在一种非常静谧的禅修状态中,诗人在感觉着一朵灯笼花由出生、恋爱、灿烂、而后衰老的全部过程,最后,他还听到了这朵灯笼花对生命的最后一声感叹。那深沉、真切“空”的感叹声让灵魂震撼!生命如此偶然,存在如此短暂,该怎样去体验和珍惜它呢?南北的一首《清晨》让我们心悦神怡,他说“起床。洱海上空的启明星/还亮着。我对自己说——/这是生命中新的一页,翻开它//哦,我竟然有一阵小小的激动/今天,我依然可以读书、写作和散步/依然可以看蓝天白云”。一期一会,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唯一的,面对又一个清新的早晨,诗人满怀感激,他说,人生像一本大书,他要让它的每一页都充满愉悦和意义。觉悟生命,感恩生命,珍惜生命。这首小诗就这样,借非常平常的一个场景,以非常平淡的话语,轻轻诉说着这样巨大而深刻的命题。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万物同源,万法同宗。佛教认为,不仅人和动物具有生命,世界万物都是具有生命的,而且,宇宙本身就是一个循环的大生命体,我们每个人只是大循环中极小的一个组成部分。南北的六行体现代禅诗也体现了佛禅的这种大生命观。我们来读《喝茶》:“举杯的时候/满山满坡的碧绿/就漫了上来//其实,我也是茶/此时正被一些人/喝着”。一杯茶,竟让诗人感到如此美妙:他不仅看到了杯中的碧绿,品到了沁脾的茶香,更是透过现实的景象,想到了山坡上、阳光下那郁郁生长的一棵棵茶树。一片茶叶尚能以它独特的生命循环带给人们愉悦,诗人此时想到了他自己,他说,他这些年来潜心研究禅文化,努力写作,不断出版,对人们来说,也应该是奉献了一种心灵之茶吧。还有诗人的《苹果》:“苹果说,我来自花朵/花朵说,我来自枝干/枝干说,我来自土地//土地什么也不说/她的语言就是/苹果”。上善若水,大道无言。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真理是至真至简,体现在每一个最普遍的事物中的。苹果是土地的语言,我们人类何尝不是宇宙的语言?还有另一首《海在那里》:“为什么无论如何曲折/水都要流向同一个方向——/是因为海在那里//也或者说/是因为海在那里/水才要不顾一切的流去”。在这首诗里,水是什么?海又是什么?作者要传达什么?一生万物,万物归一。
南北在散文《去繁就简的人生》中这样说:“在人的一生中,也会有许多的追求,许多的憧憬。”但是,“有些是我们必需的,而有些却是完全用不着的。那些用不着的东西,除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外,最大的可能,就是成为我们的一种负担。”所以,他主张人们过一种简单真实,忠实于自己内心的生活。他说:“简单的过程是一个觉醒的过程。大道至简, 健康人生一定是一个化繁就简的人生。”多少年来,他就是这种简单人生观的实践者,旅居、读书、写作、散步是他生活的所有内容。在这种简单的状态中,生命华丽的表象慢慢脱落,而生命本真的意义却渐渐凸显。这一首首自然清澈而又深邃内涵的六行体小诗,就是他在田间散步静心悟禅时妙手偶得的。
“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二者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南北《现代禅诗一瞥》)无论世界如何变化,生命、真理一直都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诗歌的一个主题。当前,由于近百年来西方文化对中国诗学的颠覆性冲击,传统的诗歌精神在短期内根本无力恢复;而又由于中西方诗学的诸多不兼容因素,西方诗歌的精神又不可能完全被消化吸收。如何找到中西方诗歌合理的契合点;如何给当前混乱疲软的诗坛注入新的活力;如何做到中国诗歌的重新构建和振兴,需要当代诗人们共同去探索。但是,以关注生命、觉悟生命为基本精神,以提倡平等、慈爱为基本内容的现代禅诗写作,无论如何,都应该算是一种有益而成功的探索。



静谧澄旷的触目菩提之美
———解析古石近期的现代禅诗

作者:张黎

众所周知,面对一部诗歌作品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审美定势,而审美,是建立在特定哲学理念之上的一种心理体验。所以,中西方诗歌审美方式的不同,从根本上来说,是源于中西方人们对自然对社会认知方式的不同,这也就是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叶维廉教授在《中国诗学》一书中所阐释的“文化模子”的不同。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最主要来源,古典的一切文艺理论都是以它们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此,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就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以儒家思想为依托的现实的工具主义文论;二是以老庄、佛禅思想为依托的浪漫的审美主义文论。而对中国传统诗歌形成覆盖之势的意境论,则是审美主义文论的结晶。比如释皎然的《诗式》、司空图的《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等。
如今,中国新诗发展近百年,而成就小得可怜,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传统诗歌审美的否定和放弃。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主导诗坛的朦胧诗派一味地对西方现代诗歌生硬模仿、生吞活剥,而对中国传统诗歌则是根本否定、完全忽略,这种极端的做法,致使中西方诗歌在融合方面没有丝毫进展,整个中国诗坛呈现出低俗、叫嚣、混乱、迷茫的局面。
于是,面对这种局面,就有了季羡林等一批老派的学者们,认为中国百年新诗是一次彻底失败的悲观主义言论。中西方诗歌难道真的不可能融合?我们难道非得倒回到一百年前?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我们应该看到,在混乱迷茫的现象之下,在民间还有很多真诚热爱诗歌的人们,他们默默地用自己的实际创作在进行着认真的探索。现代禅诗,就是在这种语境下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型的诗歌流派。
近五年来,现代禅诗流派以传统的禅文化为根基,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苦苦寻求着中西方诗歌融合的可能,并以实际创作来探索着东西方诗歌深层次的契合点。古石先生,是现代禅诗流派中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也是在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结合方面做得最好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以现代城市中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为表现内容,却体现着非常浓厚的古典审美意趣,甚至,在艺术境界上也可以与古人相媲美。
在审美旨趣上,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是大相径庭的。大体上来说,古典诗歌是含蓄、直觉、意象单纯的,是以宁静、平和为统摄的一种抒情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内向的延伸力;而西方诗歌则是直接、思辨、意象繁密的,是以冲突、热情为统摄的一种叙事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外向的扩张力。古石诗歌最引人注目的是,所有作品都呈现出一种异常宁静、细致、含蓄、深邃的美感。我们来看他的一首《夜听清溪河》:“月光如水,深夜的清溪河边/除了静静的流水声/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这么多年了,我第一次听得如此真切/它像一根又细又长的线/缓缓地穿过/我身体里的针眼”。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他来到了一条非常熟悉的河流边,他说,多少年了,他是第一次把这流水声听得这么真切,真切得如针线缓缓穿过他的身体。以前的无数次,诗人怎么就忽略了这动听的流水声呢?沉迷红尘,为杂事所累,无暇顾及。今天怎么就忽然被这流水声感动了呢?在澄旷宁静的夜,诗人的本来面目逐渐凸显。为什么用针线穿过身体来描述这流水声呢?真切的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感受,仿佛流水和自己融为一体,又仿佛自己已经是大地。读这首诗,我联想起了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虽然古石的诗幽深,王维的诗旷达,但宁静和细致却如出一辙。
其实,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也不是一味地静穆,在长期禅文化的影响下,传统审美追求的是在静穆观照下的一种生命力的飞跃。也就是宗白华所说的“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美学散步》)在静穆观照下表现一种生命力的飞跃,这种境界层深的结构,在古石近期的现代禅诗创作中时有体现。我们来读他的《月亮从山背面慢慢升上了天空》:“月亮从山背面慢慢/升上了天空/月光沿着山坡滑了下来/树林里传出几声婉转的鸟鸣/几片树叶微微地晃动//此刻,一个少女目光如水/在湖边,轻轻地  /摇摆着白亮的裙裾”。在第一段,这首诗歌在尽力地描画着一个宁静之极,柔和之极的夜晚,在这个美丽的画面中,月亮是主角。第二段,作者却笔锋一转,说还有一个少女在湖边轻轻摇摆着白亮的裙裾,煞是亮丽。少女?月亮而已。目光如水?月光甚是柔和。摇摆裙裾?月光随波晃动。此时,诗人是完全陶醉于这美丽的夜色了,完全和这美丽的画面融为一体了。在这美丽的夜色中,他觉着那轮明月其实就是宇宙中的少女,看,湖边,那身姿窈窕的她,身着白色的纱裙,在轻轻舞蹈。在这首诗里,诗人已经完全忘却了肉身的存在,意识已经化为轻烟,渗入自然,和万物一体了。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其实,他所说的“入神”只是第二层面的审美,也就是飞扬的生命力的传达。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审美是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直观感相的描写;飞跃生命力的传达;最高灵性的启示。但是,在古典诗歌中能够达到第三层面审美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只有少数的豪杰之士偶尔能为,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王维的《酬张少府》等。令人欣喜的是,在古石先生近期的创作中,竟然也有这样的作品。我们来看他的《一只蝴蝶隐没于原野深处》:“春天。我看见广阔的原野/一只蝴蝶在飞,越飞越远越飞越远/若隐若现地/隐没于原野深处//而温暖的风,吹着我的头发/吹着我的脸庞,吹着我僵硬的骨头/它将把我吹散成无数细小的种粒/然后吹向远方,越吹越远越吹越远/轻轻地,把我吹向/大地隐秘的内心”。空旷的原野,有一只蝴蝶在飞,寂静站立着的诗人,在专注地凝视着这只蝴蝶,蝴蝶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直到完全消失。可以说,这是一个普通的时刻,一个普通的画面。但是,对于诗人来说,这却是一个神奇的时刻,一个神奇的画面。因为,在这个时刻,在这个画面他领悟到了生命的本真、世界的实相!空旷的原野,不就是无限的宇宙和无限的时空么?渺小的蝴蝶,不是渺小的我的生命么?时间的风,也将把我的肉体吹散,散落成无数细小的尘土,吹回到我最初的地方,那个大地永恒而隐秘的内心。禅者说,日出、云散、风和、木秀、鸟鸣、秋山、落叶、碧天、弯月、翠竹、黄花等等,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真如法性的具体显现,我们如果能够涤除情尘意想,以澄澈之心感受万物,便可以透过现象领悟到宇宙真理,这,就是触目菩提的禅悟之美。有偈子云:“翠竹黄花非外境,白云明月露全真。头头尽是吾家物,信手拈来不是尘。”诗人古石已经可以从万物的表象看到世界的真容了。
在古石先生的《诗歌笔记》中,他是这样记录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的:“诗是一种呈现,是在对世界和我们自身最切近的体验之中,一种生命本质和事物本质的呈现”;“ 关于诗特别是禅诗的表达,我想最好是多用“眼神”而尽量少用“嘴巴”说话”;“诗贵自然,贵真实。这是一种感觉中的自然和真实,是一种体悟后的自然和真实”;“诗的语言应该是自然、自在、自足的,只有自然、自在、自足的语言才是诗的”。也就是说,他主张诗歌从自身真切的体验出发,以朴素的语言,真实的感情,含蓄内敛的表现手法,来呈现一种生命和事物的本质。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诗歌创作和他的艺术主张完全吻合。
当前,对于中国新诗来说,旧的百年即将过去,新的百年即将开始。旧的百年是迷茫混乱、缺少方向性和主心骨的,那么,新的百年将是如何的呢?《维摩诘经》有语云:“一切烦恼皆是如来种”,“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现在,大多数诗人已经意识到我们完全抛弃传统文化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也已经意识到对于西方诗歌我们不能一味地生吞活剥、生硬地去模仿。时代在前进,新诗在发展,老派学者们的悲观主义论调一定是错误的。中西方诗歌到底应该怎样融合?中国新诗新的形式将是怎样的?这,需要新时代的诗人们大家共同去探索。但是,我可以这样说,古石先生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来传达现代城市中现代人的生存体验,并追求一种古典的审美精神,他的做法是非常成功的,是值得整个诗坛借鉴和学习的。


用爱将此岸与彼岸合而为一
——碧青现代禅诗解析

作者:张黎

    一个国家的真正崛起,不是表面的科学技术、生产力,也不是单纯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一个民族要实现现代化,最核心的问题应该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崛起。因为,只有文化维新所提升的国民精神,才有可能去发展科学技术,去改良社会制度。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学术史,其实就是西方文化不断挑战、冲击、影响传统文化的历史。从上世纪五四运动起的中国新诗学,也是东西方文化冲突下的产物。
    但是,一百年即将过去,中国新诗的命运如何呢?可以这样说,这种以“坚船利炮”为开端的西方文化思潮,并没有给中国诗学带来繁荣,而且截止当前,中国新诗学发展的情况非常不尽人意。因为,这种从西方舶来的诗歌思想和理念,对传统文化来说,有着严重的不适应性。
    其实,任何一种外来的文化,都不可能与当地的传统文化完全适应。来源于印度,并已经融入了我们传统的佛教文化,早在东汉时期就开始传入中国,但也是经过了八百多年,到了唐代的中期,才与中国的儒学和老庄哲学完全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最终实现了其中国化的。“中国禅宗既不像小乘佛教那样宣传出世迷信,也不像大乘佛教那样纯粹的哲学思辨,而是偏重在现实人生心理调整上下功夫。”“禅宗的精神,完全是要在现实人生之日常生活中认取,他们一片天机,自由自在,正是从宗教束缚中的解放而重新回到现实人生的第一步。运水担柴,莫非神通,嬉笑怒骂,全成妙道。”钱穆先生的这番话,可谓是道出了中国禅宗的真精神:天人合一,注重现实人生,强调自我觉悟,主张出世与入世相结合。
    碧青女士,是现代禅诗流派中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也是诸位研究会同仁中对中国现代禅诗发展贡献最大的成员之一。她的诗歌以描写自然为主要内容,传达着诗人对生命对万物的强烈感知和热爱,渗透着无所不在的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内在精神。
    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理念,也是区别于西方文化的最明显特征。近五六十年以来,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革命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和精神困惑难以解决,他们便开始把目光投向东方古老的哲学和文化,其中,最被他们看重的就是中国禅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碧青的散文《通,是最高的境界》,集中地体现了她对这种哲学理念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在这篇文章里她认为:通是人的最高生命境界;通就是生;通就是爱;通就是达;通就是印证生命的美质;通就是安泰;通就会延伸出恒久。她说,我们的心灵,只能靠内在的智慧,或者只能以爱的方式,去接近众生。她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像花朵般呈现生命美质,按照心灵的意愿,度过属于自己的光阴。并以自己的体验告诉世人,如果你像佛陀一样去爱的时刻,那么,你就是佛陀。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宇宙物质因缘和合,然后偶然聚集的呈现,这种呈现短暂而虚幻,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生命体存在的实相。而我们人和别的动物、植物之所以不同,并不是生命实相的不同,而是这种呈现表象的不同。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说一切生命平等,任何生命都应该因为它的存在而受到理解和尊重。因为,理解它们就是理解我们人类自己,尊重它们就是尊重我们人类自己。碧青女士的诗无所不在地体现着这种接近自然,理解自然,尊重自然的精神。作为一个在河北古长城脚下小山村出生的诗人,碧青对养育过自己的故土,有着无限的热爱和眷恋,因此她写下了组诗《母亲的长城》。在这组诗里,她以火热的笔调倾诉着对长城、村庄、山峦、流水、树木、野花等等的深厚感情。我们来读其中的一首《闪电,都藏在了长城的身体里面》:“孩子啊,我的家乡/夏天的风景/最美的是大雨后云雾缠绕的北山 //雨水清洗过的山峦/每一片树叶和青草都缀满露水/古老的烽火台/像一个洗过澡的将军/站在阳光里威武而强悍 //时间恍惚而过的很多年/雨水的痕迹/早已经被风吹干//最近,我才发现/夏,是长城最沉重的季节,所有的暴风雨/并没有随时间走远/闪电,都藏在了长城的身体里面 ”。夏日的雨后,是最令人心醉的,清凉的风吹走了燥热,被冲洗一新的每一片树叶都在闪闪发亮,还有远处葱郁的山峦,和缠绕着山峦的缈缈云雾。在这幅清新的画面里,古老长城的烽火台,像一位将军矗立于山顶,威武强悍,穿越时空,向我们讲述着几千年来人类的风风雨雨。听,那些故事如此沧桑沉重,像这夏日里的闪电雷鸣,永远匿藏在一个民族的心灵深处。在碧青女士的这首诗中,我们不仅读懂了自然和生命之美,更是走近了人类和民族的内心:我们要尊严而强悍地活着,我们要优美而热爱地活着。
    佛说:“六道众生,无始劫来,循环往复。”宇宙的物质是不灭的,组成我们身体的材料,只是在一次次地聚合,又一次次地消散。而我们当前生命的生和死,在三千大千世界无数伟大繁杂的循环转化中,只不过是极其微小的一个组成部分罢了。碧青的诗,强烈地体现着这种生命循环的实相,带给我们一种浓重的时空感。我们来读她的《这里就是大象行走过的地方》:“也许,自从北山上垒砌边墙/岁月就永远笼罩了/灰色的风霜//只愿意,走在开满春天的原野 /我那从未挽起过的长发/云一般披在双肩上//阳光永远和煦照耀的地方/像前世的故乡//最终,土地本身证明了/这里就是大象行走过的地方//我抚摸着出土的大象化石/它的周身都画满了/一幅史前的图像//原来,时光的深处/就是我/远古的故乡”。在碧青的故乡,北山的长城,是人类战争的象征,而战争就意味着争夺、杀戮、流血,所以诗人说,那是笼罩着灰色风霜的岁月。诗人厌恶战争,那她的生命理想是什么呢?在阳光的大地,在春天的原野,自由地徜徉,一任野花的香缓缓飘来,一任野风将长发高高扬起。她说,人类原本的生存,应该是淳朴的自然存在,我们不需要仇恨、杀戮,人类一切的不幸都是因为物质欲望在过度膨胀。在恢复理智的最后,人类终于会明白,我们也不过就像几万年以前,曾经在这里生活的大象:存在,然后消失。大象的存在是自然的、和平的、唯美的,我们人类的存在也应该如此。诗人深沉地注视着古老的土地,亲切地抚摸着大象的化石,这时,在时光深处传来了一种声音:这就是人类远古的故乡。碧青的诗,就这样,用一种朴素平静的描述,把我们引入了一个深沉博大、物我一体的宇宙大空间。
    碧青说:“自然的天地里,一片春天的草芽,一种异常的植物,几株熟悉的橡树,一道撒满阳光的山岗或峡谷,甚至清凉的背山阴,落叶飘飘的森林,雪花飞舞的海边,都会让我心生爱意和欢喜,内心无比的通畅。”并且还说:“我并不是一个贪婪的人,并不想得到这个世上的很多东西,只希望能够像花朵般呈现生命的美质,按照心灵的意愿,度过属于自己的光阴。”读她的诗,我们时常有这样一种感觉:自然是她的朋友,诗歌是她的信仰,而爱则是支撑这一切的潜在动力。是爱,使得她对自然万物的理解这样透彻;是爱,使得她对生命的认识这样深刻。她的组诗《母亲的呢喃》记录的是她作为一个母亲孕育及生养小孩的全部过程,在这组诗里,她将对宇宙的崇拜、生命的热爱等等各种情感相融合,真实而嘹亮地唱响着一支神秘圣洁的生命之歌。我们来读其中的《那时节大地上的万物全部醒来》:“那时节大地上的万物全部醒来/叶子也向蓝天捧出一片一片嫩绿的夙愿//时光洁白的鸟/馈赠一根一根不可再生的羽毛/飘落我的窗前//那时节我是虔诚的拾穗者/在轮回四季的土地上/拾拣洁白的羽毛//那时,我还不明白/是怎样开始/重复着/人类生命最初的繁衍//拣拾洁白的羽毛/经历着/人类最初的繁衍//从远方姗姗而来的风/抚摸过每一片绿叶/又悄悄走远//没有告诉我/先知者关于婴儿的预言”。怀孕、生育,对于每一个女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兴奋的事情,而作为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诗人,碧青的感受就更加敏锐了。她觉着,从她怀孕的那时刻起,整个大地都为她焕然一新,沉睡的万物在全部醒来。她觉得,每一片在阳光下闪烁的绿叶,都是在为她向上天祈祷;每一片偶然飘落的鸟的羽毛,都是上天赋予了某种意义的馈赠;每一阵轻轻走过的风,都是来自遥远古代的人类的召唤。无论什么时候读起碧青的这组诗,我都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生命,生命,生命如此神秘、如此圣洁、如此尊贵!
    碧青女士有这样一首小诗《站在此岸的人》:“一个站在此岸的人/从来也没有到达过彼岸/因为,他找不到渡船//另一个也站在此岸的人/再也不用寻找渡船/因为,他来自彼岸”。我想,她就是那个来自彼岸的人吧。分析完她的所有作品,我觉得,她的这首小诗便是对她自己的最好注解。
在碧青的诗里,我们也许找不到敏锐的禅机,找不到精湛的诗歌技艺,也找不到新奇夸张的意象。但是,我们却被一种平实真切的感情所感动、所震撼,这种感情就是对生命的强烈热爱,对自然万物的由衷感恩。她说:“像佛陀一样去爱的时刻,你就是佛陀。”那么现在,且让我们大家听从碧青的建议,都去爱,都去做佛陀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5-5 12:18 | 只看该作者
神采飞扬的汉语“组俳”
——解析何兮现代禅诗的形式

作者:张黎

一个民族的文化进步,离不开交流。没有外界交流的文化是一个静态的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和并学习之,是十分必要的。纵观历史,中国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一直是有选择地、并加以改造地吸收和利用的,这一特点在汉唐时期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过程中体现得最为突出。而且正因为此,中华民族成功地完成了对佛教的汉化,并最终让佛教有机地融入了民族文化。
西方文化,从1840年左右开始强行入侵,到上世纪五四时期被强迫接受,于是,中华民族的各种艺术门类都遭受到了西方文化强有力的冲击,甚至这种冲击带有颠覆性,极具破坏力。而且还可以这样说,这种被迫接受的、屈辱的、具有颠覆性和破坏力的文化侵略,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并不为人们所重视,直至本世纪初,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人文力量,这才促使国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中国新诗的产生和发展,一直都是处在这种文化侵略之下的,所以,也只是到了本世纪初,新诗的发展越来越艰难,整个诗坛呈现出一片颓废、叫嚣、低俗、混乱、迷茫的状况下,人们才开始对新诗这一现象进行彻底反思的。现代禅诗,就是中国诗坛彻底反思后的产物。现代禅诗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将带动诗人们重新学习传统文化,探索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融合的新形式,引领中国新诗走出迷茫和混乱。
现代禅诗,不仅要求诗人们在诗歌方面要创新,要“纵的继承,横的移植”,更是要求诗人们在禅理念方面要面向世界,学习日本和欧美在新时期对禅的发展。八零后诗人何兮,是现代禅诗研究会中最年轻的成员,也是首先把目光投向日本和欧美禅诗界的诗人。他的诗歌简短、凝练、深邃、灵动,具有很强的日本俳句意味,为现代禅诗花园增添了一片清新亮丽的别样风景。
中国禅宗是在日本的奈良、平安时代传入日本的,后来在日本的镰仓时代,由于幕府武士阶层的大力支持,于是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很快影响到日本民族的各种艺术门类。俳句,就是在深受中国禅宗影响的一种诗歌体裁。日本是一个岛国,四季分明,风景优美,自古以来,日本民族对于自然都有着强烈的热爱。禅宗传入日本后,为日本人们的这种热爱自然的感情倾向赋予了一种哲学及宗教背景。日本“俳圣”松尾芭蕉在《负芨小文》开篇中这样写道:“贯穿于西行之和歌、宗祗之连歌、雪舟之绘画、利体之茶道者,为一物也。且风雅之中,随造化以四时为友,所见之处,无一非花;所思之处,无一非月。”也就是说,在禅宗“即心即佛”、“山林水鸟皆宗佛法”等观念的影响下,日本艺术家们推崇外界风景的内心化,即对自然的一种精神和灵魂上的占有。何兮的诗受俳句的这种风格影响很深,在他的诗里,我们往往分不清是现实风景还是内心感受,因为他把这两种因素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比如“打一把旧伞/握紧最初的时光和心情”(《残之三2》)。在雨天,你和我在这把伞下,曾经相依偎,那样的时光是多么甜美呵,如今,走在雨里,我依旧撑着这把旧伞,孤单的身影是多么落寞,昏暗的天地,风一阵阵地吹来,凄凉直透心底,而我所能做到的仅仅只是:把这把旧雨伞握得紧些,再紧些。 这首诗里,诗人何兮是在说着外面的风雨乎?内心的风雨乎? 再比如“城市的路是死去的河流/今天我以另一种姿态如萍般飘着”(《残之三7》)。“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对于古典诗歌里感叹生命无常的句子,我们可以随手拈来几句,但是,对于同样的感受,何兮却是用另一种更凝练,更内涵,更具有现代感的图画来表现:与自然隔绝,充满欲望和充满竞争的城市,是如此压抑人的天性,但是,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生存场所,可悲呵,这个没有任何诗意的生存场所!走在城市的街道,诗人何兮说,他感觉自己就像是一片叶子在飘,飘在无穷无尽的时光的河流,而对于这条已经死去,干涸龟裂,没有任何生机的河流,自己只有适应,没有任何能力去改变。时空、城市、生命、浮萍、街道、河流、行走、飘游,在这首诗里,我们几乎分辨不清我们到底身处何时何地了。
禅宗证悟的终极目的在于“明心见性”,也就是说,在“梵我一体”的静默观照下,意识到澄澈空灵的宇宙中,自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本来面目”。禅宗证悟是一种非逻辑的直觉体验,在这种直觉体验中,物、我之间的界限泯灭,时、空的概念消失,人演化为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变为人的深层延伸,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一体。在这种审美旨趣上,日本俳句和禅宗是高度一致的,我们来看松尾芭蕉的名篇《古池》:“古池,青蛙跳入,传清响。” 古池,象征着永恒而寂寞的时空;青蛙,象征着生命的出现。但是,青蛙随即跃入水中又随即被古池淹没,生命在刹那间出现又在刹那间消失了。唉,我们的生命就是如此耀眼而短暂,最终,只剩有涟漪一圈一圈在荡漾,越来越微弱;只剩有余音一波一波在回响,越来越轻细。人与宇宙时空的关系,在这首俳句里呈现得多么透彻!正如铃木大拙博士所说:“芭蕉的《古池》诗,跨越了‘没有时间的时间’的永久彼岸,那是古之又古的地方。” 接着我们再来读与谢芜村的名句“蝴蝶落吊钟,安然入梦乡。”蝴蝶,多么弱小的生命;吊钟,多么庞大的时空,但是,在一个偶然的夏日午后,它们就这样安然地融为一体了。此诗在传达着什么?人和宇宙的和谐关系。结合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这样总结日本俳句的审美特点:攫住自然的一丝微光绮景,然后和自己的冥思玄想相对应,来体验一种枯寂幽深的禅的意境。和日本的俳句比较,何兮诗歌的禅趣禅意,体现得灵动自然。我们来读他的《海岸线5》:“在岩石上躺下来/裸着晒太阳/一天就是一天了”。与自然接近,放松自己,走近每一棵树每一块石,聆听每一朵花每一阵风,让我们的心灵摆脱城市的喧嚣和欲望,让我们的身体以最原始最真实的面目呈现,只有这样活在太阳底下,才算是真正的人,才算是真正活着。在这首小诗里,诗人何兮用简单明朗的画面,将禅的适意人生观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了。还有他的《海岸线7》:“坐下来,听海风海浪/掏空岩石也淘空我”。面对大海,是最容易引起人们对时空的思考的,看,坐在岩石附近沙滩上的诗人,感觉着海风一阵一阵地扑面而来,看着海浪一层一层地卷来,他的思绪飞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了:他觉着这风就是宇宙的时间,这浪就是历史上无数的时代,它们冲卷着我们,也洗刷着万物,最终,将一切化为乌有。读着何兮的这首诗,我的脑海不由地浮现出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身着古装的老者,独自站在波浪翻滚的江边,衣袖飘飘、胡须飞扬,惊天动地地感叹了一声:逝者如斯夫!这震撼人心的感叹声,从遥远的春秋战国传来,飘过了二千多年的历史和时空,现在又飘到了何兮的诗里。只是在何兮的诗里,这声音变得如此亲切委婉。禅宗教义中深刻博大的宇宙时空观,就这样让何兮自然而亲和地表现着。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审美倾向和艺术形式,由于差别而多样的民族审美倾向和艺术形式,所以就构成了美丽而丰富的世界艺术花园,日本俳句,是世界诗歌花园里的一朵奇葩。虽然,日本俳句具有种种令世人折服的特点,比如:凝练,深邃,极强的暗示性,自然风景的内心化,天人合一的深度体验等等,但是,我们却不能不看到,这朵奇葩的诸多特点是不适合中国人的:其一,日本俳句由于形式简短,所以境界偏小,无法展开铺叙;其次,日本俳句过分推崇幽深寂灭的禅意体验,往往忽略了鲜活而飞跃的生命力的表现;还有,俳句的格式和韵律太死板,这种外在的形式对于内容的表达有着太多的限制,不利于情感的抒发。令人欣喜的是,八零后青年何兮,作为一个个性而富有创造力的诗人,他完全将日本俳句这些不适合中国人的特点,加以改造了!首先,是何兮的诗歌形式。众所周知,日本俳句是在连歌和俳谐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由严格的“五七五”十七个音节组成,而且每首俳句又必须要有一个点明季节的季语的。何兮的俳句属于自由体俳句,他的诗歌虽然在内容和审美上继承了俳句的特点,但在形式上却没有任何约束。其二,何兮的诗歌内容丰富,很多作品神采飞扬,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这比起日本俳句单纯的枯寂幽寒等风格,更具有可读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学习日本俳句的基础上,何兮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汉语“组俳”。所谓“组俳”,就是由几个俳句构成的一组诗歌,这一组诗歌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事件或主题,逐层深入,前后贯穿,浑然一体。下面我们来读何兮的“组俳”《人间草木系列之茶语》。

《人间草木系列之茶语》

1
夜色落下
尘埃落下
玉兰花瓣落下
什么也不想,把茶杯举起来
2
陶土的茶杯,素朴
依然保留陶匠的手温和心跳
现在又留下我的手温
3
泥土,阳光,雨,风
生长在茶里
还有什么生长在你的心
4
舒展身体,游鱼
游向春天
游向曾经的那块山坡
5
是的,水可以浇灭火
但此刻,火在水里
温和
6
把杯沿靠近唇
算是吻了泥土,吻了火
算是吻了你的一句话
7
茶凉
是时候离开了
夜色已凉
是时候做梦了

黄昏了,奔波了一整天的诗人终于可以坐下来休息了,他说,现在,“我”终于什么也不用去想了,让白天里的那些喧嚣都暂时离“我”远去吧,在这个可以懒散一下的时刻,让“我”只和手中的这杯茶亲近吧。佛陀说,一草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事物,它其实都包含着无穷无尽的内容,现在,诗人何兮呆呆地望着手中的这茶杯,思绪飞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在那个遥远的地方,他看到了制陶师傅在精心地干活,那粗糙的泥巴在他手中慢慢揉搓,然后逐渐变成一个一个茶杯的模样;在那个遥远的地方,他看见有一片茶林在阳光下郁郁地生长着,被雨水冲刷一新的叶片在莹莹地闪光。于是,他感觉到白天被城市激烈的生存竞争弄得麻木的心,此时在慢慢恢复活力,而且变得柔和了,变得清新了,柔和得如曾经陶匠手中的那块泥巴,清新得如曾经生长在山坡上的那片茶树。而此时,他的灵魂竟也神奇地和杯子里的茶叶沟通了,他说,杯里的茶叶也像他一样,在思念故土了,你看,杯中的它正努力地舒展着身体,它要把自己变成一条游鱼,游向那淳朴而亲切的故土。对于这杯茶,何兮不仅有着感性的热爱,并且也有着理性的认知,“是的,水可以浇灭火/但此刻,火在水里/温和”,禅宗讲,事物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是相对的,是存在于一定范围内的,如果我们的思维能够从有限上升到无限,那么就能够超越事物之间的这些差别和矛盾,很是了不得,诗人何兮竟然从水与火的关系上悟出这个深刻的道理来了。一草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杯一如来,诗人深情地握着手中的这杯水,满怀感恩地吻着这曾经的泥土,曾经的火,他说,“我”也是在吻着你啊,佛陀!在黄昏,在城市的一个角落,在忙碌之余的一段小小的空闲,借助于一杯水,几片茶叶,何兮就这样在时空中游走了一遭,这真是一次美妙无比的心灵旅行呵,现在,他满意地对自己说,“我”要回去,要去做梦了。这首《人间草木系列之茶语》典型地呈现了何兮汉语“组俳”的特点:前后贯穿、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如果说日本俳句是一朵单独的白色小小花,那么何兮的汉语“组俳”则是一串的五彩斑斓的小小花。
俳句诗人正冈子规曾批评松尾芭蕉所作佳句不过其作品的十分之一,其实,他自己好的作品也不是很多。俳句属于一种灵感写作,所以,就算是俳句大家,也不可能轻易地得到一首上乘的作品。何兮的作品虽然数量很大,但是就整体水平来说是良莠不齐的,不过,作为一个非常年轻的诗人,他的诗歌技艺还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分析完何兮的诗歌,掩卷沉思,不禁长叹:从1840年以来,我们对于西方文化的接受,因为一直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所以最终致使我们把自己的传统丢失,而西方的也没学会。“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庄子》中庄周老先生的话,今天读来,令我们震耳欲聩。试想,如果我们的诗人现在都能够借鉴何兮的做法,以传统诗歌为本位,对于西方诗歌不是盲目的死搬硬套、生吞活剥,而是加以选择地吸收,并加以改造地利用,让西方诗歌有机地融入我们的传统,结果会是什么样子?现在,是整个诗坛彻底反省的时候了,否则,中国新诗这样“匍匐而归”的局面,将延长到何时?!

(张黎,女,现居太原。诗人、评论家、现代禅诗研究会会员。著有诗集多种。)


不遇也是缘
——品读南北先生的几首现代禅诗

作者:一玄

    20年前,那突然而来又倏然而去的第一场雪,让我看透了红尘中的种种的无奈。 于是,我站在冬天暖暖的雪地里轻轻挥手,让泪花与雪花搅拌成最后一首现代诗。
    情与诗,往往是年轻人热爱需要的理由。
    不再爱诗,因为诗缘情。有情之言即为诗词,无情之语则为经史。怕诗情牵动受伤的心,所以放弃了对诗词的热爱而选择了读经史。
    读经是为了忘记过去,读史是为了逃避现在。
    但我忘记了自己。因为地球是圆的。终点也在起点上。
    我逐渐了悟:经中也有情,而且是七情;史中也有爱,而且是大爱。人的一生,最终难逃此苦。
    读经就是读诗,读史也是读诗。
    这就是因缘。
    朋友送我一本诗刊《现代禅诗探索》。对于很久没有读诗的我,觉得放一部诗集在案头,也算一种奢侈享受。随手翻阅,读了南北先生的几首诗,竟然发现这些诗歌很有嚼头。
    习惯性地要写几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南北诗的宁静。读南北的诗,第一印象是其诗中的淡定之美。彷佛一位修行有成的老僧,心如止水,可以烛照一切。情感流动酣畅自然,行文从容不迫。诗中的所有情绪,都由一种理智的思想串联起来——“我的心是一座琉璃岛/在夜晚照亮夜晚”(《随感园阳居》);“因为我们的家/不在别处/它就在我们的内心”(《罗布麻的家》)。这些诗句,平淡中含有张力,值得人们反复吟咏。在诗里,宁静的不仅是一种感情、一种思想或者表达形式,还是诗人的一种人生态度。只有对现代人的内心深处的反省,才能修炼成功。修禅,归根到底还是修心。
    二、南北诗的境界。我认为,诗歌的美除了情愫,就该是意境了。南北先生的诗歌境界很好。他为我们经营出了一个别样的世界。很纯洁,很美丽。“大街上,有很多鞋子在动/小贩的声音响亮/我和前世的那个女子相遇”(《红尘》);“很多人来过了/很多人坐过了/很多人离去了”(《不修禅的竹椅子》)。“举杯的时候/满山慢坡的碧绿/就漫了上来(《喝茶》)。三首诗从三个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呈现出人生的三种状态、三种境界——现实的、思想的和自然的——美丽的邂逅、美丽的见证、美丽的希望。
    三、南北诗的禅味。诗歌禅味是什么?我不好盲目做出界定。单凭个人的喜好说出一些感受。三教九流之修为到了最高境界,按理说都应该是比较一致的了。我想那也不好给它一个统一的名称,大概在佛曰禅,在儒曰仁,在道曰无。这些东西,在诗歌里就含有了情境与思想等等因素的综合,我们称之谓诗味,南北先生的许多诗歌,都很有诗味。我们在这里姑且称之为禅味。“你是一个艰难行走的人/你的生命/在路上”(《行者》)。这里似乎有一种执着于生命的苦味;“只有这把竹椅子没有来过/也没有离去/他的心是空的”(《不修禅的竹椅子》)。佛曰四大皆空。竹子内心空空,正好是佛的境界,修禅与不修禅已经没有分别了;“只有岸,才不会回头”(《一钵旧梦》),能回头的人,回头了还是不是岸呢?不回头的人,又是不是岸呢;“相遇是缘,不遇也是缘”(《甘露寺访藏学法师不遇》)。不遇,往往被认为是无缘。诗人将不遇也当做缘,可见是缘的更高层次——无缘之缘。虽然有点玄,但招人喜欢。
    不遇也是缘——我匆匆地读罢南北先生的几首现代禅诗,觉得斯人如在目前。通过其诗已经彼此神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5-5 12:19 | 只看该作者
◆众声喧哗
(巴山丘庄:《读诗笔记:当代诗人印象》节选4)

王新旻(南北):王新旻是现代禅诗的倡导者,以王新旻等人为代表形成了一批勇敢的探索者。要弄懂禅诗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禅?“禅是一种直接进入事物内部,超越了物我的一种精神,是把握生命和生活真实的一种方式方法,同时又是一种澄明宁静,大彻大悟的心灵境界”。这是王新旻在《现代禅诗一瞥》中结合禅的传统含义所作的界定,可以说此论把握了中国禅的精粹。简单地说,禅就是制心方法和达到的境界。谈禅论道不能离开生命,离开了生命就等于瞎吹牛。禅就是思维的落差,禅就是悟了,破了心结。据此可以看出,世上的万事万物只要在人们心里解决了都可以称为禅。虽然如此,禅可以分出高低来。通过对古代禅师们的了解和参悟,高级禅一般要经历人生的磨难和波折,经此磨难的禅才能达到生命的澄澈。看某人有不有高级的禅意禅境,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是看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作品所达到的境界。用诗的形式表达禅的思想、禅的体验就称为禅诗。禅和诗有共通之处,也有细微差别。禅和诗都靠体验和灵感,都靠悟;禅和诗也要依赖想象力,比喻和象征本身是禅的主要表达方法,而且中国化的禅学是吸收大乘唯识、因明等学说形成的,只不过它是建立在慧之上,弃掉了逻辑推理的浓厚色彩。禅突出的是悟,也就是佛性;而诗歌则是对人类生命和生存状态的全面关注,包括人类生命的象征物,如神、鬼、怪等。考察前人的经典禅诗,会发现大都淡泊、空灵、明静、高远,这只是诗的表象;而在作品的后面则是人生的磨难、世事的沧桑,没有急风骤雨哪来的碧波万顷?!禅是矛盾和冲突的产物,也只有在矛盾和冲突的前提下禅才能安顿人心、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若以这个标准衡量西方诗歌,许多西方诗人的作品也都可以归入禅诗,虽然他们没有了解禅学,更没有用佛陀等字眼,但并不等于他们就没有禅境。当代禅诗不管是称为新禅诗或是现代禅诗,既然是禅与诗的联姻,那就必然因禅学而起伏。只有对禅学有所开拓,禅诗才能嬴得新天地。读王新旻的诗确实能感觉得到历经纷繁尘世的禅者同自己灵魂对话,同天地万物对话:“万物都有各自的归期/当一声召唤响起/便纷纷起身,离去”(《归期》),“玉案山坐在那里/把海源寺抱在怀中/不断不断的流淌出清亮泉水//汇聚成抚养昆明的滇池/汇聚成海源寺村头的一声偈语——/磨剪子嘞,抢菜刀”(《偈语》)。

张黎:人类宗教历史表明,不管是基督教、伊斯兰教或是佛教,宗教要在人类心灵扎根,必须走向人神亲近或合一。神佛降在人类生活之中,人类也可以上升为神佛,尤其是对一般的劳苦大众。基督教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和伊斯兰教苏非主义人与安拉的直交无不如此。中国化的佛教即禅宗虽是在广泛吸收《中论》、《十二门论》、《华严经》、《维摩诘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瑜伽师地论》等大乘经典的般若学、因明学和心学基础上形成的,但却完全有别于古印度佛教人佛对立的格局。在禅宗五祖、六祖那里完全变成了“众生平等,见性成佛”,而在马祖道一那里,“自心即佛”了,也就是说佛学即是心学。不管是心随境转或是境随心生,人们看到的是蓬勃生命,以及在生命之下的觉悟、澄澈。我认为这正是当代诗歌对禅投去的秋波。杨岐派白云守端禅师有诗曰:“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踢踢翻鹦鹉洲。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这是一首描述临济宗峻烈禅风的代表之作,可以看出中国化的禅宗对生命的发扬。张黎是一位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佛教文化有着深厚功底的诗人,作为女诗人,十分难得。我读过张黎的情诗,情诗写得洒脱、悠韵,如《我,我们》,《大地之摇篮》;也读过她《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等专门从禅悟角度写的禅诗。《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写一位禅者从迷到悟的过程,迷时人佛分离,最多只是主客平起平坐,佛陀就像上帝,进入佛陀的世界就像进入上帝的伊甸园,“啊,佛陀/在这无边的静谧里/请让我和他对坐/为您唱一首永恒的赞美之歌”;悟时众生即是佛了,“让百花在我们体内纷纷绽放/让星辰在我们心中闪闪发光/让世界如同洪流进入我们的生命/”。

樵野:在点评王新旻的禅诗时,我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高级禅(澄澈空灵)要经历生命的磨难和波折,以便与低级禅(简单的寂静)相区别。禅诗,尤其是高级禅诗的美学指向,是诗歌园地中一个芬芳四溢的品类。禅由于有了高低层次上的差别,就适应了广大众生不同层次的根器需求,所以有的人修成了神佛,有的人是阿罗汉,有的人修了一辈子还只是众生相。禅之所以历久而不衰,主要它是苦难的避风港和灵魂的栖居地,这是禅存在并走向繁荣的主要理由。在以标榜现代禅诗创作的队伍中,贵州诗人樵野对禅把握得比较准,其作品也是比较高的。经典之作《登魁山寺》不仅看得到澄澈,还有佛家通常所参悟的有无玄机,以及蓬勃的生命,而这一切都是在非常自然的过程中展开的:“千万只虫儿/以掌声/把我一步步/从曲折幽暗的小路/推上去//雾锁烟藏的顶峰呵/怎会什么也没有?//一阵清风伸出沉思的二指/恍然弹开了寺门/红霞降下瑞光/映一地雪影//紫香匆匆/又送我回到来处/沿途轻抚/几根白色的稗草”。

碧青:“从一座图书的圣殿/翻开了一本哲学经典/陌生的字符/像古老的密码在安眠/那种时刻/我等待的油菜花/忽然在田野里金黄地涌现/有一种风景/漫过扉页和经卷//我看见了/一个高大的人踏着竹筏子/撑来远方一河的清流/两岸的青山” 。禅诗女诗人,生长于万里长城边的碧青可以说慧根极深,她的《冬天 梦想江南》让我再次想到科学思维与诗歌智慧之间的关系。建立在概念和推理之上,按既定的公式和逻辑展开,这就是科学思维。中国化的禅虽吸收了大乘佛教中的唯识学、因明学(如《华严经》等),看似与科学思维相同,实则差异极大。禅讲悟、讲灵明、讲智慧,总归为智慧,正是因为人类有智慧,才有人生境界的不断攀升。可以说,无智不定,无慧不升。这种重于慧的智慧虽可由修炼抵达,但主要还是靠缘境而生,靠当下的灵光闪现。智慧,有时又简称为智。不管是大乘佛教唯识学所讲的“转识成智”,或是哲学家冯契所称的“转识成智”,都是指智慧。当代诗人们的智性写作,也是从智慧层面上使用的,而不是智力游戏的智。只讲到这里可能还有人要责问,诗歌涉及诗人感受与诗语言呈现,诗语言难道同逻辑没有关系?当然有关系,因为只说诗歌产生于触景生情的顿悟还不全,有些诗语言是在感觉的停顿之后才产生的,也就是说诗人的心灵感受与诗语言的呈现不是完全对应的,说明白点就是:诗歌既然涉及语言就不得不使用诗概念和诗归纳,在使用诗概念和诗归纳甚至是诗分析时,诗语言包括每个字、每个词和每句话都要经过诗人内心的意造或再意造,它也正是智慧的闪现;但意造或再意造是在不悖逆心灵感受的前提下展开的,“能说的则说,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维特根斯坦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5-5 12:23 | 只看该作者
翻译部分


碧青作品

《风》

我本来想独自静默


却总是
从我满身千万片的叶子里吹过

Winds
written by BiQin

i wanna stay in silence only

however,the wind is blowing
and through my leaves all my body
   
(何兮 译)


昌政作品

《静夜思》
Thought at Silent Night
昌政
by Chang Zheng

拆散船板
择岸搭一座小屋
I dismantle the boat deck
choosing a bank to build a hut

且饮酒
且看浪花飞落在庭前
let me drink wine at will
to see spray flutter before my yard
  
(无心剑 译)


樵野作品

《秋山行》

九月
我向一只鸟儿
打听秋山深处的秘密
想不到满林子鸟声
争先告诉我
是寂静
石上的青苔不语
山客呀
你和阳光一起到来
像风一样离去

A Walk on Autumn Hill
In September

I ask a bird about the secret
in the depth of the autumn hill
unexpectedly twitters in the trees
vie to be the first to tell me
it is silence
green moss on the stone is silent
O visitors on the hill
you come with the sunshine
and leave like a wind

(无心剑 译)


南北作品


《不修禅的竹椅子》
Bamboo Chair Without Zen Practice
南北
by Nan Bei

很多人来过了
很多人坐过了
很多人离去了

many people have come
many people have sit
and many people have left

只有这把竹椅子没有来过
也没有离去
他的心是空的

but this bamboo chair
has never come nor gone
with an empty heart

(无心剑 译)


《隔溪花》
Flowers Beyond the Stream
南北
by Nan Bei

在溪的这边
我看到那边
那边的梅花开了

at this side of the stream
I see mume flowers bloom
at the opposite side

在溪的这边
我看到那边
那边的梅花谢了

at this side of the stream
I see mume flowers wither
at the opposite side

(无心剑 译)


张黎作品

《美丽时刻》

百花盛开
绿草如茵
姑娘静坐其中
像美丽的花仙子

微风拂来
花香袅袅
美丽的花仙子从沉思中醒来
抬头望天
露出了难以觉察的微笑

啊  姑娘
可否告诉我
关于谁的回忆使你脸露微笑

Beautiful Moment

Grass is like a green mat
Flowers are blooming
A girl is sitting inside them
Like a beautiful colored fairy maiden

The wind is breezing
Perfume is rolling up
The beautiful fairy woke up from the deep thought
And looked up the sky
A mysterious smile climbing up to her face

Oh, my girl
Whether you can tell me
Who make your smile so beautiful

(熊辉 译)


《又是丁香花开》

又是丁香花开的季节
浓烈的芳香弥漫着
校园的每个角落
角落里男孩女孩
幸福地依偎着

去年这个时候
也是这样美丽的夜晚
为了一段美丽的渴望
我写下了一组美丽的诗歌

一阵一阵的花香
一层一层的海浪
冲击着
遥远遥远的记忆

还有
还有那躲藏在诗本里
含泪的诗歌

Lilac flowers Blooming Again

It is time for lilac flowers to bloom again
The strong aroma is filling in
Every corner on the campus
Where boys and girls are clinging together with happiness

This time last year
It is also a beautiful night
Because of some beautiful desire
I wrote down a series of beautiful poems

Rounds of flower fragrance
And layers of sea waves
Are beating to the remote memory
Furthermore
There are some poems with tear
Hiding in the poetry collection

(熊辉 译)


古石作品

《空旷》      
Emptiness   
古石  
by Gu Shi
      
整个世界
就剩下一只蚂蚁
   
only one ant's left
in the whole world
   
它缓慢爬行
正在寻找
另一只
   
it crawls slowly
in search for
another one

(无心剑 译)


《石墩上的鸟》
The Bird on the Stone Seat
古石
by Gu Shi
   
那只鸟突然从一棵树上飞起
停落在我常坐的一个石墩上
它鸣叫不停,像花朵一样盛开
   
that bird suddenly flies up from a tree
alighting on the stone seat where I often sit
it twitters ceaselessly like a flower in full bloom
   
(无心剑 译)


《一只蚂蚁从洞口爬了出来》
An Ant Crawls out of the Hole
古石
by Gu Shi
   
一只蚂蚁
从那个小小的洞口爬了出来
就像我刚刚从房间里走出来一样
   
an ant crawls
out of that small hole
just as I walk out of the room
   
清晨的风吹拂着山岗
那只小小的蚂蚁
无声地爬行 在阳光下
那么耀眼夺目
   
dawn wind blows hills
and that small ant
crawls without sound
so bright in the sunlight
   
(无心剑 译)


何兮作品

《遥寄南普陀寺》

也许那时
我会站在人流中
像一颗沙子

To Nan Putuo Temple Far Away

by Hexi

Maybe on that day
I’ll stand in the flowing crowd
Like a grain of sand.

(散人 译)


《尘》

落下来
生长
无边的欢喜


Dust

It falls down
And then rises
With endless joy

(无心剑 译)


《月》

他们说,月光如水
溪水声渐微
月正圆满

Moon

by Hexi

Like a stream, they say
The moon sheds its light.
As the stream trails away,
The moon’s full and bright.

(散人 译)


《雨夜》

坐在雨声中
如一朵莲
也想另一朵

On a Rainy Night

by Hexi

I sit in the shower
Like a lily flower
Missing the other.

(无心剑 译)


还叫悟空作品

《宝相寺》(节选)
The Baoxiang Temple (Excerpt)
作者:还叫悟空
by Haijiao Wukong
1
宝相寺的锺
响起来了
运河的渡船
刚刚离岸
Baoxiang Temple
rings its bell
the canal-boat
just goes offshore
2
新塑的佛像
隐约可闻
松木香
the newly-made Buddha statue
emits a faint smell of pine
3
高高的石像
倒映在池中
一群蝌蚪
正把它穿透
the high stone buddha
is reflected in the pond
a school of tadpoles
are swimming through it
4
秋气日夕佳
我欣然
长出白发
the autumn's so fine
that I'm delighted
to grow my white hair
5
踩着落叶敲锺去了
锺声响起来时
不见一叶飘零 
I tramp fallen leaves to ring the bell
yet when the bell rings
no falling leaves come into my sight
6
松针落了
刺中了静坐的僧
才一会儿功夫
就形如刺猬了
the pine needles fall
hitting the monk in mediation
only after a little while
he looks like a hedgehog
7
上游来水了
干涸已久的河床
又分出——
此岸、彼岸

water comes from the upper reaches
so the riverbed that's been dry for long
again enjoys this shore and the other shore
8
夤夜不能眠
天灵盖上挖个坑
期待“扑通”的一声
sleepless late at night
I dig a hole on top of my head
to expect a plopping sound
9
雪还下
窗前梧桐
枝已折
the snow is still falling
a phoenix tree by the window
has many broken branches

(何兮 译,无心剑 校订)


大畜作品

《雪》

雪跟在落叶后面
纷纷飘洒
这只是时序
雪花该落时
就飘落了

假如一片雪花
不经意
飞入你的掌心
握住
或者放手
它一样瞬间融化

Snow

by Dachu

After falling leaves
Snow falls thick and fast
It falls when it’s time to fall
O it’s just time sequence

If a snowflake
Casually flutters
Into your palm
Hold it or let it go
It’ll melt in an instant

(何兮 译)


若与作品

《檐雨》

老和尚从蒲团上站起
走到廊檐下
听雨——

雨已向佛拜别
阳光照着寺院
照着老和尚站的那个檐角

雨水从檐角滴下来
由线滴成点
在石廊上滴成花瓣

老和尚敲了一辈子
也没有敲开的那尾木鱼
让檐雨敲开了——


Eavesdrops

by Ruoyu

The old monk rises from the futon
To go under the veranda eaves
Listening to the rain ——

The rain has bid adieu to Buddha
Now the sun's shining on the temple
And the eave under which he stands

Dripping down from the eave
Rain turns from threads into drops
To form petals on the stone veranda

The wooden fish never blooms
Even though he knocks all his life
Yet it's bloomed by the eavesdrops

(无心剑 译)


情巅大僧作品

《在大麓寺》

钟声依然,能绕过一棵棵青青的竹子
传递佛音
就像阳光流过我的皮肤
让我想起年轻时的爱情

在大麓寺,我已经无法见到佛祖
那缭绕的香烟
是山民家烟囱里的炊烟
那么旺盛

这样时候,我喜欢敲响那个古钟
然后在一堆竹叶端坐
在袅袅的余音里
端坐成佛的样子,在阳光下发光

At Dalu Temple

by Qingdian Daseng

The bell still wafted through green bamboos
To convey the Buddhist music
Just like sunshine flowing on my skin
To remind me of my first love

At Dalu Temple, I couldn’t meet the Buddha
But the incense curled everywhere
That’s mountaineers’ chimney smoke so dense

This moment, I’d like to ring my old bell
Then sit up in a pile of bamboo leaves
In the lingering of Buddhist music
I just sit like Buddha glowing in sunshine

(何兮 译)



主要译者简介

无心剑
无心剑,本名华卫。现居四川泸州。

何兮
何兮,本名刘长富,四川三台人。现代禅诗研究会基本会员。现居广州。

熊辉
熊辉,四川省邻水人,文学博士,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所长,硕导,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翻译文学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现居重庆。

散人
散人,原名赵金基,笔(网)名“西沟散人”。主要译作有长篇小说《逝者如斯》(澳)、中篇小说《波涛》(英)及《英译当代中国闪小说精选集》等。另著有个人闪小说集《西沟笔记》。现居中国大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1:20 | 只看该作者
重要信息


★古石、张黎、何兮分获2009年度“现代禅诗探索奖”三奖项

2010年3月,根据现代禅诗研究会基本会员和论坛版主提名票选,2009年度“现代禅诗探索奖”三奖项分别产生:

创作奖:古石
理论奖:张黎
贡献奖:何兮

本年度获奖者除证书外,奖品为大理石瓶各一。

★UU网新论坛启用,乐趣网旧论坛关闭
由于乐趣网暂停论坛服务,2010年5月始【现代禅诗探索】论坛启用UU网新论坛,网址如下:
http://xdcs.uueasy.com/

★“现代禅诗探索”官方网站正在筹备中
由何兮策划主持,水上原子提供技术支持的“现代禅诗探索”官方网站,正在筹备中,有望近期对外开放。

★《现代禅诗探索》创刊号出版后,引评论和学界的关注
汉语言专业硕士王贤芝女士撰写了《现代禅诗流派的兴起》和《现代禅诗的悟与美》等文论;诗歌评论家巴山丘庄先生在其《读诗笔记:当代诗人印象》一书中,分别对现代禅诗研究会同人南北、张黎、樵野和碧青的现代禅诗作品进行了评论。

★现代禅诗研究会及丛刊编辑部,分别收到以下朋友的善款赞助

陆勇(北京,9月)1000元
石上硫(11月)900元
海客(珠海,11月)500元

★新任版主
海客、也牛、石洞里的风、图书拥百城、影沉寒水等诗友应邀担任论坛相关板块版主,参与论坛管理。

★大畜、星儿叶子、若与退出现代禅诗研究会
1大畜于2010年8月,因半年内没有作品发表,延期3个月后依然无作品,故按《简约》规定,其自动提请退出现代禅诗研究会。
2,星儿叶子于2010年11月,因个人原因,以“公告”形式声明退出现代禅诗研究会。
3,若与因半年无作品发表亦无原因说明,按照简约有关规定,自动退出现代禅诗研究会。


编后记

在一本书里相遇
何兮

写些什么呢?迟迟不能动笔。
最近有一句话,老在心里回荡。让我们在一本书里相遇吧。
2008年,我来到深圳,这个我第一感觉不喜欢的城市。还好,后来知道了这两个字的本意,“圳”,田边水沟,“深圳”,深深的田边水沟,当然我更愿意把“深”字理解为颜色的深浅。而8月1日的时候,一位诗人自杀了,距离这里很近啊。在记忆里,他的名字很熟悉。我们的作品有次同发表在一本小书里了,并且我喜欢这个笔名。想着,很有中国味道,仄平仄,读着也舒缓。我们一直在寻找与世界的一种联系,思想的闪光在一个形象的比拟里面。吾同树,恩。可是在现实里,在红尘里,从此以后,我们是不会再遇见了。只是在一本书里遇见,或者在未来的某处遇见。
在一本书里相遇,也许是我们最好的遇见方式。我把那时的自己写进诗歌里,你把那时候的自己也写进诗歌里,然后某天我们在一本书里遇见。但可能你在第七页,而我在第109页里。远么?找啊找啊,就找到了。诚实的孩子不说谎,我们的灵魂住在自己的文字里。赤裸的灵魂,我相信我们能遇见对方。真的。
现在,还是回到现实里。《现代禅诗探索》这期由我做执行主编,早期我初步整理了书稿,包括文论、作品,还有翻译部分。翻译部分请无心剑兄校订,最后南北老师再次整理所有部分,最后发到论坛,征询编委们意见后最终把书稿确定下来。说实在的,我的选择比较严格,但是是按照我的感觉选的,个人喜好可能遗漏了部分作品。还好南北老师耐心的再选了一次。“在作品部分的编选上,我对何兮原来的选稿,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我知道,我没有完全的按照作品的质量标准,至少是没有完全按照我个人的喜好来选。也就是说,我选上来的,并非全部是我个人喜欢、认可的。但为什么还选?这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顾念老人。这个老人当然不是年龄上的,而是曾经的同人或诗友。他或她,或许因为原因种种,现在已经离开了。但,想到那在论坛上曾经的身影,我无法伸手抹去。二是鼓励后来。鼓励后来比较好理解,就是新近或最近频繁在论坛留下脚印和声音的。也许,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会在现代禅诗时间的沙滩上,被逐渐抹去痕迹,但我却不能不珍惜当下的这份缘。我想,就用刊物的形式,用文字,来留下曾经的或当下那些交流和碰撞吧,让我不至于忘记。我也相信,即便是在沙滩之上,也不仅仅只是泡沫。还是会有长期甚或永久留下了的。譬如海贝,譬如树木或石头。”(南北《编余杂记》)。很好啊。我一不小心就犯了错,惜缘啊,谢谢南北老师。
另外,感谢为本书能最终付印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朋友们。
最后,感谢和祝福所有作者以及能有缘读到这本书的读者。
期待怎样的相遇呢?风中,雪地里,阳光中,月光下,还是花间,或是意味深长的雨里。
让我们在一本书里相遇。即使时光穿越百年,无论那个刹那又是何时何地。
就这样子啦。

2010.12.21夜,格子居


附:

编余杂记
南北

(一)
  
1
何兮将这期的初稿提交到我这里。看得出,他花了不少功夫。从一年多来十几期的网刊中寻寻觅觅,如同沙里淘金一样,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
我先看的是文论部分。因为,凭我编选创刊号的经验,文论部分是我们的大头,是重点,字数多,也复杂,是最耗时费力,要分外小心的。
2
这一期,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理论文章作者,女性占据了绝对多数,不再是所谓的“半边天”了。张黎、碧青、星儿叶子。还有一位王贤枝硕士,也是女性。
第一期里面,文论方面女性有张黎、碧青、如解不解几位,男的有南北、大畜、樵野等,勉强算是各自占了半壁江山。
是否,现代禅诗更适合女性?或者是,女性更适合现代禅诗的理论探索和研究?仰或是,这仅仅只是当下的一种现状?
3
理论和评论文章,从何兮提供的初稿看,超过了15万字。这差不多是一本集子的分量了。我犹豫是否在这一期全部用上?要割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但是,不割舍,似乎也不行。底下还有两大块呢——作品部分和翻译部分。
4
我发现,星儿叶子对于现代禅诗的理论思考,是很有悟性的。可惜,她走了。如果能够坚持,当会有更多收获。
5
文论部分经过反反复复的筛选,最后还是有15万多字。怎么办呢,只好提请各位编委来发表意见,最后定夺。
  
(二)
 
1
本以为作品部分会好编一点,但从几天来的工作情况看,情况并不简单。由于是从十多期的网刊中选稿,对于每个人,都必须去先翻阅诸多的网刊,重读,挑选,以免遗漏,也要避免把不合格的作品选了进来。
2
发现一个问题。有的研究会成员,来论坛很少,发表作品更少,被选入网刊的,更更少。甚至,有的在一年之中,几乎是空白。
我虽然不能完全明白每个人的具体原因,但起码,他们对现代禅诗已经失去了当初的探索热情,却是没有疑问的。缘尽则散,我想,或许距离他们向现代禅诗,向诸位同人挥手告别的那刻,也不会很远了。
3
何兮选稿,比我要严格得多。我发现,研究会成员里,有几位没有作品选入。
但是,我们的前提,是同人刊物。也就是,我们这个刊物,就是以发表同人作品为目的而办的。只好,我又将十多期网刊从头到尾重翻一遍,看看是否遗漏了。如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TA根本没有写东西,或者写了没有发上来。再或者,发来了但没有被推荐入选到网刊。没有办法,你没有作品提供,我也没有办法啊。但,如果有,哪怕是一首两首,也尽量的选进来。
要保证质量,但也得遵守与大家的约定。
4
今年退出的研究会成员有大畜和星儿叶子。两人都有作品入选网刊,也就都选入了这期丛刊。或者,算是最后的纪念吧。
我翻来覆去的找,十多期网刊中,没有发现邹晓慧的作品。遗憾啊。
5
今天,作品部分基本编选完成。现在是编辑目录。通过编辑目录,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一是验对方便,容易发现作品是否重复。也就是去年选了的作品,今年不能再选入。
在作品部分的编选上,我对何兮原来的选稿,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我知道,我没有完全的按照作品的质量标准,至少是没有完全按照我个人的喜好来选。也就是说,我选上来的,并非全部是我个人喜欢、认可的。但为什么还选?这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顾念老人。这个老人当然不是年龄上的,而是曾经的同人或诗友。他或她,或许因为原因种种,现在已经离开了。但,想到那在论坛上曾经的身影,我无法伸手抹去。二是,鼓励后来。鼓励后来比较好理解,就是新近或最近频繁在论坛留下脚印和声音的。也许,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会在现代禅诗时间的沙滩上,被逐渐抹去痕迹,但我却不能不珍惜当下的这份缘。
我想,就用刊物的形式,用文字,来留下曾经的或当下那些交流和碰撞吧,让我不至于忘记。
我也相信,即便是在沙滩之上,也不仅仅只是泡沫。还是会有长期甚或永久留下了的。譬如海贝,譬如树木或石头。2010-12-5
6
翻译部分,取舍颇为困难,曾让我踌躇再三。主要是,我的外文水平有限,只能对于中文作品进行个人评定,而无力对翻译的内容是否到位做出判断。
再就是,何兮选了项丽敏等人的作品进行翻译,但作品虽好,却非我们同人。作为个人兴趣,无可厚非,但我们的办刊原则,一开始就表明了是同人性质。所以,非我同人,只好放弃。
我也没有完全选入何兮提供的翻译稿。这些翻译稿有的很长(比如还叫悟空的,有近60首),而是各选了每人不超过5首作品。这主要是考虑我们这期的刊物,在理论和作品两部分,已经很有点超重了。
7
我想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同人,但很难做到啊。2010-12-6
8
作品部分,选重复的可能性比较大。一核对还真吓了一跳。古石的22首,有13首是重复的,占了一半还多。碧青也有4首在创刊号发过了。张黎2首,何兮4首。还有,若与今年只有一首诗,选了,但一核对,也是发过的。他已经半年没来论坛了。我想,这期稿子,基本就这样了,再整理一下,等其他几位编委的意见。如果调整不大,12号之后就可以在论坛征求各位入选者的刊物需求数量,然后开印。
9
我始终牢记的一个原则就是,我们是同人自助性质的刊物。不是在本论坛发表,并被选入网刊的作品,再好,再优秀,也不能选入丛刊。也许以后经大家讨论,多数通过,可以改变这个规则,但现在还必须遵守。2010-1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9 09:3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