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斌 于 2013-12-12 10:16 编辑
活着,就该理所当然地选择光明
——读金迪《与黎明一起生长》
这是一首引起我内心强烈共鸣的诗——《与黎明一起生长》。它是赞美黎明的,是对光明的向往与呼唤,是渴望着拥抱阳光的。的确,我们的人生有太多黑暗,以及黑暗一样“涌现的沉默”,我们承受着,畏惧着,退却着,以至习以为常,甚而至于在有些日子里,我们竟羞于提及阳光。“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那个时刻,哈姆莱特说:“To be or not to be,that it'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死亡?是选择光明还是在黑暗中沉默?诗人金迪坚定地说:“这棵树这个黎明 我在和它们一同生长”。它让我们想起巴尔蒙特的“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王小妮的“我和阳光站在一起”。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命的激情?这又是何种洋溢着的青春的活力?而在这激情与活力的背后,是理性是觉悟,是一种人生之路的清晰的抉择,是对光明的忠贞的信仰!
不独如此,诗中的“我”不只是一个阳光的呼唤者和期盼者,不只是光明单纯的依赖者和受益者,更不是阳光的迷信者和盲从者。“我”是将自己放进黎明和树的队列,“我”清楚地知道,黎明和树和我,都存在着不足与柔弱,都是需要成长的。而“我在和它们一同生长”,这既是一种生存的选择,一种身份的认领,也是一种信仰的皈依,一种意义和价值的确认。这就超越了单纯的光明的礼赞,摆脱了太阳崇拜的内在的自私与狭隘,是要光明与我一起生长,是要太阳与我一同升起,一同照亮!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人才反复强调地说:“他要醒来/尽善尽美生机勃勃地醒来/他要和这棵树这个/黎明一起生长/他不愿狭窄地躺倒而要歌唱般醒来。”诗中的“我”绝不单单是温暖与光明的索取者,他“不愿被躯体所束缚”,他的人生不该这么“狭窄”。这是什么?这是对黎明最恰切最透彻的理解,这是对光明对太阳最公正最理性的认知,这是对“我”之生命存在本质的了然与晓悟!这就是诗中一再高扬的“醒”!
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天人合一”的崭新理念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倾听到“芬芳的光芒和玫瑰一起盛放”和“花瓣弹奏迷人的风采”;才能看到“越来越清晰的天际将蝴蝶的房门打开”——多么美不胜收的景象啊!这是无形的大象,是播散着天籁之音的无,是孕育着无穷之有的无。
能持有这样的生之信念的人,理所当然是“路途硕大”与“胸襟悠远”的。这不是浪漫主义的夸饰,也不是宗教狂的谵妄。这是人之为人的觉醒,是作为天地间幸存的人的自重与惜福,是人之生命本当具有的勤勉与庄重!
这样看来,人生也许正如一位希腊诗人说:“坚持活下去真不容易!”而另一位希腊诗人这样说过:“理所当然应受到赞扬的是光,是神圣的受难者,是土壤,是远方的歌!”
是的,我们也许常常的确是无法抗拒黑暗,但,生而为人,理所当然地就该选择光明!因为我们要活着,而活着是注定离不开阳光的!
附:
与黎明一同生长
金迪
这棵树这个黎明
我在和它们一同生长
再不能有太多沉默涌现
发端于欲望的颤抖
需要醒来的黎明安抚
我的灵魂不愿被躯体束缚
他要醒来
尽善尽美生机勃勃地醒来
他要和这棵树这个黎明一起生长
他不愿狭窄地躺倒而要歌唱般醒来
芬芳的光芒和玫瑰一起盛放
我听你们的花瓣弹奏迷人的风采
越来越清晰的天际将蝴蝶的房门打开
我像骑士
牢记路途的硕大与胸襟的悠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