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480|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区文学·读诗》专栏:中国网络诗歌抽样读本(6)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3 03: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特区文学·刊中刊《读诗》
专栏:中国网络诗歌·抽样读本(总第6期)
2013年12月集稿 / 将刊于《特区文学》2014年第1期

王征珂评荐:冰客《一只麻雀知道该怎样还乡》
夏雨《明天是新的》
方文竹评荐:黄梵《祖国》
卢辉《路,被后鲁迅走到书本里去》
木  叶评荐 星子《形象工程》
殷晓媛《蜀素之上风樯过》
北  残评荐  憩园《像往常一样》
董喜阳《诗人》
阳  村评荐   耀《牛腔骨和父亲》
  非《兵车行》
罗广才评荐 赵亚东《雨天致遥远的爱人》
张二棍《蚁》
杨四平评荐  芦苇岸《霜降日》
金迪《清洗雕塑》
宫白云评荐  韩庆成《胡须》
王妃《肉欲厨房》
张无为评荐  王家鸿《莫高窟》
巫小茶《秋天来了
周瑟瑟评荐  郭金牛《夜游图
许德民《渡身箭过》
盛  敏评荐 李庭坚《删 除》
  川《音乐记》
脚踢鸟评荐 孟  浪《二十世纪》
孟  浪《是献上生命中鲜花的时候了》


王征珂评荐

王征珂:1969年生。诗人。著有诗集《蝴蝶和钢铁》。现居湖北十堰。


第1首

一只麻雀知道该怎样回乡
冰客

失散多年的麻雀
是我失散多年的亲戚
多年来
我在城市  它在乡下
多年前
我和它同在乡下

随着我日渐远离乡村
麻雀便成为了我今生的记忆
在城市已是少见
多年来
我游走了一座又一座城市
这位亲戚也便在我的记忆里
日渐消失

有一日
我回到乡村
失散多年的麻雀一如我的亲戚
备感亲切
我不知道
这么多年它去了何方
但这只麻雀却知道该怎样回到故乡
而我一个游走天涯的孩子
却怎么也不知道回乡的路

王征珂:这不仅仅是属于冰客的疼痛
放下缤纷的形容词,能发现乡村的真面貌;舍弃五彩的修饰语,能还原生活的真境况。湖北青年诗人冰客耗费数年心力创作的大型组诗《河西村》,既不刻意溢美农耕文明、田园风光,也不故意遮蔽现实困顿、生活苦痛。他的“乡土母题”系列诗歌,语言风味素朴,感情基调诚挚,表现对象繁多,精神蕴涵厚重。写土地、庄稼、鸟雀,带着真切的情感;写老人、女人、儿童,怀着慈悲的情肠;写贫穷、疾病、荒凉,抱着切腹的疼痛。诗人凭借细致的观察、敏感的体味、深刻的思考,向读者呈现了农业文明日渐衰败的诸多事态、工业文明迅速膨胀的种种境况。
《一只麻雀知道该怎样回乡》中的“麻雀”意象,有异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约定俗成了的“麻雀”意象,它不以鬼鬼祟祟、阴阴暗暗、贪贪占占、捣捣乱乱的“小人”面目出现,而是示人以亲近、亲切、亲热、亲密、亲和、亲昵、亲善的“亲人”形象。因了悲悯之心的主观熏染,诗人爱屋及乌,也及于这只失散多年、宛如亲人的麻雀。这只“麻雀”,不是妄鸣祸家的肇事之徒,而是故土家园的小小守护者。这只“麻雀”呼吸,仿佛也是你在呼吸;这只“麻雀”鸣唱,仿佛也是你在鸣唱;你和这只“麻雀”一起,呼吸村庄的千万缕清风,鸣唱田园的晨曦和月光。
背井离乡的游子,走在谋生路上,肉体逐渐磨损,精神逐渐疲惫。当我们怀旧思乡,心怀怅惘,有什么事物能抚慰我们呢?我们在寻找怀旧的“麻雀”。在此,“麻雀”成了游子心理上的一个“寄寓物”,代替我们打量乡土、承载亲情、守望家园。这只“麻雀”和我们之间,产生了一种亲缘关系,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我们和“麻雀”共具了某些特性:同样的卑微,同样的弱小,同样的善良淳朴,同样的微不足道。
然而,令人揪心的是:当我们游荡异乡多年,终于返回梦牵魂萦的家园,麻雀依然在啾啾鸣叫,村庄的原生态却已日渐改颜换貌,人烟稀少、田野荒芜的村庄,麻雀的叫声显得格外孤寂和凄凉。如诗人谷禾所言:“乡村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作为汉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宗教,被工业化和城镇化狂飙突进,它的不断消失和死亡,快要把我们倾心热爱的诗歌逼到了无处安放的位置。这就不仅仅是属于冰客的疼痛了。”

第2首

明天是新的
夏雨

阴天。下雨。但没有人能阻止花开
隐在花粉后的道理浅显易懂
一场雨说下就下了
没有矜持,但有尊严
它落在南,是雨,落在北,是雨
落在你的眉毛上
你擦一下,或者把它带回家
雨水不光有红润,还有柔软和骨头
一冬无语,有人甜蜜蜜等着她
“把爱情都送给你,今天是新的,明天也是。”
现在,我手指麻木,不吃午餐
我要走了,我去山坡上种果树
养蜜蜂,顺便养一只傲慢的食兽蚁

王征珂:雨水千娇百媚,雨水万种风情
辽宁青年女诗人夏雨的诗歌,偏爱描写雨水、雪水、溪水、河水等意象,喜好抒发“雨水情结”。她的“雨水情结”,在旨意上一方面指涉以下语词:温软、柔婉、清澈、高雅、纯洁,另一方面纠结着内心的凄楚、迷离、渺茫、疑惑、绝望。形形色色的“雨水情结”,构成了夏雨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欢乐伤悲、爱恨情愁、人间冷暖。诗人通过深入骨髓的脉冲式感觉,近乎天然的诗歌语言,生机勃勃的悟性情感,抽象性和具象化的默契配合,抵达了心灵的自由之境。
《明天是新的》这首短诗,在我看来,可以演绎成一篇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爱情小说。雨水“说下就下了”,何其泼辣,何其洒脱,何其率真也!活生生,雨水就是一个敢作敢为的女子,令我们睁大了双眼。且慢,且不要生出非分之想,作出龌龊的举动。雨水“没有矜持,但有尊严”,一夜鸳鸯,苟且偷欢,使不得的;雨水要的是——你有情、我有意,情真意切,情意绵长;爱情要的是:视旧如新,历久常新,天天皆新,“今天是新的,明天也是。”
雨水是自尊、自爱的女子,也是易碎的瓷器,要珍惜、呵护、善待,而不是亵渎、轻薄、玷污。每时每刻,世界各地,情感纠葛,悲欢故事。假如你舍得付出许多,雨水也会知恩图报,给你以慷慨的馈赠。你看,雨水千娇百媚,雨水万种风情,“不光有红润,还有柔软和骨头。”
俄国诗人格里巴乔夫曾说:“爱情没有学校,没有课程,也没有谁画张导游图来作指引。”而我要说:假如一个人,想要收获爱情,必须用心去自学,把“忠诚”、“挚爱”、“良知”、“情义”、“责任”、“恒久”——这几个基本词、关键词——牢记在心上。决不可以啊:爱情像闪电,眨眼就不见;爱情像儿戏,说变你就变。

方文竹评荐

方文竹:1961年生。诗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著有诗集《九十年代实验室》等各类著作19部。现居安徽宣城。


第3首

祖国
黄梵

一座小镇,是祖国
友人的命运,是祖国
一日三餐,只是活,还是祖国
我想抛弃的,比我想说的还要多……

有时,我需要鱼竿的猛力回弹──
提醒我,欢乐里有险恶不定
黎明,只是即将流回黑暗的黄昏
年轻唤出的,不过是压惊的老!   

仿佛属于祖国的,只剩下这么多──
是最不起眼的孤寂,坚守着祖国
是贫寒,浪费,白酒的堕落
几阕乱曲,胜任着祖国!

方文竹评荐:从“元祖国”到“对象祖国”
在敏感的诗人那里,“祖国”超越于主流文化笼罩下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了“文本”,而“文本”产生于历史与文化、主体心理的动态流变过程,允许进行阅读和磋商,再经过拆解,挑选,分化,变形,指称,重构……经过第二、三节,诗人对“祖国”的减法处置,最后剩下的“祖国”才真正属于自己。这样的“祖国”已不是“理想国”“乌托邦”,只是个体的栖息地甚至灵魂的暂住地。和普通人一样,诗人不能没有“祖国”,他必须与自己的“祖国”息息相关、打成一片,只是诗人更多依赖自己的“祖国”,他的“祖国”有着更多的丧失——“我想抛弃的,比我想说的还要多”和得到——“最不起眼的孤寂,坚守着祖国”。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比地理上的祖国更广阔的是心灵的祖国。当诗人解构了日常固有的“祖国”的版图,一个庄严的大词被作者轻巧地据为己用,从而一改“元祖国”为“对象祖国”,即“文本祖国”。在如此的二度性中,“祖国”已经面目全非,两种“祖国”相互对峙,互为照亮。


第4首

路,被后鲁迅走到书本里去
卢辉

路,本来是挑担子的事情
却被后鲁迅走到书本里去
走着走着
走的人越来越多,随便翻开一页
都是密密麻麻的
脚印   
   
这还不算什么,后来
很多赶路的人
都爱把鲁迅和西西弗的圆石都往山顶推
这条线路
据说是中西合璧的路   
   
这些年,鲁迅书本里的路
绕到咸亨酒店还能走得通走得顺畅
至于百草园里的草
养大的
都不是鲁迅书本里的那一批奶牛
方文竹评荐:文化与反文化的诗意个案
历史和文化的沉重与繁复,让人类越走越远以至失去了本真。难怪福科慨叹,文化就是有条不紊地牺牲力比多。可是,再回来脱掉文化的外衣那么容易么?
作为中国现代史“文化主将”鲁迅,在现代语境——“后鲁迅”的时代里被不断地改写的命运,恰如其分地提供了一个文化回复遭遇的个案。如今多少人在“吃”鲁迅,本真精神在萎缩,缺乏的正是鲁迅当年的内骨——从文化批判到自我批判,改造国民性首先是改造自身。个人的路与社会的路是统一的,参照系不可没有,体用问题依然存在。问题是,文化上的“中西合璧的路”那么好“走”么?
由于沉重与繁复,文化与现实必然出现偏差,甚至各自走的多远偏差就有多大。如何一层一层地褪去文化的包袱,经过现代性的必要之途?可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性却是又增加了一重包袱,产生更多的理喻,那么,后现代(这里的“后现代”与“后鲁迅”不同)是一副救药?我认为,诗人只需提出问题、成全诗意,描述、想象“路”而不是指引“路”。

木叶评荐

木  叶,1970年生,本名王永华,诗人,文学硕士。著有诗集《流水中发亮的简单心情》、《在铁锚厂》等。现居合肥,《诗歌月刊》编辑。
第5首
形象工程
■ 星子
许多人背着石灰从远方走来
倾泻
并一起搅拌

流淌着石油的月亮  熟悉地
升起  耳蜗里落下的细雨偶然照亮
黑夜。
人群拥挤在地平线上
繁忙而寂静。

(一颗石子因听出声音而裂开皱纹)

蓝色山脉延伸的途中。人们挥舞着手臂、衣衫
紧闭双目,重建家园。
周围的事物  都将如水泥般逐渐凝固
都将有形有状

这一切  使我敢于在另一片岛屿上熟睡  沿着黄昏的海岸线继续生活

寂静
是使某处訇然坍塌的白蚁

木叶:缓慢中生成,世界的形与象
持续地“浇筑”出世界的“形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始终在做的事,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们从各自的“远方”来,背着各自的“石灰”,各自“倾泻”并“一起搅拌”,这是没有终点、但有着无数“有形有状”的“蓝图”的“工程”。
这是我评荐这首诗的起点。抽象和具象交织,语词组合后含混的能指,与表面上似乎难以把握、但又分明凝定地压在纸面之上的所指,形成了这首诗的张力,引导读者通过阅读,检验并校核自己的情感和智力。一首诗应当有它的味外之味,旨外之旨,通过对于这首诗的细心阅读,作者和读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情”、“意”交换,关于人生,关于世界,因此各得其“味”,各悟所“旨”。
敏锐的感受力,在笔下基本做到了不松散,情感与形象调和得油画般既浓稠,又鲜明,如“一颗石子因听出声音而裂开皱纹”、“ 流淌着石油的月亮  熟悉地/升起  耳蜗里落下的细雨偶然照亮/黑夜。”
语调平稳、安定,也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语句错落有致,比如最后一段,在“这一切  使我敢于在另一片岛屿上熟睡  沿着黄昏的海岸线继续生活”这一个近乎散文化的长句之后,紧接着“而/寂静/是使某处訇然坍塌的白蚁”,三个渐次延长的短句,既调整了第一句由于过分冗长而容易带来的阅读上的散漫感,又起到了明确的情感收缩与意象扩张的作用。错落、自然、“透气”的语句排列,让这一诗节显得生动。这也是韵律。


第6首
蜀素之上风樯过

■ 殷晓媛

“汝果欲习鹅砚之艺,今当叩学
米颠《蜀素帖》神迹,乃知笔墨之本。”父亲
捋须莞尔,留他在书案独坐秋晚。夜深,
只听萧瑟之声过窗外树林,有乌头赤腹
蟋蟀一只,从袖上,落于
绢帖之上。孩童恐其划伤纹理,乃蹑足而起

轻吹一口清气,只见蟋蟀
如灯花灭。他释然坐下,却见乌丝栏中
奇险遒劲之墨,一如雪消于晴空。他凝视
这些玄丝,忽然忆起这本是
旷野某地,以旭日与满月穷极之处
为边界,乃方正至此。夜半,二十四匹骏马,

阵前三匹为白玉之纯色,余二十一匹
皮毛均为皂色,在皓月之下如暴风
奔过原野。“何所见?”“黑白名马若干
入此栏中。另有峨冠博带士大夫样貌者数人
掘泉于边界,不知何人欤?”父亲骇然,

一同凝视丝绢,只见微风徐来,织纹
如碧波起,浩气直贯星河微垂之处
树影自缓坡绵延,其间,泉眼星罗棋布,
幽古奇诡,泉底月如丹朱。

木叶:何所见
对于熟悉书法史,读过启功《论书绝句》、丁文俊《论历代书法绝句五十四首》等之类旧体诗的读者来说,诗人带来的这组诗,会有别样的趣味。诗人大多采取演绎书史的方式,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书法的脉络,以及诗人自己的点滴感悟。同时,现代诗的写作方式,夹杂文言的运用,增添了几分古意,似乎也与书法这门古老的技艺恰好般配。《蜀素之上风樯过》取自诗人的一个系列《钤传》,它以书法为题材。与《钤传》里大多数作品不太相同,这首诗通过场景的设置,营造了几丝奇谲,再加上几分青春气的浪漫,使得这首诗相对显得更为精致、灵动。人们对于米芾以《蜀素帖》为其代表的书法创作风格,往往用“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来形容。
古人说诗可以“兴、观、群、怨”,从最广义的意义上来说,面向世界,诗人独特地去“观”,正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推荐这首诗的原因,就在于作者的“观”——至少在于她对于题材的不同于常人的选择。诗人把目光投到了包括书法在内的“百科”,同时还在尝试系统地跨界创作囊括地理、地质、神学、化学、心理学等多个主题的“百科诗歌”。我唯一的建议是,避免写成“哲理诗”,或者简单的书法史或者其它什么史的“演绎”,尤其是写作疲劳,形成某种定势之后。当然“哲理诗”或者书法史、化学史、物理史等等之类诗歌“图志”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毕竟,“诗有别趣”。就另外的法则而言,诗歌的表达,恰恰在于始终不渝地渴望寻找最高的理性,哪怕是通过或者穿插“演义”。
诗歌能够表达什么,对于一位诗人来说,也许首先是一个“何所见”的问题。

北  残评荐
北残:原名赵目珍,1981年生。诗人,文学博士。选编《80后朦胧诗选》。现居深圳。


第7首

      像往常一样
■ 憩园

刚才我是躺着的,
我躺了10小时后,再经过20分钟的直立行走
现在,我坐着。
我知道我不能一直坐着坐到天黑。
期间,我可能去一次二楼,开一次小会
见见我的老板。
喂喂金鱼,顺便看看怀孕了几个星期的金鱼是不是还挺着大肚子。

或者去隔壁设计师办公室倒一杯纯净水,放在桌子上
不喝,可能是忘记了,可能是不想。但是杯子必须有水。
然后我会倒一些在
花盆里,再倒一些在烟灰缸里。

那么,还可以揣测,这期间我会抽上几根烟
去一次卫生间,撕一些卫生纸
擦擦鼻涕,甩出窗外(那时候可能会有一只麻雀在枝头叫唤)

可能会击中几个在公园偷偷约会的中学生。

由此,我可能躲在窗户后面,怀念自己的学生时代
扯一片长到房间里的榕树叶,度过这段时间。

最后,可能去一趟雨花西餐厅
取几份快递(我每天都在京东网买书),迫不及待地撕开包装纸
看看书中的人们是不是都和我一样活着(每本书都不会读完)。

太惊人了!
现在我才刚刚落座,
这一天都在想象里过完了。

北残:看似寻常最奇崛
最近读憩园的诗集《置身某处》,初读不觉欣然,然愈读愈有滋味。一般读诗的人,读憩园的诗歌,我觉得常常容易放过,原因不尽如常言之“好诗不厌百回读”,亦且有的“好诗”需要读百回才能读出。
憩园的诗歌,常常在寻常生活的细节之中铺叙,这铺叙有时候显得是那么地冗长、无力,让人索然寡味。比如这首诗,就像题目所叙述的“像往常一样”,诗人就是白开水般地叙述他的也许又“像往常一样”的一天,他叙述的事情是那样地琐碎,以至于我在这里都懒得重复。但是,你要知道,正是这些所谓的我懒得重复的事件和事物在架构这首诗的“愉悦感”。
诗歌的最后一节,是本诗的核心所在。反复地读此诗,你会越来越觉得诗人最后所谓的“太惊人”不是他一个人的感受。作为以“反复式”的方式存在着的人,我们也可以如此絮叨地“在想象里过完”我们的“一天”。亦且,这“一天”是带有共性和普遍性的一天,命运的悲剧在此,诗的内核亦在此。


第8首

诗人
■ 董喜阳

经常的,要放一只猛兽在心里
像影子在灵魂的根部饥饿,嚎叫
逡巡,冥想,为肉体生存奔波
那些经过困苦与黑暗的搅动,冷风
吹起皮毛的细节,无数的力拉着
在肮脏的胃里张开嘴,牙齿寂寞的
松动着,化为灰烬的石头
以季节的变脸藏身,空气的鼻孔中
它的青嫩、幼稚,有时的无辜
用纸张掩面。现在,尽管
痛苦的钟声临到我,迷茫的火焰
爬上身体,依然喜欢它的存在
——所谓爱,就是捂着耳朵聆听
所谓恨,亦是掏出心来取暖

北残:“经常的,要放一只猛兽在心里”
曾经读过不少写“诗人”的诗。有的进行着解构,有的进行着赞美,有的则进行着自嘲或调侃。我觉得,一个经年写诗的人必须而且应该对这个问题有一个交代,这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
董喜阳的这首《诗人》,直指“诗人”的“灵魂”深处。开篇的部分,读去直有美国诗人艾伦·金斯堡的名作《嚎叫》的味道。在这里,“诗人”是什么的代名词呢?——猛兽?痛苦?硬汉?抑或弱势的人?其实,这些俱足以将诗人的部分身份认领,但又不能完全包含。他们“嚎叫 / 逡巡,冥想,为肉体生存奔波”,但到“痛苦的钟声临到”,“迷茫的火焰爬到身体,依然喜欢它的存在”。这只安放到心里的“猛兽”是值得敬重的。正因为它的不安分,“诗人”们才有“嚎叫”的资本;正因为它的“搅动”,我们对爱恨更有“变革”的勇气。
读憩园的诗时,也读到一首《所谓诗人》,诗人虽直言“我不懂诗/自然也不懂诗人”,但结局仍然翻动唇吻:“很多诗人是不是都和我一样,/活着总觉得好像/不是想象中活得那么回事。可当我们老了/我们都想再干一次。” 不过,相比憩园对“诗人”的“外部”介入而言,董喜阳的直指“内核”似乎更有难度。读过数遍,我最终觉得,此诗的核心还是在诗的开头——“经常的,要放一只猛兽在心里”,你是否也认为诗人找到了他对“诗人”理解的突破口?
  
阳  村评荐

阳  村:1965年生。诗人。著有诗集《城市和乡村的边缘》、报告文学集《桂冠与荆棘》等。现居合肥。


第9首

牛腔骨和父亲
■ 罗耀

记忆中,那条黄牛存在过
不是一天,也绝非一年
大约是父亲的一辈子
父亲吸一口烟就说一句:
“是条好牛儿”

从牛犊开始,一直到它躺在地里
最后只剩一块牛腔骨
父亲把它挂在风山上
过路时总是一句:
“是条好牛儿”

它最初拉犁的时候
扯烂了父亲的八张犁头
那是祖祖辈辈流传给牛儿的礼物
父亲总是说一句:
“是条好牛儿”

父亲的第九张犁头用坏的时候
那条黄牛就躺下了,在春天刚耕过的地里
父亲埋了它,在土地上烧了一把麦子
来年的麦子是个大收成

那块牛腔骨被挖出来的时候
麦地已经是一个开发区
父亲把牛腔骨挂在风山上
成了这个小镇最大的新闻

阳村:冷叙事的热感染
从表现手法上说,“干预”诗歌的特点较多,“冷叙事”是其中之一。
较早的冷叙事作品,应首推雷平阳的《杀狗的过程》,它具备了冷叙事的几个典型特征,我初步将其概括为:客观——主观意识隐藏到无,细节——小说式的刻画,冷静——冷酷无情(抒情)、热感——不因以上三点削弱(更多时候是加强)作品最终对读者的炽热的感染力。
《牛腔骨和父亲》是90后的一首成功的冷叙事诗,它具备“客观、细节、冷静、热感”的全部特点。通篇没有一句主观理念或议论,而是通过精练的细节,如:“父亲把它挂在风山上/过路时总是一句:/‘是条好牛儿’”、“ 在春天刚耕过的地里/父亲埋了它,在土地上烧了一把麦子”等,来冷静叙事。诗的起笔——“那条黄牛存在过”,把“黄牛”堪称传奇的一生,以“存在过”一笔带过,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极致的冷静和轻描淡写。事实上,随着诗的推进,我们看到,这条黄牛绝不是一条简单的黄牛,它与“父亲”、与土地已融为一体,最后成为土地和守护土地者的象征:在它死后,土地也死了——成为开发区。“父亲把牛腔骨挂在风山上”,就不仅仅是在纪念,而是在通过“成了这个小镇最大的新闻”的行为艺术,来表达无声的冰冷的抗议。
  这首诗最终让我们看到的冷,是诗人对内心火焰的压制,是一种内里如赤道、外在如北极的冰火对决。


第10首

兵车行
■ 若非

车马是别人的,一头老牛
已经走不动了。
在断桥边,你谈何远行?
硝烟会让人没有出路。
你一辈子都还在这里打转,
从向阳桥,到安居路
然后回到故土。沉默不语。
一说起来我们都羞愧;
一比较起来我们都无地自容;
但兵马喧嚣,依然在。
更多的人,还伫立在秋天的桥头。

阳村:虚实之间的游刃
这首诗游刃于虚实之间,以虚掩实,以实状虚,最后把现实的虚虚实实,揭开了一个大大的豁口。借杜诗之名就是用虚打实,如老杜借汉武指唐玄,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我们的时代也不是一个可以任人“骂街”的时代,有些东西能骂,有些东西你不能骂,否则,你或许会有某些大V之忧……
还是说诗,诗中很多名词都是虚虚实实的,车马、老牛、断桥、硝烟、向阳桥、安居路……这些名词,有的离我们好像很远,但放到口中咂摸咂摸,那味道又仿佛就在目前。车马是他们的,老牛是我们的,硝烟是他们的,断桥是我们的,“你一辈子”都在“向阳”,都在盼望“安居”,到头来却只能是“回到故土。沉默不语”,所以,才会“一比较起来我们都无地自容”。更可悲的是,兵马依然喧嚣,“更多的人,还伫立在秋天的桥头”。

罗广才评荐

罗广才:1969年生。诗人,《天津诗人》诗刊总编辑。著有诗集《诗恋》等及主编各类选集10余部。现居天津。


第11首
雨天致遥远的爱人
赵亚东

在这样的日子,把一本很旧的书
放在胸前。书里的内容已经不很重要
就像今天的雨,淋湿了谁都是一样的

就像我,无论把自己怎样晾晒
都是潮湿的。就像一条消瘦的鱼
挂满了大海的眼泪,天空的神伤

就像我,无论把自己隐藏得多深
都是赤裸的。就像你脚下的大地
蓄满了回忆,整个人类的慌乱

在这样的日子,把你从手背放到手心、
只为那遥远的一握。就像把冬夏折叠在一起
即使明天如何荒芜,我依然可以得到
那短暂的温暖,那片刻的浸润

只有你是不一样的,在这样的日子
把你拥在怀里,听风声和雨声
一直到夜很深了,当世界隐去面孔
我就化成你心里的血,身体里绵绵不绝的河流

罗广才:耐看、耐读、耐品就是好诗
看到了亚东的《雨天致遥远的爱人》,一份久违的怅然若失在心头掠过,人到的中年的我,又感受着曾经的丝丝怅然。
爱情,是断奶的孩童?是离线的风筝?哦,也人到中年的亚东也找到了坚实的土地的亚东,突然在遥远的松花江畔,抛过一个浮萍,长着根的浮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鸿雁传书,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爱情在思念在羞涩在陷入万劫不复的河流亚东是缠绵的,亚东是警觉的,像他多年讨生活挣扎着的经历,和鲁迅大先生的“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殊途同归着,本色的亚东扩容生活质量的同时,日子一天天的开启,还是给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爱情”存盘了。亚东的考量不是享受,而是最大限度地光大,在这盲视爱情的时代!
  看惯了被翻版、组装的从文字到文字从抒情到抒情的分行文字,看惯了自鸣得意的诗人们,读这样的诗我想起了尼采的话:“敏锐而明快的作家的不幸是:人们以他们为肤浅,因此不在他们身上下苦功;晦涩的作家的幸运是,读者费力地读他们,并且把自己勤奋的快乐也归功于他们”,而我要说的是,敏锐而明快的诗人赵亚东不但通俗地引领着我去阅读让我感同深受,甚至折服。

抒情品质和思考品性是一首诗的灵魂所在,虽然《雨天致遥远的爱人》文本上在同类题材没有太惊人的突破,但还是耐看、耐读、耐品的,这一点,已很难得。能唤起我们麻木的神经去思考、去回忆的诗就是好诗了。
 

第12首

张二棍

一定是蚂蚁最早发现了春天
我的儿子,一定是最早发现蚂蚁的那个人
一岁的他,还不能喊出,
一只行走在尘埃里的
卑微的名字
却敢于用单纯的惊喜
大声的命名

——

罗广才:那些没有真正落到地上的句子更容易让我们疼痛
这么多年阅读过很多有“大词”的诗句让我感到这些句子很遥远,虽然我也经常写一些很遥远的诗行。我想诗人在忧国忧民同时也会我感受相同:在历史中找到感官刺激的确很难!
亚里斯多德有个观点:历史学家描述已发生的事情,诗人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蚁》没有说感伤,没有说无奈,甚至也没有在他这幅小品画般的诗中勾勒人间烟火,甚至仅仅是在不动声色中的在天伦之乐的一个场景中,让你黯然神伤抑或感叹流年;我们一路走来,总有一些让我们魂牵梦饶的温馨记忆,就在疼痛感正穿透我们的时候,诗人却用更现实的‘蚁’以毒攻毒着我发酸的眼窝和软软的心房,再让硬硬的‘惊喜’向我灌来,那‘卑微’的“名字”和“尘埃里”里的自己以及将重复着“行走在尘埃里”的将要长大的 “儿子”,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动态,诗人的隐语是什么诗的结尾的一个“咦”字貌似雨过天晴又好像将山雨满楼。
《蚁》淡定从容地用最朴实的文字,不动声色中淋漓尽致的表达着:似惊呼的、似恐惧的、似木然的、似不知所措的
那些没有真正落到地上的句子更容易让我们疼痛。

杨四平评荐

杨四平:1968生,批评家,教授。著有《20世纪中国新诗主流》、《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论》 等1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5项。现居安徽芜湖。



第13首
霜降日
                                                  ■ 芦苇岸

过古桥,入林中
活在世上,就为等待时令中的那一蓬霜
降下来
相对于日脚的凶险
我更愿意如此肤浅地理解落叶对自己一生的
预判
这让我对来年多了一份期待和信赖
一场秋雨
将我引进积满腐叶的林间小道
密植的树,叶黄了,枝条随风摆动
没有一棵树会朗诵悲伤
只有飞鸟的哀鸣,在空旷的原野回荡
看云识天气,无数场秋雨
将接连落下,像是为完成一种盛大的仪式
季节的宿命,像一首诗
被规定了平仄;也像我,反剪双手
走在归途
  
杨四平:适度的张力是诗歌的艺术品格
      与诗歌追求“意思“来讲,现代诗歌的形式与语言更重要。这首诗的主题以“季节的宿命“来预示人生的宿命,落叶知秋使人联想到生命无可奈何的消逝。这本是诗歌习见的主题。但是,诗人偏要在看似没有诗意的地方去挖掘诗。他的成功窍门就在于艺术地在诗歌结构内部运用了张力。他把许多具有互补性质的诗歌元素——自然的与人文的因素——并置在一起,并以参差不齐的摇曳多姿的诗体形式来呈现,给人似曾相识而又余味无穷之美感。


第14首
清洗雕塑
■ 金迪
树木没有故意装点我的窗棂
除秋以外 越来越温柔的冬越过蓝色的河
成为解释过无数遍的新规
我终于可以长叹一口气
暂时忘掉蹦跳的镣铐

记忆竟以这样的形式出现
焰火与蜡烛同为芳草哭泣
怀抱楚石涉滩而过
每挪动一步
尖刻的尘世任由孤寂清洗

云彩都是人形的化身
一生枕着惊雷
灵魂有了力量
躯体逐渐柔弱命运在可大可小的河流中沉浮

杨四平:虚点叙述中诗意的曲折传达
诗歌总是要表达种种新经验的。当然,这些新经验并非等同于日常生活经验。而且,日常经验也不一定就是诗歌。后者是人们常常执迷之见解,因此,大量直接呈现“日常生活流“的分行书写就出现在诗歌行列了。这首诗关键之句是”记忆竟以这样的形式出现“。之所以说它关键,一是因为它是以非同寻常的记忆,令人震惊的记忆点燃了诗歌,一是因为它是全诗的一个绾结,在诗歌结构上发挥了承上启下之功。在此句的统摄下,全诗均在冷静的断断续续的叙述中展开,把记忆、现实和文化中的令人不得开欢颜的叙事因素与诗人精神上的抵抗,以卵击石般的决绝来彰显灵魂的力量。

宫白云评荐
宫白云:1970年生。诗人。著有诗集《黑白纪》。现居辽宁丹东。


第15首
胡须
■  韩庆成
  
  不知从哪天起
  刮胡须
  成了每天起床都要做的
  一件事
  
  也有忘记的时候
  那张脸
  便变得张牙舞爪
  
  如今用了多少刀片
  已经记不清了
  感觉把刀片收集起来
  可以打一把砍刀
  
  还是希望把砍刀
  分割成小小的刀片
  这样就安全了
  这样面孔上棘手的部分   
  就可以自我消灭


宫白云:高超的“语言谋略”
 
  韩庆成的诗总是与时事的干预发生紧密的关联,这是他一贯的诗歌主张,这首《胡须》我在《诗歌周刊》读到时就被诗中的“变形力”与巧妙的“隐喻”所打动。在物欲的当下,我们的社会与个人的心态都处于宏大范围的“变形”之中,许许多多“棘手”、“面子”的问题就像胡须一样刮了又长,而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诗人特别巧妙地利用了“刮胡须”这一生活中反复出现的日常行为切入当下,让它在一个现实的语境中凸现全新的意义,这种语境赋予了“胡须”这个词以有效的变形力,也就是结尾出现的“安全”、“棘手”等词,这样的词肯定与日常刮胡须的行为无关但肯定与当下的时事有关。诗人不断地去“刮”,当然就意味着不断地去“干预”。诗人的努力就是要把“面孔上棘手的部分”“自我消灭”,这是他的“希望”,他不断地去“刮”,“如今用了多少刀片/已经记不清了/感觉把刀片收集起来/可以打一把砍刀”,但诗人还是不希望用“砍刀”去刮“胡须”,换言之,就是希望社会的“阴暗”或者“不安全”的因素越小越好,最好能“自我消灭”。诗人把这样深刻的隐喻藏在语言的背面,不去解释,不去分辨,让语言自身碰撞,随物赋形,刀影绰绰,紧贴皮肤,发出刀锋的寒光,荡出隐喻的向度。使这首诗折射出多方位的现实指向和反讽意味。写得诚实硬朗,既有形象又有内质,而清醒的现实感具在。沿续的依然是他“用时评的视角写诗”的风格,只是语言与建构更加地不动声色。表现出诗人高超的“语言谋略”。
  

第16首
 
肉欲厨房   
 ■ 王妃

充斥素味的厨房,不会因为儿子的嫌恶
  而让我困倦。
  
  我裹着素色的围裙
  一切都是新鲜的:
  我从清水里一一将它们提取
  儿子的必需
  先生的必需
  
  至于我,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我的肉欲、我的挣扎,都藏在甘蓝的卷心里
  而久违的泪水,正从辣椒和洋葱的爆炸里
  飞溅
宫白云:生活与人性背后的透视
王妃是一位认真、勤于思考的诗人,她对诗歌有独特的敏感,善于从普遍的生活提取诗意,注重于生活给她的感觉。她的这首《肉欲厨房》就是如此,具有很特别的情感力量,构思巧妙,转承自然,句子的结构、排列恰到好处,精确的语言对应精确的情感。读这样的诗不知不觉就会为她的语言方式和情感方式着迷。她以一颗善感的心和诗人的明睿,写下她的温暖、隐忍、痛感与期许。特别运词的巧妙与机智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我裹着素色的围裙”,如此的语言色彩传递着一种别样的诗歌趣味;“从清水里”“提取/儿子的必需/先生的必需”,写得温存而动人。最让人触动的是这一句:“至于我,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一句“忽略不计”饱含了多少为母为妻的奉献与酸楚。特别结尾“肉欲”的暗喻扩充了这首诗的“生命体验”与内部含量,而“挣扎”、“泪水”与“甘蓝”、“辣椒”“洋葱”的奇妙混融,让多少悲欢落入切肤的痛感里。许多时候面对“肉欲”的现实,生之艰难,我们都难以承当而急于排遣,偏偏人生诸多的不尽如人意。读这首诗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与人性背后的透视,诗人有多少爱、多少温暖,就有多少欲望、多少挣扎,它们有多强烈,其隐忍、克制力就有多强大。诗人通过“厨房”这一特定的环境把这些情绪或者说爱与痛抒发出来。写的饱满而不灰暗,淋漓而不绝望。

张无为评荐

张无为:1960年生,赤峰学院教授,赤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有诗集《缪斯O点值》,专著《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新论》,主编《大学语文》及与人合著凡11部。


第17首

莫高窟
■ 王家鸿

十个朝代住在一列洞窟
是有些逼仄了
难怪他们互相挤压、推搡
都想在最富丽的宫殿
铺设舞台
让仙女、僧人、乐师、王公贵胄
一同演出

当风翻到最后一页经书
我看到长河与落日一起狂奔
被冲走的朝代骨骸  发出轻叹
落日烘干的诗句
正在慢慢收拢  宽大的翅膀
洞窟中打坐的高僧
还在捻着  沙粒的佛珠
为远征万里的将士超度

我是千百年前倒下的孤魂
扛着自已的尸体
游走在滴血的  黄昏边缘

2008赴敦煌  201211月成稿

张无为:文化戏谑与生命确认
莫高窟承载了佛文化千年历史。与教徒虔诚念拜、游客慕名瞥览、史家索骥还原等不同,诗人则是从人的存在、本真属性及生命意义等层面去体验。本诗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此,还在于灵动抒写与诗性品味。
首先,作者对传统的莫高窟千佛洞进行了艺术解构,在佛门,历届高层都难超越世俗心胸,他们互相挤压、推搡,追求富丽享乐。这种诗意戏谑不仅有历史依据,更有现实意义。如果说,开头如下棋,前几步都不出大格,那么,接下来才不同凡响。
从第二节开始,意象的活性组合与交叉运行,多向度感悟历史沧桑、人文变迁以及信仰与存在、生命与慰藉等复杂况味,令人感慨万端。其中,定音鼓般起句之后,“长河与落日一起狂奔”不仅恰切到位,而且两个意象也是分别带动后面意象群的逻辑起点:由“长河”衍生出“冲走”“朝代骨骸”“发出轻叹”,揭示一切付诸东流的空叹;由“落日”派生“烘干”“诗句”,“收拢”“翅膀”呈现出滑动、变幻的诗情。进而,以“高僧”“超度”等展示其徒劳却努力的荒诞。诗性历史画卷,意象奇崛立体,翻卷参差有制,边塞氛围也可圈可点。
结尾三句百尺竿头更进步,诗人回到现实,也回到自我,但“我是千百年前倒下的孤魂/扛着自已的尸体/游走在滴血的黄昏边缘”,实在令人震撼,甚至不寒而栗。其意义在于,将历史与现实重合,显现出古往今来普遍的人性困惑、精神迷惘及无家可归。不仅进一步验证了佛法宗教的虚妄,而且更确认了人类与生命的如此事实,这是在现代理念下的深层感悟。


第18首

秋天来了
■ 巫小茶

你来时
秋天正在我身上迷路。它沮丧得
就像半夜十二点变回南瓜的
南瓜车,紧紧地抱着
夏天的尾巴
你来了,把我的身体掏空
邀你的朋友
在我的206根骨头麦克风前歌唱
从一个人的童年唱到两个人慢慢变老
直到
唱歌的人都死了。你把骨头就拼成一张床
好让秋天找到这里
有一天,王子和公主一起躺在上面
就像墓地上飘落的两片叶子
2013.11.8

张无为:在万物“合一”中追问
读该诗,感觉语言就像被操控的魔笛,魅力十足。十余行,生命包容与时间跨度均到了无穷大,诗中更有令人惊异的玄幻元素及与作者年龄不相称的生命体验。在某种怪异感与孤愤式、前卫性的综合呈现背后,在领略冷飕飕的绝望之余,却能进入宁静与坦然。抛开那些诸如“秋天正在我身上迷路”、“把骨头就拼成一张床……”等特立的诗歌意象及其奇妙组合,还有几处出彩点:
一是诗人针对“秋天”的独特破题。在以往的诗中,秋天本身即具肃杀之气,横扫生命,势不可挡。但在这里,秋天与其他生命一起都是被支配者,“秋天”无论是为车变回南瓜而沮丧,还是抱着夏天的尾巴,都显示出对人、对自身轮回的无奈,而这又是季节特征的个性表达。那么最终的支配者是谁?当然是“你”。这个意象应该是造物主、先知、或者是永恒、时间等的代名词,不仅支配季节,也支配万物与生命。
二是诗中人称的设置,作者从我出发,指称造物主(你)、季节(它)等无疑是关涉理念的。在这里,所有当事者之间,彼此互为平等,我与秋天共存共荣;你来掏空我的身体,邀你的朋友(也是我的同类)歌唱,从童年唱到慢慢变老,直到死去;你拼出床,让秋天找到这。支配者以“你”的身份出现,不再是一盖的威严、冷酷,还有亲和与殷勤。他安抚一切,守护生命,料理死亡,温柔而善意。这是人与自然万物的独特“合一”。
最终,全诗呈现出现代人所能体验到的生命存在之应有状态,以及对人与物、生与死等“类”的感悟;确认终极悲剧性,因而有怆然、无奈,更有淡然、平静;人、生命、死亡都无法幸免,王子和公主的死,不过像墓地飘落的叶子。作者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类足以虔诚,个中宗教感显示出相当的深度,这对于一位80后诗人而言,难得。

周瑟瑟评荐

周瑟瑟:1968年生。诗人,小说家,导演。著有诗集《松树下》、《17年诗选》,长篇小说《暧昧大街》等14部。现居北京。


第19首

夜游图
■ 郭金牛

一只女鬼,风尖托着她
走走停停。
轻飘飘地。青丝披散,很长很长,象三千愁绪
穿白衣,飘水袖。

一定会在大厦第七楼窗口,出。没。

她的秋波,游丝软系。
有时挂两条白练,有时结数朵丁香
大约
有一个少女在那儿
垂直地死去

垂直大厦
女鬼,想停一会就停一会,想走就离开
一定很漂亮
我想,我一定爱上了一只女鬼。

听说,她的名声不好,纸烛全无。

周瑟瑟:《聊斋》结构里的诗歌女鬼
郭金牛应该是他的本名,而我习惯了写出诗集《纸上还乡》的“冲动的钻石”,今年读了他大部分发在网上的作品,也听了他湖北浠水口音的朗诵。我喜欢地方语言,他的诗与他的浠水话一样带着他个人鲜明的印记,是他在珠江三角洲工厂生活的体验之诗。
我向他要诗,让他换了两次,不同的六首,但我最终还是在网上重新翻出《纸上还乡》,从中选择了这首《夜游图》,这肯定不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他最满意的都发给了我。为什么我没有评荐他发来的直面打工生活题材的诗?单从打工内容来看,此类作品还是有外在的一面,有浮在生活表面的靠题材取胜的意思,而这首《夜游图》就不是了,诗中看不出有打工题材诗歌的任何㾗迹了。
他其实一连写了三首,从《夜游图》到《夜放图》、《夜泣图》,我只取第一首。在冬天的下半夜,雪白的灯光照着这些短小的诗行,字字如泣,字字在喊疼,三首读下来,心突然发紧,仿佛听到了诗中的女鬼嘤嘤夜泣。我不怕女鬼,这三个女鬼或许是郭金牛曾经的同事,跳楼的员工,打工妹打下的胎儿。此时读诗,我与他一样:“我一定爱上了一只女鬼”。
《聊斋》结构的诗歌故事发生在我们生活中,郭金牛目睹的现实转化成了诗歌,小人物的命运还有谁比这诗歌里的女鬼更加真实?还有谁比这诗歌里的女鬼更加漂亮?


第20首
渡身箭过
许德民

胸栖粉动
在孕那红

裂听纹谢
育草成树

时火烧宇
在宙负蛇

子肯将宫
渡身箭过

岗马阵俑
街走酒偷

周瑟瑟:给他一拥抱还是给他一嘴巴
许德民曾是复旦诗社的首任社长,后来转向抽象画多年,今年出版了一部诗集《抽象诗》。在这次我编选2013年度中国诗歌年选过程中,重新打捞了一批久不露面的诗人,读了他们消失多年后的作品,才发现不是诗坛抛弃了他们,而是他们抛弃了诗坛。当然这中间也有人是“贼心不死”,有重新杀回来的冲动,我给了他们一个拥抱。
许德民的抽象诗存有争议,我先在微博上转发了他几首抽象诗,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我看到也有正面肯定其实验意义的,比如张桃洲说:“抽象――可能是重新发现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扭断、剪切、间隔字的原初意义,再次赋予字的语境,重新打开一种阅读方式。”树才说:“抽象诗,意味着另一种可能性、偶尔性、自发性、发明性。”杨小滨说:“许德民推出‘抽象诗’概念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觉得,如果把抽象诗看作一种艺术流派比较容易被人接受。想起历史上掀起大风大浪的“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诗歌流派或诗歌群体的存在,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有其不可磨灭的影响与贡献。许德民的抽象诗坚持十多年,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诗歌思维方式的不同,他把诗歌带入一个未知的抽象世界。
按他的解释:抽象诗由非语法、非逻辑、非经验的抽象字组构成。第一,非语法,诗中没有中国文字语言中的语法关系。不使用熟悉的词汇和词组。不涉及任何具体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超越现象和经验。第二、非理性、非逻辑、无主题。抽象诗不讲“道理”,没有主题也不传递理性的人文思想和哲理。只表现文字自身。有时,文字具有的逻辑惯性给人理性的想象,那是巧合,不是抽象诗的本意。第三,抽象字组,就是单个字非语法、非词组、非经验的自由而有意味的组合。
读这首《渡身箭过》如入迷宫,让人一时半会适应不了,但反复读,则有字与字之间的再造与生成,这就是抽象诗的魅力。我不会这样写诗,但我尊重这样的艺术创造,更愿意理解其艺术上的意义与价值,它让我想到现代抽象主义的先驱康定斯基。
在微博上,喜欢的人如@重木CM说: “这一种浓郁的古意,轻而易举地被引入,但同时也感到其中的现代和新意。绝对是眼前一惊!”而反对者说这是种游戏,恨不得给他一嘴巴子。
盛  敏评荐
盛敏:1963年生。批评家。著有《盛敏评论随笔选》。现居安徽宣城。


第21首

■ 李庭坚

林哥在一次车祸中丧生
张兄被肝癌夺去生命
舒姐患胃癌,手术之后溘然辞世
我把这三位同学从聚会的名单中悄然删除
暗蓄的泪水夺眶而出,湿透风干的记忆

还有两个同学也不能来
一个官做大了,事情多,无术分身
一个从位置上栽下来,栽进不能自由出入的场所
这两个也被我果断地删除。

另外三个同学也来不了,不管什么原因
我都不忍删除。我相信
他们心中一定珍藏着重新聚首的愿望

盛敏:删除正发生在聚集中
选择朋友就像选择词,永远占据我们思想中心位置的词,它们尚未准备言说或准备好了去言说,总是经过审慎地选择。我们周围川流不息的人以及称之为接近、疏远的朋友,除了交流、平等的概念促使我们留下友情,还有不得不消泯、删除的一部分熟识的人。李庭坚先生此首诗《删除》中所要表达的就是回首之下的一些朋友的离去、被删除,不仅因为病症的自然删除,还有在生活路途中被我们用选择的眼光删除的那一部分人——他们背离了做人的基本规则,在保存人性、人格的角度上彻底地沦丧了独立存在的价值,此种删除划分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这首诗有感伤、感叹、惋惜与坚定地剔除,人生图景的块状、点状颜色难道不是如此点染上去的吗?


第22首
音乐记
■ 其  川

身体渐虚了,那么细
没有源头
桃花,轻轻撞着
小鱼苗,晃来晃去
鳞有多小啊,几乎无法看见
一个人,一点点溃散了
听觉慢慢地,暗下去
象一滴墨汁在清水中化开

盛敏:音乐中的溶液记忆
不书写宏大叙事的氛围,也不写人类痛苦、艰难状况下的心理错位与压抑,只是写一种休憩中的聆听,听觉在吸入轻松音乐时的舒放状态,难道它不能在诗中绽放吗?其川先生这首《音乐记》纯属诗中小品,一帧小画,漾动着听轻音乐的人的闲适和平和。音符像瓣瓣桃花,音流像小鱼苗晃来晃去,而我这个听音乐的人一点点涣散、一点点在漾开的墨汁里书写我此时的空灵。诗不仅能诉说怨,也可以沁出美——当然美不是营造的、浮夸的词语造句,它可能细碎、不成形,也可能就像这种音乐小溪的流淌,在转换各种感觉之时漂过瞬间的影像,我想小品文的魅力就在于剪裁合体,笔力生光。

脚踢鸟评荐
脚踢鸟:诗人。批评家。教授。



第23首
二十世纪
■    孟浪

可以交出去的
就不是神圣
一个花白胡子的农民
向他的青年地主
交出了地里的麦子
而可以看得见的
就不是神圣。

可以交出去的
是走私来的枪支
可以看得见的
是匪帮的火并
疯狂的马队把下一年的麦地
也通通踩坏
青年地主留下了眼泪。

可以交出去的
是两手空空
可以看得见的
是两手空空
花白胡子的农民在麦地里死去
留下神圣。
脚踢鸟:这是一首野心巨大的诗
一首诗,从哪儿出发?一首诗里面又能存得住多少疑惑?
孟浪的诗,从神圣出发。从土地、地主与农民出发。而最后,神圣在麦田里死去。
诗表层很清楚:一个几乎完整的土地租赁过程,并不神圣。而掠夺与践踏的过程更不神圣。
令人不解的是最后两句。老农死于麦地留下神圣。这神圣,是形成了的神圣?还是遗留下未形成的神圣?神圣,这个概念有没有发生转化?此外,可以交出去的与可看见的就不是神圣,这两个命题是否成立?诗人显然不承担继续追问的后果。诗人的不负责任与随手总是让我们疑惑。
这是一首野心巨大的诗。一个《20世纪》的题目,令全部意义增大20倍。
第24首
是献上生命中鲜花的时候了
   孟浪
是献上生命中鲜花的时候了
给纯洁的墓地
还是盲目的人群簇拥的
那个无名的人
是献上生命中鲜花的时候了
给纯洁的牺牲者
还是被盲目的人群簇拥的
那堆将尽的火
是献上生命中鲜花的时候了
我在纯洁的目的跟前
我在纯洁的牺牲者跟前
人群散去,星星点点
多么热烈,都是灰烬
我在喊,喂——
是献上生命中鲜花的时候了
是生命中鲜花弃我而去的时候了
脚踢鸟:哑口无言的难度
解说孟浪的诗有难度。
这个难度不是诗的难度,不是诗人设置的难度,不是词语的难度。而是作为读者我们的难度。是哑口无言的难度。
理论上说:墓地,永远纯洁。牺牲者永远纯洁。
现实地说:人群永远盲目。那堆火,已经越来越微弱。微弱到已经冰冻。
我最喜欢的,是:“多么热烈,都是灰烬/我在喊,喂——“!面对热烈的灰烬我也想喊:喂喂——他妈的——喂——!
最后一句是诗人的悲鸣,也属于我的悲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3 05:18 | 只看该作者
沙发读诗,祝福各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3 05:51 | 只看该作者
板凳。学习。问好祝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1-3 06:14 | 只看该作者
好诗高评。来学习送新年祝福。{: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3 06:14 | 只看该作者
好诗好评 学习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3 08:27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3 08:3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好诗好评,先读了几个。手机上读诗特别费电,去电脑上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3 08:44 | 只看该作者
还是希望把砍刀
  分割成小小的刀片
  这样就安全了
  这样面孔上棘手的部分   
  就可以自我消灭
————宫白云:高超的“语言谋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1-3 09:09 | 只看该作者
好诗好评,学习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1-3 09:34 | 只看该作者
  好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2 11:5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