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小人鱼在天堂 于 2014-1-7 18:56 编辑
韩庆成和他的八十年代——从韩庆成诗集《城市和乡村的边缘》说起
收到韩庆成老师的诗集《城市和乡村的边缘》,是在2012年年底,那时是流派网年度总冠军决赛刚刚结束之际。当时我有幸拿到2012年度决赛总冠军,心情很高兴。又适值《诗歌周刊》年终给作者结算“原创诗歌”栏目稿费,自以为作为中国诗歌流派网大家庭的一员,我当然便放弃了稿费,留言说给中国诗歌流派网作年选出书之用——大约因为这个缘故,韩老师就寄来了这本诗集。当时收到快递后颇为惊奇,后来翻开,看到封面上他的名字,又在扉页里看到他的相片,帅气的,和蔼的,微笑的神情,才明白怎么回事。在我的印象中,韩老师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严肃的人,这相片拍得喜气洋洋,倒也让人有些出乎意料。
当时就翻了翻,看到里面有许多喜欢的诗歌,很有写一个评论的冲动,原本想作为赠诗集之答谢,写一个简单的评论给他,不巧的是当时琐事太多,再加上长篇小说因杂志催稿,又要一校二校,此事便一拖再拖。直到前些天因柜子里的书太多,实在放不下,只好去整理那里面一些待淘汰的书,才又翻到了这本诗集,里面一些旧时因为喜欢一些诗歌而做过的折页还在,一些我欣赏的诗歌随手可翻而至,仿佛面对一个老朋友,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熟悉又亲切的感觉。不禁触景生情,激发了一些怀旧情绪,便又重新回到了中国诗歌流派网。
来中国诗歌流派网后,感觉这个诗歌网站百家争鸣,很有生机。后来曾经受韩老师之邀,做过《诗歌周刊》执行编辑,却因为长篇小说之故,又加上流派网当时好像是服务器的缘故,导致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不去,选稿任务总也不能按时完成,大量的时间被白白虚掷,再加上当时任教毕业班,迫于无奈只得忍痛辞职,离开了诗歌流派网。这一次重新回归不要紧,看到了许多陌生的面孔,像石头,梅花不弄,潘加红,鲁橹,余秀华等,个个实力很强,为诗歌流派网注入了新鲜血液,当然也有很多元老级的老师们依然努力坚守阵地,像老黄牛一样只管咬着牙坚持犁流派网这块地的汤胜林,王法老师,张无为教授,宫白云姐,王征珂兄,乐冰兄,西沈,夏卿,招小波等等,都还在这里,很受感动,虽寒冬却内心颇觉温暖。重新回归,才发现流派网因新换了服务器,每天上得特别顺畅,随时随地,一点开中国诗歌流派网,简直像北方喝面条一样顺顺溜溜的,这便心中喜悦,每天没事儿都会逛上一逛。
中国诗歌流派网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诗歌网站,实在有很多诗歌精英,鉴于名字太多,不再一一列举。韩庆成老师倾尽心力打造国家级一流诗歌网站,从中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作为一个热爱诗歌的诗人,他又想方设法,联合起徐敬亚、伊沙、老巢、南鸥方文竹、许多余、梁小斌、宫白云这些优秀的诗人和评论家一起入驻流派网,他为70后80后乃至90后付出了太多心血,纸媒与网媒联姻,《诗歌月刊》、《特区文学》、《天津诗人》、《诗品》等等纸媒的加入,让流派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一时之间诗人云集,精英荟萃,热闹非凡。
当时中国诗歌流派网正在做2013年诗歌年度总冠军决赛选拔赛,高潮一波又一波,掀起一阵又一阵狂潮。我便兴起所致,连写了三个诗歌评论,还被诗歌评论栏目主持人选进了《诗歌周刊》。今天再次拿起韩庆成老师的《城市和诗歌的边缘》,依旧有一种温暖亲切之感涌上心头。尽管所有的相逢都如昙花一现,长久不了人生漫长的孤独,但作为一个恋旧并感恩的人,我想我不能对这本诗集视而不见了,他里面传递的温度与光明,我还是应该细细梳理,并随心随意写些什么出来,才能对得起这么一个一心为诗歌呕心沥血,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生命的人。
这本诗集由方文竹作序,从序中我们知道很多不知道的趣事,原来在80年代,韩庆成、方文竹、乐冰三个人是兄弟呀,和方我倒不太熟悉,他的《清明》倒是读过,很为其诗风所折服。乐冰兄却是有过交往的,我们过去在流派网做“我的第一次”活动时,有过一些联系。诗集之序由曾共过患难的兄弟来写,则更颇有意趣了。诗集中我将择取我最喜欢的一些首诗作加以点评,之于韩老师,亦可在他的八十年代中重新逆流而上,回归这段诗歌史,想必也是很有意义一件事情。
诗歌第一页中,韩老师写的只有一句话“献给我的祖母”。这是所有人共同的情结——那个满头白发,面目慈祥的老人,给了我们相同的温暖和关爱,隔了这么多年,她的音容笑貌还在,由此可见,这本诗集应该是一本写回忆居多的,透过岁月的河流,我们能聆听到诗人的浅吟低唱,则幸甚至哉。这本诗集共分为三辑,第一辑原语,第二辑怯情,第三辑散章。三辑的视角角度不同,所选取的文章也略有区别,前两辑都是写漂泊及人生感悟的,写的是在异乡的一些经历,诗歌很短,几乎没有长诗,却细细嚼来颇有味道。而在第三辑中则以散文诗为主,来写人生体验。
在第一辑中,比较夺人眼球的是一首名叫《青杏》的诗。作为主打诗,这首诗歌放在诗集第一首,无疑有非凡的意味,杏子青,恨奶奶,咽着口水,直到口水突然变甜,原来是奶奶说,杏子熟了。瞧,多么美好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小男孩子,一次次掂着小板登往那杏树上瞧,又仿佛看到一个老婆婆用手轻轻拍打那男孩子的屁股,直到杏子熟了,奶奶拿着一个杏子,塞进他嘴里,小男孩子幸福地咀嚼着,口里叭叽有声。诗歌画面感很强,很清新,作者以近似白描手法,以杏为载体,道出自己对奶奶深切的怀念之情。而最让人感动的,有镜头之感的是《父女》那首诗歌。锄草的父亲和女儿,一个着新衣,一个着旧服,他们像隔着一个世纪,距离感令人心生悲凉,然而骨子里的血缘又岂能让距离所隔断?这首诗歌将亲情之间的冷与暖,近与远结合起来,和第一首诗歌的暖色调有所不同,在意蕴表达上,有些复杂起来。相对来讲,《小女孩》、《秋》和《雪》很短,短到只有六七行,却瞬间升发出特别的韵味和美丽的光泽,这些短诗尤其让人喜欢。
如果说《古镇旧事》类似于一副古旧的画图的话,他所表达出的地域特色是值得人称道的,而现实与往事,新与旧的对比,更是让人叹息人心不古,不禁怆然之感顿生。《蒙难者》让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这种关注,就是他的“干预理念”的深切实践,无疑是有现实主义风格的。《知了》这首诗歌有一句话打动了我,“一个男孩子走来/举着蛛网/摁灭了一个又一个/哨声”,这句话中的一个“摁”字,很有表现力度,而这种被他摁掉的哨声,会多少次醒在梦里,声声入耳入心。让人尤为称道的是他的诗经系列作品——《葛覃》、《苍耳》,将景与情充分结合起来,在继承和传扬传统文化上,起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作用。里面将人物内心世界与情感融为一体,富有较强的感染力,令人读之不禁眼前一亮。
第二辑中,写怯情的,有爱情的神秘与幽深——《秘密》写得一波三折,颇有意蕴,你在阅读时,会为这种特别的爱情所感到,这些透着温暖的字,一颗一颗溅入你的眼睛里,则在这个冬天,感到一种暖意,来自诗歌本身传递的暖意,让人感觉能读到一首好诗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呢。而一首《凉风初起的日子》,依然在款款诉情,爱情之美好由此可窥一斑。由第二辑中我们可以看出,韩庆成老师的八十年代,是有着爱情的甜与苦,漂泊的冷与暖,追求的硬与软的。
第三辑收录了韩庆成老师的一些散文诗和一些随笔小散文类,《灵光》那一首很让人喜欢,那种灵感自然而然的生发感让人感到很羡慕,语言也足够通透有味,细细读来,真真的如一束灵光折射于我们心上,其美何极,其幸何多?《决意》是一篇精美的小散文,一次邂逅,一些亮色,而当她决意忘掉一切的刹那,所有全化成了美好的记忆,浮幻在记忆的长河中,永远那么晶莹透澈着。而最感人的一篇散文作品是《想起一个女孩》,那时他18岁,她16岁。多么晶莹剔透的时光,最终却擦肩而过,在读此文时,我想起了刘庆邦的短篇小说《鞋》,里面的那个女孩子为男孩子,一针一线纳的鞋,实实让人眼湿。而他和她的相遇又错过,为了理想和追求,他去了远方,从此和那个女孩子分隔两地,当蓦然回首,作者的内心定当涌上一股暖流,命运使然,真真让人扼腕叹息不已了。
这本诗集是一组烙下韩庆成老师于八十年代深深痕迹的有关心情有关经历有关生命际遇的书,也许个别地方尚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然而透过这本诗集,我们已约略可以感受到韩庆成老师所经历的一切,生活的,爱情的,工作的,这种意义之于他本人,意义重大,不可或缺。
韩庆成老师和他的八十年代,已经渗入到了彼此的骨血中,渗入到了诗歌中。经由一本诗集且来认真打量韩庆成,觉得这个略显沧桑的诗人给人以不尽的感慨。而韩庆成老师和他的中国诗歌流派网,如今又坚实地站在了诗歌诗坛,继续他的诗歌之旅,这是他的幸运,是诗人的幸运,更是诗歌的幸运。
2014/1/7于西平县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