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是献给整个墨西哥文学的大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2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献给整个墨西哥文学的大奖”

——2009年塞万提斯文学奖得主帕切科其人其作

杨玲
  

  曾几何时,世界文学言必称拉美。上世纪六十年代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气势磅礴,一位位世界级文学大师的闪亮登场令人目不暇接。半个世纪的喧哗与骚动过后,拉美文学逐渐恢复平静,踏上了回归之旅。正如被拉美文学界归为后现代派作家的埃克托尔·阿瓦德所说,“‘文学爆炸’不能归属于正常,只是个特例,而现在我们又回到了正常”。“新生代”的拉美作家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一种更为从容、更为谦逊的态度不断进行着创新和超越。2009年塞万提斯文学奖得主、墨西哥作家何塞·埃米利奥·帕切科(José Emilio Pacheco)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集诗人、散文家、小说家、翻译家于一身的帕切科是墨西哥当代文学的核心人物,自1996年起成为墨西哥国家学院的成员,2006年被选为墨西哥语言学院名誉院士。帕切科1939年出生在墨西哥城,曾就读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事业,并曾担任报社编辑、大学教师及文学研究的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年轻的帕切科便开始崭露头角,和许多大师一同出现在文学选集之中。他先后出版了诗集《夜之元素》(Los elementos de la noche,1963)《火的平静》(El reposo del fuego,1966)《不要问我时间如何逝去》(No me preguntes cómo pasa el tiempo,1969)《你将一去不返》(Irás y no volverás,1973)《偏航的岛屿》(Islas a la deriva,1976)《从那时起》(Desde entonces,1980)《海上的工作》(Trabajos en el mar,1983年)《我望向大地》(Miro la tierra,1986)《记忆之城》(Ciudad de la memoria,1990)《月亮的寂静》(El silencio de la luna,1999)《流沙》(La arena errante,1999)等,小说《你将在远处死去》(Morirás lejos,1967)《沙漠中的搏斗》(Las batallas en el desierto,1981)等,以及故事集《遥远的风及其他故事》(El viento distante y otros relatos,1963)《快乐的原则》(El principio del placer,1972)等。在获得塞万提斯奖之前,帕切科曾获得过墨西哥语言文学奖(1992年)、何塞·多诺索伊比利亚美洲文学奖(2001年)、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诗歌散文奖(2003年)、巴勃洛·聂鲁达伊比利亚美洲诗歌奖(2004年)、加西亚·洛尔卡国际诗歌奖(2005年)、索菲亚王后伊比利亚美洲诗歌奖(2009年)等重要文学奖项。半个多世纪以来,帕切科的作品始终没有过时,始终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这正验证了博尔赫斯关于经典一说:所谓经典,就是几代人读起来都会带着同样的热情。

  帕切科的诗歌是对话式的而非曲高和寡的独白,是清晰的表述而非修辞的堆砌,重在意义的体现和价值的判断而非形式的矫揉造作。他的每一首诗都以富含想象力的方式剖析着日常生活中的某一元素,承载着社会伦理的价值。接受索菲亚王后诗歌奖时,帕切科曾称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说:“我写的是我的所见所闻,而我的所见所闻是不容乐观的。”无疑,帕切科所指向的是墨西哥的社会现实,是频频发生的暴力、犯罪和不公正的事件。事实上,社会安全已经成为困扰拉丁美洲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与其说帕切科悲观,不如说他不苟且偷安,始终为人类的生存状况而忧虑,为弱者呐喊。无独有偶,因身后出版的鸿篇巨制《2666》而风靡全球的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生前也曾极为关注墨西哥的暴力与犯罪。更为凑巧的是,波拉尼奥在其小说《荒野侦探》中曾借主人公、年轻诗人马德罗之口,见解独到地评价了帕切科的诗,说他的诗“是用来阅读的,不适合朗读”。可见伟大作家之间的默契与认同。

  时间是诗人的永恒主题,帕切科也不例外。在最初的《夜之元素》和《火的平静》两部诗集中,时间与毁灭、获得与痛苦总是相伴而生,自然和时间总是战无不胜。当“夜晚放出它的恶毒”,“日子、信仰、预言悉数毁灭……话语在空气中破碎……一切都无法重建……流放的泉水无法回到源头,鹰的尸骨无法找回它的翅膀”(《夜之元素》)。世界就如同火焰,“正在熄灭却试图永存”(《火的平静》)。这种对时间的恐惧、对存在的忧虑始终延续在帕切科诗作中。“我们在大地上没有根。/不会永远存在于大地之上:/只是短暂的一瞬。”(《迟早》)当被问到这种人生苦短的感慨源于何处时,帕切科不无讽刺地回答说:“这是生在墨西哥、长在墨西哥的直接结果,因为在这里一切都消失在瞬间,一座房子倒了,转眼间一座可怕的大楼便会取而代之。”尽管感叹生命如昙花一现,诗人又忍不住留下一点调皮的希望:“只要还有人活着,我就将会醒来”(《在场》)。其实,诗人又何尝不希望自己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借助诗歌的“只言片语”——那些“与白日的影子留下的灰烬同在的只言片语”——避免消失的厄运而永久在场呢。

  关于诗的本质的思考是帕切科诗作的另一主题。墨西哥曾经是拉丁美洲现代主义诗潮的摇篮,孕育了曼努埃尔·古铁雷斯·纳赫拉这样的现代主义开创者。曾几何时,这里的诗歌逃避现实,崇尚阳春白雪,诗人们追求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然而,熟读《堂·吉诃德》同时亦对博尔赫斯颇有研究的帕切科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将欧洲的先锋派风格(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与墨西哥本土艺术相融合,使诗与墨西哥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令自己的诗给人一种厚重的质感、一种“率真而又非轻易得来的见证感”(《ABC报》)。这一点帕切科在作品中表示得很明确:“我只在乎/见证/当前的一刻……我所寻求的诗/如同一本日记/里面没有计划/也没有安排”(《致可能感兴趣的人》)。他擅长使用格言、隐喻和寓言描写真实世界中的日常生活,诗风简洁而蕴涵深意。正如墨西哥当代著名作家卡洛斯·蒙西瓦斯所说,帕切科“热衷于比喻,在短短的几行文字中凝聚着一个几乎总是伤心的故事”。塞万提斯文学奖评委何塞·罗德里格斯称帕切科是一位“描写日常生活的独特作家”,并且认为由于他“创造出一个自己的世界”,同时由于其作品中表现出的“与现实保持距离的讽刺”,最终使他“与西班牙语融为一体”。这不禁令人想起帕切科的挚交、墨西哥诗歌巨匠奥克塔维奥·帕斯的一句话:“真正的诗人是无我的。”

  帕切科的叙事作品大都采用儿童和青年的视角,试图展现一个活生生的、喧闹的墨西哥城。他推崇华兹华斯“儿童是人类之父”的著名观点,认为童年是人类的故乡。小说《沙漠中的搏斗》便是一个“关于童年和青春的美妙故事”(何塞·罗德里格斯语)。故事主人公卡洛斯少不更事,爱上了同学的母亲玛利亚娜,于是被家人逼迫转学。多年以后,卡洛斯听说玛利亚娜因为生活的不如意而自杀。他无法相信这个消息,于是四处寻访,但直到最后仍旧没有她的音信,留下的只有回忆的惆怅。小说以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墨西哥为背景,通过一件件细微的小事展现了在美国文化影响下墨西哥人迷茫的精神状态,以及各个阶层、各个种族之间多元混杂的矛盾。然而,无论是帕切科自嘲的悲观主义情怀还是伤感的氛围,都并未遮蔽作家笔下孩子天真的视角和年轻的心灵,他将一个纯洁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令读者流连忘返。毕竟,文学不只承载着道德和哲理,还需要一片纯洁的童心,使读者的心灵在浮华的尘世可以得到净化。透过孩子和青年纯洁而天真的视角和心灵,作家并非抒发怀旧的情感,而是试图以一种更为淳朴的方式展示活生生的过去,因为在作者看来,历史是今天和未来的参照。

  帕切科被公认为是继阿方索·雷耶斯(博尔赫斯眼中“最了不起的诗人”)和奥克塔维奥·帕斯(1981年塞万提斯文学奖和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后墨西哥当代最伟大的诗人,被称作“活着的最好的诗人”。而面对被视为西班牙语世界的最高文学奖——塞万提斯奖,谦逊的帕切科深明大义,道出了墨西哥人的心声:“这是献给整个墨西哥文学的大奖”。由此可见大师的谦卑和他对墨西哥民族文学由衷的崇敬。让我们读一读帕切科的诗作《崇高的背叛》,在这首不同凡响的作品中,诗人对祖国、对历史、对现实既矛盾而又真切的情感跃然纸上:我不爱我的祖国。/她那抽象的光辉/虚无飘渺/但(尽管并不悦耳)/我愿付出生命/为她的一方水土,/一方人,/为她的港口、松林/和城堡,/为一座破败的城市,/灰暗,丑陋,/为她的历史人物/为她的几座山脉/——还有三四条河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30 00:47 | 只看该作者
纪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2 01:0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