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是一首关于“虚无”的诗。何为“空白”?“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空白”,指天空。当然,一般意义上,如诗中前两节,“空白”是指书本中的空白。但本诗显然并非一首“拒绝隐喻”的口语诗。指向“陷阱”与“死亡”的空白必定也指向了形而上的象征:虚无。
何谓虚无?虚无并非空虚与颓废。虚无为与实有对应的哲学范畴。所谓“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虚无与实有,相反相成,统一于“道”,生息万物。“辽阔的虚无”,可以埋葬诗人(任何人)的前生与后世;还可以折断“天使的翅膀”、为诗人设下“预留的陷阱”。 这就是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了。
“万物生于有,有生与无”,而“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生命也必然归于“无”。执其“有”还是执其“无”?众生为物质的生命所困,陷入凡尘琐事、声色犬马,这是执其一端;诗人和哲人仰望星空,眺望甚至沉溺虚无,这是执其另一端。前者,我们称之“俗”;后者,也并不就是“圣”。俗其自然,也未尝有违其“道”;沉湎虚无太深,反而偏离天道。尤其诗人,“务虚”太深,走向极端的着实大有实例。
那么,本诗的作者,或说,客观存在的文本是何态度?是否执着和沉溺于虚无?且看文本。诗分四节,第一节,“空白”为书中的空白,是作为书之实有的对立,并成为诗人的“信仰”(隐含“对抗”);第二节,是“前世”日记中的空白,里面埋藏着诗人的一生——终极的虚无,这是诗人的“贞操”(隐含“拒绝”)。也就是说,前二节,空白,基本意味着对实有(物质生命)的对立和抵抗。第三节,首先重复了“癖好” 的“主旋律”,假设了一首诗中的空白:生命的挫折和陷阱;第四节,则是对空白的眺望,深入到了更深的虚无:死亡。但这二节都是虚写,实际可以看作对一二节中虚无意识的深化和强化——也就是对实有之抵抗和拒绝的深入——直至让死亡与实有(生存)达成一种对称。以此而看,诗人生存的重心,其实并不在虚无;他层层引进虚无,恰恰是通过虚无对抗实有(俗世的物质生命),并最终让二者得到适度的平衡。
与以上哲理上的“对称”相应的,是诗歌在形式上的对称:诗歌共四节,各以“癖好”的“主旋律句”引领二节,前两节的空白对应为书本、日记本,主要为“实”;后两节的空白为“诗”中、或“午夜的祈祷”中,主要为“虚”——整体上构成了实与虚的对称。重复的主旋律(“癖好”)和主音(“空白”)造成了节奏的流动,但重复的距离较远,加上大致整齐的诗行,与语义的深沉曲折,保持了节奏的平稳与从容。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与有,虚与实,皆为宇宙与生命演绎推进的二元本体,是对称,是平衡,而非偏颇。我想,《空白》之诗,如作者所言:“在本质上关联着对于生命的认识”——正是一首对生命之存在与虚无的沉思之诗,是一首启发我们在立足俗世与仰望星空之间找到均衡的幸福之诗。
附:《空 白》
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
我喜欢一本书中
突然出现的一页空白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信仰
我在前世的日记中
留下一页空白
里面埋着我的一生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贞操
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
我喜欢一首诗中
天使为孤独者的爱折断翅膀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陷阱
这一生的空白太奢侈
我喜欢在午夜的祈祷中
面对辽阔的虚无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