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欣赏
诗歌是禅坐
编选:南北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Tomas Transtromer),二十世纪瑞典著名诗人。 托马斯1931年生于斯德哥尔摩,195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诗十七首》,引起瑞典诗坛轰动,成为五十年代瑞典诗坛上的一件大事。
托马斯诗歌的最大魅力是新。
他不断求新,不断发现创作的新道路。他在一次与记者谈话中说,瑞典诗人“不要成为自己的学舌者”,“那些很快形成个人风格的作家也很容易抱残守缺”。他强调,要写一些新东西,就必须放弃一些旧东西,有所失,才能有所得。
诗人每一次写诗都应该创新。“求新不应该是读者的第一要求,而应该是作者的第一要求”,“诗人创作的过程应该是不断摆脱自己过去的过程”。
特朗斯特罗姆还说:“诗歌是禅坐,不是为了催眠,而是为了唤醒。”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虽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直到2011年10月,诗人80岁的时候,这项名至实归的荣誉,才终于落在了他的头上。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11首
•自一九七九年三月•
厌倦了所有带来词的人,词并不是语言
我走到那白雪覆盖的岛屿。
荒野没有词。
空白之页向四面八方展开!
我发现鹿的偶蹄在白雪上的印迹。
是语言而不是词。(北岛译)
•风暴•
突然,漫游者在此遇上年迈
高大的橡树——像一头石化的
长着巨角的麋鹿,面对九月大海
那墨绿的城堡
北方的风暴。正是楸树的果子
成熟的季节。在黑暗中醒着
能听见橡树上空的星宿
在厩中跺脚
•晨鸟•
睁开眼睛,梦继续
我叫醒我的汽车
它的挡风玻璃被花粉覆盖
我戴上太阳镜
群鸟的歌声变得暗淡
•湖边•
三月的一天我到湖边聆听
冰像天空一样蓝,在阳光下破裂
而阳光也在冰被下的麦克风里低语
喧响、膨胀
仿佛有人在远处掀动着床单
•他醒于飘过屋顶的歌声•
你看到了吗,蚂蚁在燃烧
沉睡者舒展身子躺在梦里。梦
变得透明。
•昼变•
林中蚂蚁静静地看守,盯视着
虚无。但听见的是黑暗树叶
滴落的水珠,夏日深谷
夜晚的喧嚣
松树像表盘上的指针站着
浑身是刺。蚂蚁在山影中灼烧
鸟在叫!终于。云的货车
慢慢的起动
•序曲•
暖的石头
漫游者站在树下。当
穿过死亡的旋涡
可有一片巨光在他头顶上铺展?醒悟是梦中往外跳伞
摆脱令人窒息的旋涡
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
外物燃烧。他觉察——用云雀飞翔的
姿态——稠密的树根
那无数盏灯在地底下摇晃。但地上
苍翠——以热带风姿——站着
举着手臂,聆听
无形的抽水机的节奏。他坠入夏天,坠入
夏天炫目的坑洞,坠入
在太阳火炉下抖颤的
湿绿脉管的棋盘。于是停住
这穿越瞬间的直线,翅膀张开
激流上鱼鹰的栖歇
青铜时代的小号
不安的旋律
悬挂在深渊上空
晨光中,知觉把握住世界
像手抓住一块太阳般温
•途中的秘密•
日光洒在沉睡者的脸上
他的梦变得更加生动
但没有醒
黑暗洒在行人的脸上
他走在人群里
走在太阳强烈急躁的光束里
天空好像突然被暴雨涂黑
我站在一间容纳所有瞬息的屋里———
一座蝴蝶博物馆
但太阳又像刚才那样强大
它急躁的笔涂抹着世界
•黑色的山•
汽车驾入又一道盘山公路,摆脱了山的阴影
朝着太阳向山顶爬去
我们在车内拥挤。独裁者的头像也被裹在
报纸里。一只酒瓶从一张嘴传向另一张嘴
死亡胎记用不同的速度在大家的体内生长
山顶上,蓝色的海追赶着天空
•四月与沉寂•
春色荒凉
绒黑的沟
在我身边爬行
没有镜影
惟一闪烁的
是黄色花朵
我被我的影子拎着
像一把
黑盒里的提琴
我惟一想说的
在无法触及的地方闪烁
如当铺店里的银子
•树和天空•
一棵树在雨中行走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的身边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歇。树停下脚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的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李笠 译)
成为特朗斯特罗姆
作者:黄礼孩
作为诗人,每一个人都渴望在一定的年岁达到一个不寻常的高度,但很多人在内心的渴望和呈现出来的文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只有少数人才能以天纵之才,抵达被人敬仰的境界。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是这样的诗人。
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沃尔科特说:“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诗人。”可惜的是,时至今日,他还没获得此殊荣,但一点也不影响我们对他的喜爱,甚至超过一些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
“一个作家在他的书中必须像上帝在宇宙中,既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寻。”福楼拜的话用在特朗斯特罗姆身上,也是合适的。特朗斯特罗姆以时为隐藏、时为显露的诗歌写作才华,成就了一首首意象非凡的诗篇。他的写作是对你之前的认知的改变。
比如,他写风暴就与别人的不一样:……北方的风暴。正是楸子的果子/成熟的季节。在黑暗中醒着/能听见橡树上空的星宿/在厩中跺脚。这九月大海上吹来的风暴,经过漫游者墨绿的城堡,带来的是橡树之上,星宿之下的甜美季节,就像一匹马跺着脚要奔腾而出。特朗斯特罗姆的意象出乎意料,他有着优雅的状态,也有狂热的破坏力:大地被蝙蝠测量的黑暗/罩笼。鹰停下来,变成一颗星星/大海轰响着滚动,把泡沫的鼻息/喷向海岸。
他的诗歌传达出某种振奋人心的精神,那是自由的呼吸,星星和大海的邂逅,它们所带来的世界已是另一种面貌。特朗斯特罗姆在五十年代已写出其被后来人们传诵的短诗《途中的秘密》:日光洒在沉睡者的脸上/他的梦变得更加生动/但没有醒//黑暗洒在行人的脸上/他走在人群里/走在太阳强烈急躁的光束里//天空好像突然被暴雨涂黑/我站在一间容纳所有瞬息的屋里———/一座蝴蝶博物馆//但太阳又像刚才那样强大/它急躁的笔涂抹着世界。途中充满秘密,但不是谁都可以轻易地揭示,特朗斯特罗姆在阳光下沉睡,也在黑暗中行走,他对光明和黑暗的世界有惊心动魄的体会。
塑造精神生活和说出神秘,是特朗斯特罗姆的两个写作尺度,在途中,他用自己的尺度量出诗歌的边界。诗人的边界是延伸的,没有尽头,一如途中永不停止地行走。
特朗斯特罗姆总是犀利而形象地感知着社会现实,他用隐喻的手法去看待这一切《黑色的山》便是这样的诗篇:汽车驾入又一道盘山公路,摆脱了山的阴影/朝着太阳向山顶爬去/我们在车内拥挤。独裁者的头像也被裹在/报纸里。一只酒瓶从一张嘴传向另一张嘴/死亡胎记用不同的速度在大家的体内生长/山顶上,蓝色的海追赶着天空。这首诗歌呈现出高度的概括力,他独自的思想保存着记录、批判和由此得出的通向梦境、意志和艺术共有的自由向度。诗歌的开头和结尾裹挟着某种试图摆脱的力量,而内在的困境和死亡的速度让诗人在处理空间时更为敏感,眺望让思想跃出一个界面,世界可以更美好。三流诗人和一流诗人之间的区别,其中有一点就是意向的转换。特朗斯特罗姆没有停留在叙述的层面上,他创造性的书写显现出灵魂的高贵,和由此带来的开阔境界。
特朗斯特罗姆从来不会仓促草就一首诗歌,他在生命的旅途中写下的诗篇一如他手中散出的碎玉珠玑,“空白之页向四方展开”,这样的句子如空穴来风,无法效仿。它是特朗斯特罗姆《自79年3月》中的一句,它道出诗歌写作的真谛:诗意永远是蔓延的艺术。特朗斯特罗姆惊人的感受力在于瞬间闪现的诗性光芒,光芒就是打开,他打开了声音、色彩和视觉不同的界面,飞跃出交融的画面:淙淙,淙淙的流水轰响古老的催眠/小河淹没了废车场。在面具背后/闪耀/我紧紧抓住桥栏/桥:一只驶过死亡的巨大的铁鸟。这首写于1966年冰雪消融时的诗篇,一定有着其不为人所知的历史谜团。诗歌虽短,但其埋藏的东西甚多,我无法忘记的是他把桥比喻成铁鸟的伟大想象力,一如记忆中残留的真理,照亮未曾想到的部分。
我没有见过特朗斯特罗姆先生,我说不出他生活的细节。只是有一日,朋友在我编的书上看到他的照片说,此人一看就有气场,能感染到他人。是啊,我看他仁慈的面容,再阅读他的诗篇,一丝淡淡的忧愁就莫名其妙涌上心头,宛如他的《四月与沉寂》:春色荒凉/绒黑的沟/在我身边爬行/没有镜影//惟一闪烁的/是黄色花朵//我被我的影子拎着/像一把/黑盒里的提琴//我惟一想说的/在无法触及的地方闪烁/如当铺店里的银子。
如果语言只是心灵的梦游,当我在照片上看到特朗斯特罗姆和诗人们在翻译家李笠的花园里欢聚时,我看到诗歌从生命中浸润出来的美好光景,它闪耀的友情教人沿着提琴的弧线滑入四月的黄昏。
在这之前的三月,艺术给人的心灵状态是抒情,也是理性的沉寂,但我更喜欢特朗斯特罗姆安静的感悟:三月的一天我到湖边聆听/冰像天空一样蓝,在阳光下破裂/而阳光也在冰被下的麦克风里低语/喧响,膨胀。仿佛有人在远处掀动着床单/这就像历史:我们的现在。我们下沉,我们静听……我相信坚冰怀着的是爱的蓝色之心,我相信诗人是站在蓝色镜面上的回声,他的声音远离时尚与流俗,以钻石的光芒穿过历史的迷雾和嘈杂。诗人要拾起历史的碎片,用内心的公正来修复记忆。
作为短诗大师,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精湛、凝炼、敏锐,隐藏着充沛的能量。他那亲密的文字如7个音符编织出的乐谱,在各种乐器声中忽隐忽现,如一个意象唤醒另一个意象。特朗斯特罗姆与世界之间保持着一种契合,他以自身的感受力去沟通、去表达个人的见解,在其宝石般的语言里呈现出诗歌绝对的美。我们越是接近他的诗歌文本,越能触摸到大地的秘密;我们越是深入他私有的世界,越能踏上他广袤的灵魂地带,这样的世界明晰,涌现,奔腾着令人憬悟的火焰——— 可以靠近,凝视。
推荐人:南北
推荐理由:在选刊开设“借鉴欣赏”栏目,是从上一期开始的。但上一期没有作品被推荐,这大概,一是在论坛上这个栏目开设时间不久,作品相对不多。二是大家还不太习惯。现在,我开个头,希望大家多在论坛上推荐论坛之外,世界范围的现代禅意诗歌和诗人,以期对我们同人的探索写作有所助益。同时,这也是开阔我们的视界,体现我们现代禅诗世界性的积极努力。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是当代非常优秀,个性独特的一位诗人。他对于禅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体悟并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来。他的很多诗,可以毫无障碍的说,就是现代禅诗。特别是他的表现手法,语言方式,很现代,极具魅力,我们这些中国的现代禅诗写作者来说,极有借鉴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