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破而未立,根在何方?
文/清流
近日在和好友青年诗人暮然聊到了当今中国诗坛的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对于新奇张扬的诗歌普遍倚重,反而对传统诗风越来越轻视,我认为,这是一种病,该治!
对于标新立异的诗歌追求,在当前文学圈子内愈演愈烈,我常常听到一些作家朋友谈到,只有追求新意,在观察中出现一些奇思,才是出路。然而,对于语言美的追求,就显得相当次要了。于是,渐渐地,口语诗歌成了当今诗坛的主流。
不过,我却发现了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文学圈字以外的朋友们,他们更倾向传统美感的诗歌,他们更喜欢略带“传统美”的语言。那么这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了,我从最开始写诗的时候,就听朋友们说,中国当前有500万个诗人,却几乎没有多少真正的读者。而且,我们身边大多数普通的朋友们,他们不是不读诗歌,他们读古诗词,他们读朦胧派,但就是不喜欢读先锋和口语派。当我听大家说,汪国真是中国最后一个诗人的时候,我不禁就在想,这是为什么!
我看到暮然在《拒绝新诗极端追求新奇化》一文中,已经从“体验”的享受和传统的“正美”两方面来谈论这个现象。那我在这里,不妨从中国诗歌发展的角度来挖掘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
首先,无论你是不是诗人,只要作为中国人,一定从小就学过很多经典的古诗文,我相信各位也一定会认可中国传统诗文的巨大成就。在这里,我要谈的,则是一个“传承”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诗歌的源头应该可以认为是《诗经》这部经典巨作。从《诗经》的时代,一直到建安文学为止,中国的诗歌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下发展,当然我这里所指的环境是不限制格律与体裁的意思。这是一个从无到有,再到巅峰的一个阶段,是我国诗歌发展的第一阶段。《诗经》、《楚辞》、乐府诗、建安七子、陶渊明,甚至是历史上评价不高的宫廷艳情诗以及玄言诗,都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成就,但我们细看的话,这里每一个小的阶段,都是在前一个小阶段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并未有传承的断层存在。接下来,南北朝时期,“四声”“八病”的提出,让中国的诗歌史上出现了“格律”。从此一直到清末,都未曾有断裂的时期。这其中,无论是唐诗、宋词、亦或是元曲、明清的诗歌,无论好坏,都是在传承中发展的,不同的只是形式上的变动,以及时代特色的不同而已,但都是注重一个“美”字,当然,这里会有朋友要说,当然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几人,以及诗鬼李贺等人,追寻的也是奇崛险怪的诗风,或许和当今有些相似,但请大家仔细看看韩愈和李贺等人的诗歌,他们的用词炼字,他们的文字功力之深厚,就是和当今诗坛追求标新立异的诗人朋友们最根本的区别,他们依旧是在传统美的根基上,发展出的几支不和谐却健康的枝条。
说了古代的传承,那么,从民国开始,变化就开始发生了。民国初期,很多学者都是留洋归国的,他们求新,打到孔家店,倡导白话文的新文化运动就这么轰轰烈烈的展开了。中国的文学,诗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白话诗、徐志摩、闻一多的浪漫诗风、冰心、宗白华的清丽自由的小诗,都绽放着光芒。但在这些人里,胡适的《尝试集》里还是有很多律诗,徐志摩虽然学习了西方的浪漫主义,但他的诗歌文字美丽,声律优美,这也包含着传统古诗词的影子。冰心、宗白华学习了泰戈尔先生的小诗,但也并没有脱离传统美的框架,大概只有郭沫若反叛的比较彻底,但大家现在看看郭沫若的诗歌,除了《女神》之外,还有多少大家喜欢的诗呢?一直到这里,其实还没走出传统的框架。
接下来,就是我要讲的重点了。
从民国开始,中国文人开始走上一条“破”的道路,这条路我认为走的很对,因为传统的古诗词已经无法开创和超越了,这时在原来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路是非常明智的。但也许是造化弄人,这条“破而后立”的路刚开始,就被紧张的政治形势所强暴了。不论是抗战的,还是白色的,红色的文学,持续的时间太长,这时候,随便出来一个有点文化的人,随便写几首读者顺口的句子,只要能为政治服务,鼓舞人心,那就是好作品。可以说,一旦文学参杂入政治的因素,那么就是文学的末日。当然我并不否定那段岁月依旧出来了很多大师级的文人,但不好的影响却是更大的。直到七八十年代,“今天”派的出现,先锋派的崛起,再到后来口语派,垃圾派,下半身等等等等的出现,诗坛引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却是一个发育不良的春天,有些畸形的春天。
和西方一路传承的无论从理论或是作品都异常成熟诗歌史比起来,中国的新诗史,就是一个非常不成熟的有些病态的孩子。从民国追求的“破而后立”,发展到今天“多元化”的“破而未立”,我们还在探索,还在开辟新的道路。说句不好听的,我们写现代,写后现代,写超验主义,写浪漫主义,写先锋,写意识流等等等等,出现过拜伦、雪莱,出现过艾略特、惠特曼这样的大诗人吗?我们目前还很不到位,要做的还很多很多,但无论怎么发展,我认为诗歌的根基,就是文字,如果过于口语,过于随意的文字,时间久了,是肯定不利于文学发展的,请重视传统的文学美感,莫要丢失了根本。我个人还是很赞同闻一多先生提出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就像暮然说的那样,诗歌,不仅仅是追求感官上的体验的那种快感,诗歌更重要的是一种“正美”。一首好的诗歌,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能够帮助读者“化戾清尘”的,是能够给读者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灵魂上能量的补充。我们一方面要思考,要探索,要追求新奇的妙思,去捕捉所谓灵感;但也不能放下对于文字驾驭能力的修炼。说到底,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诗歌,而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所以,我清流,以及诗友暮然等人,在这里,以一个诗人的身份,向当今诗坛郑重提出:拒绝诗坛新诗极端追求新奇化之风气,弘扬传统之“正美”。我们也向诸位依旧走在传统诗歌道路上的诗友们发出邀请,请与我们一起,打造一片诗歌世界中,美的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