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12-7-3 18:05 编辑
简读梁小斌短诗《火炬人》
《火炬人》文/梁小斌
为了火炬在手的荣耀
这位火炬手在慢跑
甚至原地踏步
忽然手上疼痛到头顶
原来火焰在熄灭前燃到了他的手指
迫于疼痛他奔跑
他高举燃烧的手臂奋勇奔突
火炬手终成火炬人
至此
你是第一个见到火炬人的人
2012.5.17
“你看我写的一首诗,那首诗就是你的了,怎么懂都行!”这是诗人多多在一个场合说的一句话。虽说对于作品的精神等级来讲,读者也有个层次问题,但实际情况是:每首诗带给读者的阅读收益,不可能由作者和某一个评论家挨个的告知。多多非常老到地,给读者留足了面子。中国古代的欣赏与批评理论认为,知言、知人、知音是正确理解文学作品的途径。知言大致相当于文本研究;知人是对文学家的研究;知音,属于接受美学。知人最难;知言要专业知识。知音是可能的,同时也是模凌两可的。怎么懂都行。
为了火炬在手的荣耀
这位火炬手在慢跑
甚至原地踏步
我从这三行的关键词——为了、荣耀、慢跑、原地踏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一个角色,或神话模型里的英雄,火炬手的这一连串举动是反常的,有悖仪式赋予的崇高。而在这之前,崇高是一定有的。为什么是这样?作者没给出原因:因为事实如此。或许可以这样说,这是一个判断。
忽然手上疼痛到头顶
原来火焰在熄灭前燃到了他的手指
这里先是省略了中间细节,是暗含火炬手的麻木状态。以突然显现的知觉,追溯并填补一个过程的空白。基于经验的储备,读者可以有各种理解。但如果从这两行读到惊心动魄,也不算过分。
反观前三行,角色在一个漫长的时间里养成的平衡状态,这时候被打破了。这是一个磨难。神话模型里的英雄,此刻,面临选择。
迫于疼痛他奔跑
他高举燃烧的手臂奋勇奔突
火炬手终成火炬人
对于火炬手这个角色来说,这个处境逼迫他作出选择。因为疼痛,他选择奔跑。这个选择是一种承担还是被迫?。我注意到这三行和开首三行的对比。荣耀、慢跑、原地踏步,已经不存在了,代之以疼痛、、高举、奔突。这也许是英雄的成长。直至,火炬手终成火炬人,角色在巨大的悲剧色彩中,完成英雄之旅。
至此
你是第一个见到火炬人的人
人称的改变,将场景推远。这是另一种目光的审视。是重生,还是毁灭?没有答案。火炬手终成火炬人。一个出场即进入某种传递模式的悲剧角色,有了一个自身的完成。
这首短诗以洗练而赋于张力的语言,塑造了一个火炬人的形象,浓厚的象征色彩,抽象而具体,摆脱了对小语境速朽因素的依赖,拓进生命生存状态的大语境。没有结论,不给答案。一切交给境遇,答案隐进过程本身。这是独立思考的范本,文本内部自给自足的意识形态。与《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半独立状态相比较,这首作品,是诗人与自己订立的契约。自己邀约,自己承诺。
随便说一句:最强大的邀约人是讲话。
===
小资料:
1、《庄子·养生主》:“指穷於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火的来源是燧人氏,钻木取火;
2、西方体系的火炬,源于希腊,赫菲斯托斯为火神。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宙斯手中盗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