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49|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区文学·读诗》专栏:中国网络诗歌抽样读本(7)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2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特区文学·刊中刊《读诗》
专栏:中国网络诗歌·抽样读本(总第7期)
2014年1月集稿/将刊于《特区文学》2014年第2期

王征珂评荐:柳 苏《想回从前走一遭》
纪开芹《妈妈》
方文竹评荐:  智《十四行:给十六岁的阿文》
潘志远《一天的遭遇》
  叶评荐:  森《汽车》
  子《——事件》
  残评荐:温经天《巨鲸》
田晓隐《味觉》
  村评荐:  默《关雎》
  仔《和谐》
罗广才评荐:天随子《四月来了》
胡茗茗《台十一线公路》
杨四平评荐:段联保《水患》
  纯《死不瞑目》
宫白云评荐:  筐《白头翁》
  郎《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张无为评荐:龚学敏《在太原晋祠》
  女《大雪。夜行》
周瑟瑟评荐:谭克修《L纪念高球赛》
  罡《在马桶上读诗》
  敏评荐:叶世斌《天空》
高亦低《无字碑》
脚踢鸟评荐:张执浩《正常的情况》
  浪《如梦初醒》


王征珂评荐


第1首

想回从前走一遭
柳苏

自从走开,再没有回去
寄出多少思念,都石沉大海
从前是不是原来的样子,充满苦涩和情趣
任凭翻拣,找不出一星半点的雕饰

春天,村头被一遍遍采摘的老榆树,仍没披绿?
上学路过的林子里,一窝窝幼雀儿依然羽毛未丰?
傍晚,母亲们还那般扯着嗓门喊叫娃们的乳名?
一群淘气鬼,会不会忘了回家,在场头的麦垛里做着甜梦?

从前的天真蓝,从前的水也纯
阳光拥拥挤挤,一次到位,注满心灵
日子的面容清癯已久,所持的踏实微笑应对
磕磕绊绊,总有底气壮胆撑腰

越过岁月春秋,一口气走了很久很久
但我时刻记着从什么地方起步
记忆深处的小苗今天即使遮天蔽日
根系之外,叶子落了也将返回泥土

如果说,我是一个合格的人
或者说,我拥有一些成功
追本溯源,与从前的关系千丝万缕
所以,想回从前走一遭的情思常常心急火燎

王征珂:即使身陷泥沼,也要发出阿波罗神爽朗的笑声
内蒙古诗人柳苏的诗歌,语言质朴无华,不事娇揉做作;情感温厚持重,不加无病呻吟。回望忽忽的时光,怀有豁达的心境;思考无常的命运,保有清醒的自我;审视纷繁杂乱的现实,乱花不曾迷乱诗人的眼眸;打量错综复杂的人生,“恶象”没有吓阻诗人的歌喉;构筑本真的心灵世界,诗意世界的默默坚守,经年累月;这种对美好事物的不弃不舍,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当今时代,显得弥足珍贵。
“如果把对世界的特别虔诚,说成是感伤主义,那么也可给它的对立面下同样的结论。无论什么原因,心灵的变坏,使得意识变得不纯朴自然。”印度诗人泰戈尔在《现代诗歌》一文中强调的,是淳朴的人心和纯洁的力量。诗人是感情丰富的生物,性情真诚、心地善良的诗人,经由诗歌的梦幻通道,“想回从前走一遭”,充满苦涩和情趣的从前,欢愉和怅惘交织的从前,令诗人牵肠挂肚,浮想联翩。
走在梦幻通道上的诗人,牵挂着春天村头的老榆树,是否穿上新绿的外装?念叨着树林中唧喳复唧喳的幼雀,可曾长好丰满的羽毛?惦记着调皮捣蛋的孩童们,麦草垛中潜藏着香甜的美梦;怀想着呼儿唤女的母亲们,大嗓门里烧燃着母爱的火苗……在此,诗人通过“移情改造”和“感情投射”手法,使得从前的诸多平凡人、普通物、寻常景、家常事,自然而然的,披上了诗意融融的色彩,迎接着博爱辉光的照映。
“从前的天真蓝,从前的水也纯/阳光拥拥挤挤,一次到位,注满心灵”,如果说,“怀旧”和“喜旧”乃是诗人的心性使然、写作的一大嗜好,那么,对坎坷人生,抱以微笑;对磨难岁月,持以从容;对利害得失,宠辱不惊,则流露出诗人弥足宝贵的理性精神:自知和自爱、自尊和自信。“磕磕绊绊,总有底气壮胆撑腰”,是的,即使我们遇到拦路的石头,身陷污恶的泥沼,我们也要发出阿波罗神那样爽朗的笑声。

第2首

妈妈
纪开芹

黄昏的落寞是青黛色的
像一个人从内而外
散发出在日子中积累起来的沧桑

这么多年了,我看着她
丢掉璀璨的星光
丢掉草原
丢掉田垄间劳作的脚印
丢掉瀑布和百灵鸟的喉咙
她那么远,在异乡的水泥地面上站着
站成一尊雕塑

我听到她的声音,沿着一截一截电线
像是翻越一生坎坷,蹒跚着走来
我看清楚它们的容颜
多皱,皲裂

王征珂:轻视“表面事实,珍视“心灵情思”
忆沧桑岁月,何需直陈其事;说坎坷人生,何必直露无遗;述悲欢苦乐,不必肆意浪费祖国的语言;写幽秘情感,无须堆砌一堆日杂的材料。安徽八零后女诗人纪开芹的许多诗歌,语词精练、灵动,格调委婉、蕴藉,在情感化和意象化的巧妙谋篇布局中,纪开芹避免了某些八零后诗人经常呈现出来的——诗歌的表象化、直白化和肤浅化。
开芹笔下的苦难的母亲形象,既不闻气喘吁吁,也不见汗流满面,缘何也能感人心神,引发我的疼痛之感?我以为:开芹虽然轻视“表面事实”,却珍视“心灵情思”;虽然有意忽略“实写”,却格外看重“曲笔”;虽然自觉淡化“外在现象”,却擅长触发“内在联想”,因此使得《母亲》这首诗歌,焕发出了言外之意、悠远悠长的情味。
璀璨的星光,青葱的草原,清凌凌的流瀑,百灵鸟的喉咙,田垄间的脚印……过去的诸多景色,从前的许多事物,都是趋向美好的象征,它们都曾经属于你的深爱着的母亲,然而如今却被无形的岁月之手,一一“丢掉”,你的母亲丢掉的是:年轻和茂盛,安宁和安然。
开芹的这首诗歌,抛弃了空洞、陈旧的大词,舍弃了对“日杂材料”的照搬取用,而长于运用含蓄的象征,调遣空灵的意象,伸展翩翩的幻想,表达出了丰富的寄寓,发散出了复杂的意蕴。在此,人世的沧桑劳顿,虽没有明说直言,也没有叫叫嚷嚷,却分外揪人心痛。


方文竹评荐


第3首
十四行:给十六岁的阿文
张智

你说你未满十六岁
就在老爸老妈的调教下
开始皮肉生涯

我说我未满十六岁
就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
开始行吟生涯

如今,你小小的乳房依然结实
而我,作为诗人也已声名远扬
你读不懂我内心的沧桑
我猜不透你燃烧的美丽

与其说你在国家的床上自由开放
还不如说你在我的诗中悄然生长
六月的夜风啊,把谁的心吹远
你空空的眸子盛不下火的喟叹

方文竹评荐:诗意是事物本身的附加值
同样一个事件、场景和人物,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放射出不同的光泽。尤其在诗人的眼里,更多了一点“特别”和“浓墨”,就是这“一点”甚至小小的不起眼的“一点”构成了“诗意”本身!
雏妓在当今社会已不新鲜,而且最与“诗意”不沾边儿。可是诗人张智却通过“诗眼”发现了其“诗意”的脉络,“十四行”,整饬而传统的限制,“阿文”,淡淡的亲切的人称,标题为全诗定下基调。先是第一节居然有“老爸老妈的调教”——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获得了独到的发现,第二节接着是双方的“对视”,造成了“同是沦落人”的复调式效果,互指、互文、互化,意味和意思得到了繁殖。可是,这种“复调”却是“两股道上跑的车”,第三节“小小的乳房”与“声名”高度概括了各自的人生路向。
诗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意犹未尽。“国家的床”!张智一向喜欢张力,“诗意”的扩展术,可是再大的“国家的床”也移置向自身,最后只能是借助“六月的夜风”化作诗行的一声“喟叹”。至此,在处理对象化材料方面可以说诗歌超过了小说。


第4首
一天的遭遇
潘志远
出门遇见喜鹊。喜鹊叽叽喳喳
我哼着小调
小调也叽叽喳喳

接着,我撞见一树桃花
踩了一泡狗屎
又见到,长长的抬棺队伍

还顺手摸了,路边一棵葫芦
直到黄昏
迎面砸来一只老鸹

方文竹评荐:“一日”是“百年”的微缩
维特根斯坦曾说,神秘的是世界就是这样的。是的,谁会对平凡日常的每一天进行“雁过留痕”式的打量?而这一点恰恰就是“一天”的“惊异”之处。古希腊哲人说哲学产生于“惊异”,其实诗也产生于“惊异”,诗人有更多“惊异”的眼光。
诗人出于敏感,对物象的敏感、文字的敏感,且一一捕捉,但不可言破,也无法言破。言,很快会证实谬误;不言,永远充满着让人参悟的神秘。潘志远是一位内骨很庄子的诗人,他总是有创造性的言说,每一言说都流淌着诗意。
第一节是“和谐”的。第二节却是既成言路的断裂,撞见桃花,预示要交桃花运,谁知迅即踩了狗屎,来不及沮丧,又抬头见棺,更增添了预兆。但终究不知葫芦里装的什么药,黄昏砸来的老鸹又能怎样呢?也许今天就此终止,也许明天还是明天,是今天的延续,或今天的演变、升华……人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只是我们无法成功地把握和兑现它。“一天”多么哲学!
有云“一日长于百年”,诗中的“一日”恰恰是“百年”的微缩。


木叶评荐
第5首
汽车
■李森
汽车穿过山冈,蓝在高处不动声色,也不碎裂
汽车挥霍了峡谷的春色,沿途吞噬了所有的阴森
在谷底,春水和光摩擦着江山肺腑,回忆鼓筒咚咚
鸢尾花的紫,在荒芜的蓝里,长满了身后车辙
缪斯妹妹,我的汽车与长河里的一条鱼,并行了一生
木叶:缪斯激情在山冈深厚处跳荡
明朗,激情,诗性洋溢,看似经意不经意的涂抹,才情滴溅在春意丰茂的山冈、峡谷,辽阔的时光中,又与我们平凡的生活泯合。这跳荡起伏在春山深处的“汽车”,提示了当代的河山,却又非常“古典”地恰到好处,指明了穿越时代的,美的“空洞性”——刹那间,令我这个读者猛然生出不知何者为美,何者为诗;何者为当代的自然,何者为古意江山的感慨了。
这首诗几乎是我从李森近年所作的诗歌中随意选出的一首短诗。我想就此对他的诗歌再生发出一些看法,李森的诗歌,新鲜,干净,抒情,有摇曳之美。作品的形成,往往缘起于瞬间的感受力爆发,爆发后,又涨溢得非常饱满、纯粹,没有杂质,毫不做作。诗思的一点酝酿,恍恍惚惚中,色彩斑斓,初读来往往明白晓畅,但仔细读去,味外之味,旨外之旨,绰绰约约。
值得注意这首诗起首的第一句,如“蓝在高处不动声色,也不碎裂”,效果非常浑厚、准确、鲜明。它给全诗定调、定音,叙述稳定,色彩厚重,引导甚至刺激会意的读者一口气阅读下去,最终我们看到,整首诗实际上在起首的第一句乃至第一个词的引领、笼罩下,“我的汽车”与“长河里的一条鱼”契合,在作者的玄思中,“并行了一生”,结束全篇。起首的句子,突兀,宏伟,绵延,呈现语义发散的态势,这几乎是李森诗歌已经形成的某种特色。我由此想到唐朝的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一点乃一字之规,一字成终篇之准”,当然,他说的是书法,诗歌创作其实也是一样,一点诗思的酝酿,在它萌芽、分蘖的关键时分,能不重要?只可惜,当代很多诗歌作者遗忘了或者说忽略了这些古老的提示。

第6首
事件
■风子
此时,天空是红色
眼睛也是红色
它在一块平地上行走,还在继续寻找方向
试图,穿越沉默的冬天

再红一点,整个世界都会被染成
红色
你倒下了,把一家人的生活
都压在你身下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而你的喘息声也
越来越急促,像一盏灯
最后,就这么被风轻轻
吹灭。
木叶:抒情的限度
很轻。就像一个气球,被扎破了,却慢镜头一般地嘶嘶放气,直至干瘪,仿佛一无所存。这是一个“事件”。当然,这其实只是一首诗。
文本很好理解,甚至很简单。随着作者的眼光,我们看到了一幕无名的街头场景,因为没有交代前“因”。这场景里流淌着刺激人们神经的“红”色,因此醒目。“红”与“一家人的生活”,在第二段中,被作者凝视,在“潜”意识中铆合,我们看到的因此将是一个时代注定要留给后人的辛酸回忆,过渡到第三段——“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喘息声也/越来越急促”,至此,“红”色渐渐消褪,轻轻地,也如“一盏灯”的被“轻轻吹灭”。世界被这首诗猛然掀起的紧张一角,也许要恢复如常,如同从未发生、从不曾在。
诗人试着通过这首诗“记忆”我们的时代,这首诗的特点,在于保持了抒情必要的限度。很明显,在这首诗中,诗人是有所言说的,但诗人的言说得到了很好的自我节制。生活和艺术需要微妙的平衡,它们需要在高空中因为“碰撞”而相互“瓦解”,最终结晶成形。


北残评荐


第7首

巨鲸
■温经天

常年,我们活在海洋的桅杆之顶
微光和渔获教育我们感恩和朗诵
土地是历史的灰烬坠落堆积而成

而如何使身体变轻接近沉湎的心灵
在腥咸的语言和餐饮辨证法则之下
认识传统生物,却否认人的荒谬

一头巨鲸已带来惶恐
一头巨鲸已带来安宁
一头巨鲸驮着港口,我们的泪水
通向孤独的眼睛。分不清火光与浪花
的世界是另一个世界仅仅高于
虔诚的赞美者的心灵,在他们心灵深处

一头巨鲸常年吞噬着灰烬
驮着广袤大地,洞穴和奇异喷泉
与诸神达成内容不详的协定

北残:“证道”的一个巨大隐喻
初读这首“巨鲸”,便已觉出这是一个巨大的隐喻。“万物静默如谜”,这“巨鲸”的谜底是什么呢?《巨鲸》为诗人“证道”诗系列五十首之一。从“证道”诗的“小序”看,诗人认为世间万物皆为客体,则“巨鲸”不过是“道”之汪洋载体中之万一。
从诗歌之陈列排布言,前两节陈述,后二节寓意。陈述的部分,写人类在“微光和渔获”中得到“感恩和朗诵”的教育,然而于“如何使身体变轻接近沉湎的心灵”则似乎全然不知。人类只是带着自然赋予的本能来“认识传统生物,却否认人的荒谬”。接下来的寓意部分即围绕“人的荒谬”展开。诗中的“巨鲸”让我想起2000年在海南岛搁浅的巨鲸,它先被认为是要“吞噬”人的大得超乎想象的“鱼”,然后被神话为传说中的“海公”,继而经历“被营救”以及“人祸”所带来的人间冷暖,最后它仍然留在海滩上,肚皮朝天,释放着强烈的腥臭。与海南“巨鲸”的“实体悲剧”不同,诗中的“巨鲸”是一头被想象的“敌人”,它“常年吞噬着灰烬/驮着广袤大地,洞穴和奇异喷泉/与诸神达成内容不详的协定”,它似乎就是永远为人类“带来”不祥的“敌人”。西塞罗在讨论诸神本性时认为,作为万物之源的物质实体始终拥有一种自身的力量和本性,但这个“吞噬”和“背负”的“敌人”却是人类用“腥咸的语言和餐饮辨证法则”想象出来的,这种“被想象”的“形而上的悲剧”已然超越于一切实体的悲剧之上。
与“正见”诗系列“象的归集”之意图不同,“《证道》只是陈述存在的缝隙和一瞬即逝的定律”(《证道·序》)。“巨鲸”要证实和告诉我们的,亦只是“道”之一点。


第8首

味觉
■田晓隐

多数时候,我的味觉是生锈的钉子
酸甜苦辣味在一捆青菜之中
嚼一嚼就下肚了。在这枚生锈的钉子上
涂满菜青色。一匹奔袭千里的马
就呛死在没有味道的草场
我的脸也是菜青色的,是一片被秋风
扫荡过的草原
雄鹰和虎狼过而不闻,唯有乌鸦
在上面静立成一个个黑点
也是一枚枚生锈的钉子
我的脸上也有多个黑点。没有肉味
落地的乌鸦悲哀地唱着丧歌
这宴席盛大,却碗碗无盐。这有着新生和死亡的
红白喜事,却无红字和黑纱
昨晚。或者很早之前,我又失去了一个兄弟
他说草木春秋,流水一席
菜咸三分味,终究还是淡了,淡了------

北残:“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
“草木春秋,流水一席/菜咸三分味,终究还是淡了,淡了——”无须反复诵读诗人的兄弟所说的这两句凄凉而又意味深长的话,只需一遍,这里面渗透着的人生况味便莹然而出了。全诗从开篇至此展开许多,俱是为此而来。故诗题标为“味觉”,亦显然是针对人生春秋这一盛大宴席而言。
诗歌借兄弟垂死之言备陈“三分味”的人生,看似寥落,凄凉难耐。但是对于诗歌而言,任何寻常、正常的情事物理,在诗人那里都仿佛艰巨的任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斯卡认为,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最富有意义。因此,我们亦可以说,“三分味”的人生其意蕴亦非同小可,尤其是以文学的最高表现形式——诗歌——呈现的时候更是如此。比如诗中“钉子”、“青菜”、“千里马”、“秋风”、“草原”、“雄鹰”、“虎狼”、“乌鸦”等意象的比喻与触类之通,将这“三分味”的人生愈烘托愈有滋味,亦且愈咀嚼这其中的“三分味”,便愈觉得这诗充满了五臭杂陈、不可捉摸的“味道”。若果说这人生是“枯”而且“淡”的,那么这带有“味觉”的诗也着实是“膏”而“浓”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在于我,实可以对此诗作这样的比况。


阳村评荐


第9首

关雎
■晨默

当我在笔记本上写下“关雎”
它就飞过来了,落在这两个字上
阳光也斜斜地落在上面

它轻轻擦拭着双手
像个天真的孩子
我停止了呼吸,变得和它一样大小

风吹着芦苇荡,鱼翻水的声音
一种隐秘的力量
缓缓启开我攥紧的食指

突然,它飞走了
在我的笔记本上,留下一股花香
和一阵荇菜的味道

阳村:美好爱情的敬畏之心
爱情是90后正在进行中的一个人生主题,所有关于爱情的幻想也在这个年龄段集中爆发。晨默幻想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下潜很深,深到我竟以为这或许是一个真实的场景,那么楚楚动人。
“它”是谁?“贞鸟雎鸠,执一无尤。”(《易林》)但很显然,作者“在笔记本上写下‘关雎’”的时候,这只鸟不会“飞过来”。如果此时一定飞来了一个“它”,我宁肯相信是一只蝴蝶、一只蜻蜓,或者一只蜜蜂、一只苍蝇等更有可能光顾的有翅之物。为什么不能是这些呢?就爱情的寓意而言,这些有翅之物,与现实的境况更加贴切——蝴蝶似的招摇,蜜蜂似的飞粉,蜻蜓似的点水,乃至苍蝇似的交易,这些形形色色的爱情,在这个物欲的时代已成主题。君不见前几天颇为喧闹的“阴道宣言”,把诸如“初夜是个屁”“我可以骚”奉为圭臬的,恰恰就是90后的女生们。
当然,并不是要(也不可能)回到从一而终、贞节牌坊的时代,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敬畏之心,却也不能像北外那样说扔就扔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从诗经中飞来的这只雎鸟,此刻便显得如此珍贵,如此占据于作者心头。诗接下来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一种难以挥斥的美:“它轻轻擦拭着双手/像个天真的孩子/我停止了呼吸,变得和它一样大小”“一种隐秘的力量/缓缓启开我攥紧的食指”。
至此,一股花香、一阵荇菜的味道,就不是仅仅停留在笔记本上……


第10首

和谐
■童仔

农村的土狗
冲向外地人叫喊的时候
当地人都习惯
伸手指向它
表示命令,让它闭嘴
更让我敬佩的是
他们竟然用人类的语言,对它说
“日你妈,滚一边去”。

阳村:口语诗的寓意
借这首诗谈一谈口语诗的寓意。
有没有寓意,是一首口语诗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苏轼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过去的寓言诗,多通过“寓意于物”(动物、植物等)来表现惩恶扬善的主题。但乍看这首90后的诗歌,似乎又与惩恶扬善之类关系不大,难怪沈作喆老先生曾有感慨:“诗之作也,其寓意深远,后之人莫能知其意之所在也。”
那么,这首诗究竟有没有寓意?如果有,又有多“深远”呢?我读了两遍之后,把目光停留在标题《和谐》上。和谐,在当今,是一个时髦的词语,它既是一个社会学词语,更是一个政治学词语。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当下的很多问题,都与这个词有关,或者都能从这个词中找到答案。在它正面含义的背后,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甚至血泪。正如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和谐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就是以这样的面目,或者甚于这样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
理解了诗题的寓意,再来考究诗的寓意,似乎就不再那么难了。借用孟老夫子的话,我以为,“土狗”象征着劳力者,“当地人”象征着劳心者,劳力者安于劳力,就是“和谐”。而如果劳力者“冲向外地人叫喊”,不再安于现状,就会面临“滚一边去”的“人类的语言”,从而在强制的手段下维持这种“和谐”。至此,“外地人”便似乎象征了一种应有的权利,整首诗的寓意,也就呼之欲出。


罗广才评荐

第11首
台十一线公路
胡茗茗
我以为褪去颜色
就能免于太平洋的冲刷,免于
一粒砂对北回归线碑的问答
或者,槟榔花的异香也只是玄关
我委身入内,漏尽了青春、爱与力气
像不断上涨的海浪
对礁石粉身碎骨地拍打

公路在潮水中滑行
行人被安排在天上,甚至
神佛也隐身于椰树和燕子的翅膀
隧道温暖、黏着,闻起来
就像母亲。一小时后,我将出生
四十年后,好日子
也只是一个说不出口的形容词
堆在不停推搡的浪尖

我被迫改造成的重口味
大口吞咽所有值得吞咽的苦
偏爱纵身跃下的咸腥
像一截冲进沙滩的漂流木
半身浸泡,半身风干

原谅我,以流泪的方式暗自消散
这半生的死结、一生的硝烟
在台湾,太平洋对我的告别
这泥沙俱下的美,只有
尊严地堕落,与之相配

罗广才:纯粹和纯净的语言,留下了生命的热度
缘于一次远行,善于用经验地理学来编织诗意空间的胡茗茗,面对一条公路有韵有致描画情感天地,“我委身入内,漏尽了青春、爱与力气/像不断上涨的海浪/对礁石粉身碎骨地拍打”;这泥沙俱下的美,/有尊严地堕落,只有尊严地堕落,与之相配”,这近乎于纯粹和纯净的语言,留下了生命的热度。
胡茗茗的诗中总有一种说不清的凄美和沧桑,追问和感悟智慧生命的终极本色。这样的追寻无疑是可贵的,但也总有慌不择路无所适从的时候,“我被迫改造成的重口味/大口吞咽所有值得吞咽的苦”,这两个句子让我费解许久。“重口味”,大多是指正常人无法接受或感到厌恶的事物,胡茗茗将此入诗,对于一位有的近25年诗写经验的她来说,我想不是出自偶然,更多的是诗人想表达在斑驳陆离的生活中的那份无奈,也正是诗人报警式的担当和灵魂深处的一种抗争。“有着掩饰不住的女性特征”的胡茗茗用她“植根于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性别意识的觉醒与反叛”,又一次在台十一线公路上与我们相遇。

第12首

四月来了
■   天随子
这一场雨,
持续了整整一晚上。还很温柔地,把一朵花
轻轻地,打下来。
我听到一声疼痛噼啪破碎,溅了一地
花香。连鸟语也是香的。当我听到鸟语,
耳朵,鼻子,眼睛,嘴巴甚至整个我都香了。香飘飘的
我,香飘飘的云,一不小心就飘起来了。
然后又一不小心地
落下来,和三月一起。分别成了
四月的父亲,和母亲。

罗广才:抒情品格——清水般的纯净和感叹
天随子的文字灵动明丽、凝练细腻、俊秀婉转。从平铺直叙的“这一场雨”,自然而然的播报出雨季的时长“持续了整整一晚上”,作者细腻的发现:(雨滴)还很温柔地/把一朵花/轻轻地/打下来。紧接着场景转为“话外音”:我听到一声疼痛噼啪破碎/溅了一地花香。甚至感受出鸟语的香,想象的翅膀也开始腾空:当我听到鸟语/耳朵,鼻子,眼睛/嘴巴甚至整个我都香了//香飘飘的我,/香飘飘的云,/一不小心就飘起来了。又很快落地,而且落的扎实,扎实到和亲情巧妙关联:然后又一不小心地落下来,/和三月一起。分别成了/四月的父亲,和母亲。
掩卷后,脑海里闪现出“斜风细雨不需归”和“此情可待成追忆”的古风画意中。
这位90后的晚来的孩子,机灵聪睿的向我们走来,给我们清水般的纯净和感叹。期待着随着他们有了更多的生命体验后,为我们呈现更深刻更体现生命疼痛感的分行文字。


杨四平评荐


第13首

水患
■段联保

不断有水下东西
由往事深处走上岸
如,沉船,森林
黄河石头,杜十娘百宝箱
以及李公子良心

水,不断瘦身
皱纹加深,心情凝重
鱼飞翔,风惊恐
这会儿还丢失了透明
景象公布于众
真相却被有意无意肢解
长江岸边
一位大师感慨放言
水墨画着手改行


杨四平:生态命题的深度抒写
通过“水,不断瘦身”这样一句承上启下的诗句,我们知道本诗所说的水患,是指黄河和长江这样的母亲河、“父亲江”正在日益枯竭,且越发浑浊。本来象征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黄河与长江,在工业化和现代化正在加速发展的今天,面临着被污损的危机,其状惨不忍睹,就连风也在“惊恐”,人们意念中的山清水秀(“水墨画”所指)也已被古典悲剧时代的蛮荒(首节细节所指)所取代!如“景象公布于众/真相却被有意无意肢解”所示,作者在此提出了一个现代悖论:工业文明正在以牺牲生态文明为代价走向现代文明的反面。本诗虽然短小,但是格局很大,而且技法相对成熟,令人深思。


第14首
死不瞑目
■厚纯

在人间,有一词语叫死不瞑目
准确说,应该是死了还在注目
譬如普希金、荷尔德林、济慈、海子
直到现在,他们的眼睛
仍在转目,注满了神情
他们仍在仰望飞翔,仰望岩石和树木
如是亲抚大地亲抚即将出土的嫩绿
我们看着他们,他们也频频暗送秋波
注目着我们,注目着我们的这个时代

杨四平:现代汉语词语的诗性启迪
也许因为作者是职业医师的缘故,那些刻骨铭心的工作经验自然会影响到他的诗歌写作。本诗从“死不瞑目”着眼,换言之,是“死不瞑目”这个词语在某个十分偶然的时刻突然跳进作者的脑海,并由此而生发出种种联想。首先,他对死不瞑目进行了诗意层面的提升,认为对于那些已故的充满诗性的大诗人来说,即使他们已经死去,但是他们的精神和思想依然存在,依旧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作者在在感受到他们的存在,感觉到他们的注视。“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与之同气相求、异曲同工。当然,如果本诗写得再跳脱些,诗的肌理就会丰厚些、活络些。


宫白云评荐


第15首

白头翁
■邰筐
  
  在这里,没有什么可以
  被打扰。清风吹荡
  一片山河的气息
  连群峰,也在接受
  落日无言的教育,多么安静
  只有那些高尚的灵魂
  才配得上这里的安静,而
  身后这一座城市,不配
  被尘世的绳子
  拴住的人们,不配
  远处那两条浑浊的江水
  也不配
  白头翁在啼叫,高一声
  低一声
  仿佛在唤着谁的乳名
  没有谁肯出来答应
  那些松柏不,那些野花不
  那些碑石也不

  白头翁在啼叫,长一声
  短一声
  它一定在唤着谁的乳名
  
宫白云:高尚灵魂的重构
邰筐的这首《白头翁》凸显了一个唤醒的主题,就是呼唤“高尚的灵魂”与净土。在价值观崩解的当下和工业化废水的时代,高尚的灵魂与未被污染的自然环境越来越稀有、越宝贵,而谁配拥有这样的高尚?在哪里可以拥有一方净土?诗人对此有一种根本性的悲观。但诗人并未妥协与沉沦,他仍然在“高一声/低一声”、“长一声/短一声”地呼唤,在这种意义上“白头翁”其实就是诗人自己,它是诗人理想化的化身。诗人深知,所有高尚的东西都与灵魂有关,而怎样才能不把它丢失?这才是诗人心之所系。通向“高尚的灵魂”唯一可靠的途径就是自己也拥有“高尚的灵魂”,所以诗人的呼唤也是自我的呼唤,而那被呼唤的“乳名”,其实是在为“白头翁”提供“救赎”的解码,是灵魂获得重构的载体。我始终认为诗是内在精神或灵魂的再现,而这首诗恰是如此,他通过象征的手法,以白头翁啼叫的“高、低”,“长、短”一步一步把我们引入到那灵魂中去,意象与声音互为渗透,形成唤醒意义上的连接。诗人在城市化“浑浊”环境中,不忘寻一方净土安放高尚的灵魂,这在喧嚣的尘世,尤为可贵,它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皈依。整首诗的基调平和安静却极富张力,让人惊奇的内涵转换方式与纤细的语言肌理有机结合产生一种美学上的新质效果,出色的暗喻,在疏离与缥缈之间暗自升腾与跌落,一颗渴望干净、高尚的心被始终贯穿其中。而高尚灵魂的重构或者说寻找赋予了这首诗深刻的意蕴与唤醒的力量。


第16首
 
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木郎

 午后的阳光,依然消抵不了
  深秋的凉意
  落叶之季,适宜怀古
  想起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只是他的一个笔名
  他可以叫木郎,可以叫杜甫
  甚至可以叫柳永。当鱼类把身体裹进厚衣服
  语调平缓,候鸟为我们讲述迁徙的遭遇
  有如一本书的完成,一首诗的韵脚
  深夜举杯,凄然一笑
  有人说,地狱是个好地方
  不然,下去的人怎么就没有回来?
  更改姓氏,不必连国址都改掉
  “太无聊了,去杀一个鸡吧”
  说这话的人,并不是真的为了杀鸡
  有可能为了取卵,也有可能
  他想杀死孤独,谋朝篡位
  物种习惯了删除异己,复制走狗的人
  擅长表演魔术
  人们总是惊异于舞台的玄幻
  秋天传来的悼词
  莫衷一是: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宫白云:“闪现”的力量
木郎的诗具有异秉的特质,硬朗具有线条感,直面生活,不矫揉造作,语言极具冲击力,我特别喜欢他这种不装与诚实的诗,他诗歌中的那种直接的生活态度让我十分的欣赏,所以这次选了他的一首诗来读。“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看到这样的题目我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笔下那个典型人物——被人嘲笑,丧失了做人的尊严的孔已己,冲入我脑海第一印象就是:这首诗一定与现实的荒谬与反讽有关,通读下来,果然如此,而最让我震惊的是诗中“闪现”的力量:“太无聊了,去杀一个鸡吧”/说这话的人,并不是真的为了杀鸡/有可能为了取卵,也有可能/他想杀死孤独,谋朝篡位。这样的诗句我看一眼就愣神了,它们一直在我耳边轰鸣,“杀鸡取卵”本身是沉重的,但这首诗的沉重远不于此,诗人在这个成语与荒诞之间搭起一个可能的链条,让我们在场与参与、自我拷问,成为其中的环节。这种瞬间“闪现”的力量在诗歌写作中很是难得。更难得的是诗人让它们在不动声色中自然地展开。诗歌有多种多样的冒险,语言的、意象的、形式的、内容的等。木郎的这首诗充分地让我见识了他多元化综合冒险的能力与独树一帜的叙述口吻、气蕴、语感。其思维的缜密,古典与现代的交织,隐喻与批判,机智的诗语言组合,用典的含而不露,冷肃与苍凉的油画效果,立于悬崖峭壁孤绝的语言方式,对于荒诞现实的唾弃与抗争,对于自我尊严的否定与确认,凌驾于时空与当下的愤慨,它们都不需要任何修饰,便在自身的隐喻中呈现。那些忧伤、激愤、无奈与悲哀,诗人似乎都有独到的功夫让你进入其中。他挑衅着古人,挑衅着自我,甚至挑衅着天朝地狱与生死,而最后的“悼词”更把一种挑衅推向极致,似乎整个的秋天都散发着神喻的味道。


张无为评荐


第17首
在太原晋祠
■龚学敏
我在周朝的三岔路口结庐,掘井,预言飞机们的晚点。
身影在柏字写下的鸟鸣里长生不老。我的一生炼成一枚汉字,
从周至此,卵一样,漂浮在水中。

鱼比我站的高些。我在夏日的戏台上粉墨,荷叶们性别颠倒,
我终是不出,把嗓子吊在那根草救命的地方。烽火三万里,
呛着我了。导游身着的历史在小褂子里一边偷窥,一边生长。

在太原。我看见晋祠站在纸搭成的桥上。汉字们蜂拥而至,
飞机是从柏中伸出的金属,与西去的鹤一同,朝着我担心。

金属的花朵和导游虚假的姿色,开放在午眠的砚台上。
唱戏的诗人用泉水研墨,染发。把整整一个清晨的句子,
泼向空中。飞机们在宣纸上聚散自如,像柏潜伏的儿女。

和柏匹配的是一只叫做暮色的乌鸦,长发,穿着飞机的外套。
并且,用熟透的杏,算计抵达周朝,需要多少个圆润的爱情。

2013年7月
张无为:“游记文化”与诗性建构
这首诗看标题是写旅行见闻,但很难按着传统的诗歌思路解读。它有穿越,却有别于一般的情贯古今,心游万仞;诗意象驳杂而密集,却不同于一般的意象派诗写。龚学敏擅于以奇崛的感觉调遣诗思,意象组接神奇跳跃,彼此间多无逻辑,却有内在线索。透过直觉化的语言,不仅有更宽的感悟视野,更有自如的诗性经营,而且从文化的多层面,把历史与现实集约关连,形成参差错落、辐射驳杂的蕴含,可谓难度写作的标本。
不能不承认,借助于晋祠探索永恒与瞬间、多变与不变的诗意哲学是最好的契机,因为现代人站在晋祠周围,就会领略到从周代到三千多年后的今天共时性人文景观,这是极为鲜见的。在不同的时空,一些自然现象(例如青山绿水)似乎总给人一种永恒的感觉,其实它们只是变化迟缓而已。相比之下,特别是人世、文明及生命可谓变幻莫测,不可阻挡。而这些,在该诗中竟能令人惊异而有机地统一起来。由此我想到与“拓扑学”相关的“莫比乌斯带”,如果某人站在一个巨大的莫比乌斯带表面沿“路”一直走下去,他不需要跨越边缘就会自然通过带子的双面。如果说,一些在平面上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可思议地由此获得了答案;那么,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在这首诗里也因此而轻易实现。
另一个问题是,从远古到现代的若大变化真是日新月异、滚滚向前吗?本诗作者就此呈现出的有质疑、有首肯,也有不确定,准确说诗中的情愫极为复杂,甚至复杂到维度多重。例如“飞机们的晚点”、“荷叶们性别颠倒”,还有“金属的花朵和导游虚假的姿色”等,无论是科学还是时尚,给人们带来的并不是快乐。相反,“我”总是在粉墨登场中“把嗓子吊在那根草救命的地方”,而鱼倒是“站的高些”。不过,另一方面,“飞机们在宣纸上聚散自如,像柏潜伏的儿女”、暮色的“乌鸦”和古柏反而更有时髦的匹配,及以“熟透的杏,算计抵达周朝,需要多少个圆润的爱情”则是另外一种况味。此外,“我”被三万里“烽火”“呛”着,而“飞机是从柏中伸出的金属,与西去的鹤一同,朝着我担心”,更是多棱镜般显示出自我的存在状态。个中难以名状,却足以引人琢磨。
第18首
大雪。夜行
■哑女

你可以这样安慰自己
——甜美的星星
一定在不远的天空下等候
   你遗失在雪中的黑马一定先于你回到故乡
故乡的窗下
一定有童年,母亲哄你入睡的歌声。可以这样安慰自己
路两旁,还有无数墓碑上的铭文和将要刻上去的铭文
不离不弃地陪着你
还有,每一片雪花中的暖,还有这风
吹来吹去

张无为:在简约浪漫背后
哑女的诗会常让你在阅读过程中彻底改变原有感受,如这首诗,抒写雪夜独行,意象看似单纯简洁,实则字里行间掺合着奇转之势;表面层次清晰平缓,实则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另一极。
诗的开头承接标题,“甜美的星星”所指涉的风清月朗,好像日常的个性浪漫书写,可谓轻松透明。继而出现“遗失在雪中的黑马一定先于你回到故乡”,即令人于激动不已中生出一些感慨。接下来,“故乡的窗下”童年及母亲哄你入睡的歌声,则显示出这种温馨的过去式,浪漫情怀在现实中只能渐行渐远,因此反而更容易引发在追忆中伤怀。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与古典美若即若离。当然,这只是蕴含的维度之一解。
而此后,“路两旁,还有无数墓碑”句,味道则彻底变异,终究不得不生出一些冷飕飕的杂糅况味。在这难以摆脱的死亡意识辐射中,诗的最后,无论是“雪花中的暖”,还是“这风”,都会将你吹进无边无际的迷惘。
“可以这样安慰自己”与“不离不弃地陪着你”均兼具承上启下的功能,越是如此就越发加大了命运的倾斜角度。
死亡的旨归,是近年来文学包括诗歌书写的重要维度,在哑女诗中也是常量,但他的书写并非刻意,而更显示得自然触及,水到渠成。在作者的其它诗中,还有大量更奇特而不可思议的意象,如:“果松制成的棺木”、“被流水冲走的人又在雪中发芽”……等也都与死亡有关,并融成作者的情意综。
如此短制,却包含了丰富的体验。浪漫背后有莫名的惊悸与感动,令人不寒而栗而又耐人寻味。可见,诗歌简约与深层哲学也能并行不悖,当然诗性最终是关键。


周瑟瑟评荐



第19首

L纪念高球赛
■谭克修

青竹湖人声鼎沸
少一个人,球场更加拥挤
如果你来了,多一个人
也无人会觉察
你死去一年之后
这里的乐观情绪仍然显得轻浮
而过于悲观
这场为你举办的纪念赛事
将变得有些荒诞

你已经把死亡带走
我觉得,它还在这5月的阳光中
微笑着,看着我们
第1洞,把球开入了球道沙池
第2洞,把球开入了左侧树林
第3洞,把球开入了正面水障碍
那也是你的小球经常入水之处
它一路看着
罚杆之人懊恼,他人暗自欢呼
到最后一洞的果岭
天色已经黯淡
它看着
我们把小球推入黑暗的洞杯
再把自己推入愈深的黑暗
2013.5.12.

周瑟瑟:荷尔德林式的孤独与黑暗
这首诗在谭克修作品中有点另类。
整体上的谭克修是流畅的、深情的,荷尔德林式的还乡情怀,在他那里汉语诗歌抛弃了哲学的忧伤,如果要寻找或许可以找到德国古典诗歌传统遥远的呼应,但谭克修是一个自觉的诗人,一个有着鲜明个人情感烙印的诗人。读他的作品我自然会想起荷尔德林的《人,诗意的栖居》、《故乡》、《还乡――致亲人》那些伟大的诗篇。谭克修是硬朗的,黄金般的喉咙里有一个湖湘汉子的厚道与侠义,他在通向诗歌“地方主义”的大路上永远扑向新的一天――“明天”。
而这首诗却是内敛的,并最终把人“推入愈深的黑暗”。他炽烈的情怀在这首诗的写作上冷处理了,他以惊人的冷静小心地描述一个逝去的人与一场纪念他的球赛,人与小球在诗中拥挤与滚动,普通的动作、平常的生活,在谭克修的写作里,有了荷尔德林式的“诗、语言、人、思与存在之间的至情至性、至亲至近的关系”。这种诗与生活的“关系”却是由死亡带来的。
这首诗在我反复阅读时我读到了诗的孤独,也读到了诗的黑暗。


第20首

在马桶上读诗
■杨罡


洗手间
如今是一个
安全的地方
关上门
在马桶上坐下
读一本诗
雾霾与噪音
不会飘进来

你会读到
美好的童年
无私的母爱
真挚的友谊
干净的爱情
你会闻到花香
听到江南春雨
打湿的鸟语

不会有
奇怪的眼光
打在你脸上
不会有人
挡住你的光
会心的时候
露出微笑
不必解释

是的,有时候
洗手间
空气也不好
那就冲冲水吧
把排气扇打开
如果发现有人
提着裤子
在门外等候
要见好就收
出来时,别忘了
把手洗干净
把诗集藏在身后



周瑟瑟:雾霾年代的诗人
雾霾年代,诗人在干什么?在马桶上读诗。
杨罡写出了一首年代诗,概括了雾霾年代人的困境。同时告诉了一个出处――洗手间。
诗人是悲观的,此悲观可看成故意的嬉戏与反讽。
口语是轻的,但诗是重的。杨罡是陌生的,但诗是为生活代言的。
面对中国诗歌流派网上每天扑面而来的诗人与作品,我看得眼花瞭乱,好诗人似乎都是陌生的,好诗埋没在网络的茫茫大雾里。杨罡刚上来不久,就被我捕获,实属不易。
此前我让网络圣手宫白云给我意见,我评荐新人向来谨慎。
我选择了直面生活的杨罡,生活是最难写的,尤其是用简单的方法来写,难上加难,此诗不见难度,都被杨罡逻辑性极强的诗歌思维化解了,他的诗我集中读了十多首,都是逻辑之诗,每首诗都有内在的逻辑紧紧包裹,他写诗就是在解开诗的逻辑。
我知道洗手间里有一个蹲在马桶上读诗的人,让我生出想赶他出来的想法,这么说,那个“提着裤子在门外等候”的人正是我了。


盛敏评荐


第21首
天空
■叶世斌

天空其实就是一种姿态
放弃一切:星光,云朵
甚至时间。你得承认很多
事情,一旦抬高就变得

空阔起来。天空其实
就是一种境界:包容一切
一切都被天空笼罩。你得
承认:很多事情,一旦

放开就变得宽大起来
——现在天空只剩下空虚
宁静,以及无边无际的蓝

——现在,你应该明白
天空为什么被称之为天空
并让我们,可望不可即

盛敏:可望不可即的宽容
只要在欲望之中,个人就不可能学会宽容待人或心胸变得开阔。因为舍弃、放弃一定产生在经历了重重磨难与苦痛之后,在彻底洞悉人生的真谛及人的所做作为的无奈之后。叶世斌先生这首《天空》要解构的主旨就是:这种天空般的宽容精神与个人姿态契合的不可分离性。宽容者首先是同意接收的一方,同意接收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也许是别人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屈辱、痛苦的事例和糟糕的命运——它们从时间上、从天空这个巨大的空间体上去包容,虽然常人无法做到、终生做到,然而一旦展开宽容的怀抱,哪怕是瞬间的敞开,这个人的宽容境界必然会上升到明亮的层级。它不是处在传道授业的语境,而是需要每个人单独去体验、寻找、完成的境界。事实上“天空为什么被称之为天空/并让我们,可望不可即”,这个疑问自然回答了宽容、空阔的气息,它当然不能匹配那些心怀欲望、怨恨情绪的人,那些总觉得自己是收账的人。


第22首
无字碑
■高亦低

不想说的
就不说了

想说的
已无法说出

孤独的石头
一晃就是一千年

盛敏:说出与不说的记忆
碑及碑文都是给在世的人读、看、记忆的。它记载了已逝之人沸腾的、凄惨的、矛盾的、甚至是秘密的过去岁月,在碑文的名目下大部分是后人追溯前人的业绩陈述和生存状态的描写。高亦低先生此首《无字碑》三小段,内涵辽阔而又凝重,是生者对死者、时间的慨叹,亦是作者对历史中那些更加广幅的无名人士被时间掩埋的沉思。要知道真相永远是给予的,只要它被时间翻过去一页——也许说过的话如今再去还原已无法说出。那些未曾道尽人间沧桑或者秘密的作古者,那些冷漠相对世人的无字碑,它的背后的幽灵难道是文字、记忆能够复制的吗?所以说无字的碑,它的竖立恰恰是对共时性和对称性思考的反对、反衬,它总是游荡着摸不着形体的幽灵,它是活着的人再次沉溺进去的感叹。我们的追问、疑问、打捞真相的勇气在时间面前是不是一种亲近的虚无呢?


脚踢鸟评荐
第23首
正常的情况
■张执浩
大河平静,国土安详,远方止于想象
——这不正常
正常的情况应当是:
此时你正捋起袖筒,喘着粗气朝山上爬
云朵懒散
花苞慢慢开
有人将麦子种上了山腰
有人还在为移动一座山而白费心机
你走在没有山顶的山坡上
偶尔停下,看看那些
被践踏过的青草又弹回到了生活的轨道

脚踢鸟:用一首诗把国土修改为正常或不正常
这首比较复杂。我必须多说几句。
开篇头一行,以3组大气磅礴的宏观意象缘起。一幅太平景象。用语不凡:
①、大河平静——近景。河流优美,姿态舒展、慵倦。
②、国土安详——远景。放眼国土,一派从容、详和。
③、远方——大远景。远到中止想象、消灭想象。
张执浩突然一声大喝:这,不—正—常!4个字,使整个诗猛烈一扭!
什么是正常?
以下3件事,作为被“大河平静、国土安详”大背景遮蔽着的“正常”的生活细节,成为全诗的事件性动作主体:
①、有人捋袖爬山——暗指“踏草”。
②、有人山腰种麦——暗指“铲草”。
③、有人费心移山——暗指“灭草”。
后三行,“你”出现,看到“被践踏过的青草又弹回到了生活的轨道”,终于回答了全部的谜意。
想一想,如果没有头一行。谜面不会如此震撼。如果没有最后一行,谜底不会如此精彩。正是这一宏观一微观的两组景象,使全诗骤然跌入到了“正常”与“不正常”极端峡谷!
写诗的人,具有对自然万物的评判权,甚至审判权。张执浩毫不客气、毋庸置疑地对山河发出了“不正常”的判定之后,又莫名其妙地宣示了“草”的正常之道——像众多近代西方大哲学家们“创造属于自己的概念”一样,诗人在这里成了一位真正的立法者。经他一指点,我们也豁然开朗地惊呼:是啊,是不正常啊!
但是,这是正常吗?那些草的践踏与弹回,不正是“踏草、铲草、灭草”的粗暴后果吗。如此说来,这又不正常?
再品味一下。
诗人说的不正常,是真相的被遮蔽。诗人说的正常,是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的熟视无睹。
按正常的阅读判断,是不是这样呢?


第24首
如梦初醒
  ■孟浪

正午的睡意也影影绰绰,这只猛虎
吞噬我,直到天空布满恐怖的晚霞

荣誉,从血液中被提起来了,被抬上来了
我看到鲜花,就看到野蛮

我不会说,那不是我的血
不是我的血,还会是什么?

四下里张望,翻遍了大气
为一个崇高的目的我也可能空忙

这天地间饱含许多惊人的错误
我偏偏拉开地幔,看到了自己鲜红的心脏

这大气中,无人能够躲过每颗心脏
给他自己的最后打击,给他改正的机会或相反

发展的机会让他成为错误本身
让我把意外的伤口埋住,大地茫茫若无其事

这远不是罪,远不是飞行般的逃避中
错误踩着错误,人生怎么也回不到出发的位置

脚踢鸟:
显然不属于知性诗人的大胡子孟浪,是我喜欢的那种匕首一样、针尖一样的诗人类型。
这位刺客一样的杀手,总是冷笑着,俯视万物的同时拆解万物。然后把一颗颗冷枪一样的子弹射向别人的穴位或自己的穴位。
意象严峻。词语尖砺。想象奇绝。孟浪总让人惊心动魄。
睡意成为吞噬猛虎……荣誉,从血液中被提起来……错误踩着错误……
这些惊人词语的背后,隐藏着的其实是诗人内心深处无法回避的内省、愤怒与尴尬。血里的荣誉,鲜花与野蛮,为了崇高目的的空忙,改正的机会或相反……
这是一个梦,但绝非美梦。
这是孟之梦,或是别之梦。
如果有谁能知道被斗胆删掉的题目中的那个巨大的地理概念,这首诗一定更加可怕或更加可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14-4-29 13:02 | 只看该作者
正常的情况
■张执浩
大河平静,国土安详,远方止于想象
——这不正常
正常的情况应当是:
此时你正捋起袖筒,喘着粗气朝山上爬
云朵懒散
花苞慢慢开
有人将麦子种上了山腰
有人还在为移动一座山而白费心机
你走在没有山顶的山坡上
偶尔停下,看看那些
被践踏过的青草又弹回到了生活的轨道

---------------这是一个好诗,好在这首诗只需要欣赏,而不需要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4-16 04:52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4-16 08:1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4-16 08:4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等了好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4-16 09:3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好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4-16 10:1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4-16 13:2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已收到2册样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4-16 16:16 | 只看该作者
关注,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4-16 16:36 | 只看该作者
好诗一组。确实好!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4-16 16:3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好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2 18:5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