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活跃着不少90后的诗歌作者。《诗歌周刊》创刊号的头条,推出的就是90后走饭的七首诗作。在我主持的《诗歌月刊》“E网诗选”栏目,也于头条位置推荐过小苏打、易小倩两位90后会员的诗歌作品。
通过阅读本网内外部分90后诗歌,我感觉到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题材来源于身边,来源于容易被80后及更早年代诗人忽略的细微的生活琐事。90后从这些琐事中发现诗意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年代的诗人。如走饭的《水》(载《诗歌周刊》创刊号):
把杯子里的水
喝得干干净净
只留下杯底的那只虫子
我也很厉害呢
一杯水中有一个虫子,不管这个虫子倒水前就在杯底,还是杯中有水时它误撞了进来,都不影响它只是一件非常琐屑的事。走饭没有像我们一样忽略它,而是用我们也许无法理解的举动:喝干水,留下虫子——如果是我们,更可能把水和虫子一同倒掉——来完成了一个特别的、也是极具发现意味的动作。诗意同时产生,那只虫子伏在杯底,它一定在蠕动,在试图抖干身上的水渍。我们这时才发现,它是多么的幸运,而这首诗又是多么的悲悯。
再看易小倩的《跟大海不需要客套什么》(载《诗歌周刊》第5期):
我扔一块石头
倒半瓶啤酒
大海都照单全收
我就懒洋洋地躺在礁石上
吃一袋芒果
海每次伸出舌头
都舔舔我的脚底心
顺便叼走一块芒果皮
诗中写的事同样琐屑,去海边玩过的人可能也都有类似的经历。但在这司空见惯的琐事中,作者于大海宽容的惯常表面发现了旁人难以体味到的顽皮的另一面,这样的诗意也只有90后可以信手拈来,因为这样的诗意其实是他们内心世界的返照。
二、语言直白,但思考独到,是90后诗歌的另一个特点。他们受到口语诗的影响比任何一代诗人都要深,但在年龄上最有资格谈后现代的他们,却没有理会“诗到语言为止”以及不求甚至反对意义的“糊涂写作”。我比较喜欢读90后的诗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90后诗歌既很轻松,不需要绞尽脑汁去理解,又不觉浅薄,在直白语言的后面,有着我们看似难以理喻、却又不得不叹服的思考以及理念。如走饭的《妈妈》:
小学时我妈的要求是90分以上
初中时我妈的要求是70分以上
高中时我妈的要求是及格就好
现在我妈的要求是活着
提出这些要求对一些母亲很难
但我妈做到了
我妈真得很棒!
初读这首诗时我感到的是残忍,如“我妈真得很棒!”的语气。再读一遍,我很吃惊我感觉在变化,残忍没有了,代之以母亲的深沉爱怜和女儿的痛苦和坚强——如果你能理解严重抑郁症对作者的折磨的话。一位母亲的节节后退,其实是病情对女儿步步紧逼的结果。这时再看这一句“我妈真得很棒!”,其强颜欢笑式的外在表现,其背后隐藏的思考和观念,就已不难理解。也是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诗歌周刊》创刊号的头条,已非这组诗莫属。
小苏打的《神经病》(载《诗歌月刊》第5期),也较好地诠释了这个特点。
从小到大
我都被人骂成是
神经病
所谓神经病
不过是我不泡妞
光写诗
在冬天穿夏天的衣服
在夏天穿冬天的衣服
我曾试图解释
我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但失败
为此我不止一次
想自杀 买了一袋耗子药
但不敢吃
我怕吃了没死
反倒要花一笔昂贵的
医药费
这比死难受
有人质疑90后的口语诗浅薄,也有人认为90后口语诗不能写出深度,这首诗对此作了回答。它至少触及了两个深层面的东西,一是“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也就是自由,在一个缺少自由的国度,是如何被那些同样缺少自由的人当作“神经病”(精神病)嘲弄的。二是他不敢自杀,不是因为怕死,而是因为怕死不了。为什么怕死不了?因为医药费昂贵。这让我联想到已故诗人窦万儒病重时的募捐,医药费对畸形医保制度下我们这些二等国民意味着什么?诗的最后一句给了答案。
三、源于现实、超越现实的超现实主义的某些色彩,是90后诗歌的又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可能与90后广泛接触网络虚拟世界有关,在当代诗人中,只有90后在学习生涯伊始就有了充分接触网络的客观条件,网络虚拟世界(如各种游戏),与现实世界一起,对他们产生了相同的言传身教的影响。我们看一首走饭的诗:
《表演》
右边太阳穴好疼
我拿筷子捅了一下
筷子的另一头准确地
从我左边的太阳穴出来了
我的表演完了
谢谢大家
超现实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通过幻觉来表现世界,认为这种超现实的幻觉能摆脱一切束缚,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走饭的《表演》,把幻觉演绎得出神入化,其实是她在尝试摆脱疾病所产生的痛苦的束缚,这种尝试的努力以轻松的、轻描淡写的语言表现出来,但我们读后的感受,却是那么沉重,那么痛心。
易小倩的《空水杯》(载《诗歌月刊》第6期),也可以看到这种幻觉的影子。诗的开头写道:
午睡一睁眼,就觉着天黑
我站在阳台上
把一只杯子里的水
慢慢倒空
口里叫着:下雨了 下雨了
如果说走饭的幻觉清晰易见的话,易小倩的幻觉则几乎不着痕迹。这一段,是写作者在幻想或者说在期待一场午后的雨,但她午睡醒来,雨并没有如期而至,她便把杯子里的水慢慢到下来,要在幻觉的指导下,营造一场雨。雨似乎真的下来了,她接着写道:
下雨了
就该举把大黑伞
正正经经去院子里坐着
看天怎样变黑
然后收起伞
像秋后的蚊子,投奔一盏日光灯
幻觉在继续,雨其实并没有下来,而等待雨的作者,却幻想收起雨伞,幻想自己像一只蚊子,要么投奔雨水,要么回到屋中。接下来,童年的关于雨的记忆,既让作者从幻觉中回到现实,又让作者陷入更深的幻觉之中:
我对一切即将结束的事物
感到恐惧
茉莉花枯萎的时候
冷不丁垂下一只发白的手
童年我站在小院里
惊觉秋天的哀悼声渐凉
我以后的时光
就感染了一种末日恐慌
直到最后,雨仍然没有下来,因为雨水倦了,因为雨水不肯从杯中回到天空:
雨水倦了
赖在我的杯子里不肯走
我把空水杯放在阳台
一个人走进房间
在我接触到的90后诗歌中,《空水杯》是一首难得的佳作。它语言优美,意境独特,那一种娴静、那一种忧伤,简直不像是出自90后之手,我想,这应该是作者心智早熟的标志。
四、大胆和突破。虽说这个特点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因素使然,但90后似乎比他的前辈们更大胆,对固有东西的突破也更彻底。我把这个进步也归于网络的普及,90后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仅依靠网络就能获取所有需要的信息并且是真实信息的幸运的一代人,因而他们也是受到谎言影响最小、受到禁锢最少的一代人。报纸、电视等传统传媒对他们来说不再至关重要,而这,曾经是我们惟一的信息来源。因此,我对基于真相诉求和自由精神之上的大胆和突破,对他们的直言不讳,持支持和鼓励的立场。
本期90后诗歌联展的作品,大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如尚子熠《我的生命自白》:
我
尚子熠
一个贫穷的孩子
总是做着一些贫穷的梦
谁也不知道这些梦的贫穷
在权贵资本时代,同学之间炫耀的是官二代、富二代,尚子熠却偏偏炫耀自己是穷二代,应该说他很大胆,他的勇气来自哪里?本网90后诗歌主持人仝晓在网易访谈时有一句名言:“不写诗,我们能拼过富二代吗?”尚子熠也有着类似的表达,他虽然穷,但他“唱着歌”,这是完全不同于金钱和权力的理想的力量,这就是勇气所在:
一个住在城里的
农村的孩子
有着乡村的贫穷
尽管贫穷 依然
做着美梦 过着日子 唱着歌
与尚子熠暴露自己贫穷的大胆相似,易小倩在诗中则暴露了自己童年犯下的“罪恶”。她在《飞起来了,这小虫子》中这样揭发自己:
那么,这只小虫子
是童年被我玩残的那只吗
手断了,脚断了
挺个大肚子不知是圆是方
我凑过去瞧
它忽的飞起来了
该死的吓我一跳
我忘了它还有一对翅膀
在走饭留下的不多的遗作中,也有比较大胆的作品,她的大胆在于,作为一个妙龄女孩,她不羞于暴露自己的孤单,而且,她写《孤单》的方式,也很特别,不同于已有的表现方法:
觉得孤单的时候
可以在床上躺一个小时
然后爬下来去撒尿
回来钻进被窝
跟自己说
好温暖
好温暖
谁帮我暖的被子
另一类大胆,相对于90后的年龄来说,是一种突破,与前辈相比,他们也许过早地承担了作为诗人的责任,这也是90后诗歌走向成熟和深度,并让我由衷欣喜的地方。如下面两首:
对于一套宝典索然无趣
不能肯定 也不能否定
他其实已经是真理?
我不是怀疑论者 只是
不惯于被束缚的妖娆之绳羁绊
犹如我对统治上的缩影
不践踏 也不抹黑
不评价 不反对
也许我陷入了沉沦的低谷呐喊
张开双手声嘶力竭
(鬼啸寒:《游离在现实以外》)
月黑风高
一贫如洗的夜色
那些动词捕捉了一种疼痛
那些名词走出了匿名的人潮
那些形容词也有了一定高度
它们都是邪恶的化身
每一个句子充满诱惑
不知名的地方给一把枷锁
在裁决者的眼里
一把枪无须上膛
夜是如此的晚
就让最后一颗子弹沉睡
你的死亡被刺刀盯上
(雷泽墨龙:《不知名的囚徒》)
还有一种大胆,在90后诗歌中也较多存在。有人对此不以为然甚至否定,我则认为从人性解放的高度来看,它们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再也不能用60后的眼光来观察90后,因为时间永远不会后退。
春天就要来了
天地间温暖湿润
像翻云覆雨的床榻
像暧昧的男女关系
那女人我们就
风骚吧
勾引吧
像妖艳的花儿一样绽放
男人你们就
风流吧
倜傥吧
春天花开红艳艳
愿君多采撷
(浅予:《春天来了》)
是的,春天来了,在诗歌流派网开辟“90后诗歌巡礼”专栏的时候,春天确实来了。显而易见,这是大自然的春天,也是90后诗歌的春天。
2012/5/27下午草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