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雪人 于 2014-5-5 12:47 编辑
这首诗歌是在描述作者在读诗时入境和出境的过程,有古典诗歌的重构,有空灵唯美的意境,有自我禅悟的过程。
从题目看”坐看云起时——读诗“,使人自然想到王维《终南别业》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是禅诗的代表,他在山水田园的诗歌中自然的融入禅理,禅趣,使诗具有“拈花微笑”之禅味。当作者在读诗时,如同读经,一心深入,从而“忘记了吟哦/忘记了赞叹/忘记了此身已非我“。作者两次写到“此身已非我”,前面是一种状态,所以才有意识的”之乐“,后面是表达一种境界,所以才无意识的”呵呵“ 。
第二段,作者脱身之束缚,色即是空,入诗之境,入天地万物;但是不唯空,空即是色。“风/轻轻吹拂着书页/花间的鸟雀/絮絮/水声淙淙/一名童子提壶而来/天地静得像六月的古唐诗“,用动写静,如平湖起涟漪,用静反托动,如空山灵雨,扑面而来。
”黄昏渐渐深了“是境里境外的衔接,即使虚景也是实景。”不知何处传来了一声喟然“,是出境的外缘。
我个人觉得这首诗歌最成功的应该是最后一段。假如说作者用古诗句做题,只是对古典意境的重构,本诗歌就没有任何新意。
”琉璃窗外/一朵云/古月僧人般,逸去“。琉璃窗是通明的,代表”悟“,隔开人和佛的世界。“即心即佛”,众生是佛,佛是众生,本无不同,区别在于:你是否看透。“一朵云”,让我想起“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公案。云和水本是同身,脱身自在为云,附身为水,云水在转化之间寻求湿性,而人在观照自性。”古月“是指已经悟道。有书《指月录》,所谓“指月”,源于六祖慧能与无尽藏尼对话的一个典故:无尽藏尼对慧能说:”你连字都不识,怎谈得上解释经典呢“?慧能回答:”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是明月“。示喻文字所载的佛法经文,都只是指月的手指,只有佛性才是明月的所在。"古月僧人般,逸去",表达自己出境,也是与王维对话的结束。
读完诗歌,我再回头看题目,就会惊喜的发现:题目除了即是眼前实景,又是古诗的虚景,还别有深意。“坐看云起时——读诗“可理解为:“坐观自性起——读经”。
虽然诗歌最后一段将本诗靠近了禅,但是只是自我禅悟的过程,没有禅诗的机锋。在我看来“禅诗”应是:没有辨析,也不需要辨析;没有自剖,也不需要自剖,因为诗歌呈现的意境已经足够显露出关乎生存,关乎处事,关乎生命的体悟。就如诗歌是“片片黄花,无非般若”。因此,此诗不属于禅诗。
个人理解,有不当之处,请老师谅解
附:
《坐看云起时》
——读诗
(台湾)杨平
坐着坐着
我不禁痴了
浑然忘记了吟哦
忘记了赞叹
忘记了此身已非我,之乐
呵呵 此身已非我……
风
轻轻吹拂着书页
花间的鸟雀 絮絮
水声淙淙
一名童子提壶而来
天地静得像六月的古唐诗
黄昏渐渐深了
不知何处传来了一声喟然
我若有所悟的方自扬眉--
琉璃窗外
一朵云
古月僧人般,逸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