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名诗轩主 于 2014-8-30 14:47 编辑
“笛吹呜咽”诠释可以是“笛吹的声音呜呜的时断时续”。
现代汉语词性位置等要求的较为明确固定,但古文、古诗中明显不同的地方很多,不能按现代汉语的很多地方去要求。词性等的变化等也不少。举例如下:
引用如下:
第二个难点是语法。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语法有很多差别,诗词的语法与文言文接近,但又有很大的差别。一是因为在诗或词的一句区区几个字之中,要舒展相当丰富的想象,不得不力求简洁,凡是可以省去的字,尽量省去;二是受句式、字数、格律等要求的制约,有时不得不把词的位置变动,或者改变词性,突破常规句法。诗词的语法相当复杂,初学者也难一时全弄通。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这里省略了个"于"字,并且把动词的"照"、"流",和宾词的"松间"、"石上"换了个位置,也可算作倒装句。
曹操《观沧海》原诗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单依《浪淘沙》规则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故“萧瑟”放一二,“秋风”放三四。
语序的变换,也不能单纯了解为适应声律要求。它还有积极的意义,即增加诗味,使之成为诗的语言。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要认为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那就错了。“香稻”、“碧梧”放前,表示诗人所咏是香稻和碧梧。所以,这些地方如果按散文要求,那就是不懂诗词艺术了。
--------------------------------------------------------------------------------------------------------------------------------
一 。诗词的语序。
语序是用词或字组成句子时的排列顺序,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来说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动词之后;定语、状语在其修饰的词语之前;补语在其所补充的词语之后等。在诗词里,语序的处理非常自由。作者为了表达某一个内容,选择好了一些词或字,把这些词、字按照修辞和格律(韵脚、平仄、对仗等)的要求组织起来。!是否符合语序的要求可以不管,原则是只要不被误解就行了。这是诗词语法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可以不按照现代语法的语序进行排列。这就是诗词语法与现代语法不同之处,打破语法的排列顺序,会使诗句显得更有诗味。
再如“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丝屋角晴”是说雨过天晴,蝴蝶趁着午间在花上晾晒它比雨打湿的翅膀,蜘蛛也在屋角趁着天晴修补它被风雨打坏的网。
以上例句都打破了现代语法的语序,都未按一般语序写。若按照一般语序改写,会使原来优美的诗句索然无味。由此可见,打破语序是诗词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可以使诗句更加精炼、优美、新鲜和别致。
又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中的“三山”和“半落”,在现代语法中也是不能够配合的。但诗词是特殊文体,可以不受语法的限制。而往往用在诗词中却显得清新,别有风味。诗词中词的配合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不受语法的限制。诗词中词的配合可以不顾及语法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的限制,可直接将选用好的词语,按照修辞和格律地需要进行排列,如:马致远《天净沙》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廋马”;杜甫《旅夜书怀》中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州渡,秋风铁马大散关”等。这些都打破了语法规定,只是将几个名词和其修饰词并列起来。句中没有谓语和宾语等,可是人们并不感到少了什么,而且一读就懂。
2. 不受语序的限制。诗词的语言非常自由,为了满足平仄、对仗、押韵等格律的需要,或者为了满足修辞、侧重等的需要,可不按现代语序排列,直接按照其需要进行组词。如元好问《鹧鸪天》中的“新生黄雀君莫笑,占了春光却被它”。按语序应是“君莫笑,却被它新生黄雀占了春光”。“新生黄雀”是“笑”的宾语,“占了春光”是“它”的谓语,这是出于平仄的需要而进行了倒置。
有时为了侧重强调某一事物,以引人重视,有意把侧重的词倒置放在句首。如杜甫的《晴二首》中“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是为了突出颜色。看到碧色,知道是湖外的草的颜色;看到红色,知道是东方海上的云霞。
3. 可以创造性地使用词汇。诗词中词的配合是诗词语法最独特的特点之一,它可以对词类活用,可以对词汇拆散或颠倒等。这些在现代语法中是不允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