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又有谁人识槟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又有谁人识槟郎
  南铁院 丁颖

  回想第一次见槟郎的样子,戴着副眼镜,头发有点蓬乱,衣着朴素甚至有点简陋,个子不高,很和蔼,在人群中很难被认出是位在大学教文学的老师。但就是这位其貌不扬的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因为他的平易近人,所以上他的课我总是坐在第一排。老师上课富有激情,为我们介绍人文地理,自然风情。老师将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到其中,很好带动了课堂气氛。静坐在教室,细细品味他的“旅游文学”,他的传奇。
  槟郎老师人很好,请假也特别容易,但前提是你必须得有正当理由的。还记得五一前的一天下午,在火车站遇到老师,他急急忙忙地出地铁站,跑去坐公交,来给我们上课。我们在那里跟他请假时,他说只要发信息跟他说下就好。其实那天时间还有很多,他完全没必要那么急。老师做事赶早、认真。有时,我上课去得比较早,都能看到老师已经经过长路而坐在教师休息室了。
  槟郎老师对他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感情,也许是因为旅游让他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接触,从而有了更多的了解。在上课时,老师会给我们看他与学生拍的照片。在《大学的夹竹桃》一诗中,我更进一步的认识了他对学生的那份爱,文中老师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将学生比喻为夹竹桃,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情。暑假的大学城空空荡荡,老师期待暑假能赶紧结束,在新的一学期老师又将会迎来下一届学生。
  槟郎对事物的理解与常人不大一样,我们大多数的人崇拜孙中山,而在诗歌近作《永慕庐独坐》中,老师则同情中山先生。两位夫人,最后无一陪伴在身边,而唯一的儿子孙科,客死在离岛。万绿丛中的永慕庐已了无人烟,只有二月兰在等着守陵人的归来,但却不知守陵人何时归来。
  这学期里,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两篇外国旅游文学散文,都是关于韩国的。一篇是《师生春游韩国茂朱滑雪场》,在这篇文章中展示了韩国大学生集体活动中那种活跃氛围,在我们中国是很少见得,我感觉自己已经融入了那种欢快的气氛中了。难怪老师最后会说在韩国的旅游使他重新做回了孩子。我们幻想有一天,我们也可以像韩国大学生那样,与老师肆无忌惮地在一起做游戏。在《济州岛记游》的最后,槟郎老师虽然生活在异乡,但却时刻心系祖国。他希望可以回到祖国,回到自己爱妻的身边。也许只有在祖国,在亲人身边,槟郎老师才会感到安心。
  要问哪首诗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当属近作诗歌《飞上紫金山》。因为在他的课上,我有幸上讲台对着对媒体为全班同学朗读了这首诗。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诗的开头老师将自己比作御风而行的诗人。老师站在紫金山眺望,城区环山而建。滚滚长江东逝水,心心念想的故乡远在云雾之中。紫金山是江东第一名山,守护着六朝古都。
  槟郎老师是位守望者,他有关于故乡的许多的诗文。槟郎老师出生在巢湖,随后来到南京。我总是猜想槟郎写诗时的情景,推测他那时的心境。夜深人静的时候,槟郎趴在窗前,眺望那闪耀的街市,想到故乡(巢湖)那火柴盒似的屋子冒着袅袅烟灰,想到故乡醉人的姥山岛,想到从前的种种。是孤独还是怀念?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乡依旧,最爱的人在身边,什么都不缺。他静静的守望故乡,愿故乡一切安好。
  南京是老师的第二故乡,但槟郎老师似乎与这种快节奏的城市格格不入,他喜欢游荡在脱离世俗的地方。但读完《诗人槟郎之墓》,心里不免有一丝伤感,一种遗世独立无人解的落寞。我不知道如何去揣度槟郎的寂寞,他热爱生活,思考人生,总希望能找到知音。但苦于人生百态,世态炎凉,身边的人追名逐利,忙碌生活,可怜那绿肥红瘦无人问津。诗人是孤独的,是忧虑的。槟郎臆想死亡,心中千种风情无人诉说。陪伴他的只能是诗稿,那落寞,那等待了千年的黄叶。
  谁会哀叹花谢花飞花满天,谁会哀叹红消香断有谁怜,谁又会对故土情不自禁地流泪?我想槟郎是一个。他默默书写人生,赞美河山,感叹四季流转。他可能不只是单纯乐观地热爱生活,我想他只是怕,怕荒芜人生,暗淡记忆。他只能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希望时光定格在那美丽的瞬间、在那分行押韵的文字中。仔细品味他的诗文,午后时光多了些宁静,多了些充实。
  大学里能让老师记住的学生并不多,而槟郎老师却是一个能让所有学生记住的好老师。他当之无愧是我们的好老师,我们永远的好先生。可是大千世界中,又有谁人识槟郎?
  2014-06-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6-2 21:00 | 只看该作者
有幸识得槟郎名,只看不吃第一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9 10:0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