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470|回复: 19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日历》征集“段子体”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22: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诗可以这样写吗”的辩论,基本上是在理性、学术的轨道上进行,这个辩论意外促成了“段子体”诗的出世,从会员集中发出的“段子体”诗和会员跟帖发出的“段子体”诗看,“段子体”的正式命名或正名,或许是这次辩论的最大收获!
为集中展示“段子体”诗歌的已有成就,以配合正在进行的这次辩论,《诗日历》从7月12日起,拟连续半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在【读诗】栏目推荐优秀的“段子体”诗,欢迎会员在此帖后跟帖自荐或推荐“段子体”诗歌,旧作、新作均可,请注明作者姓名。
《诗日历》第17期【读诗】曾发表李红旗的“段子体”诗《吃过晚饭我和女朋友玩的捉迷藏游戏》,此诗由徐敬亚先生推荐,全诗如下:

我让老郭先呆在厕所
然后在剩余的四间房子里
寻找藏身的地方
三分钟以后
我把自己藏好了
五分钟以后
老郭把我找出来了
我们都觉得很高兴

老郭又让我躲进了厕所
然后自己在剩余的四间房子里
寻找藏身的地方
三分钟以后
老郭把自己藏好了
五分钟以后
我把老郭找出来了
我们仍然觉得很高兴

老郭说再来一遍
说完就进了厕所
老郭隔着厕所的门
又嘱咐了一句
“藏得高明一点”

我来到房门口,悄悄
把房门打开
来到了街上

啊,天色已经不早了
我把手插到口袋里
一直往前走
再也没有回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2#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00:15 | 只看该作者
段子体和叙事诗有区别。几点不成熟的思考,抛砖引玉:1、段子体应简短;2、有或兼有反讽、批判、幽默的成分;3、与时事的某种若即若离的关系;4、要有回味或启迪,不以搞笑为目的;5、语言上接近诗,内容上接近某些相声和小品;6、口语化,通俗易懂;7、以内容的“抖包袱”而不是语言的传统修辞来达致诗意;8、可读性强,普通读者愿意看……其它特点欢迎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7-11 22: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这首不错。问好韩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7-11 23:19 | 只看该作者
很有意义的尝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7-11 23:36 | 只看该作者
这首诗有一个高明的结尾。其实不算是“段子”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7-11 23:49 | 只看该作者
我去年写的一首(见下文)可能会有点相似,但我不认为这是“段子体”,只是有点口语化而已,当时写的时候也是自己觉得好玩,就当成了一种实验来探索。段子体,还是不应当成为一种诗体的。诗的边界或许模糊不清,但核心一直都是明确不移的。几千年来,打动人心的,其实不过就那些东西。

梵高的偏头痛

杨不白

梵高头疼得受不了
就用手使劲儿在太阳穴上拍打
还是疼 就用锤子敲
好了一点,但一停就疼
再敲,再疼
如是几次,梵高厌倦了锤子的游戏
想顺手摸一把板斧
把自己的脑袋劈开,看看里面
究竟搞什么鬼
但这里不是瓦尔登湖,他也不是梭罗
他的偏头痛让他丧失了
最后的一丝理智
他像一头狂暴的野兽
在屋里到处乱翻
终于在角落里找到一把裁纸刀
掂量了一下
他抬手把自己的耳朵裁了下来
但还是疼,除了头疼,耳朵也疼
耳朵的疼甚至盖过了头疼
于是他只好先把耳朵包扎起来
像是一个战场上的伤员
后来伤员又在柜子里找到一张白纸
几支笔 和一些废弃颜料
就趁势在窗边坐下来,瞪着画板
头里的疼像针,扎一下他就画一笔
一个星期后终于停笔
他对着镜子哈哈大笑
说:折磨人的
原来是,十三朵金色葵花


2013-08-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7-11 23: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黑光 于 2014-7-11 23:55 编辑

《关于某种距离的三人问答》
                                            文/黑光
                              
你问:从红色到黄色的距离,有多远?
我说:也就肚脐以下三寸之遥吧!
他接话茬:三寸之遥,爬了几千年,继续爬

噢,继续爬。武松过了景阳冈
太阳落山了,我要去睡了
——天亮前,别叫醒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7-11 23:59 | 只看该作者
真是难以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7-12 00: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杨立 于 2014-7-12 00:36 编辑

     特点越多就越变味。与诗歌渐行渐远。但看起来似乎又具备某种“诗意”。恐怕这样发展下去,诗歌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 “变体”来。
     我觉得诗歌从内容到形式,还是应该保持某种“纯粹性”,而不要夹杂其他所谓的“特点”

     当然,甭说诗歌了,即便这个世界,未来将如何发展谁又知道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7-12 00:31 | 只看该作者
有资料说“诗经”时代政府派官员到民简采风,收集人们对当政的态度等,有的就是口头流传的以韵文的形式表达的,经过整理,就成了“诗经”里的诗。

先提供一则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口头流传的,无题目也无作者姓名:

农民分了田
工人瞪了眼
知识分子捧上天
不三不四挣了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2 23:0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