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至柔而又至刚境界的追求 ——夏寒散文诗谈片 秦兆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2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至柔而又至刚境界的追求                  
                                                                                      ——夏寒散文诗谈片
                                
                                                                                              江苏 秦兆基

      没有到过贡格尔草原、乌兰统布,没有见过老哈河明澈如镜的河水,也没有谛听过荒原月夜里狼的长嚎,我对内蒙古苍苍莽莽的大地,只能借助于电影、电视、视频、图画,只能借助于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有限篇什里的诗意留存来揣摩,只能透过斛律金的《敕勒川》、无名作者的《琅琊王歌》,只能透过歌手们高亢的长歌来捉摸。正像夏寒先生诗中所言:
      贡格尔草原,在哪里?
      西拉沐沦河,在哪里?
      她,其实就在席慕容的深情和无限眷恋里;
       ……
      她,就在德德玛、腾格尔,抑或是凤凰传奇的歌声里;
内蒙古广袤千里的土地以及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复归于斯的子民们不灭的精魂就留存在歌诗之中,读了夏寒先生的散文诗以后,体会愈加深了。
夏寒先生用他刚劲而又情致缠绵的散文诗,曲尽了现代内蒙古大地的风光,展示出草原男子汉的侠骨柔情。

      很少有一位诗人,如同夏寒先生那样,目不旁骛地专情地写草原。他在春的季节里独行,在冬的季节里独行,从他的生身之地老哈河畔启程,涉历了内蒙古的土地,贡格尔草原、阿斯哈图石林、浑善达克沙地、乌兰统布绵延的群山、金界壕、应昌路的废墟。他还在同时代人的艺术作品——摄影、绘画中搜寻,用散文诗去揭示尺水寸波中大自然美的存在,给与它们以诗的诠释。
      看一下夏寒笔下纷至沓来的物象:诸如植物,桃花、梨花、梅花、杜鹃、竹子、杨柳、枫树,是内地常见的;沙榆、红柳、云杉、白桦、格桑花,是北疆才有的。带有地域和民族特征的风景线——敖包前弹马头琴的老人,飙风疾行的马群和挥动套杆的骑手、散布在草丛中星星点点的羊群,孤独的苍狼。
       考察上述的种种,它们有着共同的表征——内蒙古古老大地上生命原初的状态的呈现,带有农耕社会和游牧社会特征,但也并不是与现代文明隔绝的。夏寒先生用着现代人情怀去打量、去咏味,注进了自己的情思,塑造出带有个性风格的意象,并在理性思维的作用之下,巧妙地予以组合,渲染成为富有艺术张力的散文诗章。
      先看一下夏寒先生笔下内蒙古自然风光的篇什:
      《老哈呵•晨曦》,是写一条古老河流风光的。老哈河源远流长,它发源于河北省西北山区,流经赤峰市东南部,与西拉沐沦河合流为西辽河南源,是辽河的重要支流。在画家的笔下,可以化而为黄公望《富春江山居图》那样的长卷,然而夏寒先生只是截取老哈河弯道边故乡的晨景,并舒展开去,以时序的变化。表现出生活于此间的人们的彪悍劲儿。
     是谁,在天籁之外,错把月牙当弓,勾弯了故乡的老哈河?是谁,苍茫了原野,让父亲的马鞭在旷野中回荡?是谁,荡起了双桨,在河心赶路,寻
找着诗行?
     诗章以问天开始,天上的月牙与地上的河湾化为一体,河湾是浑然天成的。接下去问地,是谁构建了苍茫的原野,为父亲挥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再接下去问河,是什么激荡起诗情。一句话,是自然启示了诗人,赋予诗人以诗的情怀。月夜——黎明——晨曦——傍晚,以时序推移变化构成的画面告诉他人,处于此间人的生活节律,“晨曦淹没了城市的喧嚣”,“炊烟”“安抚着父亲的疲惫”,“使我翻来覆去的思绪,化作水草舞动”。傍晚,父亲归来的脚步,“踩碎了平凡生活的韵律”,昭示出人们的劳绩给流逝的时光所带来的。游子的乡情、父子的亲情是柔性的,河湾、流水、炊烟、晨曦是柔性的,月牙化作的长弓,父亲挥动的响彻苍茫的旷野的鞭声是刚性的,柔性与刚性,相容相济糅合在一起。
      《独行季节》,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踽踽而行的图景,看来不免有点凄苦。可是,因为夏寒先生写出了草原深蕴的生命气息,写出了自己沉浸于其中的欢乐,就使人乐以忘忧,得到了很好的美感享受。阳春烟景,不必提了。即使是大漠孤烟,白雪皑皑,在作者的笔下也漾着淡淡的暖意。
         北方的雪,凝成 素裹银装,给大地披上,
         编织,一种思想。
         ……
        雪,亲吻着大地,只等来年之春
        化作万般柔情 ,是否还能把冬天忆起?
                                       ——《雪的思想》
        凛冽的冬雪待到来春,会化作涓涓水流,显得柔情万般,但是还留存着冬天的记忆,仍有其刚烈的一面。
        八百里瀚海,在多风的西部布满了梦幻的光,飞扬的沙尘窒息不了生
       命的律动。荒蛮和贫瘠在遥望星河落日,倾听沙漠心灵深处的窃窃私语。
       沙泉上掬起生命的甘露,与红衣女人相遇这里。
       瀚海八百里,无垠,似乎是生命的禁区,然而荒蛮和贫瘠的土地也有期盼,也有追求,沙泉里也有甘露,也有生命的存在,也有美的存在——翩然而至的红衣女子。作者让看起来是 死灭的地方打上了梦幻的光,不,这是荒漠瀚海所固有而被发掘出来的,因而显得生机万类。
再看一下夏寒先生最为擅长的情诗:
      他以反复吟唱的缠绵倾吐了执着不二的追求,显现了情爱生死相许、至柔而又至刚的特质。夏先生似乎很喜欢一个“望”字,粗粗地看一看诗题,就有《在夜空里,遥望》《守望》《凝望》等篇章。“望”,辞书上的释义为“彺远处看”,这样就把所要追求的情爱对象,置于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就像《诗经•蒹葭》中所写的那样,“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也好,“溯游从之”也好,“伊人”都“宛在水中央”。就像《楚辞•九歌•少司命》中所写的那样,“满堂兮美人,唯独与余目成”,虽说是一见钟情,然而心意却难以相通,结果只能是“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望兮浩歌”。
将三“望”结合到一起来看,先看诗人的《在夜空里,遥望》:
      我在夜的这边,踩着今夜的稿纸的脊背,透过夜幕,穿过千山万水, 遥遥地望你,而你,却正在沉睡。
      我的眸子,悄然发现你的诗睁开了双眼,静静地把我凝视,你的视 线里裸露着甜蜜的话语。
      我的笔尖踩着你的话语伫立,我把我的听觉弯成一种唯一对你的姿势,驮着你的笑靥,坠入你精心设计的漩涡里。
      我的心却依然站立,似秋后的深情,在深夜里一直把你遥望,直到黎明。
      星星。等不及,走啦……
      “我”从夜的这边“踩着今夜稿纸的背脊”走到夜的那边,来到你的身旁,看你;让“我的笔尖踩着你的话语站立”,心甘情愿地“坠入你精心设计的漩涡里”。然而想象的翅膀,只让诗人止于凝望。“我”不能像冯至那样炽烈,“它在想着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光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潜潜走过,/为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蛇》、《昨天之歌》,北新书局1927)在想象之中,我只能是“望”,只能听命于她,甘愿忍受爱而不得的痛苦。
       另一首《守望》:
        一如既往地守望着我的清贫和我清贫的诗歌,在等你,等你来小溪旁, 来林荫下,来草丛中,还有那静谧的山村里。不要鲜花,也无需掌声,只要你在这里之后,仍不知你在何方?
         还是等你,还是一如既往,也还是一如既往地清贫,仍在等。等在诗歌里,等在散文里,以及那些厚厚的情书里。不要浓妆,也无需艳抹,只要你水一样的纯、雪一样的净。终于,春天温暖了整个世界的时候,你还没有来。……
       “遥望”可以借助于想象去逐步接近,得到自己所渴望的爱,而“守望”只能是“守”,是矢志不移的苦等,寄情于诗歌、散文、情书,等到“春天温暖了  整个世界的时候,你还没有来”,可是“我”还要等下去。这不仅显现了爱的忠贞、炽烈,还表现出近于固执的信念。
      进而言之,《守望》所体现出的是一种蕴于内的心志,到了《凝望》则是化而为外的神情。
      我用思想的翅膀,丈量着夜的心房。山,隔断我的视线;水,折断放飞的思想。荒草,长满了眼眸,思绪的手,把你紧紧地拽住不放,为你拂去
心伤。
       ……
      我携着灵魂的眸子四处探索,在深夜中凿开一条通往你的隧道。仿佛,
      看见你的泪打湿的衣襟。看见你的眸子寻找着,寻找着蒙古歌声,遥望着远
方。你脸上的微笑,变成一缕忧伤;是否,你的红唇已被干渴烧焦。
童话中常见的母题之一就是王子营救公主,王子逾越关山,战胜妖魔,终于找到爱情和幸福。夏寒先生却只能用“思想的翅膀”和“灵魂的眸子”去探索,尽管“凿开一条往你的隧道”,可也只能仿佛看见你的眸子也在寻找着,”寻找着蒙古歌声,遥望着远方。“我”难以辨别,“是否,你的红唇已被干渴烧焦。”
       这种凭借想象而存在的近于绝望的相思,意味着什么?钱钟书先生在论及文学的夸张时说过:“盖文词有虚而非伪,诚而不实者。语之虚实与语之诚伪,相连而不相等,一而二焉。是以文而无害,夸或非诬。《礼记•表记》:“子曰:‘情欲信,词欲巧’”;亦见‘巧’不妨‘信’”。(《河广》、《管锥篇》第一册96页,中华书局1979)夏寒先生将抒情主人公对情爱的真挚追求,从想象可及写到虽想象也不可及,从这种极度夸张中道出了自己执着一念的痴情,揭示出在缠绵中深寓的刚烈。
        情爱的追求只能是诗人精神生活的某个方面,某个片段,然而也体现了作者自我的人格精神。何况古人也有“美人香草”之说,夏寒先生自有其寄托在,这类爱情诗也未尝不可以看成是他诗意人生底蕴的昭示。
在横向的草原巡礼,反而求诸己的内心探求之外,还有着对于内蒙古大地纵向的历史的质询。其中有关于地质史的,如《浑善达克之秋》、《阿斯哈图石林》等,也有关于人文史的,就是追溯朝代兴亡的,如《金界壕怀古》《应昌路遗址》等。
先看夏寒先生笔下自然史的书写:
        浑善达克沙地,以完善的生态体系,在细细的黄沙上描绘出无限神奇。
        它以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与毛乌素、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并称为
         中国的四大沙地。

        浑善达克,披着罗布泊一样神秘的外衣。
        却不是,罗布泊那死海般的宁静与沉寂。
        它与贡格尔共生共存、相互依偎,交相辉映、弹奏着动人的乐曲。
                                     ——《浑善达克之秋》
                                          
      粗看上去,这两节散文诗,从沙地面积写到历史沿革,只是客观的陈述,不动感情,可是稍加品味,就可以看出诗人对于这方土地的激赏,它有着与罗布泊一样的“神秘”,“却不是,罗布泊那死海般的宁静与沉寂”,它诚然是瀚海,但又是生机万类的,“一株株体态各异的沙榆、红柳顽强挺立。”半灌木丛、沙地禾草,以及各种野花伴随其间。/与飞禽走兽相依,””浑善达克之秋,被秋霜打透。/染成了色彩纷争的原野,那红红的绿绿的黄黄的紫紫的树叶交织,”单调、荒凉、死灭,疏稀的草树,沙地的景色 ,这在对内蒙古土地没有太多了解的人眼中看来不过如此。而在草原之子诗人夏寒看来,则是色彩斑斓洋溢着生气的。
      沙地的阳性之美中,也漾进了丝丝柔媚。
      写人文史的,近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怀古诗,抚今思昔,发思古之幽思,不过它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站在金界壕的戍堡上,俯视:
     横卧于草原深处的巨蟒,在风雨中匍匐爬行的姿势。

     女真人,用一千五百公里的长度,创造了古代气贯长虹的壮丽诗篇。
     只是无法阻挡,率领千军万马、威震欧亚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金界壕怀古》
“金界壕”,顾名思义,是金国与蒙古国的界沟,是金国的第一道防线,一千五百公里,作者在赞叹其“气贯长虹”之后,骤然一跌,还是无法挡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铁骑。历史的教训尽在不言中。
       元代,最后的皇都,成了埋葬元惠宗的坟墓。
       此时,中原大地下起了雨,也许那正是为鲁王城无奈地洒下的泪滴。
       从此,应昌路风光不再,车水马龙远去,鲁王城也只有哭泣!

       元代。这座繁荣的都市,正在枕着达里诺尔的湖水,静静地沉睡。
       杂草,覆盖的两圈土岗、四面楼台的汉白玉基石,还有数十座粗壮的石墩,写着一段辉煌的历史。
                                      ——《应昌路遗址》
       荒烟蔓草、土岗墓石、湖水石墩,埋藏着一段历史,一部曾经辉煌的王国的历史,一座曾经车水马龙的城市的历史。元惠宗,朱元璋赠谥号为元顺帝,从元史上看并不是一个庸主,他在明军逼近大都时,去向上京,再去向应昌路,也许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大元臣子谥之为“惠”,朱元璋谥之为“顺”,前者大概是因为他有惠于民,后者大概是因为他顺乎天命。诗人没有过多地追究这些,只是勾描出当年应昌路的情景:“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在众臣的簇拥下到来。/瞬刻间,草原藩王的王府变为大元帝国的皇都,但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火焰  却难以将“复元之大计” 点燃。/那些,残垣断壁上,清晰地拓着纸醉金迷遗留下的那段历史悲剧。”诗人用自己的思索,写出了历史学家没有顾及的一面。明代诗人一阕《临江仙》写得有意思,“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但夏寒并不是笑谈,而是潜沉的感慨。
                                                                                                二
       夏寒先生散文诗中之所以能呈现出的至柔而又至刚的艺术境界,最为重要的是诗人自我禀赋和素养的外烁,而这禀赋和素养是来自艺术上的广泛借鉴与吸收。
      散文诗是一种边缘文体,兼具散文与诗的艺术元素,但还需要从更多的艺术样式中吸取艺术营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获得生生不已的力量。夏寒先生明白这点,他向自己生身之地的艺术瑰宝——蒙古长歌学习借鉴,从某种意义上看,夏寒先生的散文诗分明带着蒙古长歌的痕迹。
蒙古长歌,是蒙古族长调的简称,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千里草原。人烟稀少,在寂寥的生活环境中,歌手们只能对悠悠长天而歌,对无垠的大地而歌,长歌就是与天地、日月、白云、星辰、江河以及草原上有生命的一切对语,充溢着对这一切的爱。自然是至柔的又是至刚的。这一点蒙古长歌与夏寒的散文诗是相通的。从形式上看也是如此。
        在/阴雨/濛濛的/深深/庭院,//精心/种下/一粒/花的/种子。//
         时光/不再是/同样的/短暂,//而是/岁月/开始/漫长。//

         我/置身于/黄昏,//炊烟的/呼唤/是一抹/拂去的/云霞。//
         伫岸/依依的/旅人,//有一种/温情/深入/秋天,//一种/力量的/召唤,//使我/ 加快了/步履。//
                                                  ——《独行季节》
       诗中的“/ ”、“//”,是笔者为了讲述方便起见加上去的,前者表示短顿,后者表示句间较长的停顿。读者按着符号提示试着吟诵一下,就可以体会出夏寒先生散文诗的节奏美。第一节,前行的顿数是六、六,后行的顿数是五,五。第二节,前行的顿数是四、四、四,后行的顿数是四、五、四、四。句子的顿数在四与六之间,每行的顿数在八与十三之间。汉族的诗歌。旧体诗每句一般为二顿至三顿,民歌也是如此,每句就是一行。顿数少,就会相对显得轻快、顺畅,顿数多了,就会显得婉转、沉滞、回肠荡气。
从《独行季节》全诗看,除了上面两节以外,另两节基本上也是上下各两句,唯有最后一节是三句:
       又是谁,使我由此岸向彼岸跋涉?独行季节,每个时间的细胞都很饱满,
       没有停止的脚步总是在寻觅中勾画伊人的影子,
       没有醒来的梦,因为你的降临得到清晰的诠释。
      细细地琢磨一番,首行的第一句是个设问句,二、三句是答问,“独行季节……”是一个表现时态的状语,诗人为了追求吟诵的效果,把原来可以移到下面去的,也放到上面来构成了上句,像是奇峰突起,接下去骤然跌落,重重地锤在读者心上。
夏寒先生的散文诗还借鉴了蒙古长歌中常用的迂回曲折的表现方式,草原上的人们是智慧、睿智的述说,会逗引思索,产生陌生化的效果。试看下面一节散文诗:
      你用一亿五千年的岁月,形成了一个男儿的胚胎。
      历经八百万年的哺育,又被三百万年前的冰川打散。
      再经历一亿八千万年时光的聚散离合之后,终于,以一个伟丈夫的姿态, 雄赳赳气 昂昂地站立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阿斯哈图石林》
      这节诗是从地质史的角度,表现暗示;阿斯哈图石林形成的,写出这个进程的漫长和艰难。一亿五千万年(胚胎期)——八百万年(哺育期)——三百万年(冰川期•打散)——一亿八千万年(成型器•聚散离合)——伟丈夫。设想一下,换一种写法:经历了山陵谷替地壳激烈变化,经历了三亿四千一百万年的漫长历程,阿斯哈图石林终于像伟丈夫一样站起来了,两者相比,信息量没有太大的差异,作用于心理的效果却不一样。前者一个时期就是一顿,到最后,再用笔、计算器一加,啊,原来如此难以想象的漫长。就像是我们讲一个孩子成长抚育的不易,历数成长中的七灾八难,比一味的滥情、煽情为好。这使我想起了鲁迅《秋夜》的开头,现代学人李长之先生认为:“至于那种 ’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我认为简直是堕入恶趣。”(《鲁迅批判》112页,北京出版社2009)其实,这反映的是作者心理活动的延宕,也是一种着意的强调,就像影视中的“定格”一样。夏寒先生这里的写法与之异曲同工。
       夏寒先生的散文诗,在韵律上也有意识地向蒙古长歌靠拢,以自然的韵律体现自己对于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的追求。这在他的许多诗章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如配画诗《冬韵》:
        贡格尔草原的草,怀抱着一种思想,把思想放到了月亮之上。
        让我梦想一直都在思想,使我的思想在不断地仰望。
        你敞开的胸怀一直都在敞开着,博大而又宽广。
        在你的怀中,你把挚爱托起,托起了阿斯哈图的雄壮。

        站在兴安岭的南端,你雄赳赳气昂昂,
        威武雄壮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蒙古汉子的模样。
        每一块筋骨中,都闪耀着顶天立地的光芒。
        光芒万丈,使你身躯傲然挺立,头颅高高昂起。
行末除了最后一行以外,都是用的“平水韵”中的“十阳韵”,韵脚都是“ang”。有的地方还用了句中韵,如“想”的多次重复,“芒”的重复,前有浮想,后有后的切音,不仅读起来音韵铿锵,显得有气势,如水之就下,同时也使得全诗前后相应结构紧凑。
散文诗不能也不应该一味求散,节奏、韵律,在某种意义上,不是镣铐,而是内在流淌的血脉。笔者在多年前说过:“外国的一些散文诗人在节奏和韵律方面刻意追求有的到了苛刻的地步,泰戈尔在他用孟加拉文写的散文诗中大量地使用了复合辅音,犹如我国近体诗的平仄相间,构成明显的平仄变化。他还在短行中用四音步(按:“音步”,大致相当于汉诗中的“顿”,长行中使用十八音步,使散文诗的长行显得顿挫跌宕,而不流于拖沓。”(《散文诗写作》17页,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移来论夏寒先生的散文诗好像还算熨贴。
                                                                                                             三
       夏寒先生在艺术创作的诗学追求,很有意思。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刚健的美,正像姚鼐所言,”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本骐骥。”又说,“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日月之辉。”(《复鲁絜非书》、《惜抱轩文集》卷六)形象地揭示出阳刚与阴柔两种美学范畴的差异。
但是这两种看来似乎根本对立的美学理念,也不是不可调和,常说的绵里藏针,柔中有刚,则体现了两者的统一。
      夏寒的散文诗,既大气又柔和,既悠长又缠绵,很好地体现出至柔与至刚境界的营建。
                                                                                                                                                                      2013年10月7日于苏州

                                  秦兆基:当代散文诗理论家,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编辑,有文学理论专著多部,现任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副主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7-20 09:33 | 只看该作者
夏寒先生散文诗中之所以能呈现出的至柔而又至刚的艺术境界,最为重要的是诗人自我禀赋和素养的外烁,而这禀赋和素养是来自艺术上的广泛借鉴与吸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7-25 15:16 | 只看该作者
原来夏老师的散文诗这么厉害!
改日一定好好拜读,学习。
问好,夏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00:07 | 只看该作者
宫白云 发表于 2014-7-20 09:33
夏寒先生散文诗中之所以能呈现出的至柔而又至刚的艺术境界,最为重要的是诗人自我禀赋和素养的外烁,而这禀 ...

多谢白云的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4 19:2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