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41|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作时评”第11期:70后“乡情”二首征集小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品
  《月亮以北》与《回乡》
        
  作者
  朵拉、杨汝洪
        
创作时间
2014年5-6月
        
       推介理由
《月亮以北》与《回乡》均为70后新近的“乡情”书写,同龄人的诗、同一题旨向度,值得深入解读,亦可比照分析。

评论选目
        
1、熙明(王锡民):踩在月亮边上
2、明月清风:明月读诗
3、熙明(王锡民):回不去的故乡
             4、吴谨:二月花与三秋树的风姿
             5、张无为:比较70后两种“乡情”书写

               
推介时间
2014年9月23日




一、《月亮以北》

             朵拉

月亮以北,是我的故乡
我沉溺于这样的描述,月是故乡明
用夜色掩饰不住
一页纸里的遥望

我折叠的山是温柔的
折叠的水,是多情的
折叠的小桥是缠绵的
折叠的花草是美好的

沿着月亮以北的方向,月色
越来越浓
我的身体越来越重
风情带醉,随着月亮升起
或降落

梦不归。我渡过
那条月亮底下的桥,通过时
桥上的风声,桥下的水声
按着我心头最柔软的部分,我的眼睛
微微的湿润了
有一种感情,叫乡愁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论坛-原创诗歌,2014-5-10 12:52)


二、《回乡》

             杨汝洪

二十年前
我像一棵半生半熟的庄稼
嚷着要让故乡拔出

二十年后
回到故乡
乡亲们却长成了荒地里的蒿草

等我爬上村头的古树
寻找童年
没想到
枝丫上的鸟巢
盛满了整个故乡的孤独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论坛-流派群组›当代诗歌群组,2014-6-21 09:01)


1、踩在月亮边上
——赏析朵拉的诗歌《月亮以北》

                                           熙明(王锡民)


《月亮以北》,这首携带遥远信息的诗歌,也携带着星际的致幻颗粒,在朵拉的文字下,我忧郁又不能自拔,在求助医生还是求助母亲的问题上我选择了后者,我曾在《母亲的诗论》里表达过“躲开吧……”,因为朵拉,过于完美!
“月亮以北/是我的故乡/我沉溺于这样的描述/月是故乡明/用夜色掩饰一页纸里的遥望”,视角决定高度,没有几个凡人能抵达月亮以北,半途而废的人们改为站在月亮以南,终无法破解一叶障目的阻隔。我在纸上推演月亮以北的秘密小有收获,那就是,必须像潜入美国机场的淘气小男孩那样,在夜色的掩饰下爬进诗人纸飞机的轮槽里,并伺机跳槽且踩在月亮边上,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天籁之声,“哇,月是故乡明!”,多么像红罂粟里的诗句,我没有办法摆脱《月亮以北》的读瘾,亦不想中止优美文字带来的快感。
“我折叠的山是温柔的/折叠的水,是多情的/折叠的小桥是缠绵的/折叠的花草是美好的”,铺开洛阳纸贵期间的一卷白纸,一卷白纸没有负担,诗人没有去绘图画,而是像仁者那样去叠山,智者那样去折水,折叠完的小桥流水放在明处,折叠好的人家藏在心里,剩余的纸先叠了一个小飞机,这在诗里是看不见的,因为飞机飞得很高,它必须躲避被山毛榉击中,诗人与故乡不能失联。之后又折叠了一个月亮船,纸船沿着黄浦江,途径月亮以西的丽水,以东的丽江,偏西南方向小桥上的丽人,转弯向北,且走且吟“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沿着月亮以北的方向,月色/越来越浓/我的身体越来越重/风情带醉,随着月亮升起/或降落”,趁月色正浓,小鸟朦胧,诗人加快了北进的脚步。我在想,越来越浓的月色是否和地球上的雾霾有一比,这么胡思乱想的时候我就开始吃药,后来只能读诗,因为吃药已经不管事了。你不得不佩服朵拉文字的麻醉作用,读者被她牵着从欣快到抑制,复苏后又升腾入云,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好美啊,这一小节的文字有印象桂林的飘渺,有林芝山水的震撼!不知不觉,诗歌产生的依赖又让我想入非非了,晃晃悠悠,我拉着月亮以北的厚衣女子,期待天气急剧升温。
“梦不归。我渡过/那月亮底下的桥,通过时/桥上的风声,桥下的水声/按着我的心头最柔软的部分,我的眼睛/微微的湿润了/有一种感情,叫乡愁”。乡愁是鲜艳的花,需要绿意的掩饰;乡愁是朦胧的红,需要叶子的托举;乡愁是抽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却又会为一个具体的人而愁肠百结,痛不欲生。
这首诗读完后,我就疯了,除了诗,无药可治。
我踩在月亮边上,凝视着坐在乡愁里的诗人,还有家乡老槐树下的母亲,她正在穿针引线……
                            2014年7月26日
发表于 2014-7-26 2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2、明月读诗
  ——还是故乡好

                               明月清风


对朵拉不甚了解,只在美诗读过她的文字,诗歌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这首《月亮以北》。
初读《月亮以北》,就被这种诗意语言深深打动动,思乡之情悠然而出。这首诗的诗眼可以说就是这题目。初读时,还想起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添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当时纳兰跟随皇帝御驾出征,不得不与相爱女子暂时离别,思念确是无时无刻,这首词就是在这样背景下所填,熟悉纳兰的人,都知道纳兰是一个纯情,性情之人,思念拳拳之情流露在这首词里,之说提及这首词,想必这首诗的作者朵拉也是远离故园为生活远走他乡吧,才写出这浓浓思乡情,且如此别样,大放异彩。
整首诗歌,围绕思乡而铺设,借月,或说借我们熟悉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和早已先入为主的“月是故乡明”这一点开笔,起兴做文章。
第一节,明确告诉我们月亮以北是诗人故乡,是实写,从宇宙位置上,月总出现在东、南、西三方位上,唯独不在北,作者很好地抓着住在这个特性,这也是引起我们共鸣的关键,即见诗人提炼诗意的能力,功底,又见作者与众不同思维,最后一句用一个遥想铺垫引出下一节,过渡自然。
第二节,具体,细腻,用排比 拟人之描述,刻画。其实也无非是以山、水、桥、花草这些意象,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煤质、画面。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到作者对故园是熟悉,记忆是刻骨铭心,也许像某人对一条河,一片云,一条小巷之情,想象总是有限有出入,但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里定留下一段岁月难忘痕迹,这是一首叫成功作品的标志。
第三节起笔有些突兀之感,但正是这一句看似不衔接,却与题目互照,使诗歌张力增强,由此月亮越浓越重,思乡也越来越深,痴迷,进入一种不能自拔中。也许游子遇到了些苦恼,身边无人可诉可说,一切只能一个人扛着,出门在外的都有这种体验,人在顺利的时候,是不会想家,而想的时候十有八九遇上烦恼,所以作者说身体重了,思绪是跌宕起伏,可谓五味杂陈,是才是眉头,又上心头,从何说,如何说诸多无奈的感慨。
最后一节以“梦不归”做结做浆,一方面说思绪难以平息下来,一方面可能是不能说的羁绊,只好借月回故乡,一解思乡情,二是释放淤积心头压力,用故乡山水洗洗心头的阴霾,疗一疗内心的苦楚,愤慨和伤感,一行潮湿的泪即是思念的表明,也是月是故乡明的再一次强调,只要在故乡怀里,游子才能打开心扉,把心头郁闷清扫、释怀。
整首诗的意象可谓简单,山 水 桥 花草,但有了月亮以北这个句,一切发生了质变。有了新意,有了另一种动人之美,谁不说俺家乡好,我们就不难想起一首歌《洪湖水,浪打浪》,一种水的柔情,都是对故乡礼赞,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人和故土有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地理位置烙印上人的性格,身在异乡,风俗,习惯上的差异,一定对作者有一种冲击,就拿我所在的小城,这里经商气息浓厚,处处但见铜臭的味道,几乎天天有鞭炮之声,不管你多提倡文明,有些习俗已成为一种骨子里的东西,这种不同,难免不自觉与家乡比较一番。
对故乡的每一次比较,就是对故乡的一次思念。这首故乡曲写得水到渠成。引人喜欢,共鸣也很自然。人生一次离别,一次相思,走得时间越长,那份思念更重,人们习惯叶落归根,也是因为走得多远,还是故乡好。
整首读来这首比较好,但总觉得还有些不足,"我"出现七次,也许是一种强调,也许思念早已是习惯。我喜欢的诗以自然无为为上乘。当然这种写作比较容易介入,把握。掌控。个见。
                      发表于 2014-8-4 1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3、回不去的故乡
——品鉴杨汝洪的诗歌《回乡》

                             熙明(王锡民)


《回乡》是我在木兰围场读到的,它像一把利剑,瞬间将我刺成重伤。
从围场到石家庄,是从我的第三故乡回到第一故乡,这个过程充满惆怅。也因此,杨汝洪的《回乡》才引起我的强烈共鸣,我不禁潸然泪下,呜咽之水涨满热河……
“二十年前/我像一棵半生半熟的庄稼/嚷着要让故乡拔出”,好汉自有当年勇,当年的诗人正值青春年少。当读到半生半熟的庄稼的时候,我的脑海隐约出现另一位诗人取火和他的小诗《之间》,大意是“一棵树枯了,一棵树绿了,我站在两树之间,半枯半绿”。半枯半绿,哭笑不得,谁没有过那令人尴尬的年龄?半生半熟是诗人委婉的表达,换一种说法就是半生不熟,就是嫩,就是一掐一股水,于是才有“嚷着要让故乡拔出”,实际故乡是拔不出的,与坐在篮子里的人提不起自己的道理一样,拔,一定是另外的力量“从”故乡拔出,一定与故乡保持相当的距离。但杨汝洪偏偏选择让故乡拔出,这不是修辞漏洞,而是诗人睿智的表现,这样的选择让一个半生半熟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二十年后/回到故乡/乡亲们都长成了荒地里的蒿草”,荒地与蒿草,游子与故乡,每一对矛盾体都是彼此熟悉的,又是相互陌生的,这就是生活的悖论和辩证法,且听一位老者的画外音:似曾相识归来的汉子,你的乳名不是燕子而应该是丑旦对吧?故乡也有痴老的时候,诗人必须面对故乡记忆的模糊;面对记忆模糊和泪眼模糊的差异;面对万家蒿草,心事浩茫,于无声处似有低温之语。让人伤心与面对的不止提到的这些,拿陌生来说,《回乡》里涉及的陌生,是由熟悉演变来的陌生,它是熟悉的退化,乡情的萎缩,这样的演变不能令人为之一振,而是让人垂头丧气。
面对故乡,读者一波泪水风干后接着又是第二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诗人却果断地让泪水下课了。杨汝洪清醒地认识到,莫斯科相信不相信眼泪倒在其次,关键是泪水不是思乡的全部,比泪水更沉重的是悬空感:一颗心,没有着落;一个降落伞,面对深渊;一朵曾经的春之花,面对秋风扫过的枯枝。
如果说诗歌的品鉴过程,就是被诗之剑刺伤后的结痂过程,酒过三巡诗阅三遍后,创面应该接近愈合了。
“等我爬上村头的古树/寻找童年/没想到/枝丫上的鸟巢/盛满了整个故乡的孤独”,这不是诗人时时思念的故乡吗?为什么天气又阴晦了?为什么还要躲躲闪闪,战战兢兢,俨然鲁迅笔下的闰土?天啊,那让我为之哭泣的故乡,是不是成了一尾绝情的多春鱼!
故乡,我给你跪下了,以鱼籽在子宫里的姿势!
然而,无论像思春那样思乡,无论接受还是不接受,我们都无法返回鱼的肚子里去。当初,我们以颗粒状的鱼籽离开母腹,之后又鱼贯而入社会的各个层面,如今乡音未改,鬓毛已衰,有的披着银光闪闪的鳞甲,有的鼓着各种头衔的鱼鳃,难怪回乡时又出现“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局面。延伸阅读,我们还会发现诗人惜墨如金时节约下来的观点,譬如在回乡的路上,一个巴掌拍不响,等等,等等,有待阅读者去挖掘。
因为陌生,回乡人惆怅,惆怅不完全缘于陌生,陌生肯定会带来不适,以上四句是关于不适的新编绕口令。这样的不适,是跳龙门的锦鲤幻化为溜边黄花鱼的不适,这种不适与心理敏感度有关,与是否混出“鱼样”来关系不大。
第三小节是结论性的,它解释了不适的原因,也是第二小节不适的递进。就这样,从症状到体征,一首诗最终完成了一个诊断,一个从无忧无虑淘气包成长为回乡孤独者的诊断。我们讨论《回乡》,是因为这首诗不长,可圈可点的地方却很多,写出了新意。
在杨汝洪的笔下,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故乡却不是印象中的故乡!
2014年7月25日
                   发表于 2014-7-25 1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体验式解读是典型的再造想象,填充了诗中的一些空白。



4、二月花与三秋树的风姿
  ——读朵拉《月亮以北》与杨汝洪《回乡》

                             吴谨


这是两首写乡愁的诗,两首诗的不同点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朵拉的《月亮以北》描写细腻,让我想到盛开在二月的花来,她不拒繁密,把情感细细描摹出来,让我们体验到乡愁带来的温婉与伤感。而杨汝洪的《回乡》疏朗,让我看到了三秋树的清朗形象。难怪古人把标新立异的二月花与删繁就简的三秋树写进同一首诗中对比表达两种表达方式各美其美的审美特色。
诗歌的语言要求是凝练的,但它也不拒绝细节。前人似乎更注重精炼,今人似乎越来越把细节看成文学作品追求的方向。人类的思维本来就有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基本特点。朵拉的《月亮以北》在写法上偏于前一种分析思维方式,而杨汝洪《回乡》偏于后一中概括方式。
但是,我认为,不论使用哪一种思维方式结构自己的诗文,用好了,都可以出好作品,用不好,都可能半斤八两。今天谈论的这两首,是写乡愁的较好的诗歌,但显然,还不能说是绝佳的作品。


  
5、比较70后两种“乡情”书写
   ——《月亮以北》与《回乡》解读

                            张无为

本期时评,大家参与得不是那么踊跃,或许因为对比解读新作是初次而且难度相对有增加吧。其实我们在征集要求中有允许自由选择角度包括就其中文本进行单独分析的说明。还有,这两首均有个性,也有可比性,但并不是说就没有瑕疵。所以,包括发现其中的问题,找出原因前车可鉴,会更有意义。

一、“乡情”梳理

两首诗表现的钧是“乡情”,而这应该是文化原型之一,尤其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这样定位是想说,文化原型可以融入精神DNA代代相传,“乡情”在中国诗歌史上也的确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其表现纷繁复杂,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脉系。
1、“乡情”诗歌最根本的表现是思乡,其情缘在于对亲人之爱,爱屋及乌。这尤其是华夏民族更突出的人性情结,几千年来纵横排闼、源源不绝。家乡的变迁直接涉及到亲人们包括自己的幸福指数与命运,这是社会性的大本营,也是其生成的依据之一。至少从《诗经》中的“杨柳依依”有迹可循,此后如宋之问《度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蒋捷的《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因思杜陵梦,凫雁南回塘”等等。进入现代文学阶段,这一脉系依然是处纷纭、屡见不鲜。
2、《诗经》中也有“黍离之悲”。作为成语,它常常被认为是国破家亡之痛。其实,当时的“国”并非现代意义的国家,而是由血统、亲缘及从属人际生息繁衍的辖区,如诸侯国,所以说到底它还是家园情的体现,即对家园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从屈原到杜甫《春望》乃至陆游、辛弃疾等诗词中的黍离之悲都自觉与国家关联,还有如李煜的晚期词进一步表现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等,均是黍离之悲情思向国家化、时代感的延伸开掘。
3、 “乡情”诗从古到今丰富多彩,除前面之外还有纷繁表现,或者表现表达羁旅之愁苦,如马致远《天净沙》,张继《枫桥夜泊》;或者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刘禹锡的《乌衣巷》表现人生易老与生命沧桑感。此思路显然与现代意识更有传承关联,可以说是乡情向现代生存状态辐射,乡情越来越被作为契机,其本身已有所淡化。

二、文本解读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对乡情诗考察、定位应该更清晰。《月亮以北》与《回乡》虽然均为70后的新近“乡情”书写,但同龄人的诗题旨向度并不同,前者接续的是“乡情”诗最根本的情结——思乡;后者则是黍离之悲情思的当下表达,时代性忧患感明显。
1、先看朵拉的《月亮以北》
本诗表达的是南方游子热爱家乡、月下思念家乡,并带有一定程度的唯美色彩。在月是故乡明的描述之后,主要通过折纸来呈现家乡的山、水、小桥与花草,各自的形容词都是那么令作者眷念,这组排比细腻地刻画出作者的思想情态。
第三节重新回到抒情主线,“沿着月亮以北的方向,月色/越来越浓/我的身体越来越重”而五战五五五啊而啊而 55以而五可谓饶有风趣,        作者在月色的浓淡(包括后面的起落)、家乡距离的远和近与思乡人身体(即心情)的轻重之间建立起了诗意联系,五个性化地表现出思乡人的普遍心理。
最后一节以“我渡过/那条月亮底下的桥”时的感受,“桥上的风声,桥下的水声/按着我心头最柔软的部分,我的眼睛/微微的湿润”表现得同样细腻、深情。
《月亮以北》意象虽然清晰,但表现却朦胧飘渺,可谓像雨像雾又像风,显然这是因为作者感觉化书写使然。正因此,有些意象无法实指。如:诗的起句“月亮以北,是我的故乡”,在第三节还有“沿着月亮以北的方向”,诗人独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的确平添了韵味。可是,月亮以北并不能标识故乡在何处。自古以来,人们常常用北极星定位,没人将月亮当作具体的参照物,因为在望朔之间,月亮的方位并不确定。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的经验中,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在月亮以北,也就说从这个意义上我们都不曾离开过故乡。那么,作者不是身在故乡而思故乡吗?如果沿着此逻辑推演,诗歌中所表达的应该是对故乡的陌生与疏离感,可从整体氛围来看显然又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的确是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梦不归。我渡过”就是证明。
“月是故乡明”本来是一种感性偏见,同样经不起理性判断,但“偏爱”同时又是人的内在真实情感。而且,情感是维系幸福指数的重要砝码,这也是人类生存意义的重要构成,尤其是就美的向度而言,这是无法被取代的,所以说,美有时是没道理可讲的。
我一直认为,人的各种愿望私欲理想等都不会泯灭,人的差别在于他们的倾斜度。倾斜度的调整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内在矛盾和心理冲突及其结果。如果普世性的推测,人无不追求幸福,走极端是绝望之后的无奈选择。绝处逢生,背水一战实际是怀有一丝希望,在古代兵法中并不鲜见。
当然,《月亮以北》如果经过理性深度过滤会更佳。如诗的尾节:“通过时”、“有一种感情,叫乡愁”句均属多余,可删除。
2、再看杨汝洪的《回乡》
本诗与《月亮以北》向度不同,是以“二十年”为界,将从前极力挣脱故乡与之后“回到故乡”,感受到“童年”像“枝丫上的鸟巢/盛满了整个故乡的孤独”,由此题旨显而易见,即揭示当今农村再次凋敝。
中国农村似乎有过田园牧歌,令官场的失意者不仅心向往之,而且诗意田园代代相传。再次凋敝。
请注意下面的比喻——“我像一棵半生半熟的庄稼”与“乡亲们却长成了荒地里的蒿草”——这是农民二十年前后的对照,也是中国农村的今昔之别,变化截然。从中显示出作者强烈的忧患感与时代的反思,这是其现实批判意义之所在。诗歌结尾“枝丫上的鸟巢/盛满了整个故乡的孤独”是当下农村农民工涌向城市,房舍空落,只有留守儿童或老人的真实写照;“没想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批判意识。
我“嚷着要让故乡拔出”的原因比较复杂,可以理解成为好男儿志在四方;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当时的农村状况本来就不尽如人意,因此农民不想再做庄家人。不过从比喻意义上来说,“庄家”想 “拔出”离开其所生存的土地,其中的悖谬性值得挖掘;“半生半熟的庄稼”也耐人寻味。但无论如何,抒情主人公主动地离开家乡、抛弃家园确是事实,当然不能将其理解为不热爱家乡,后面的情感也能够佐证,“寻找童年”即是人之常情。
这首诗歌更短而精,就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性的比喻,概括了中国农村几十年的变迁。与前面那首诗歌的浪漫思乡相比,这首诗歌更有现实批判意义,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
由此可见,这两首诗歌在70后笔下,虽然均有各自的可扩展空间,但无疑都是个性的表达,彼此的蕴含、意义及风格也明显不同。

                                       2014年9月23日02:30:10



附:“新作时评”(11):70后“乡情”二首征集评论

佳作文本:
      《月亮以北》与《回乡》

作者简介:
      一、《月亮以北》作者朵拉:本名程勤华,女,1974 年生于上海,诗作散见于《诗歌月刊》《中国诗歌在线》《青年作家》《中国诗歌》《诗选刊》等。
      二、《回乡》作者杨汝洪,男,汉族,1977 年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系贵州省开阳县作家协会理事,《贵州文学》网刊主编,作品散见《散文诗世界》、《当代教育》、《贵州日报》等。

朵拉诗观:
      感觉风声的诗句是一幅集合了抽象与浪漫的画卷,字里行间的那种对于情感的执着,总能自然自如的被表现,把读者带入到他那温情细腻的情感世界。

杨汝洪诗观:
      幸福,不是索取,是付出。坚定地拒绝浮华,生命之花朵就会艳丽多姿;安静地拥抱文学,灵魂之灯火就会通透明亮……

推荐理由:
      《月亮以北》与《回乡》均为70后新近的“乡情”书写,同龄人的诗、同一题旨向度,值得深入解读,亦可比照分析。

截稿日期:2014年8月15日。

——欢迎各位就《月亮以北》与《回乡》展开评论,尤其欢迎比较分析。应征文章请发至“诗歌评论”栏目,勿在此跟帖。


附:一、《月亮以北》

             朵拉

月亮以北,是我的故乡
我沉溺于这样的描述,月是故乡明
用夜色掩饰
一页纸里的遥望

我折叠的山是温柔的
折叠的水,是多情的
折叠的小桥是缠绵的
折叠的花草是美好的

沿着月亮以北的方向,月色
越来越浓
我的身体越来越重
风情带醉,随着月亮升起
或降落

梦不归。我渡过
那条月亮底下的桥,通过时
桥上的风声,桥下的水声
按着我心头最柔软的部分,我的眼睛
微微的湿润了
有一种感情,叫乡愁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论坛-原创诗歌,2014-5-10 12:52)
(网址:http://www.zgsglp.com/thread-269806-1-1.html


附:二、《回乡》

             杨汝洪

二十年前
我像一棵半生半熟的庄稼
嚷着要让故乡拔出

二十年后
回到故乡
乡亲们却长成了荒地里的蒿草

等我爬上村头的古树
寻找童年
没想到
枝丫上的鸟巢
盛满了整个故乡的孤独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论坛-流派群组›当代诗歌群组›,2014-6-21 09:01)
(网址:http://www.zgsglp.com/thread-284593-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7-24 11:55 | 只看该作者
支持张老师!可以写成比较文学(横向比较之一种,当代同类作品比较,非中西文化比较。哈),增加了评论难度,因此对评论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3:51 | 只看该作者
黄土层 发表于 2014-7-24 11:55
支持张老师!可以写成比较文学(横向比较之一种,当代同类作品比较,非中西文化比较。哈),增加了评论难度 ...

嗯,第11期想变化一些。下次可以考虑影响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7-27 07:23 | 只看该作者
月亮以北,很有诗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7-28 09:09 | 只看该作者
早读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7-28 22:42 | 只看该作者
黄土层 发表于 2014-7-24 11:55
支持张老师!可以写成比较文学(横向比较之一种,当代同类作品比较,非中西文化比较。哈),增加了评论难度 ...

    诗歌评论并不是遥不可及,关键是评论者是否了解作者诗作的时代背景和主观意识。诗歌具有写作的时间局限。现在有的诗歌评论流行曲解,臆造思维,甚至故弄玄虚。对于诗歌,作者本该从文学的角度,读者可从文学作品中吸取精神和文化养分,而评论者更应该是文学的传播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7-30 07:54 | 只看该作者
诗意的乡情!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7-30 19:48 | 只看该作者
沿着月亮以北的方向,月色
越来越浓
我的身体越来越重
风情带醉,随着月亮升起
或降落

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8-2 20: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月亮以北
月色渐黑
脚步越来越重
折叠的山水,小路
次第展开
小桥很小而且瘦
曾经的风声水声
酿出眼睛里的湿润
开在手心的花草
渐渐地沾满
故乡鱼塘的腥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8-5 19:4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可以点评,但需要作者亲自来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5 02:4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