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斯如:在一个极端的年代里唱尽了哀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4: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一个极端的年代里唱尽了哀歌
                                                      ----海子简论
  
  海子是新诗自诞生以来最“极端”的浪漫主义天才抒情诗人,其诗歌创作始于大学时期,但艺术创造力的集中爆发却是在大学毕业后至离世前的7年间。他凭着不可思议的直觉力和创造力,向艺术极限发起挑战,在十分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和论文,这些作品多数收入其身后经友人整理出版的诗集中,包括《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诗全编》、《海子的诗》等。海子对诗歌有着自己的独到理解,他说:“从荷尔德林我懂得,必须克服诗歌世纪病——对于表象和修辞的热爱”,“诗歌是一场烈火”,“是精神的安静而神秘的中心” ;他还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生前落寞,死后哀荣。和许多天才艺术家一样,海子生前的创作长期得不到世人的理解,特别是“第三代诗人”对海子的诗歌理想多有指责,认为在那样一个价值尺度十分衰败混乱的时段,写作抒情诗尤其是史诗无疑“犯了一个时代性的错误”。海子死后,他的诗歌作品却迅速在当代诗坛传播开来,其纯净的理想主义品质和返朴归真的歌唱方式受到极大推崇。海子的抒情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选编进中学语文教科书,北京大学等多个地方的人们每年3月都举办海子诗歌朗诵会。人们似乎感觉到,海子之后,诗歌写作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也就是说,海子抽空了90年代诗歌写作的存在根据,海子事件和海子诗歌将90年代诗歌写作甩入了一个价值空前焦虑的精神背景中。
  一些批评家指出,在某种程度上,海子诗歌是不可言说的。而在我看来,海子诗歌开创了一个有别于同一时期诗歌风尚的新传统,它既与“第三代诗”格格不入,又远远超越了一般学院派知识分子诗歌写作的“在世性”和现实负重感,海子属于一个从自己个人传统出发的诗人。他的诗歌自有一套充分完整自足的语言体系,只有深入其中我们才可以体察到词语的亲切和温暖。少年乡村生活经验和80年代浓烈文化气息中的精神漫游在海子诗歌中升华为对纯粹而灼烈的生命存在状态的向往,升华为通过个人心灵洗礼而建立终极价值目标的雄心。海子的诗歌意象与当下生活情景相去甚远,一个封闭的人、物、自然语象,构成了生命核心的图景。荷马、麦地、太阳、河流、村庄、少女、天堂等幻象,维持着天才的想象力。总之,海子生活在遥远的事物之中,他诗歌中的世界质朴、空旷、凄美、眩目,有如彗星闪逝,为一个在精神上日薄西山的时代抹上了一道浓重的光辉。
  在海子的全部诗歌作品中,史诗占有极重的分量。未完成的长诗《太阳•七部书》以诗剧形式创写史诗,体现了海子对“伟大的诗歌”的理解和追求。海子特别推崇西方史诗巨人,认为“在伟大的诗歌方面,只有但丁和歌德是成功的,还有莎士比亚。这就是作为当代中国诗歌目标的成功的伟大的诗歌”,因为“但丁将中世纪经院体系和民间信仰、传说和文献、祖国和个人的忧患以及新时代的曙光——将这些原始材料化为诗歌;歌德将个人自传类型上升到一种文明类型,与神话宏观背景的原始材料化为诗歌,都在于有一种伟大的创造性人格和伟大的一次性诗歌行动。” 海子视但丁、歌德、莎士比亚这样的主体史诗诗人为“王”,而把雪莱、拜伦、普希金、惠特曼等浪漫主义诗人称作“王子”,他“考虑真正的史诗”,力图在宏阔的视野中整体性地体现人类精神。为此,海子借鉴了西方史诗的结构经验,以太阳、盲诗人、祭司、豹子、马、鹰、石头、血等幻象为元素,为史诗创作而“自创”出一套神话象征体系。然而,正如骆一禾指出的那样,“百科全书型史诗形态”和海子“另一种诗歌理想——把完形的、格式塔式造型赋予潜在精神、深渊本能和内心分裂主题——形成了根本冲突”,“故而在悲剧和史诗间,海子以诗剧写史诗是他壮烈矛盾的必然产物” 。虽然海子本人相当看重史诗的写作,而《太阳•七部书》也耗尽了诗人的心血,遗憾的是,这部史诗并不是非常成功,它还只是一个“毛坯”,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汉语诗歌千百年来被误置的一个“史诗”梦想。
  相对说来,海子的抒情短诗更能代表诗人的成就和高度,是一种本真的纯粹的诗歌。其中,《亚洲铜》、《阿尔的太阳》、《单翅鸟》、《打钟》、《麦地》、《九月》、《歌或哭》、《在昌平的孤独》、《献诗》、《祖国(或以梦为马)》、《远方》、《黎明(之二)》、《四姐妹》、《黑夜的献诗》、《春天,十个海子》等都是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与诗人所推崇的荷尔德林的自由节奏颂歌体诗一样,海子的抒情短诗“有着无人企及的令人神往的光辉和美”。海子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文人趣味”,其歌唱不惟是浪漫主义的,也不惟是存在主义的。他认为一个“把宇宙当庙堂的诗人”“应该体会到河流是元素,像火一样,他在流逝,他有生死,有他的诞生和死亡”,应该“把宇宙当做一个神殿和一种秩序来爱” ,正因为如此,海子所歌唱的对象,河流、村庄、麦子、土地、风等,都作了诗歌中的主人,成为诗人洞见“宇宙秘密”和“人类秘密”的直接通道。他在《黑夜的献诗》里唱道: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内部上升
  
  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
  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
  留在地里的人,埋得很深
  
  草杈闪闪发亮,稻草堆在火上
  稻谷堆在黑暗的谷仓
  谷仓中太黑暗,太寂静,太丰收
  也太荒凉,我在丰收中看到了阎王的眼睛
  
  黑雨滴一样的鸟群
  从黄昏飞入黑夜
  黑夜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走在路上
  放声歌唱
  大风刮过山冈
  上面是无边的天空
  
  一个游走于天空和大地之间的歌者,沉浸在对丰收后空旷大地的悉心领受中。丰收就像“圣恩”,诗人蒙受着这“圣恩”,因此感到“安慰”。他已经与周围的一切融为了一体,默默地倾听,默默地与之对话。然而,由丰收后的“荒凉”而引发的生命的“荒凉感”才是致命的,“粮食”被取走了,大地变得空虚,人也顿觉无所依傍,所以诗人承受着一种撕裂的痛苦。天空和大地同时远“我”而去,“黑暗”亦即“死亡”从心里升起来。惟一可能弥合天地间、心物间分裂的就只有歌唱了。诗人不是神,只能作“天使”,正如荷尔德林所言,“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
  海子“走遍”了生他养他的乡土中国,他也把一个诗意的灵性的乡土中国奉还了回来,他奉献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些金子般的诗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4 16:4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