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读贵州70后诗人朱良德诗集《稻草哲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14 10: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非飞马 于 2014-8-14 10:25 编辑

以真的方式生存
——评朱良德诗集《稻草哲学》


        收到朱良德的诗集已经有半年了,半年来,我一直把它放于床头,利用睡觉前翻看几页。就这样断断续续,总算读完了。
        对于朱良德的诗歌,十年前就零星地看过一些。那时,我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怀揣梦想,在一个乡村小学任教。那时候,手边无可读的书籍,幸好有《梵净山周末》,让我没有与外界完全封闭。上面,常常会见到朱良德的诗歌。记得一次,《梵净山周末》还以“黔东文学之星”用一个整版刊发了他的诗作。只是时间久远了,加之那时刚刚接触文学,仅限于语文老师课堂上零星地教授那点中规中距的审美意趣,不能够领略朱良德诗歌的内蕴。现在好了,朱良德将十年的心血汇集成册,以《稻草哲学》冠名,给我们呈现出了乡村生活的真实图景。
       稻草哲学,是一个朴素却寓意深远的书名,充分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视角和诗学理想。稻谷,是乡村朴素的植物,是我们赖以活命的粮食。稻草,从这个角度上看,是承载了诗人感恩之情的物象。朱良德是不是要以这个书名告诉我们,他的这部诗集是植根于大地而成长起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精神粮食?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他所书写的不是凌空蹈虚的精神幻像,而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生活图景?
        走进《稻草哲学》,扑面而来的是乡村的生活、乡村的风景,迎面相逢的是乡村的姑娘,还有我们朴素的父老乡亲。因此,读这些诗歌,我们不会感到陌生。沿着朱良德的诗行,我们就置身于乡村的深处,回归到最原始、最质朴、最纯粹的乡村生活中。你会看到暮年的母亲守在井旁的情景,你会看到“母亲伸直腰杆/前桶碎了星/后桶碎了月”,你会体味到母亲美好的期许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将母亲倒如水缸里的水当着是比金银还珍贵的憧憬,“倒进去金/倒进去银/溢出的是希望”(《母亲已是暮年》)。你会看到朴素的乡村酒店,看到一群“来不及除去身上的泥,双手便去举着海碗”喝酒的父老乡亲,感受到“这些站着喝酒的人/一生最简洁的心事/逃不出最简单的一只碗/偶尔听见酒的一次咳嗽/便惭愧地转过身去/呛出泪来”(《乡村酒店》)。你会看到美丽的村姑,她们从大山深处走出,在你眼前“脱掉外衣,穿着花褂/转动羞怯的身影/柔发似水,双眼如星”(《村姑》)。总之,乡村的生活尽在眼前。
       从诗集可以看出,朱良德仿佛一个摄影家,他用分行文字组成一组组镜头,为你展现一幅幅美好的乡村图景。在这些图景中,诗人或者置身事外,处于旁观者的角色;或者置身其中,对这些图景进行人为的设计和布置,在展示乡村图景时,也顺便展示出自己的内心。通过这些图景,我们不仅可以体验乡村生活,欣赏乡村风物,还可以窥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诗人的一颗跳动的诗心,这颗心,既有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感恩,又充满着对乡村文明的忧虑与质疑;既有着对乡村亲人的感怀,又充满着对乡村生活和乡村文明的反思。
        春天,我决定到一块撂荒的土地里去
        一块撂荒的土地
        像祖先遗失的一面镜子
        被荒草淹没
        镜框早已锈坏
        镜面已破碎不堪
        再也照不见蓝天和白云
        它能照见的是疯长的荒草
        荆棘和乱石
        眼前的这些裂痕
        错综复杂
        水在低洼处集聚
        一个水坑里的积水
        像祖先的一滴眼泪
        春天,一个人面对
        祖先用过的一面镜子哭了

这首题为《撂荒的土地》的诗歌让我久久沉思。虽然,这情景对于农村长大的我来说,并不陌生。或许,就是因为它不陌生,当它进入诗人的诗作中时,我才会这么惊诧。平日里,我们司空见惯的一块撂荒的土地,透过诗人的笔,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张衰败的乡村的镜子。这面镜子,映照出乡村文明的没落,乡村之美的暗淡,乡村图景的破碎,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见诗人的良知与责任。一个好的诗人,就是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新的东西,提取出让人反思或者给人启迪的“物质”。很显然,朱良德是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和提取不平凡的“物质”的人。在他诗集中为数不多的几首写城市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比如这首《人民广场》:
        经过人民广场时,我必须停下来
        在一棵被伐倒的树旁停下来
        面对一棵被伐倒的树
        我急于说出口的话被卡住了
        广场中央的一棵树被伐倒了
        就像一个人,还没有走完自己的一生
        就停了下来

        经过人民广场时,我必须停下来
        公交车、出租车、小轿车、垃圾车
        摩托车、自行车、手推车
        以及板车和行人都必须停下来
        犹如街道两旁的树,必须为在建的广场让路
        犹如一棵被伐倒的树,必须为人民
        让出宽阔的广场

        我以为,这是我在《稻草哲学》中看到的最好的一首诗歌。或者说,是我最喜欢的那种类型的诗歌。诗人以朴素却别开生面的视角,描绘了一棵为广场而献身的树。在诗人的眼中,既有对树的悲悯(“就像一个人,还没有走完自己的一生/就停了下来”),又有对树的颂扬(“一棵被伐倒的树,必须为人民/让出宽阔的广场”);在诗人笔下,这棵树是一个无辜者,它有生长的理由,它被伐倒,是因为要“为在建的广场让路”,为现代文明让路。但这个无辜者,诗人是充满同情和崇敬的,因为这棵树,是“为人民让出宽阔的广场”。然而,我们仔细再读,会发现,诗人要表达的远不止这些,他要让自己和广场上的所有行人、车辆停下来,与其说是为广场所象征的城市生活的休闲之所停下来,不如说是为这棵伐倒的树以及它所代表的乡村文明停下来,是缅怀,是哀思,是悲悯,也是忏悔。总之,要停下来,认真想想当下的生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朱良德的诗歌,已经不是那种就事论事,以物观物的浅层次表达,诗人笔下的乡村以及城市生活,是经过艺术化、哲思化了的生活。尽管他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小小的片段,但是,这个小小的片段,却值得我们深思。如果硬要说朱良德的诗歌具有什么艺术特色或者审美内涵的话,我想,他诗集中的这首名为《蘑菇》的诗歌是最好的解释:
        长长的日子腐朽
        蘑菇延伸着整个生命
        没有根的纠缠
        没有叶的装饰

        蘑菇
        独立成伞
        以真的方式生存
        且鲜,且美

        读过朱良德的诗作,我们还需要奢求什么呢?既然,它们是“以真的方式生存/且鲜,且美”。


朱良德,侗族,1971年5月出生,贵州石阡人。1993年开始发表作品,曾搁笔7年,2006年开始接触网络并恢复写作,作品散见于《诗刊》《诗歌月刊》《敦煌诗刊》《中国作家》《岁月》《散文诗》《燕赵诗刊》等刊,入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年诗歌》《黔东作家诗歌选》《闪烁的星群》《五月的祈祷》《国之殇——5、12汶川大地震诗抄》等选本和文集。著有诗集《稻草哲学》、自印诗集《他人城市》。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8-16 21:03 | 只看该作者
转发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8-16 18:43 | 只看该作者
芝麻有幸坐沙发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6 13:4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