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流派网新帖荐读
#流派网诗歌#
月光倾城
冯金斌
月光倾城,清丽的词已醉倒了,
今生的思念惊颤涟漪,
花叶的风情就被水影掬出,
纵然补给湖亭,或月满西楼。
怎解旧时的遗梦?被尘烟
碾疼内心的物华:一次次空吟,
误了一点残酒背后的暗香,
也成了难圆华堂的轻愁和清瘦。
月光洇透人生
历经悲欢后,更适合抒怀或感慨。
而怀里的月光,就越来越浓,
浓成露水,洇湿酒香般的野史。
宣纸上的远山,淡定心中的秋夜。
拈花与把盏,一样临风惊扰
弹曲:满是曼妙的梦呓和那鼾声。
当月光满地,直到把古风撑破,
直到云水苍茫,直到春梦婀娜,
就把一阕词交给侍宴,掩映心语。
直到摔杯,忽略月光的柔软,
疏离这时的虚无,微疼的是夜梦,
渐渐感知着自己的伤痛和沉疴。
深处的月华,掩映涟漪上的夜色,
窃窃私语,月光洇透村庄的心事。
流年般的记忆,终将影子飘荡,
直到那些悲喜把瘦弱的一生咏叹。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7&fromuid=53871
#流派网诗歌#
行走北疆(外一首)
刘琼
来此不必独享夕阳之美
遍地宝石大把尘土可以随意支配
山丘后面永远隐着炊烟
一棵树除了行走就是行走
如果你寂寞我便是一粒有思想的沙子
如果你需要我便蒙上你的眼
如果你想听歌
我的歌声已丢在了风里一半歌词
在我涉水的时候
留在前世……
如果草木已深秋
芦花在远方白了头
那么不知不觉我们就挥霍了千年的时光
当我再次写到暮色
当我再次写到暮色写到下班途中
和途中一路的流水
那一牙冷月就沉缓下来
我看到路边有半截植入土中的采油树
在报废多年之后
已被计划复开
而此刻
它像一座墓碑
这让我想起我那完全植入土中的父亲
及他在十年前就停止的血液
会不会在一口焕发生机的采油树体内
汩汩——,流淌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3&fromuid=53871
#流派网诗歌#
雾霾(外一首)
辛树江
把炊烟视为一种厚重礼物
馈赠给我浓浓的乡愁
真不愿意看到,雾霾窃取了这份美好感受
用一种肮脏的语言,迷乱一方天地
我不敢呼吸,又不能不呼吸
呼吸是我的绝对权利
小河呜咽
一定是遇到什么伤心的事情
为什么你会在秋风中呜咽
难道是因为匆匆流过的岁月
还是带走易逝的青春
也许因为爱情,错过牵手的机遇
还是要相信爱,自古就有的真爱真情
也许因为你的家园有了污染和肮脏
玷污了你一世的清白
请不要哭泣,不要悲伤
总有一天,会让你流出欢笑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9&fromuid=53871
#流派网诗歌#
鼻(外二首)
嘶沙
一生坚持留下漏洞
留下这两个优美的漏洞
一孔呼吸自己
另一孔呼吸
日益走远的爱和痛
眼
轻轻地
拨开这些眼睫的栅栏
或可一一看见:
钻石、水晶以及忽闪初恋的精灵
可是斜睨扬尘的别离
多么冒失
一颗豆大的泪,不偏不倚
砸中了正在冒头的相思
耳
最近的已渐渐嵌入尘埃之下的虚静
最远的正在轮回里默数着新生
一无所事的耳朵
揪住一把风声
安然清洗
并再次打开了纤细的
倾听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9&fromuid=53871
#流派网诗歌#
十月,草色的血
戴永成
1划出历史的伤口,在一滴草色的血里奔腾。
一种血性的、野性的、草性的与土性的悲壮,
叫草色的血。
一根根草根酣睡的时候,梦在哭泣,心在流血,家在流浪,国在危机。
在五月的身体里,西方开始打雷,两个大胡子的宣言,一部经典的咆哮声,深入中国的骨髓,染红草根的头颅。
草色的血,不再弯腰、低头、彷徨。
七月的韶山,生出一片朝霞,一种光芒叫醒草色的血。
那些来自草根的血,那些前仆后继的血,飘舞成一条红飘带,震颤世界与灵魂。
2草色的血,中国血液、骨头与灵魂的色彩。
江山如血。命运如血。
那些草色的血,形成草的大军,草的战场,草的星火,草的燎原。
那些草,桀骜着自己的思想。那些草,坚定着自己的信仰。那些草,流淌着自己的鲜血。那些草,壮烈着自己的生命。
那些草,如滚滚向东流的黄河水,跟着太阳走。
那些草,在雪山草地上行走,在井冈山峰上站立,在万里长城上守护,在南征北战中奔跑,在横渡长江中冲锋,在天安门广场威武。
十月,草色的血,倾听一个湘音伟人宣告之声,沿着一条路与一个方向,浩浩荡荡出发。
3那些草色的血,被太阳灼烧过,被月光冷静过,被野火焚烧过,被风雨吹枯过。
剖开草色的胸膛,满腹装着饥饿、贫穷、寒冷,但那颗草色的心,依然信仰阳光、种子与土地,草色的血坚信:麦子会有的,温暖会有的,梦会发芽的。
那些草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那些草知道国与家谁重谁轻,那些草珍惜铁锤与镰刀敲打与收割的历史,那些草铭记着:根是草的魂,草是国的魂。
草根被拔出来,手里还攥着江山的泥土。
那些草的名字很平淡,也很土。芨芨草、狗尾巴草、碱蓬草、萱草、蒲公英……
那些草是谁?
是你?是我?是他?是她?那些草是半坡的后裔,是中国梦图腾的一个民族。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fromuid=53871
#流派网诗歌#
◎农民工(外一首)
郑智得
农民工,疯长的狗尾草,无法阻挡
霹雳惊雷,山洪风暴
农民工,大地的蝼蚁,陈列归队
掀动城市的浪潮
农民工,进城,还乡
时光的转盘,偏左,还是偏右
被锁定的镜头
抖落纸上逼仄的现实
农民工,深陷泥潭的被剥削者
有人扛起起义的大旗
冰冷的夜,被烙刻下的伤痕
在长夜里隐隐作痛
农民工,庞大的公分母
用身躯、血汗铸造祖国的大厦
分子很小,民工无利可图
◎纸上的梦想
轻描淡写,最惊诧的只有一撇
而另外的一捺,在时光深处
是纵横驰聘的蹄音
如此,便练就了大写的“人”
在纸上舞蹈,练习发声
没有翅膀,也可以自由飞翔
一张纸,容得下巨大的空白
更远处的灯火,是虚设的悬念
折叠的纸船,荡起青春的涟漪
葱郁的日子,流水富有韵律
更多的真实流溢纸上
书里书外,都是最初的色彩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3&fromuid=53871
#流派评论#
真实的存在之痛与虚幻的超越之象
——读微紫的《金色池塘》
刘斌
经过对微紫诗文的较为集中的阅读,我私下里觉得,她大约可以算得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诗人。这无论是从她的女性诗写总集——“女性书56首”,还是从她的被广泛称誉的自然诗写来看,都给人留下了极为强烈的对体会存在确证存在的痴迷与执着的印象。那些以文字一次次灼热而贪婪地浸入女性的每一寸肌肤、每一次喘息、每一个欲念甚至是每一刻的意识之流与感觉之波,实际上正是对本真的女性诗意地命名,是女性存在的深层次唤醒与生存之魅的惊鸿一瞥,是决绝的作证,是虔诚的服膺与皈依,是对女性一己的亦美亦痛的纠缠与解脱,又爱又怨的憧憬与绝望,神圣与世俗的拥抱与超越……。而那些自然诗写,则是从一个更广大的视域对存在的考察,是将一己的生命融入万物之中,以求得此在孤独与寂寞、烦与操劳的消解,并在这消解中获得对存在的富有诗意的观赏,以拒绝太多的虚无与绝望。所以,评论家冯楚说:“微紫对个体命运的独特发现与诗意承担,显示了中华女子真实的对于现代生命的理解与思考,同时,更多的是寄发了她对本身的那种骨子里的存在,是属于大地和河流的,是投诚于故乡与泥土的一种自然粒子。”(冯楚《微紫的旷野与花园》)而照微紫自己的话说,则是“当‘我’不在,诗歌便也不在。在只有压力与影子的世物之中,是‘我’的俯身赋予它们脉动与呼吸。”是的,微紫的诗歌一定是有“我”在的,对于这个“我”视而不见,我们是多么地辜负燃烧着的诗人和她那些“俯身赋予它们脉动与呼吸”的诗篇。女性诗写是如此,自然诗写是如此,《金色池塘》也是如此。
诗的第一、二节分别呈现两种意象。“这棵树,最顶端上的白色花苞在眺望什么/它看到了下一个季节?”最顶端的白色花苞,“最顶端”既是白色花苞的所处位置,也暗喻一种身在最高层的生存状态。相形之下,第二节的“草地的落叶”“草丛中万千的微虫”则是一种最底层的生存状态。而“我”就在这两种状态之间。仰望“白色花苞”(是的,“我”是在仰望着的)对那种最高处的含苞待放,“我”至少是好奇的,或许还有一种仰慕,当然,更为公开和明确的是猜测与问询:“它看到了下一个季节?”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第二段的诗句“如果我也能接受”看,显然,这里的潜意识是“白色花苞”这样的生存状态,“我”也是曾考虑是否接受的。但是,“我”对“最顶端”的生活意义不免还是有些茫然与隐忧——“它看到了下一个季节?”这样的追问是有深度的,它体现了一种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而对于第二种生存状态,正如我们看到的,诗人采用的是一种虚拟的写法:“如果”。“如果”是什么呢?如果是一种思索,是一种追问,对于“自在,盲目,无觉”,“我”向“我”自己发问,你能接受吗?“你将不再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为什么这里有个人称的变化?这个人称的变化恰恰构成了“我”与“我”自己的对话与诘问——“我”问自己:不再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你”能做到吗?诗中的“我”就处在这两种生存状态之间,“我”的生存状态也就显明了——这里哪有什么透彻之美澄明之境呢?这分明是一种纠结的生存之痛。此时的“我”处于一种生存的两难抉择之中,存在是什么?存在就是“选择”。这让我们想到弗罗斯特的《一条未选择的路》,生存的抉择就是这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令人左右为难,无法决断。还记得,诗人微紫在2011年12月2日博客里写道:“这一定是个艰难的时刻/世界已经存在很久很久了,而一切在我眼前尚不分明……”,而《金色池塘》则写于2011年7月27日(博客表明的发表时间)。显然,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时刻”,因为,一切都还“尚不分明”。生存的选择依然对“我”形成挑战与追问。这正是真实的存在之痛的真实的写照。
相之于微紫的那些女性书写,这里的存在之痛,相对来说,藏得很深,表达得貌似淡定与漠然。而这样就为第三节的理解增加了难度。需要提醒的是,第三节没有人称,是全景或者说是远景似的展现,视角显然是“他者”的视角,是旁观的,欣赏的,是并未介入的。因此,并没有上述两节的现场感与真实感。这就给人一种“我”面对两种生存状态,从思考与纠结中脱身而出,转眼面对第三种生存状态的感觉。第三种生存状态既不是“白色花苞”的,也不是“落叶”与“微虫”的,而是“草地上的草叶”的。“每个季节,草地上都安详,寂静”,诗人写的那么绝对,又那么天真。“阳光把草叶的绿汁映亮/而在冬天,它变成了一个金色池塘。”这像是童话,又好似一个美好的梦境。与“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的生存状态相比,这是一种欣羡,是一种遐思,是一种生之操劳间隙的喘息,是暂时忘我的一种迷思与想象……而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一切存在物的存在意义都必须从人的时间性的此在来领悟。所以,我以为这第三节如果是“我”对真实的存在之痛的超越,也只是一种虚幻,那一种憧憬,得到的也就只是一种幻象,正如诗人自己写道的:“这透彻之美,仿佛归宿。”仿佛是什么意思?不正是一种虚拟之象吗?
其实,如果我们耐心一点的话,就可以发现,《金色池塘》是作者收进组诗《一切永在》里贴出来的。查一下,我们知道,这一组诗并不是一时之作,其间可能相隔一到两年(据我所知,至少是相隔有一年)诗人这样的处理应该是有着自觉的艺术考量与诉求的。组诗用来命名的那首诗题目就叫《一切永在这里》。
银杏树金色的身体
伸到十米以上的碧叶与深紫花
十二月正午,阳光呈现
天空蓝到耀白
一切永在这里
倾听寂静中的喧哗
这就与诗人惯常的自然诗写吻合了。自然不是诗人逃避现实的归隐之所,也不是生存意志消解的“透彻之地”。实际上,那种“短瞬间,自在,盲目,无觉”的状态有什么可憧憬的呢?那种“不再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又有哪个真正的诗人所愿为所能为所甘为?不!正像《一切永在这里》所写的,也正像诗人的女性书所写的,生存之痛正是真正的诗人高贵之所在,那些自然之物也好,那些存在于诗歌中的女性的歌哭也好,甚至,那些诗人唤醒的最隐秘最深沉的欲望与感受也好,都是人之为人的生存意志的证明,是活着的证明,是存在的证明。当然,幻象也是存在着的,是为我们的存在所必须的。因为,幻象并不就是无意义的虚无,恰恰相反,幻象所映照着的,正是此在的痛苦与幸福、真实与永恒。
附:
金色池塘
微紫
这棵树,最顶端上的白色花苞在眺望什么
它看到了下一个季节?
如果我也能接受,像草地上的落叶这样
像草丛间万千的微虫这样
短瞬间,自在,盲目,无觉……
会有一天
你将不再为人世的苦痛而哭泣
每个季节,草地上都安详,寂静
阳光把草叶的绿汁映亮
而在冬天,它变成了一个金色池塘
这透彻之美,仿佛归宿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7&fromuid=538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