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山城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 [1-10首页/11-20第2页/21-40第3页]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21:54 | 只看该作者
萍踪 发表于 2012-6-21 18:12
这个需要备下慢度细攻,问候您!欣赏您的功力!

谢谢萍踪!!——还有许多,没来得及续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2-6-21 23:52 | 只看该作者
将宏观囊括,学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6-22 09:43 | 只看该作者
阿桂 发表于 2012-6-21 23:52
将宏观囊括,学习学习——

互相探讨!。——端午节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6-23 10:39 | 只看该作者
目录:
21、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1]…………《非常性感的颂歌》
22、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2]…………《艾青的诗艺》
23、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3]…………《流口水!流口水?》
24、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4]…………《诗流与诗源》
25、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5]…………《发展的途径》
26、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6]…………《肖今的创新》
27、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7]…………《西原诗图腾》
28、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8]…………《周承强的创新》
29、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9]…………《临荷听雨的创新》
30、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0]…………《让人下泪的诗》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1] 《非常性感的颂歌》
文/ 山城子

这篇文应当有个副题。有个副题就叫——“爱看和平岛先生的《五月,麦花》”。
《五月,麦花》双语刊登在诗刊《北美枫》2006年第2期18页上。今夜黔中下着阵雨,这样的晚上,读诗比看电视要有情调。如果能读出点儿又喜又伤的情感来,就更好,会觉得这个夜晚没有白白地流淌过去。

《五月,麦花》这首诗,记不得这是第几次读了。每次读后都想记下点什么,仿佛又没想太清楚,没太清楚应当用什么词语表达我的喜欢?今夜读后立刻就有了,原因是昨天发现用于读诗心情的一个新词,叫“性感”,而且在它的前面还可以加上程度副词“非常”。于是我直接上了笔记本。

还是先把这首非常性感的颂歌原文录下来吧:

《五月,麦花》
和平岛[加拿大卑斯省]

是美丽新嫁娘的眉睫
把眉心的那点金子陪嫁给你
把骨髓抽出来
把小手腕脱下
全部陪嫁给你

五月,现在我是你的麦花
柔软的真身

风轻轻摇晃着光
一节节开花
你能听到小手腕脱落的声音那么清脆
你能听到骨髓抽芽的声音那么甜蜜

你能看到我腹下的那颗小红胎痣
一点点滚圆的露水
一粒粒暴涨的金子

摘给你,五月,小蜜蜂一样飞起来的
麦花,我是你美丽的新嫁娘

不必说,五月是中国中原大地麦子扬花的季节。那一片又一片,一浪又一浪的麦花向世人表明什么呢?表明汗水,表明劳作,表明奉献。无论如何,诗意的指向也是对一代又一代农民的歌颂。所以我说这是颂歌。

歌颂劳动人民的新诗,老一代诗人那里不少见,但都是传统手法写出来的,给人的感觉粗糙而直白,几近口号,缺乏美感。和平岛先生的这一首却别取蹊径,意象新颖而美丽,语言细腻而真切,韵味深情而飘逸。或者应当说开了现代新颂歌的先河。

我这里说的颂歌,非比传统意义上的颂歌。就是说,颂当颂者的诗歌,才是真正的颂歌;颂错了指向的诗歌,是伪劣假冒诗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因此,我们要歌颂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颂歌而这样美,以致我要用“非常性感”来描摹我阅读的喜悦心情,这是因为诗人将他对劳动人民深挚的爱与同情,诗化为新颖而美丽的意象来说话,让象征劳动人民的奉献精神的麦花“我”来说话,并拟为“新嫁娘”这样的一相情愿的身份对五月说话。“五月”被拟为第二人称“你”,越发显得劳动人民对社会对历史对他人的真挚博大情怀。

想一想,“麦花” 的“小手腕脱落的声音” 和“骨髓抽芽的声音”以及它的“真身”,它的“腹下的那颗小红胎痣”、“一粒粒暴涨的金子”,全都奉献出来了。可是它自己呢?究竟从五月那里得到了什么?当下是有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了,但千分之一顶天了。更多的农民呢?而上溯到他们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呢?美丽之后是悠长的历史伤感呀!而伤感之后你、我、他、大家会想到什么呢?

读吧!再读读,阅读越觉得诗歌艺术是《蒙娜丽莎》与《维纳斯》的高品格艺术也赶不上的呀!用个“非常性感”,事实上是语言不够用,暂时代之罢了。

2007-3-17夜于文化村小区家里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2]《艾青的诗艺》
文/ 山城子

觉得眼睛突然润润的热
鼻头有被什么触动的酸
大堰河的乳汁
哗哗流出田垅一样的诗行
诗人泣血的长吟

——摘自山城子《诗的日记》2007-3-19

艾青无疑是中国现代诗史中令人瞩目的大诗人。尽管当下有些诗家的眼中没给老一代诗人留位置,但老诗人诗艺的光芒是时间无法淹没的。

《大堰河——我的褓姆》是艾青重要的代表作品,写于1933年1月14日。初读时我还年轻,几十年前的事了,记忆里只留下一个淡淡的轮廓。今天得闲重读,印象重被刷新,且被诗人饱蘸情感的笔触给感染了,以至鼻头发酸,眼睛发热,有泪欲下了。

有人说读诗是不会掉眼泪的。这可能与当下的“冷”风格有关,而先前的如《大堰河——我的褓姆》的热抒情就不一样了,除非你是个铁石心肠,否则怎么可能呢?不落泪?反正我是落了。

何以读下泪来?得找找原因。找到原因,泪才没有白流嘛。

我想关键在于诗人表达的感情太浓烈了。真正的“诗言志”、“诗言情”,以情透志呀!但那情,是如何浓烈起来的呢?当然得凭借诗艺,亦即写诗的技艺和技巧。如果说诗的情,是诗的生命,那么诗的艺,就是诗的形体。生命是无法脱离形体而存在的。同样,情感也是无法脱离一定的艺术表达形态而游离的。

从技艺上说,“大堰河”的象征意义,是本诗的隐匿手法。从行文中看,如真实的纪录,主人公的名字就叫大堰河。她是诗中“我”的乳母。她劳作的苦难的琐碎的一生,还没看到梦想(尽管那梦想是一种人性之爱的延长)的出现,就提前走了。做为旧中国的劳苦大众的一个具体形象,她具有典型性。因而,她的名字“大堰河”,就有了象征中国劳动人民的象征意义。我想,诗人艾青正是通过这样的象征,来表达他对中国劳动人民深挚的热爱之情的。特别要指出的是,文本中的“我”是“地主的儿子”,但他却懂得了劳动人民才是养育了所有剥削阶级的“母亲”,因此叛逆本阶级,站到劳动人民一边来改造社会,在黑暗的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青年,有着特别的意义。

诗人要用诗的形式,传达他的情感,和情感背后的某种人文意向,就必须让自己的作品感动人。可以叫作“动之以情”,以达其“晓之以理”的社会功能。
用作品感动人,就得创造一种感动人的氛围、气势和韵味。具体说这首诗就必须创造出催人泪下的氛围、气势和韵味。这就要有技巧了。

艾青的技巧在于语言修辞学知识的娴熟运用。其中最突出的两项运用就是大量的长排比和多反复。全诗108行,分为12节。其中用了9次排比,有句子排比,也有复杂成分的排比。例如第4节的“在……之后” 状语成分排比竟长列为8行。正是这些长排比的恰当使用,使诗的气势沉实而起,持续扩张,以至于给读者造成了一种长歌当哭的感觉。反复修辞格的运用则有11次。其中的10次是整句的反复。例如“大堰河,是我的褓姆”、“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而贯穿全诗的主体词语意象“大堰河”的单词反复高达25次。于是,长歌当哭的感觉便在这种往复咏叹的氛围中,催人泪下了。

诗人还在需要的位置上,还适当运用了复沓、回环、移彩、扩配的修辞格。请看:“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这里前句是“养育”的复沓,后句则是承前的复沓而回环。
“紫色的灵魂”——是移彩,就是给抽象的意识现象描摹颜色的修辞方法;
“生活的凌辱”——是扩配,属于异配的一种。就是为显张力,将个别的限制词语换作具有覆盖性的限制词语的修辞方法。

想一想,艾青如没有这样厚实的诗艺功底和功力,如何能创作出这样精美的作品来呢?

2007-3-19夜于毛栗坡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3] 《流口水!流口水?》
文/ 山城子

文学题材是没有禁区的,凡社会生活都可反映。诗是文学样式,题材自然也一样没什么羁绊。

诚然,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由于口味不同,喜欢不喜欢的题材就不同。但有一点应当提个醒儿,就是对你不喜欢的题材不读也罢,桌面上的菜很多,挑你喜欢的下箸嘛!别动辄就说人家“流口水”云云。

比如说家庭生活的题材,所用素材大多是琐碎的、片断的、平庸的,因此有人不喜欢。但不等于人人都不喜欢。我就很喜欢,不仅喜欢读,还喜欢试笔。最近我实验的《诗的日记》中,就占了很大比例。有朋友看了就复制出一篇来回复,批评我“流口水”。我致了谢说“让我反省一下吧”。

我在网上时间太窘迫,于是回到家就打开笔记本看,就是这一篇,复制如下:

元宵节//

外面鞭炮
复制初一的境况氛围响动
我在餐厅通电笔记本
撰写感觉
中午老伴煎鱼蒸肉不吃元宵
女儿赶来
自行车70分钟
一块块菜花田飘浮穿越
快乐的描述
还有低矮的大片桃花林
霞落山谷
彩锦铺地
饱了眼福耳福晴明春光
元宵节美度

反思一下,觉得作为诗作来看,直白不够含蓄,意境表面化。批评“流口水”,也不过分。但作为日记来看,该篇还是我愿意保留的。因为那天元宵节,实在快乐。老伴弄了几个菜,我们俩口加上在我家读书的外孙子,正要就餐,大女儿翩然而致,兴高采烈的。一进门就说今天真爽——骑自行车来的。正值天暖油菜花提前开放,一路满坡满坝,大片大片金黄之中,突然落霞般地出现了一块桃花林,惹眼的美。女儿兴奋地说一路的感观,很引起我的共鸣。因为往年花开时节我也曾骑车去过女儿家,路上心情同游览风景区无异的。有了这样的感触,就想记录下来。大约四点过,女儿骑车走了,我打开电脑,就以诗的格式记下这篇日记。贴出来,至少有能引起别人也回想起元宵节那天自己及自家的情状的效果。我想,互动于家庭生活的比照,也是一种诗歌的互动。如是这样,口水还是没有白流的。
写这篇的意思是,对初学者尽可能一分为二。特别是年轻人,兜头一棒,我们诗的队伍如何扩大?幸而我是个老初学者,能够正确对待,一分为二地反省。诚然,提出批评的朋友很直爽,我是喜欢直爽的人的,但也同时喜欢婉约的修养。流不流口水比喻倒是很形象,但批评的目的是想让人家接受,而委婉些的言辞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虽然,良药苦口利于病,但为什么要加上糖衣呢?
2007-3-21夜于毛栗坡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4] 《诗流与诗源》
文/ 山城子

中国现代诗,担负着中国诗流的新汛期,这应当是毫无疑问的。
中国诗,可谓是“流长源广”。

说流长,则起自远古歌谣,汇成现实主义的诗经,继而流成浪漫主义的楚辞、叙事的汉乐府、五言为主的古诗十九首、三曹等的魏晋风骨、陶令的田园,接下来汹涌澎湃出唐诗、宋词、元曲,清的诗、词、曲的多元发展,直抵白话诗的兴起。
浩浩荡荡,洋洋大观。

中国现代诗(或称新诗、今诗),则起于白话。先后经历了欧化性的白话起步,大众化的书面语革命实践,文革前十七年的赞歌,文革中的天安门诗歌现象,新时期朦胧诗的兴起,继而中间代诗群的开拓创新,直至70后、80后们的先锋、前卫、实验、后现代,流派纷呈。可谓发展势头正好。

远脉沉实厚重,近脉流光溢彩。因此不必担心断流。那是不可能的。单是诗人数量的激增,作品的激增,就不可遏制。尽管泥沙俱下,泡沫漩涡,但也不乏清流扬波,碧水涟漪。又有大量民刊的涌现,诗歌网站论坛的层出不穷。这一切,哪里有断流的一点迹象呢?我看当下的诗走向,美丽的桃花汛已经瞩目可待。因此,悲观的论点,绝望的情绪,尽可一扫而空;作危言耸听的宣判,或莫名其妙的诅咒,也无济于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没人阻得了事物内在的规律性。

说源广,源在生活,广泛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毕竟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多元、多层次、多领域、多文化背景的社会生活,已经空前地丰富多彩、交织缠绕、纵横碰撞起来。社会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峙,从来没有这般地强烈、严峻和震撼。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文学体裁和语言艺术,诗歌是空前的肥沃了土壤,空前地延展了水源,空前地风调雨顺起来,只待诗人们的执着、痴迷、精心、创新了。

流正长,源正广。诗人用武之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迅捷便当,几乎可以达到边创作边发表的理想境地了。我说的是在网上发表。比如临屏诗赛,比如直接在发表框上敲打汉字和写博客。这岂是屈子、陶令、太白、工部、乐天们可比?

2007-3-22夜于毛栗坡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5] 《发展的途径》
文/ 山城子

发展的含义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其途径就只能是创新。这是世上万事万物发展的通理,一切概莫能外。诗如何不是呢?中国现代诗(新诗、今诗)如何不是呢?

既然已经有了中国现代诗、新诗、今诗的名分,事实上就已经经过了创新。问题是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中国新诗既然已经走过了80余年的历程,应当说在中国诗坛已经成为了主流,取得了统治的地位,这是应当肯定下来的。有些年轻人口出狂言,说中国没有文学,没有诗,不过是囿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的虚无主义梦呓罢了。如果说尽管如此,我们还不满意、不满足目前这个状况,那应当是共识。所以我们渴望新诗的发展。这如同共和国的诞生代替了旧中国,改革开放代替了文革和前17年一样,我们依然不满意、不满足,所以要继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我很赞成这句话。

既然发展是硬道理,那么创新也是硬道理。当然也有人说创新是灵魂。都一个意思,什么事不创新就没有理想的未来。中国新诗不创新,就不可能发展,不发展就等于没有未来。

如何创新呢?这只能靠诗人和诗爱者的创作实践了。在实践中怎样突破呢?这不仅要突破自己的先前,更要突破现存的各类新诗。自然说起来不费劲,做起来的确实难。我就先挑不费劲的说说。当然不外乎语言创新、意境创新、手法创新、风格创新、排列创新。因此在灵感来时,你尽可以恣意泼洒语言和情感,但激情过后,还是要冷静地回头看看,语言新不新?是自己仅有而他人皆无的吗?意境新不新?是否相似于曾所见?手法新不新?新酒还是新瓶来装才有卖点呀!风格新不新?有无属于自己的个性?排列可有适合于诗意的新鲜排列吗?

诗到境界也如梦。昨夜笔者梦见流星雨,我奇怪梦为什么会那样创新呢?记忆里是和一位同事在野外,忽然爆发了满天的流星雨。像无数银色烟花般散落下来,
目不暇接,竟又像许多旋转的亮晶晶的逗号闪呀闪呀,后续又间插如鱼丁群箭游般明灭。好美好美呀!

我相信人的脑子里潜藏着无数的大量的创新细胞,只是我们往往被现实的积习给禁锢了,封闭了,淹没了。还是让我们的头脑混沌一下吧,也许有利于解放那些本应该主宰我们创作的灵魂。
2007-3-24夜于文化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6-23 10:40 | 只看该作者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6]《肖今的创新》
文/ 山城子

本周上网看见了诗人肖今的配图诗《琴指合鸣》。图的特点是特写了手指按在琴键上。这图至少起了命题作用。自己选图自己作诗,这是肖今的专利。这不妨叫做诗的操作创新。但操作创新,是不能等于诗的创新的。诗的创新,须是语言、意境、手法、风格、形式的创新。这五个方面其中有一个方面很主导地出了新,就应做出创新的判断。

肖今在这首诗中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意境上。这得益于以音乐为题材的新诗不多见,而诗人在描摹钢琴曲演奏的处理上创造了一系列的新鲜意象,再也不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拟声了。而是“释放所有温柔 / 纵横驰骋如马匹不羁于无疆原野”、“ 夜晚的空气偷偷打开一罐蜂蜜”、“结束冬眠的素妆的小精灵们/ 它们是如此疯狂而又节奏自如”。这样的意象,直接传达了诗人沉浸在乐曲中的感受,引导读者通过想象去扑捉那“纵横驰骋”的开阔激越的旋律。可惜我不喜欢听音乐,否则就可以判断是某某大师的某某交响乐的某章某节了。这样的描摹从听觉直抵嗅觉乃至味觉视觉了。这从修辞学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创新。修辞学上的“通感”是明着相通的,如说“我听到叶子的清香”,而这里分明是暗着不露痕迹的把除了触摸之外的各种感觉都接通了。

说意境的创新,本诗还继续表现在对意境的深化上。诗人不停留在音乐上,而是以音乐为依托,进而抒发强烈的主观情愫:这就是“弹吧弹吧弹吧弹——吧/ 弹出低调里的高音/ 弹出高弦里的低符/ 弹出前所未有的和弦”所表达的内涵。令人惊异的是仍然不止步,再起高潮渗透了诗人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色彩——听音乐(或者理解为演奏音乐)也没有忘记社会,请看:

贫瘠的已开始肥沃
失色的已开始缤纷
阻塞的已开始通畅
混乱的已开始归位
凝固的已开始流动
散漫的已开始激扬
……

这就明明白白的透出了诗人关注社会的情结,关注那些饱受“贫瘠、失色、阻塞、混乱、凝固、散漫”之痛之苦的社会人了。

诚然,手法上借助隐喻、象征,且揉入了哲理及余味的结尾,修辞上借助比喻、拟人、反复、排比,所有这些艺术上的特点,对于创新意境,自然起了重要作用。
2007-3-25于文化村

下附肖今原诗:

琴指合鸣
文/肖今

释放所有温柔
纵横驰骋如马匹不羁于无疆原野
花草树木摇响春天的风铃
夜晚的空气偷偷打开一罐蜂蜜

流着蜜汁的空气里
一场盛大的演奏会正举行
结束冬眠的素妆的小精灵们
它们是如此疯狂而又节奏自如
没有指挥棒却音韵统一

弹吧弹吧弹吧弹——吧
弹出低调里的高音
弹出高弦里的低符
弹出前所未有的和弦
别在乎那枯燥的五线谱
在得来之际
在那恰似天衣的时刻
生手即可荣升为音乐大师

贫瘠的已开始肥沃
失色的已开始缤纷
阻塞的已开始通畅
混乱的已开始归位
凝固的已开始流动
散漫的已开始激扬
……

刹那间的飞奔
仿佛是那假日广场上的喷泉
抛出优美的弧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7]《西原诗图腾》
文/ 山城子

蒙人图腾于狼,藏人图腾于狮,汉人图腾于龙。图腾者,原始之宗教起蒙或哲学启蒙之谓也。敬畏于自然则偏于哲学,敬畏于神明则偏于宗教。两者皆庄然肃穆神秘玄虚有加,惶惶然诱人顶礼膜拜焉。

图腾之于诗或破天荒首提,非风马牛不相及也。但因西原君诗之语之境之技之格之形无处不有图腾影像凸显而出,故以“诗图腾”概括其风,有别于古今中外,是为绝妙创新之见证也。

西原君诗之语,文白揉而无痕,跳跃而有序,极显庄重执著,为图腾意蕴张显氛围。既然别处未见,以当视为一种创新。
西原君诗之境,古拙迷离,神秘莫测。仙圣贤哲飘然而并出,马鹰山石陡然而横穿,引人驻足,冥冥然欲进不能,欲罢无休。
西原君诗之技,见手法于荒诞隐喻,尽为意之外理之内奇绝险怪意象;见技法于比拟、比喻、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格娴熟运用。
西原君诗之格,以其内在之追求,处处摄类图腾之素材入诗,渲染放大,透出一种古拙迷离的诗图腾风格。
西原君诗之形,见于长诗章节引文实属怪异。惟其怪异,才一致于整体之风格。

如上所观,西原君之创新乃整体之创新,古朴大气,诡异变形,引人深思。无论长诗短诗,赏之如一幅幅装饰画,寻味耐久。

装饰画者发端于近代,乃白描技法之变形,属于绘画艺术新品。一则线条变形,可粗可细,可条可块。扬弃均匀。一则组图变形,若人物则眼鼻口耳错位飘逸无成比例,然耐看;若山水花草鱼虫,亦然。扬弃写实。

西原君之诗,扬弃写实,线条粗粗细细穿插于古代与文化之间,冥思与追求之间,眼鼻口耳错位飘逸无成比例,造成一种深邃、广博、神秘之文化图腾氛围,是一种新而独特之诗脉探索。

附两首于后,可为佐证。

《东方之美:诗歌九章 》
文/ 西原

诗歌第一章(或最后一章):马篇

(第九歌)点亮火把,我看见
亚洲坐在青铜器里,唱出
一支东方古歌:

"??牡马,在?之野。薄言?者,有?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牡马,在?之野。薄言?者,有骓有?,有?有骐,以车?々。思无期思,马斯才。??牡马,在?之野。溥言?者,有?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思,马斯作。??牡马,在?之野。薄言?者,有?有?,有?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诗经?鲁颂??之什??》

我注意到马的身影已经开始清晰
灯火渐明。一切该沉重的事物变得脆弱
草原已经退去,盐已经堵住嘴唇
马站在这里,我站在远处
马站黎明,我站在夜晚

屈原牵来最后的马匹
我坐在马的头部,看见
太阳在东方劳动
东方人民,在太阳的身体上睡眠
在太阳的身体上,建设家园

孔子在水边梳头
庄子坐在风里写诗
屈原睡在一棵草的心脏里
曹雪芹披着头发
从山洞里出来,他看见
最后的孤独者,骑马离去


《梦境:白银女子》
文/ 西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你能透过烟波浩渺之楼阁窥见夜色阑珊时分
一位女子身披大雪,坐在山坡上叹息?
或远观朝霞使者风雨兼程送来雪花琼浆
马不停蹄?

你能隐身树影婆娑梅花骄艳之花园
任暮色迷离,秋天御霭光之骏马风般逝去?
又或任一赤裸女子如金秋之熟润果实坠落风中
复而抖落蝉羽霓裳于冬日清浅池塘中央?

你能助青苔之生长力爬满笼盖四野之磐石
迅而借莽原之沃土长成参天并抵触宸星之毓秀玫瑰?
或高筑宝石庙堂,于帷幄深处统筹固若钢铁之万夫之师
助一钟灵孤苦女子掰开猛虎之利齿而远走高飞遁迹天涯之险境?

嗟夫!
峭壁陡崖焉有群鸟惊羡山花在绚烂彩虹之上之爽姿幻影?
青铜皇帝安能驾雷电马车在东方巨野之上喷射并滋养血色头颅之雄壮大美?

月光终于弃羞辱而大隐土地之繁芜退去,白玉灯盏照见
三位女子坐在高山之巅叹息
她们是风之姐妹:祖国,蒙古,俄罗斯
她们说中原很大
中原男子的梦境楚楚动人,风景如画

又见钻石华宇之内,紫绸地毯上觥筹交错
青岩城堡之翡翠窗外罡风穿过梧桐树枝,果壳摇晃奏出悲苦音响
三位女子终于在醉酒后仪态绰约又自我搁置象牙床榻
白玉灯盏,照见中原男子自腰间拔出月牙弯刀,黄金光芒汹涌
中原男子终于斩断鹰头牌符,既而匍匐于白银铠甲之下叹息:
梦境之美,白银女子之美

2007.1.31深夜
西原,赣榆

文必如其人,诗必如其人。其长诗、短诗各一,其语其境其艺其格其形揉为一体,若零拆一条一块则无成装饰效果,必以整体领悟其情其思为佳。

2007-3-29夜于毛栗坡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8]《周承强的创新》
文/ 山城子

著名诗人周承强的边防诗选《宁静时刻》,我通读了两三遍了。他的创新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诗境的创新,二是语言的创新。

诗境的创新在于他摒弃了以往军旅诗歌的一味豪言壮语,而变为细腻的人文关怀,衬以当代军人真实的血肉之躯和七情六欲,从而产生了全新的震撼心灵的诗文本效果。举个例说吧:

哨位上一眼望去
一块褐色飞石日夜撕扯云絮
忧伤一缕缕飘乱视线
我真切的感觉到
叫声的尖锐和残忍
像故乡不停的秋千
撞得思念零零散散

这是《一只鸟飞过哨所上空》一诗中的第二节。边关的寂寞单调,一只飞过的鸟就能引动哨位上士兵的乡情。但正是为了更多人的故乡和亲人的安宁,即便思念也要守在哨位上呀!这与说感到多么光荣多么伟大脱离真实情感的抒写,不知要强多少倍?这就是创新。诗人在他的诗选集中,收录了许多不同素材不同角度而反映这同一主题的诗作,不仅从质上,更从量上创新了当下的边防诗歌。

语言的创新,更令人惊喜。周承强的诗,每一首都可以找出与别的诗人迥然相异的新鲜语言来。新得特别耐读,就像新上市的工艺新品,让人爱不释手。也举个例子说吧:

一条河由北朝南奔腾营区西面
木头常常咆哮着推搡雨季滚滚而来
混浊的浪头不时喷出受惊的鸟群
碎叶在漩涡中心旋出许多悬念

这是《营区边的一条河流》一诗中的第一节。
第1行用“奔腾”而不用“流过”。既状了貌,也含了“流过”,简洁而生动。
第2行恢复散文写法当是:“雨季,咆哮的河水,常常推搡着木头滚滚而来”。诗人打乱这种正常的表达秩序,只用了一个“异配”的修辞格,就把时间状语的“雨季”,请上了佳宾的位置。这样的处理,立刻致使句子格外的诗意起来。
第3行用一个“喷出”连接“浪”与“鸟群”,心裁别出,却极符合视觉习惯,又省了“飞起来”的动作。
第4行是将主观思绪不露痕迹地融合在景物描写当中,古所未见的一种修辞。它不同于古诗中的情景交融的情是情景是景,而是巧妙地合揉在一起了。

周承强的诗歌语言创新,我前段时间写过一篇5000余字的文《走进新语言艺术造型的圣殿》贴于数个网站,这里就不再一一备述了。
2007-4-4中午于毛栗坡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9]《临荷听雨的创新》
文/ 山城子

是一位70后的女性诗人,本名吴秀琴。诗龄下个月才满三年,却一出手就有创新,令我敬佩不已。就通过她的《网聊有感》(载空盒子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46页)一诗,说说她是怎样创新的吧。录入如下:

形形色色的鱼  向我游过来
它们张开嘴  只吐出一些奇怪的泡泡
在海水里迅速上升  瞬间消融

更多的鱼潜伏在暗处  伺机而动
我看不清它们的脸  生疏而模糊
繁茂摇曳的水草是它们的蔽体
那些腐烂的死尸的味道
清新而芬芳的海草的气息
偶尔会发现一颗闪着蓝光的珍珠
以无比迅猛的速度  跌落海深处
此外就是永不停息的海水  流淌着
挟裹着无坚不摧的力量  向我席卷而来

我张开嘴  却发不出一丝声音
我看见那些气泡在升腾
隐约中有暗流袭过

从前没有信息网络,就没有网聊。如今有了,入诗了,就可以称之为题材的创新。但这好像一句活就说完了,是的。但这首诗的创新,主要在于一句活说不完的手法上和意境上的创新。她的特别的手法创造了特别的意境,这好像不能分开说,就一起说吧。

手法的特别在于全诗自始至终采用了“以喻体结构意象”的手法,从而创造了一个可见的虚拟世界的“缤纷杂陈又变幻莫测”的意境来,令参加过网聊的人共鸣不已。

她的喻体有主次之分。主喻体是鱼和海。就是以鱼喻人,以海喻网。人上网恰似鱼儿入海。极贴切。次要地位的喻体则视结构意象的需要而可以层出不穷。该诗依次出现了“奇怪的泡泡”、“繁茂摇曳的水草”、“腐烂的死尸”、“清新而芬芳的海草”、“闪着蓝光的珍珠”、升腾的“气泡”、袭过来的“暗流”等系列次要的喻体。正是这些次要的喻体,在主要喻体大背景的平台上,被诗人结构成为一系列的可以让人体会网聊的意象。正是这些意象的叠印,创造了这首诗那种“缤纷杂陈又变幻莫测”的意境。

这样的手法与意境的创新,为读者的欣赏带来了极大的回味空间。例如“那些腐烂的死尸的味道”自然都是一些臭不可闻的“招呼”或者“骚扰”——遇到只能不理睬。“偶尔会发现一颗闪着蓝光的珍珠”,这是遇到了能够获益的智者、长者、贤者。各式各样的感觉、感触、感动、感怀都可能伴随着键盘的敲击,以及浏览徘徊而生发出来。

2007-4-6中午喻毛栗坡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0]《让人下泪的诗》
文/ 山城子

最近一段日子,一直学习诗的创新,因为诗的创新,是诗歌发展的唯一途径。但有一种诗,即或里边创新的东西不多,却能使一些读者下泪。能下泪,在于真情所动,动了真情的诗,无论如何都是好诗。手头正复习着《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空盒子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其中221页南海之湄写的《我不需要那么坚强——写给逝去的父亲》,就是一首让我下泪的诗。请看:

从没写过不是忘记
从不提起也不是不痛
是太深的痛让称呼成为忌讳
是生死让思念漫无边际的放浪
在记忆的长河里
你殷殷的眼就是悬挂在高空的星星
在人生的风中伫立
你暖暖的手就是最好的屏障
爸爸——!!
你听见了吗?

这是第1节。一声“爸爸——!!”失声的痛呼,如何不让人泪下?因为这一声真情的呼唤,是在“不是忘记”、“不是不痛”、“忌讳”称呼、“放浪”思念的铺垫下,又在回忆中“殷殷的眼”和“暖暖的手”的引动下,蓄势而发的呀!没有这个蓄势的过程,就不可能这样打动人。设若将这一声呼喊,放在前面,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这说明,不创新,但在手法上还是要有讲究的呀!

三岁的时候随你离开家乡
车厢摇篮似的摇晃
映像中的那所学校已经朦胧
你讲课的样子留在贴着花的窗上
沾满泥巴的小手被你握着
小辫上还有一朵花的期望

第2节诗回忆童年,一定是噙着泪,或者是留着泪,而映像出来的具体情景。主要是交待了父亲的职业和对女儿的爱。诗人的思念进入了细节。父亲的慈爱,是从儿时的许多爱抚中积累起来的,诗人只选取一个镜头停留,思念之情切切然让人哽咽。

你给了我童话的世界
让我知道美的真谛就是善良
长大的每个攒动
你都说我是还没展叶的白杨
俊秀的小楷我没学会
临摹的贴今生挂在我的心上

第3节写父亲的慈爱延伸到对女儿的正确的教育上。从思想品质到艺术的教育,再到激励成长,既是父亲又是师长,恩情难再,也无以报答了。如何不深切地感伤?


岁月走了
你也走了
剩下二胡独自吟唱
不明白那马尾怎么断了?
也许他随马飞上了天堂
其实我不需要那么坚强
就让泪花涨潮到天池的边上
你的笑眸就在那里吗?
一汪碧水是不是泼墨的地方?

第4节也是最後一节,触物思人,情感更加深沉,泪花如何收得住呢?于是宽慰自己,想象冥冥中的父亲已经升入天堂,却依然保持生前的趣味与爱好,是在写小楷吗?是一位书法家了吗?这样收住泪时,会让读者联想到自己已经离世的亲人,灵魂是否安息了呢?

我也收住泪,回头再看诗文本,诗人还是镶嵌了一些创新。例如第1节的蓄势,第2节的细节选择,第3节中的张力(“长大的每个攒动”的“攒动”,这种借代修辞格的使用,张力就极大显了出来。)第4节的合理想象,都有了一些创新的迹象。如果没有这些技法上的运用与拓展,那么让人下泪的效果就会减弱的。

2007-4-6夜于毛栗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4:37 | 只看该作者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1-40]
山城子/ 李德贵  著


目录:
31、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1]…………《植根 土 壤》
32、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2]…………《浏览或探究流脉》
33、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3]…………《化陈 出 新》
34、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4]…………《试说功底》
35、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5]…………《深厚你的功底》
36、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6]…………《人性细腻而深邃的内省》
37、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7]…………《不当诗匠,要做诗人》
38、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8]…………《说同题诗赛,兼评〈春天的羽毛〉》
39、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9]…………《商量一首诗》
40、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40]…………《我读阿吾的诗》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1]《植根土壤》
文/ 山城子

土壤生长庄稼,养育一代又一代的老百姓;一代又一代的老百姓养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达官贵人、商贾政客。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土壤就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人类社会的演进和逐步地发达,就没有一切文化,没有一切文学艺术。

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从来没有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壤,这就是社会生活。没有先秦各诸侯国的社会生活,就生长不出305篇的诗经,也生长不出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没有两汉的社会生活就不可能有汉乐府的美丽叙事,也不可能有《古诗十九首》初露锋芒;没有三国鼎立,如何凸显“三曹”一代魏晋风骨?没有东晋的农耕乡野生活,如何开一代田园先河?不逢盛唐的多彩多姿,何以隆起唐诗的高峰?……

中国现代诗,产生于“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水深火热之中。设若没有养活与被养活者的天大不公的旧中国社会土壤,怎么能茂盛出《大堰河,我的褓姆》这样的精品诗歌?没有十年内乱及而后的反思,哪里会茁壮出《天安门诗选》和之后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我的祖国》的等一大批反传统的朦胧呢?没有改革开放商品大潮冲击社会急剧变动的多元观念杂陈的社会现象,也不会有而后的中间代、70后、80后流派纷争、山头林立的当代诗歌现象。一句话,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离开社会生活,就没有文学,也没有文学样式之一种的诗歌。

诗歌的源与流问题,曾有过许多纷争。后来的共识无疑是生活为源,诗史为流。流脉之影响自然深刻,但源头活水才可以生长新的诗歌,才可以使诗史续流。

弄不清源与流的关系,必使我们诗歌作品每况愈下。有人不屑社会生活,误从流中觅源,甚至跑到“外流”中寻找灵感,误荒诞手法为质,为荒诞而荒诞,为怪诞而怪诞,尽是虚幻出来的牛头马面横撕竖砍的拼凑排列,相信过后他自己也不知道想说什么。我想不出新词,就用个掉牙的老词“梦呓”吧!也有人从自我意识中觅源,翻过来倒过去的死呀活呀悲呀愁呀上帝呀魔鬼呀地折腾语言文字,弄得文字语言疲惫不堪,给谁看谁都累得慌。

诚然,我不反对借鉴古典和西方,那是必要的,但那毕竟是借鉴,而不是觅源;我也不反对“自我”题材,因为任何“自我”都是浸泡在复杂社会生活中的“自我”,如实地反映“自我”,无法回避社会生活的烙印,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自我”中的意识不是源,即便硬要流淌出来,也因虚妄不着地而不可能引脉入流的。

如果引相邻艺术形式类比,比如相声,颓势难挽。原因就在于笑星们隔离或隔阂了社会生活,只抓住个包袱不放,瞎编乱凑,却抖得不是乏味,就是庸俗,共鸣不起来了。小品也正在步相声之后尘,越来越堆越来越水了。

毕竟空中长不出庄稼,也生长不出艺术来。还是让我们悬浮的双脚回落到土壤里来吧!回到自己身边的生活中来吧!不一定非要轰轰烈烈,不一定非要坎坷沧桑,平平淡淡也是生活,踏踏实实也是生活,只要肯正视,只要肯留心,只要肯热爱,只要不功力,美丽的精品正在向你招手哩——说我不就在你眼前吗?请把目光从虚无飘渺中收回来!
2007-4-17于毛栗坡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2]《浏览或探究流脉》
文/ 山城子

植根了土壤,坚实了土壤,解决了源的问题,无疑还须浏览或者探究流脉。汉诗的流脉繁多浩瀚,脉曲流长,既有诗、词、歌、赋、曲、谣之分,也有时代、背景、流派之别。

不妨浏览,甚至随便翻翻——太多呀,哪有时间?——在翻翻中兴致被碰出声音时,就停下来探究探究。是感情绊住了你,还是手法吸住了你,抑或是语言美丽?

若觉得语言美丽,当究其美在哪里?既知其美,又要知其所以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子美呀!何以美呢?美在运用对仗格,工而又确,美在诗中有画,以画为诗。是为感性上升到了理性。

若是觉得手法巧妙,则要探其妙处何在?既知其巧,又要知其所以巧。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开头的起势巧而妙之呀!停下想一想吧!原来诗仙调动了排比、夸张、比喻多种修辞格,来为他不可抑制的诗情造势呀!这样排比是古诗中少见的长排比,连用两个“君不见”也是古诗中仅有。前行与后行均用夸张,且是少见的“反向”夸张。前行从空间夸张,状其长者更长,后行则从时间夸张,缩其短者更短。比喻用在后行。排比可以增势,夸张可以强势,而两用夸张使其反向拉申则使强势更强。这就是诗势陡起的奥妙所在呀!是为理性。

若被人家的情感抓住不放,就问个为什么?为什么共鸣得这样厉害?既知其厉害,又要知其所以厉害。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谁看了这样的句子不共鸣呢?厉害呀!就厉害在直抒胸臆,让真情实感作喷发状一吐为块呀!关键都是亲经亲历,李白为“事”而离京,杜甫为“乱”而失所,是情真而至焉。明白了。明白了就是理性了。

所以要驻足探究,当然是为了借鉴。欲奔放情感,必流自内心久存;欲巧妙手法,则广泛调动修辞,择其诸恰合而用之;欲美其语言,就要准确修辞,活用词类而去陈出新才是。是为借鉴操作之法。所以要想提高诗的质量,不妨广泛浏览,时而探究,必受益匪浅。
2007-4-18于毛栗坡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3]《化陈出新》
文/ 山城子

毛泽东说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其实“推”也好,“化”也罢,都是为了借鉴,为了继承,为了扬弃。
我不说“推”,我说“化”,绝非篡改毛主席语录,而是因为不论你推与不推,前一秒钟产生的作品,严格说都可以被划归过去了——它本来是被时间的前进而“推”到过去那一边的,仿佛不需要我们格外加动作。我们的动作应当是“化”。

楚辞就是“化”出来的,是从诗经“化”出来的,是从诗经的现实主义及其“赋比兴”的手法里“化”出来的。现实主义怎么可以“化”出来浪漫主义呢?可以的,因为浪漫主义的基础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就是个舞池,浪漫主义就是舞池里的舞蹈艺术家们。舞蹈艺术家们的艺术水平不论有多高超,也不能凭空而跳。就从《离骚》所反映的背景内容看,难道不是楚国政治腐败、国势趋弱的现实吗?但屈原借鉴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特别是“比”的升温加热,让想象生出绚丽的翅膀九霄飞翔,就飞出了伟大的浪漫主义手法。荆楚大地的诗人们喜欢把虚词“兮”夹在句中,读起来“兮≈兮≈”的。这个“兮”也来自诗经,来自诗经的个别篇什。其在诗经里原不起眼,可到了楚辞里就特点起来了。再就是诗经偶有对仗出现,到了楚辞“仗”就对得长了起来,且频繁出现,成为语言上的一个亮点,以至后来被汉赋“化”成了一个单独的美丽的文学体裁了。

前人已经学会了“化”,学会了借鉴,而且“化”得借鉴得很成功。我们也须“化”,也须借鉴。
读艾略特,我们可以化出荒诞的手法来;读李白,我们可以化出韵律、节奏、情景交融和大气浪漫来。
我读80年代阿吾的作品,化出了原始语态用于教育诗,竟也有10余首见于了本系统的文学刊物。
近一年来我学习了不少风格不同的诗人诗作,也“化”出了许多收益来。例如周承强的边防诗,我“化”了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到我的习作里来,与我原有的语言融合起来,就使诗的面貌颜色有些好看了。

化而融之,当是借鉴的正确途径。
我们应当把“化”来的东西视为普遍性,自己别于别人的当然是特殊性。我们就是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结合个人的特殊性,使其相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不同于别人的新鲜。这个才是正确的借鉴,才是真正的化陈出新了。
2007-4-19于毛栗坡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4] 《试说功底》
文/ 山城子

在网上阅诗,年轻的诗人们和诗爱者虽然风格各异,也各出精品,但见出功底深厚的好诗不多。这情形有点像商潮来时,人人皆商,但很有一些人连起码的粗线条的经济常识也没有,相跟着买进卖出照此办理,后来席稀拉糊涂就赔进去了。而那些懂得经济规律看得出市场动向的人就崭露头角了。崭露头角,要有功底。一棵树底下土层肥厚,才能根深叶茂花红呀!

为诗的功底应当有哪些具体的构成呢?我很想说清楚这个问题,就试着说说吧。

1、        因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所以首先是语言功底。

请看大卫树的[花瓣诗28] 《轻轻,轻轻,拍着我的江南入睡(十四行) 》的前8行诗:

从断桥到断桥到断桥,一路都是断桥,西子湖就累了
躺在江南的枕边,在艳水三千媚山三千的怀中,你疲倦地笑着
山也烟雨濛濛,水也烟雨濛濛,你笑得我心疼而忧伤,我也烟雨濛濛
那些美丽的沧桑作了窈窕的胭脂,你开始有着丰腴的红唇白齿的历史
我徘徊在你心事曲折的长廊,一唱三叹地念着你的名字:鱼,鱼,鱼
你潜伏水底,偶然给我一个惊艳的水泡,我却想拥有是你整个水下的城市
从天堂奔跑向天堂,从伊甸奔跑向伊甸,从爱奔跑向爱,你真的累了
轻轻,轻轻,拍着我的江南入睡,抱着我的鱼儿入睡,我和你眠成永远

——语言是多么舒缓细腻美丽!功底在于复沓、拟人、比喻、排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格的频繁交叠使用。

2、诗歌又是高雅的文学体裁,因此需要文学功底。

例如左岸的《岁月》,就有明显文学功底在里边。请看:

月光普照古老的家国
江山没有新旧之分,都在词的枝头上
任凭年年芳香。骑在岁月墙头
左右的风景同是辽阔,胸前自然
就有了远山起伏的激烈
大气自酒中出,遥想三二骚人墨客
拍马中原终难忘,前生后世怎一本书
的棺椁就作罢?有山中的石头
张开嘴要说什么,但
我的心,不是你轻意就能摘下的红苹果

——这首诗的6-8行,不是谙熟唐诗宋词,如何这样顺手拈来,从而让你想到李白、陆游、辛弃疾这样的爱国诗人和词人呢?

3、诗歌是社会生活在诗人头脑中的艺术反映,当然要有社会知识的功底。

司马策风《 正在融化的冰柱 》,可以从一个方面印证社会知识功底。

滴 落——
从佛的手指
是激烈的敲响
还是一串温柔的耳语

风,默数着佛珠
每一颗载有不同的旨意
你是流星雨的坠落
我却等过了一个世纪

等你穿越红尘万里
等你把雪封的羞涩抹去
从第一圈涟漪
直透——心底

等你,等你轻扣深潭
共吟幽谷丁冬的诗句
能否从春波初涌,直到
冰封轮回 ,雪飘叹息

——本诗的每一节,都运用了佛家的相关知识,从“佛”到“佛珠”到“红尘”,最后落脚“轮回”。诚然,有关宗教知识,仅是社会知识的一小部分。

4、诗歌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文学,也就当有对应的高度概括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哲学功底。

肖今的《琴指合鸣》一诗的第4节,可以说明哲学功底。请看:

贫瘠的已开始肥沃
失色的已开始缤纷
阻塞的已开始通畅
混乱的已开始归位
凝固的已开始流动
散漫的已开始激扬
……

——这6行诗以排比的形式,深刻地道出了矛盾双方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的哲学原理。

5、诗歌作为一种与艺术相通的文学样式,也还应当有些艺术功底。

下面还是肖今的《琴指合鸣》一诗中的,是第2-3节。

流着蜜汁的空气里
一场盛大的演奏会正举行
结束冬眠的素妆的小精灵们
它们是如此疯狂而又节奏自如
没有指挥棒却音韵统一

弹吧弹吧弹吧弹——吧
弹出低调里的高音
弹出高弦里的低符
弹出前所未有的和弦
别在乎那枯燥的五线谱
在得来之际
在那恰似天衣的时刻
生手即可荣升为音乐大师

——这是诗人将音乐艺术的体验,融会到诗里来了,从而显示了诗人的艺术功底。当然艺术门类繁多,不止音乐了。
——2007-5-4于文化村小区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5] 《深厚你的功底》
文/ 山城子

上一篇我仅仅举例说了功底的构成,这篇谈谈如何让我们的为诗功底深厚起来。

1、如何才能深厚语言功底呢?
我想首先要懂古典的与现代的汉语语法修辞知识。那是汉语言规律的系统总结。语法(是为消极修辞)管着我按常规说话,管着我们把话说得正确、准确、精确;修辞(专指积极修辞)管着我们把话说得好听、动听、耐听,也就是如何说得生动、形象、活泼、艺术、幽默、细腻、绵密或大气磅礴,丝丝入扣或回肠荡气。
语法知识主要是要懂句子的结构,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以及它们的搭配和变化。修辞知识要把握起码的常用的比喻、拟人、拟物、夸张、借代、排比、排偶、对偶、反复、复沓、回环、顶针、通感、移就、异配、引用、用典、叠词、双关,以及词类的活用。
通晓了这些理论,把握了这些规律,语言就有了规范,有了模本,加之勤于实践,就会熟能生巧,就会化陈出新,就能渐渐地见出功底来。

2、如何才能增强文学功底呢?
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置身到浩瀚的文学海洋里去,泡一泡,游一游,闭上眼睛体验体验。我们是为汉诗的,应当读一读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自然也不排除世界文学史。只读史是不够的,还要读作品。不仅要读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建安诗、正始诗、东晋田园诗、南北朝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词及历代民歌,还要读先秦散文、汉赋、《史记》、唐宋散文八大家、四大文学名著,乃至鲁迅杂文等等。自然是时间不够用,不够用就选读,读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国人谈文学修养,不过就是这样多浏览,精彩处就研究研究何以精彩,于是潜移默化,量变到质变,就有了文学修养,就有了文学功底。

3、怎样积累社会知识的功底呢?
我觉得这是个很庞杂的问题。但至少得接触一下人类社会发展史、社会伦理学、社会心理学,浏览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特色,了解各种宗教信仰等等。我们正处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商品形态时期,人人都无法逃离,所以不懂商品经济就无法理解这个社会。与此同时,经济的集中表现,就构成政治,因此不懂国家、政党、民族、宗教和国际关系这些政治范畴,也就难以正确理解这个社会。无需说,我们面对这些社会常识还是不可或缺的。有了缺失,就欠了功底。

4、如何得到哲学功底呢?
有一条捷径。如果你在高中阶段没有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常识》,那就再自学一遍吧!马克思无疑是个世界级的伟人,他的聪明在于把前辈哲学家黑格尔、康德、费尔巴哈们的合理部分拿来重新组合起来,于是成为囊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万事万物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实他们研究得很微观,如果单是从宏观研究,我们的老祖宗周公、李冉、庄周早在两千年前就给我们形象地概括出这最一般的规律来了,被现代哲学家们称之为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说朴素,表明简练而原始。原始才是真的东西。不妨读读它们的原著,可以借助于注释嘛!如何才能检验自己是否获得了哲学常识呢?有个简便的方法:用任何一个事物为对象,可以从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看出它所含有的所有哲学原理来;也可以用任何一个哲学原理为衡量,去从不同方向不同层次正确地解释万事万物。如斯,就是把哲学学到手了。学到手还愁什么功底呢?

5、关于艺术功底的吸纳。
我们平时总爱说诗情画意。诗艺与画艺,实质上是处处相通的。汉诗对应的是国画是书法,外诗对应是油画与雕塑。文学里说的速写、工笔、白描、泼墨、渲染、衬托等手法本来就是绘画的专利,却早就被前人借鉴过来了。相声、戏剧小品艺术,特殊点在于抖包袱。马也有几首诗的包袱抖的特耐读,比赵本山捧腹多了。艺术门类不少,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等等。各门类艺术技法也颇多,了解一些,熏染一些,借鉴一些,于诗的创作无疑是有好处的。

如上我仅从五个方面谈及,并非说只此五个方面。但不论多少方面,功底见出于诗,都是合力的体现。有了功底,诗出就不会浅薄、苍白、浮躁、拖沓、散乱、没重量了。
——2007-5-4于文化村小区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6]《人性细腻而深邃的内省》
文/ 山城子

诗为人生的雅伴儿,不是指所有分行排列的东西。近两年来我的寻找,一如当下后生的选择伉俪。但如坐上美一家公司副总裁(总裁空缺)宝座的北师大大四女生吴莹莹既有娇好的外貌,且有了两项专利发明的内在资质的人,实在难寻。看来,只有退选其次了。
在熙熙攘攘的尘凡世界往来穿梭的面庞中,别只注意风摆杨柳月貌花颜,那或许近似于室内的一种插瓶,经不住岁月的。倒是相貌平平中射出两道柔和而内敛、深邃而坦荡之光的单眼皮小眼睛,才可能最可人意,或者最渴人心。

我今天碰到了,今天就变成了我的幸福时光。喜鹊在窗外树上不时喳喳相互招呼,不知名的小雀伴奏似的细碎着鸣叫,阳光铺满操场,南风习习掠过,没忘记掀动我小屋的帘子,悄眼窥望一回我在做什么。
我在笔记本上录入《开什么口呢》这首诗呢——昨天接到著名军旅诗人周承强寄来的他的新著《在守望中歌唱》(惠特曼出版社2006年12月美国纽约)30-31页就是这首诗,就是我寻觅的单眼皮小眼睛,不性感,却很耐看。

我常常咒骂那个恼人的大伯娘
说话像他的龅牙一样俗不可耐
小时候她骂我们兄弟最凶
从来不肯支借一分半块学费
还在老妈的葬礼上说三道四
这个滔滔不绝的老太婆
使人没一点探家的欲望

这是第一节诗。如碰面唠起家常一样,唠出个令人厌恶的大伯娘。因其烦人,以至“我”没了探家的欲望。其实故事就这样不经意间就开始了。至于如何发展,自然是要往下读了。

这个周末大哥突然打来电话
说你今年探家肯定感到意外
那个大伯娘呀就这么悄悄走了
走时被火车挂得七零八落的
车站也就陪了五百元处理费
大哥唠唠叨叨了好半天
突然被我一声喝断

居然传来意外消息,那个烦人的大伯娘竟被火车撞死了。常态可能如大哥那样“唠唠叨叨”觉得解恨,然而“我”却是“一声喝断”。这一声非同小可,喝出了极深刻的人性关照和美学价值,并从斯而生长而升华而取胜了。何以见得?请看末节:

我说要是她能开口再骂一回就好了
这样我就可以安然沉没不语
不用再为平时的咒语内疚了
大哥莫名其妙地追问
开什么口呢是说大伯娘吗
连嘴唇都撞得模糊不清哩
一上午我都琢磨着
人啊  开什么口呢

原来“喝断”是因为:“我说要是她能开口再骂一回就好了”(如果诗里果然有“眼睛”,这行就是了)。那个单眼皮小眼睛的柔和与内敛、深邃而坦荡之光,就是从这里发出来的。“我”何以有这种想法?因为内疚。为何内疚?因为平时对大伯娘进行了诅咒。诅咒有何关系?毕竟在民俗观念里,认为诅咒可能是会有应验的,“我”平时的诅咒里自然少不了“不得好死”一类的话,不然就不叫诅咒了,结果真就没得好死。这使“我”想到是否要承担一些道德和道义上的责任呢?而这种责任的承担形式就是“内疚”了。以至于一上午都在自责性的思考:“人啊  开什么口呢”?
——尽管大伯娘很讨厌,凶骂晚辈,也无助人为乐的品行,且在人家的事情上说三道四,一至遭至了“我”的诅咒,但她也不该遭受到这样悲惨的下场呀?这就是诗主体形象“我”的潜台词,就是人性的良知,就是深刻而令人震撼的笔触。“人啊  开什么口呢”,警钟长鸣般的令人深思——生活中,工作中,交往中,人们会遭逢多少细微的磨擦,琐碎的隔阂,支离的误会,不尽人意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无可避免。但是,千万千万,千万别“开口”呀!当面别开口(骂),背后也别开口(咒),和谐自然,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和谐人。谁让咱们都是人,而不是禽兽牲畜鱼虫呢?

周承强作为一个著名的军旅诗人,能越过军营与哨所的天空,将笔细腻深邃到人性的深层面来驰骋,来内省,应是他创作生涯中积累的人文精神底蕴的自然流淌。在黔中的小屋里,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深盼诗人的这种流淌,能够恣肆磅礴浩浩荡荡起来,则中国的现代诗坛幸甚,如我一样的读者幸甚。
——2007-5-9于毛栗坡小屋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7] 《不当诗匠,要做诗人》
文/ 山城子

我是一个教师,但不是教书匠。教书匠是照本宣科,我从不照本宣科;教书匠照搬教学参考,我压根不看那东西;教书匠循规蹈矩,我是旁逸斜出;教书匠满堂灌,我引导学生自学互教;教书匠教的是教材上的知识,我教的是我消化了的知识。教学是一种艺术,诗歌也是一种艺术。大凡艺术的东西不可成匠。所谓匠者,大体是来料加工,来样制作,来件组装,是“三来”的熟练操作者。在加工界能成匠,是一种技能,一种荣誉,一种骄傲。但在诗界,成了诗匠,则是一种耻辱。

似乎没有人这样说过。我这里是想以“匠”来类比诗的“制作现象”。诗的制作现象是不可取的,是对诗的误会,对诗的亵渎,对诗的破坏。不必说电脑做诗的荒唐——不过是一种词语的组合游戏——可悲的是有些人脑也做这种游戏,尽管甚至已经被戴上了诗人的桂冠,但那实在无异于伪劣假冒,是经不起历史的考量的。

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学校园风靡某个人的“诗作”,其实几乎都是一种语言的制作,外观也好看,就像塑料花,或如近年来出现的丝网花,有形有色,就是没味。诗应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淌,而制作的诗致命点就是没有主观情绪在里边,其渗透的是一种商品的嗅觉。他首先在他瞄准的市场上揣摩,什么样的分行排列是大学生们的卖点,便挖空心思地给以迎合。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大学生们都懂诗,真正的校园诗人只能对这样的制作以鼻嗤之。所以风靡,是因为风靡者们觉得它是个风雅的小制作,其喜欢的心理如同喜欢贺卡一样。特别是大一的新生,不过是刚刚挤过独木桥的高中生们。对于高中生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刚进了大学就到教师节,寄回来的各式各样的贺卡,我是积了一叠又一叠的,一款款都精致精美精巧。正是这种喜爱,最能转移到语言的小制作上来,如是而已。真是一场历史的误会,一个诗匠被誉为诗人了,且冠以“著名”。

我最近着手制作(也是制作)一个“品情诗”的系列,这不排除有些“迎合”市场的意味,老都老了一本书还没出过,是不是也得找些窍门呢?不过我不知道我在面向谁,有无市场也是个问题,但我产生了品味各种情诗的冲动,行动上就在有限的条件内寻觅。我曾连续八年为夫人订阅《知音》杂志,因为她喜欢看真人真事,对文学作品一字不看。我是相反,不看真人真事,只看文学。而《知音》上唯一的文学就是登在扉页上的情诗。记起这回事,我就把旧刊翻了出来,一期期地翻过,有些诗确实是精品,然而有几首出自“著名”者,就品不出个味来,认真地解析一回,制作的痕迹就显现出来了。

比如写约会吧,且是第一次约会,且是等了很久的终于到来的第一次约会。这样的约会,如果是自己亲历的,其诗的主体形象“我”将是一种怎样激动得不好描摹的心理状态呢?但我除了看到一些平静如无风的湖面一样的美丽的词句之外,一点真实的感觉也体味不到,如同一款美丽的时装,裹的却是个石膏模特,真让人受不了。诚然商品的交易原则有一条是“自主选择”,有人愿意买,就有人愿意制作,与别人并没关系,你管得着吗?

是的,我没有这个权力。但我作为一个诗爱者,觉得有义务辨清何谓诗,何谓制作,何谓诗人,何谓诗匠。如是罢了。并且主张:欲步入诗门的诗爱者,请准备好你的真情实感,并且自然地流淌出来。不当诗匠,要做诗人。
——2007-5-12下午于文化村小区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8]《说同题诗赛,兼评〈春天的羽毛〉》
文/ 山城子

许多诗歌论坛,都设有定期的同题诗赛,这是网络对诗人们一种美丽的馈赠。我在网上时间充裕时,极愿意参加的。尽管总是名落孙山,但能得网友指点,心里很高兴。05年初,我曾在“顶点诗歌”论坛参加过数期,印象深刻。名落孙山,就盼下一期,题目一出来,就有一种兴奋,这种兴奋可以导致灵感的来临,至少是一种动力的来临。记得在“太阳石”,看到利子出了个同题《回路》,我兴奋起来,当即临屏写出,经网友指点,稍有修改,后来被《北美枫》诗刊发表;记不清哪家网站,我碰上了《走进低处,再低些》,也临屏写出一个,后来被《威海晚报》给发表出来。这说明同题诗赛很利于出好诗、精品诗。同时,更可以活跃论坛,为诗友提供一个互相品评,共同提高的平台。因之,应当说同题诗赛在繁荣和提高当下诗歌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功效的。

《春天的羽毛》,是“汉诗”网今年第7期同题,有三位诗友获奖。他们依次是:为谁`而歌、沙漠和空灵部落。版总轻若芷水嘱我写个评,因有些受宠若惊,竟冒失地答应了,很有自不量力之嫌。因为被指定评什么,与自己选评,完全是两码事。自选是与自身的全部积累相一致的,而由别人指定,就不一定与自身知识构成相一致,若不一致时,就是一件力不从心的事了。

面对这三首同题诗《春天的羽毛》,今午我一边嚼着馒头,一边琢磨,心里一直钻不出春笋来,惶惶的没有把握哩!但为人要诚信,答应了的事就一定要做,做好做坏,则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还是尽量来做。

“春天的羽毛”这个题,用的是拟物格,想到春天是个大鸟,鸟才有羽毛呀!鸟要飞所以羽毛生的极轻。看来诗人们要在“轻”字上做文章了。
为谁而歌这首,正是从“轻”入手,先来个物我化(拟人)——那羽毛就是“我”,“我”就是羽毛。这实际上是借用羽毛来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请看原诗:

我那么轻,像春天的羽毛
像我一直无法抵达的密林
像风和愿望,一路向西
在西南方,我只到过被光照亮的坝子
那纵横着溪流、瓦房、麦地的高原
正成为我失去青春的故乡

我太轻盈,上升
就是积雪,终年不化
躺下来,就是草甸子上的羊群
擦亮天空和牧羊人的眼睛
连绵在空气中的泪水,被阳光包围
被风软化。这是彩虹诞生的一刻
梦越过春天的樊篱,我要提前准备
在丰沛的雨水中脱去外衣
与半坡上的月亮相依相随
深井似的天空,我那么轻
愿望那么轻,像羽毛
而我终须说出心里的话

像这像那的就飞起来了,一直飞到诗人想念的地方——祖国的大西南——诗人的故乡。所描的“坝子、溪流、瓦房、麦地、草甸子、羊群”,与我现在的毛栗坡酷似。诗中的“高原”看来就是云贵高原了。诗人以化羽为线索,深情地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但还没完,主体形象“我”还有更重要的情要抒,那就是“我要提前准备/ 在丰沛的雨水中脱去外衣”,深切地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有了后续这个意思,从全诗来看,就是一个跻身两种题材的并蒂莲了。或许,以后面的感情去裹挟前面的感情,而使题材单一化可能效果更好。

下面是沙漠先生的:

在冬天下潜的,又抬起了头
并有飞扬之势。你怎么也可以这样
毫无理由地美丽起来,把我的目光
从厚旧结实的诗书上挪开
昨日像一段没有结尾的文字,我一次次
走进陷阱,让时间的颜色填满空白

我要说的话,都凝结在一片平静的玻璃上
细微的纹路,像羽毛划出的痕迹
引领着阳光和雨水。你从不怀疑这沉静之美
就像不怀疑炊烟的纯粹

上山和下海的人,肩上沉重,笑声爽朗
风中的感激和忧郁,都是蔚蓝的
我也从不怀疑,这样的天空中
你是可以长出翅膀的

开头两行,说的是初春的感觉。“你怎么也可以这样”是欲赞而责的口吻。接下来通过一些意象虚写个人充实的精神生活。这可以从“填满空白”读出。“平静的玻璃上”说的是电脑屏幕,“纹路”就是敲上的诗行了。“引领着阳光和雨水”说的是追求积极向上的创作吧?我是这样理解的。每天都静静地沉浸在这样的美丽中,进一步证明精神的富有。自然,任何精神生活也须物质的保证,诗人也要维系生存与发展,因此就要在“上山”追求诗艺的同时,还须“下海”养家糊口而两不误。所以快乐着。结尾更信心十足,一翎羽毛,就可以生出翅膀来。该诗从对春天的感觉起笔,衔接严谨,可以感染读者也阳光起来。当然是朦胧得可以的,初学者读来怕是困难些吧?

空灵君的诗歌以短小精悍见长,本首同题亦然。请看原诗:

被风无情地折断
在那片梦寐的湿地
儿童的笑声,从此迷失
在那一件新衣上。没有光泽
像浮起的风尘

我的骨骼在响
像穿过了风
带着我跑向干裂的冬水田
去找一粒发芽的谷子

首行就出语惊人。好端端的春天的羽毛,竟然“被风无情地折断”。我不禁要问我的老朋友,你要说什么呀?我必须动用我所有的积累来寻觅答案。但也只能从我熟悉的领域来推断了,因为诗写得朦胧而跳跃,又惜墨如金。但即或我猜不中,也可以自圆其说的。
我是从事大半辈子教育的人,如果说当下的教育,确实致使青少年学生与生俱来的美好憧憬,暗淡于甚而泯灭于应试教育,如何不迷失“笑声”呢?我作为教育者,也确实响着我的“骨骼”在荒寒的干裂的冬野里,寻到了“一粒发芽的谷子”。这就是我与我的学生们创立于15年前的“自学互教”全新的教学法。这是素质教育方式的不泯灭学生天性的教学法,堪称是一种冬天里的发芽呀!
但我知道空灵君不是做教育的,他的诗肯定另有象征,且是我所不熟知的,因之不敢妄加揣摩了。还请老朋友多多体谅才是。
读的还是很兴奋,觉得一首比一首更美丽,更有诗质,更值得我借镜。
2007-5-16中午1-2:30于毛栗坡小屋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9]《商量一首诗》
文/ 山城子

今天上网,打开邮箱,接到北国女诗人寒雪梅的一首诗,标为《凌晨五点》。意思是要同我商量她三天前才写的这首诗。现在我录入进来:

凌晨五点
文/*寒雪梅*

怎么了?飞,望着五月的阳光
你就想着九月的阳光

怎么了?飞,鸟一清早叫的欢畅对吗?
可它们也有一日三餐之忧啊

怎么了?你到底怎么了?
想起飘逸自在的云朵?
可它们聚聚散散也有哀怨那

是头鸣?也许是贫血吧
是躺着也热?那你量量体温啊

“不是发烧。”你说。
“那是什么呢?飞。”
“它折磨着我。”
“它是什么?是你的心魔吧。”
“不!它是心字上面一把刀。”

“飞”是我的单名
今日它与我说着怪怪的话
凌晨五点

(二00七年 五月 二十四号)

这首诗读到最后,必须返回再读一遍。为什么呢?因为诗人以“飞”为陈述对象,且使用了第二人称“你”。而当最后一节以第一人称披露“ ‘飞’是我的单名”的时候,方知这是一首自己同自己的对话——是一个清晨醒来后的意识流的纪录。

意识流是诗的一种常用的表达方法。意识流通常以朦胧跳跃的影像姿势前行,用一系列的意象,来结构深沉的意境,从而宣泄诗人的某种情绪或者思想。读意识流一般来说,尽管行文有跳跃,但既然是“流”,读来的感觉一定是悠长而畅达的。

诚然,寒雪梅的这首诗不是按我所理解的意识流那样写出来的,而是一种意识流的变形,将意识的流动形变成了对话,同时将诗主体分离成双方,因此读起来的感觉就似乎达不到“蒙太奇”的效果。我知道这是诗人对诗的表达方式的一种探索,这个精神是极为宝贵的。没有探索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前进的运动。诗的发展过程,正是诗人们不断探索的足迹的遗留。从这点上来说,这首诗的探索是有意义的,是可以给如我这样的诗爱者以启发的。

从诗文本看,前三节我是很欣赏的。第一欣赏诗句的含蓄又清丽,第二欣赏从时序、鸟鸣直到云朵三组意象的组合,给人以扑朔迷离的感觉,急着想往下读了!第三欣赏“怎么了”的反复,和从这种反复透出的关心备至的温柔女性的叙事口吻。

若全诗都这样下去,会很令人神往的!当我初读这前三节还没有往下读时,错觉为可能是一首委婉的爱情诗呢?然而不是。不是也无大耐。因为按现有的这样写下来,很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大众是力求不费力就能把诗读明白的。——当下的许多诗写得都很朦胧艰涩,是自绝于广大读者的原因之一。欲回归大众,就需要诗人心里有更广泛的读者面,否则诗人就只能孤独于社会,不被社会所理解,从而收缩成层岩内核里的琥珀。琥珀自然是比海滩上的贝壳更为美丽的欣赏,只是比不上贝壳能暴露在更多人的眼前。

但当下诗界圈内的标准太高,以至于有人往后面读时,恍然碰上了一个突然的“刀”,就将一个飘在眼前的美丽气球,给扎破了,且没有响声,无声地落在地上——残破的彩胶。接下来读最后一节,也不会很情愿,不得不回去再读。再读就觉得最后不过是把一切都说穿了。这对于大众来说,是求之不得。但对圈内而言,前三节的美丽谜面,要是让人好好的猜一猜该多好呀!诗人却耐不住,脱口就告诉人们了。前不久上晚自习,一个学生闲得难受给我出谜语猜,一连出两个我也猜不中,我就想呀想,尽管没想清楚,但我很高兴,因为守望晚自习的寂寞就此被化解掉了。

从构思上来看,诗人显然是用了工夫的。功夫下在设了双重的谜面,一个是意境的谜面,隐含着生活的艰辛、坚韧与企望,一个是诗主体形象的谜面——故意将自己分成两个进行对话,而看不出是个人清晨醒来愁绪的不停叠印。应当说这样的设计本也是一种智慧的操作,但都因为急于给出谜底,而致使最后的诗文本适合了大众,却丢失了更大的魅力和更耐人寻味的东西。

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把诗写得具有多重的透视美呢?让那些眼光敏锐的,可以看到深层次的美,而对一般视力的大多数,可以领略外观的和较浅层次的美,一如郑板桥的墨竹,既能让一般百姓看出瘦瘦风采,又能让扬州墨客读出凛凛风骨来。这应当成为我们网络诗人一个奋斗的目标呀!

当然,对于现代诗而言,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种理解。我的理解——也是与诗作者本人商量,不过是千分之一的意见。不当之处,可以再商量。商量不仅可以增进友谊,更可以增进技艺。感谢寒雪梅给我带来的学习机会,学习你的探索精神,学习你的诗语言的清丽含蓄和女性的叙事口吻,以及为大众化做出的贡献。
——2007-5-27下午于文化村小区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40]《我读阿吾的诗》
文/ 山城子

上周六回到家里,阿吾的诗集《足以安慰曾经的沧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已经被外孙子从红湖学校带回来等着我了。这两天我就爱不释手的开着眼界,很遂了我20年前的心愿。

大约是1987年,我曾订阅了一年的《诗歌报》,首次读到阿吾发表其上的《相声专场》和另外几首诗。记得当时的感觉,很像久居喧嚣繁华的孩子,突然置身到山野的纯朴与清新,惊奇而又兴奋——原来世上还有这等干净美丽的去处呀?于是就盼着能读到他更多的作品。但后来一直空白着我的视野,而印象却随着时间的逐年过滤,反而越发清晰在我的积累里了。

正因为清晰,我才先后于今年3月中和4月中撰写《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第[18]和第[33]篇时,两次提及阿吾的名字。
[18]里是聊“诗的流派”的:例如有位笔名好像叫阿吾的,他们几个人用原始语态写诗,好像称之为“纯客观主义”什么的,那诗是很幽默很别致很耐读的,可惜手头没保存下来,但印象极深。
[33]里是聊“化陈出新”的:我读80年代阿吾的作品,化出了原始语态用于教育诗,竟也有10余首见于了本系统的文学刊物。
谁知这个时段阿吾正回国省亲会友旅行,或者怎么就在网上搜到了这两篇文吧?就发邮件到我的@里,要我的地址,说他的第一本诗集出版了要给我寄一本来。嘿嘿!这就是缘分吧?尽管没有面缘,但却是100%的网缘了。这不是遂了我20年前的心愿么?

我说“开着眼界”,绝非溢美之词。因为阿吾的诗一起笔就特殊于中国诗坛而独树一帜。这是一帜革新诗歌语言,因而也革新了诗歌样式的旗帜。可以说从语言到样式,就像国画家弃了色彩,如郑板桥专事墨竹一样(倘有一幅真迹,或价值连城哩),亦如从繁多的美术种类中,突然茁壮出一支“剪影”族,你单色的侧面影像的眼睫毛和挺起的鼻头及抿着的嘴唇,就冷静凸显在浅淡的背景中了。

阿吾肯定是个喜欢相声艺术的人,他肯定在北京看过专场相声,且以注重观察的诗人眼光,不然如何产生了《相声专场》这样的代表作呢?这首诗歌分三部分写出,依次是双人相声、单口相声和群口相声。三部分风格样式一致,所以通过该诗第一部分的赏读,来触摸阿吾是如何革新诗歌语言,从而也革新了诗歌样式,我想是可能的。现在我将第一部分录入进来:

经一个女人介绍
出来两个男人

一个个儿高
一个个儿矮

个儿矮的白又胖
个儿高的黑且瘦

第一句话是瘦子说的
第二句话是胖子说的

胖子话少
瘦子话多

瘦子奚落胖子
观众哄堂大笑

胖子用嘴鼻伴奏
瘦子边唱歌边跳舞

瘦子舞成了武打
伴奏跑调到霍元甲

响起不同频率的声音
两个人弯腰成一般高

胖子斜视瘦子一眼
瘦子带胖子向左侧退下

这第一部分共10节20行。又可分三个层次。1-3节为第一层,写双人相声出场;4-8节为第二层,写开说并表演及效果;9-10节为第三层,写退场。
语言采用口语化。其简要明白是显而易见的,但仅简要明白就不是革新了。因为那是各种样式诗歌的共性,是诗这个文学体裁的内在要求。但我们从报幕员不说报幕员而说“一个女人”,掌声与叫好声不说掌声与叫好声,而说“不同频率的声音”,谢幕不说谢幕,而说“两个人弯腰成一般高”。诗人这里是把语言尽可能地恢复到原始语态,而尽量地绕开当代通用的纷繁复杂的新概念。这种语言几乎在阿吾所有的诗歌中都大量的存在。例如“该物体产于四川/ 八一年起归北京保管”(《对一个物体的描述》),说的是他生于四川,1981年到北大读书。人不说人,自己不说自己,而是向上找应当归属的又比较适合的大概念来说。他寻到“物体”这个概念就适可而止,没有上升到“物质”这个总概念上去(毕竟还要照顾到“简要明白”)。又如“我现在在听一种声音/ 在此之前/ 我在看一些文字”(《听一种声音》)听音乐不说听音乐,说听“声音”;看书不说看书,说看“文字”。这种语言方式,事实上是扩展了借代的修辞格。以“声音”代“音乐”,是用大概念代替小概念;以“文字”代“书”则是用内容代替形式。目的就是要语言呈现一种原始状态。所以状态要到原始,则是为了造成一种纯客观的诗歌样式。所以我们可以称阿吾的诗为“客观诗”。

阿吾客观诗的行文特点是尽可能地纯。其方法除了用原始语态,就是摒弃形容修饰,摒弃浓颜重彩,摒弃艳词丽句,从而造成诗文本的单色阅读效果。在他的诗集中,要想找个“缤纷、绚丽、粗犷、磅礴”一类的形容,比在“超女”或“靓妹”身上找个虱子还难。

从集子的序言得知,阿吾他们几个当初的诗歌理念有“两反”,就是“反诗”和“反修辞”。“反诗”其实就是反对当时流行的各种诗歌样式,而创造出这种独特的纯客观的诗歌样式来。我是宁愿看成这是一种创新的理念,而并非将人家都反掉,那也是不可能的。不可能还打出“反诗”的旗帜,当然是为了壮大创新路的声威的。而“反修辞”,其实质是“反修饰”,这点前边已经叙及,阿吾的诗歌已经摒弃了修饰语。“反修饰”为哪样说成“反修辞”呢?这个,我以为是阿吾的诗语言习惯使然。诚如前面所叙,他喜欢用大概念代替小概念,而并非反修辞的,因为他的诗句绝对没有修辞学意义上的错误。但也应看到他的诗文本中,消极修辞的时候多,积极修辞的时候少。从这个意义上,又可理解为反对大量地使用积极修辞,也就是尽量不用或者少用修辞格。

至于有的评家说《相声专场》这样的诗,“显得意蕴不够丰富”、“缺少味之不尽的东西”(西渡语)。但我觉得看诗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论也就不同。既然人无完人,诗岂可以有完诗?但人无完人并不妨碍出名人出伟人,诗无完诗也不妨碍出名诗出不朽的诗。其实一首诗的宗旨可以是启迪这也可以是启迪那的;可以启迪人生的思考,也可以启迪艺术思考的。《相声专场》显然不是启迪人生的,也不是鞭挞社会的,就无从找到人生或社会的意蕴和余味。我以为这诗无疑是启迪艺术的,特别是启迪诗歌艺术的。因而,它的意蕴和余味在诗歌的语言和样式上。语言上的特殊就在于它的原始、客观、单色上。西渡先生称之为具有“陌生化”的效果。陌生是什么?不就是新颖别致么?从众多的朱唇粉面的熟识中,突然出现一个干净朴实陌生的素面朝天,生活中的这种事是很吸眼球的呀!诗界亦如斯。我是20年前读《相声专场》的,其对诗歌语言和样式上的启迪的余味,可以说是久久不消不散。因为,《相声专场》不是为记录专场相声而写的,而是为“诗歌是要这样写的”而写的。这样的宗旨是凭借一场相声的语言演示而实现的。这一实现给诗人们的思考是深刻的,给读者的震撼是巨大的,给中国诗坛的影响也必然是长久的。

感谢阿吾这样心系一个陌生的读者,从大城市把签了名的诗集,远寄到山沟里来,为了却一个20年前诗爱者的心愿。这如何不令人感动呢?此时夜已深,但意象里我还是向着遥远的新西兰方向祝福!祝福重回诗坛的阿吾——现在的戴大魏先生,诗集一本接一本地出版到大陆来。一个行走于网上的老头儿山城子盼望着。
——2007年5月27—28日的晚上于毛栗坡小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09:38 | 只看该作者
消灭广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7-21 00:21 | 只看该作者
哈哈!!——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5 22:0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