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于诗歌我坚持“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1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梁永周 于 2014-9-19 19:56 编辑

对于诗歌我坚持“实”
文/梁永周


对于诗歌我选择自私,不为取悦而改变。而对于它我始终认为是最为真实的,所以用再多的想象也是为表达真实的东西,不只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理。
    更多的人们在读一个作品的时候难免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至于客观性是有偏离的。而对于所谓“客观”的考究也生搬硬套,没有活性的文学作品注定是一汪发臭的不会流动的水。在起初刚开始写东西的时候,我认为没有坏的文学作品,因为能称之为作品的东西了就绝对有其存在的价值。可是久而久之,直至现在现实让我的认知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名不副实的东西太多,盖过真实的东西太多。以往真实只藏于灰尘之下,轻拭便可显;而今真实藏于面具下,久而久之的面具融进去了揭不下来,所以距离真实就更远了。这类似于金属工艺学中的“渗透”原理。这种文学价值观的渗透是病态的,所导致的是开始崇尚浮华与虚假,开始忽略悲悯与现实,因为现实和理想终归是有差距的。反之想,所有能够称之为经典的东西它的实质又是在表达什么?一个简单的例子,童话是美的吗?童话故事与寓言的表达实质又是什么?这不言而喻。
    记得之前我看过一本关于评论学的书,使我铭刻的两大观点是:其一,不以诗歌作品论诗人;其二,大多获取诺贝尔文学奖的诗者,其作品都具有超越时代性。准确的来讲一个是观点,一个是统计结果,又可作为例举来说明什么东西。现在大多数的人都喜欢从诗歌作品中讨论诗人,这个观点我极为不赞同。因为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是绝对自私的,在于诗歌的表达是存有自我理性的,其实严谨的来讲“自我理性”也是一种“相对自私”;因为它不等同于别人的理性。诗歌题材的摄取不单单是诗者自身的经历,他还有着所观所思的万物万事,甚至于对于时代问题的担忧与敏感,对于弱小甚是草本的怜惜与赞美,从周遭摄取题材为保证其表达的真实性,而其诗歌的延展是不受约束的,它完全可以延续到诗者死后的某个时代。所以对于一首诗歌它的评价不是好坏所能准确定位的,更不是某个“权威”的人、机构或是奖项所给予的“权威”性评判,而是交由时间,交由时代演变对其意义价值的考究来判断,这是一个长期性,且结果不唯一的过程。
    我始终不反对诗歌表达自己的小情感,因为这些似乎是基础性的东西,毕竟人脱离不了这些。但是一个诗人要成为经典,他要担负责任,社会意识就成为一种必要。而对于此只能点到为止。结合众多,诗歌只代表了诗者当下的认知与观点,却不能代表他这一个人的如何。曾经我写过一首诗歌《酒吧》,有人问我:“你经常去酒吧吗?”当时我只是笑笑,在这里我想反问,对于一个场合你长时间的参与对其的认知有第一次那么强烈那么清醒吗?以诗论诗人绝不值得推崇,不能以顾城的诗歌来推究顾城的死亡;不能以海子的诗歌来寻找海子自杀的原因;同样的对于以三毛的作品来评价三毛的一生也是片面的。文学作品不会涵盖作者的全部,相反的它涵盖更多的是对于社会的认知与辩解,还有对于未知的崇尚与担忧(这是社会意识、潜在意识与悲悯意识)。
    其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这个统计结果证明了的,无需解说。我前面讲作品不是奖项所能够评价的,这里要说明的不是诺贝尔奖,而是时代的前瞻性。
    还要谈及一个观点:关于诗歌的先锋性。对于文学先锋性的定义现状多取决于表层意象:一是对于诗歌意象的大胆选用;二是对于陌生化语言的拼凑堆积;三是对其作品的所绕圈数,也就是逻辑推理的难度(说明白就是晦涩难懂)。当然这是大部分的写手,而不是诗人。请允许我这样讲,因为伪诗人太多,好写手太少。还记得《现代西方批评理论》中的一段话:“卢卡奇坚持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的历史性和真实性、典型性、人民性、政治性,他反对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采用的直接展现、拼贴的方法,认为是颓废的表现。在他看来,“混乱”构成了先锋派艺术的世界观基础。超现实主义主张纯粹的精神的自动主义,认为创作不受任何理性的控制,不依赖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主张随意自由地思考与创作,把不相关的东西置于—块儿,善于表现梦境、幻觉、无意识世界等。卢卡奇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的目的是创作典型,揭示社会本质,表现出深刻性与真实性,因此“只有著名的现实主义学者才能组成文学上的这样一支真正的先锋部队。”所以,对于先锋的解释是揭示真实才对。
    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问题就是“艺术何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很重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认为文艺的力量在于对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否定,是对非人性的资本主义存在的批判,因此文艺自由的审美表达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具有解异化的功能,为人的自由的意识与感性丰富的个体生存打开了一片亮丽的风景,人在审美中从特殊性走向了自由的个体性,用卢卡奇的话说就是走向了“人的整体”,不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碎片式的物化生存。
    最后还要谈及诗歌的风格与语言修辞。巴赫金认为风格的完整统一,一方面要求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语言(指普遍规范形式构成的体系),另一方向要求有一个体现在这语言之中的完整统一的个性。在大多数诗歌体裁中,语言体系的完整统一,体现于其中的诗人语言个性和言语个性的完整统一(这里的个性并且是独一无二的),这两者是诗歌风格必备的前提。我们说一个诗人的风格所依据的也就是这两点,大多数人的作品风格是在变化不断的,但是对于成“家”的诗人风格是有考究的,例如“洛夫”、“轩辕轼轲”等。而对于诗歌语言的修辞技巧我则认同顾城的观点。其实,诗者在写的时候并没有过多的考虑修辞技巧,所以技巧大都是读者咀嚼考究推理出来的。诗歌也因为诗者在写的没有考究修辞而让诗歌有自然的呈现,不然则就多了些匠气。“诗人在感知和表达时,并不需要那么多理性逻辑、判断、分类、因果关系。他在一瞬间就用电一样的本能完成了这种联系。众多的体验在骚动的刹那就创造了最佳的通感组合。”“尽得天下之道而无道,尽得天下之法而无法”是顾城学诗的最终方法论,也一直影响引导着我。



2014-9-11草於 临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9-21 11:45 | 只看该作者
支持诗友观点,大声说出来,诗歌需要“实”,即时代风格。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9-21 22:14 | 只看该作者
诗歌当然是实的好,从古自今,实的诗歌就是诗人记载生活的载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9 22:5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