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像散文诗”与“不像散文诗” ■方文竹
散文诗在文坛不被重视,有着更多的自身的原因。突出表现在创新之路格外坎坷,题材、风格、语言、角度等流于一般化,不能容忍的重复、复制,千篇一律,陈陈相因。“懂”散文诗的人一向叫起来:“像散文诗!”像散文诗的题材、像散文诗的语言、像散文诗的表现方式,像……而不像散文诗,就不是散文诗。
如此的倾向还导致了长期纠缠于“散文”与“诗”之间的文体之辨,使得散文诗的学术含量、精神品格得不到提升。
“像散文诗”是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在散文诗的批评和理论态度上的主体表现。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定势,它是阻碍当代散文诗发展和突破的强大因素,造成了散文诗整体欣赏水平、眼光判断和理论穿透力的低下。
应该出现“不像散文诗”的散文诗文本和理论辩护。
不客气地说,我反而一直相信散文诗圈外人或说非散文诗圈人,他们往往提出很宝贵的意见,新颖、独到,其眼光精准,标准也不一样。他们不带有先入之见和散文诗界长期以来形成的定势。“不像散文诗”会拓展散文诗的边界,让带有创造品格、富于艺术含量的真正散文诗回归散文诗的家园。如王剑冰先生说,他注意将散文类作品收入散文诗选本。这样的眼光必然不合某些人的“规范”。
我曾提出散文诗的“自律”与“它律”,“它律”其实就是“不像散文诗”的因素,它注重吸收散文诗之外的一切有用的东西,以壮大、丰富自身。显然,由于散文诗变革与发展的需要,“不像散文诗”更充满求变与生长的活力,它让散文诗这个文体处于不断的建构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