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诗人看中国新诗:求新求奇求深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4 1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本诗人看中国新诗:求新求奇求深刻

     据《重庆晨报》2014年10月14日报道 昨天上午,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和北京《文艺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在西南大学揭幕。来自中国两岸四地的学者,以及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荷兰、新西兰等八个国家的诗学名家:舒婷、叶延滨、傅天琳、李钢、林爽、岩佐昌暲等齐聚一堂,就本届论坛的关键词“守常求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吕进:诗没有限制就不叫诗

  在昨天的论坛开幕式上,本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主席吕进,首先作了名为《守常求变:当下新诗发展的关键词》的开幕词。守常求变也成为了本届论坛的关键词。

  “诗歌的生命在于"变"。”吕进说,但这种“变”,只能是在守“常”中求“变”。吕进解释,自己所说的“常”就是诗之为诗的基本美学要素和基本诗学规范。“无论什么时代的新诗,无论什么路数的新诗,作为艺术品的诗,总得守住诗的边界。"自由"不是放弃诗美建设的借口。”

  吕进表示,诗在想象世界里是极端自由的,在创作时诗人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抒情逻辑将客观物理世界重新分解、建构,但诗情表达上又会受到诗律(节奏式、韵式和段式)等诸多限制。“没有这种限制,不自由,诗就不成其为诗了,就"自由"出诗的边界了。”

  岩佐昌暲:对“梨花体”不回应

  “变化真的太大了。”现任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日本郭沫若学会会长的岩佐昌暲的上一次重庆之行还要追溯到1993年。当时他还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求学。

  当记者问他如何看待近年内地出现的“梨花体”等关于诗歌口语化的争议时,他先是笑称“不好意思,这个我真不好回答”,随后又坦言,“你想问的我明白,其实类似的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打工诗歌。我觉得,降低诗歌门槛是好事。”

  岩佐昌暲说,自己也关注到了经常都会有很多读者喜欢但评论家们不喜欢的诗人。“我还是主张专家们更应该去关注,为什么这些诗人受读者欢迎,而专家眼中的好诗人反倒没那么受欢迎……这中间应该是有平衡点的。”谈及对中国新诗的印象,他觉得现在的诗人越来越求新、求奇、求深刻了。

  叶延滨:新诗应关注心灵

  作为曾连续三届都出任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会副主任委员、《诗刊》主编的叶延滨,显然他对近年鲁奖的争议,以及诗歌“口语化”都非常有发言权。

  昨天他告诉晨报记者,关于诗歌“口语化”,他一直坚持的观点是“诗歌里有口语表比较好的,但也有不好的。”叶延滨解释,新诗从旧体诗变革过来最早提倡的就是我手写我口,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语。“出问题的其实是这个"化"字,它失去了边界,把什么口语都拿进去了。”

  说起鲁迅文学奖,叶延滨笑称,其实自己的观点和本届诗歌奖评委会主任高洪波相近,“有人关注总比不关注好,大家不理你了,让你自己去玩,那有什么用呢?”

  虽未对备受争议的周啸天及其作品表明看法,但叶延滨还是笑着说,“我之前就曾开过玩笑说,被批评的旧体诗成功掩护了新诗撤退。”他解释说,本届鲁奖评出的四本新诗大家议论反倒比较少。“证明新诗百年发展已经得到了大家认可的(笑)。”

  叶延滨表示,周啸天今年拿鲁奖的争议其实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写旧体诗的人应该向写新诗的人学习。你看看新诗,如果只是写写过节欢呼一下,谁结婚过生日了庆祝一下,为超女庆贺一下,这样的新诗作品拿出来,可能别说鲁奖,就连你们重庆文学奖都入围不了吧。新诗已经不是关注这种应景的东西,而是关注心灵,社会更深层的东西。”

  此外,叶延滨还说起了自己对重庆诗人的印象。“重庆诗人从来都是诗歌写得比较好的。要知道,1986年我还在《星星诗刊》时,评选全国最受欢迎的诗人,十个人中重庆就占了两个:傅天琳和李钢。”而说起新晋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李元胜,叶延滨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的诗很正能量,表明了一种积极阳光的生活方式,诗里没有让人很灰褪、纠结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0-15 21:33 | 只看该作者
很幸运,我是西南大学的学生。参加了论坛,听了诗人们的讲话。还和舒婷说了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22:09 | 只看该作者
一叶 发表于 2014-10-15 21:33
很幸运,我是西南大学的学生。参加了论坛,听了诗人们的讲话。还和舒婷说了话。。

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9 14:4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