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帅 于 2014-11-24 21:48 编辑
【金川诗歌精品收藏】http://user.qzone.qq.com/1651529681/2
诗歌与政治,诗人与政治家
一
纳尔逊·曼德拉是具有诗性气质的政治家,而具有诗性气质的政治家,是可以抵达最伟大的政治家这个行列。他是非暴力抵抗最成功的营运者。
非暴力抵抗,是一首纯诗,大诗。
曼德拉说:“恨需要学习,既然人们能够学会恨,那么同样可以教会他们爱。爱比恨更容易走进人类的内心。”
这就是诗意的最高境界,学会爱的时候,学会恨。
恨,是爱的产物;出现恨的时候,说明爱变得狭隘了,变得不适应生命的需要了。而爱是恨的出路,是恨的另一个新空间,此时的爱是由恨拉升的爱,新爱,大爱。
诗歌永远是表达全新的爱、大爱;也是对狭隘的爱生成恨,由恨转化为大爱的表达。
二
而诗歌既是非暴力抵抗,也是非暴力拯救。唯有诗歌才具有一种高度与开阔,使人间一切爱恨获得和解,使人性之中兽性成分越来越少,人性的成分成为主导。
一首诗歌出现明显的语言暴力,那只能说明,这个诗人还不能完全脱去物象的外在生硬,没有完全抵达诗意――这种人性的极致,生命内在含金量的极致。
诗歌暴力语言,就是充满怨恨的语言,充满思想攻击与情感攻击的语言。这种语言会成为对社会制度的肢解与伤害,会给人性带来扭曲与误导。
诗意的语言具有强大的力量,具有改变的力量,这是来自于觉与醒。在佛教觉就是佛,佛的意思就是觉。觉,就是宗教的极致价值。
醒,在现实生活,就是一种极致的力量,是生存、生活与生命,每天获得的极致的价值。
而诗歌,是能够涵盖觉与醒的全部价值。
三
诗歌具有教化的力量,但不同于宗教,不同于教育,不同于政治宣传。诗歌的力量,首先在个体之中成熟,才成为社会的人类的力量,具有非常的排他特征。排他,既是排除他人的影响,也是排除一切诗意之外的模式的影响,从这一点看,诗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超脱的模式。
诗歌具有这种超越性,不是诗人赋予诗歌的,是诗歌本身的规律决定的。诗人可以把握接近这个特性,使诗人成为超越者。
从这个角度看,诗人,当然是成熟的诗人,具有对政治家,对宗教,对一切诗意之外的模式,具有纵览的意义。这是因为,诗意之外的一切模式,最终都将成为诗意的素材,成为诗意的原料。正如,一个政治家可以成为画作的原型,一个政治事件也可以成为画作。
而诗意之所以是一门艺术的极致,在于绝对不是生硬模仿人物与事件,而是诗意地表达,用诗意作为工具,来实现目的。
因此,当一个诗人直接与社会制度,与政治家做对抗,那么此时的诗人已经成为一个法律范畴的公民。
诗人是非公民化,是用诗意来诠释社会制度,来诠释政治与政治家,而不是以言论直接对抗。
四
如果非要把诗歌当做一种武器,那么诗意就是唯一的子弹。怎样制造这种子弹?不妨学习一下美国诗人莎朗·奥兹(Sharon Olds)。
教皇的阴茎
它深悬于他的长袍内,仿佛位于吊钟核心的
一枚精致的钟锤
他动,它则动,一尾幽灵似的鱼
游动在一片银白色海藻的光亮中,体毛
摇曳在黑暗与灼热里
而当夜晚降临
他的双眼闭了,它便立起
赞美上帝
薛舟、徐丽红译
把莎朗·奥兹归纳为当代中国诗派下半身写作的鼻祖,似乎有点粗与粗鲁。但下半身写作应该认真研究一下自己诗意的方向,不要肤浅地暴力地描写自己的生理反映。同样,写政治诗歌的诗人,也可从中学习一些技艺,而不要用大喊大叫的谩骂来发泄自己一时的激愤,下意识地描写自己个性与性格残缺。
莎朗·奥兹被评价为“在美国被称为最酷的女诗人,她喜欢把性做深度挖掘,比如艺术化,带着哲思,某种独特的情结或者独特的视角。她对性的写作绝不是媚俗的下半身,而是率性背后的深度,性爱之上的艺术。对于奥兹来说,艺术加性,就是艺术性。”
五
确切说,诗人是精通人之常情的大师,因为诗人能把人之常情,人的本真的属性的渴求,与现实之中人为扭曲的矛盾,用诗意的模式概括出来。诗人是拉升人之常情的大师。
因此诗人也是拉升日常政治事件的大师。
政治,作为一种人为活动的模式,并非是最高级的模式,而是被最人之常情的模式承载着。
政治,是最容易形成人为极端扭曲的行为,这是因为,权利是世上,也是世俗之中,被人为地扭曲为最高的价值核心。
诗人不是直接反对这种极端的扭曲,而是使用诗意。如果不用诗意来抵制,化解,消除与根治这种扭曲,那么诗人就失去诗人的属性。这时候,诗人就会沦落为一般的公民。
世上没有违反法律的诗人,只有违法法律的公民。诗人,在诗歌模式里是永远不会违法的。
诗人,是不健全法律的觉醒者。这种觉醒,依靠诗意的力量来完成。诗人无法直接去修订法律制度,更无法直接去推翻法律制度。推翻与修订法律制度,是一种集体的社会的行为的总和。诗人如果直接去实现这个总和,只能陷入空想与绝望。
诗歌,由于具有诗意的独特价值,会发现政治家以及政客们的狭隘、愚昧与无知,会发现社会制度的残缺与落后的根源,但是诗人以诗意表达这个发现。
这个发现,在诗歌中经常被称作神谕与预言。这种写作,被称作神性写作。
诗歌,给狭隘的政治家以出路,而不是直接与政治家分庭抗礼;诗人给落后的社会制度以觉与醒,给予一个社会以拨云见日,但只能依靠诗意一点一滴的水滴石穿的力量。
六
政治,政治家,政治制度,是诗人的艺术创作对象。
诗人不是把其艺术对象直接当做敌人来直面抗争。
诗人没有敌人,或者诗人唯一的敌人只有自己。诗人在打败自己的过程中,发现并为狭隘的政治家与落后的制度指出新出路。
用庸常的语言来表达,诗人是最大的悲悯者,悲悯宗教的寺院、禅林模式的呆板与僵化;悲悯政治制度的腐化堕落。诗人与政治家在某种程度,不是对等的,而是悲悯关系,因为在诗人看来,政治家经常是落后的政治制度的最大受害者。
七
诗人对诗意的力量充满自信与把握,标志着诗人最终的成熟。诗人的成熟,在诗意的不断发展中,随着诗意的成熟而成熟。诗意,在这里拥有三个内涵:情感的成熟,思想的成熟,艺术的成熟。
政治家可以是思想的成熟者,但可能是情感的扭曲者,是艺术的被动成熟者,因此,政治家不可能使用诗意的力量来完成政治家的最高级任务。这是由于政治依然是与其他社会分工一样,依然是一门职业,而不是一门极致的艺术,所决定的。
诗歌作为一门极致的艺术,早已不是一门职业,有别与其他社会分工,因为诗歌就不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诗歌,是一门首先进入生命自觉分享状态的生命存在模式。(详细论述,可阅读《诗意的图谱》金川著)
当一切劳动方式,具有艺术的欣赏性、分享性与自觉性的时候,人类社会制度才可能达到其最完善的极致。
当一个诗人对诗意的力量没有把握的时候,对来自社会制度的伤害,就会显得急躁,无所适从,就会抗争。
抗争是人性之中,最自然的属性,因为人必须首先保持自我的安全。然而,此时的抗争具有盲目性,是非艺术的。这是因为,此时的诗人依然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艺术的幼稚,往往来自对事物与事件的不成熟的认知。此时,诗意的力量是缺乏明确的正确的指向。在这种不明确的,甚至是盲目的指向之中,艺术行为会成为普通的公民行为。
诗人的基本身份是公民,但能经常把自己与普通公民区别开来,能经常拉升到普通公民缺乏的生命自觉状态。
八
完善的社会制度是存在的,因为这是人类的终极渴望。当一个政治家与一个环卫工,没有任何身份差别,地位差别,而只是一种分工不同报酬不同的职业的时候,那么此时的政治家与环卫工,都可能是艺术家,都可能是诗人。此时,人类距离自己的终极渴望已经指日可待。
这不仅仅是期盼与梦想,是一种清醒。也唯有诗人,具有这种清醒。
我想,假如曼德拉活着,并且读到这个结论,他也一定会为此点赞呢!
九
诗歌,是诗人唯一的国度,这个国度具有极高的独立性与完整性。
诗歌,是诗人首先作为个体动物,同时又必须是群体动物的唯一的归宿,是具有天国意义的归宿。但这是活生生的天国,不是空想与想象中所描绘的那种天国。
但诗人可以同时居于两种模式之内,既是个体模式类同野兽模式的享有者,又是群体模式的享有者。
当诗歌呈现神性描写,一点都不虚妄,很真实,这是诗人对其描述的对象虔诚实践与体验,在洞察诗人与其对象之间最极致的隐秘关联,所呈现的新模式。
诗歌的社会价值,是一种新模式的不断阐述。诗歌对于诗人的自身的价值,就是终极栖息地的获得。
在这个意义看,诗人不可能对政治以及制度产生依附。诗人与政治以及制度,最基本的关系,是平等的存在,最高级的关系,是诗人会走在政治以及制度的前列。
当一个诗人无法寻找到独立性的全部内涵,并无法以独立性作为诗歌的基石,就会陷入下意识的屈从。诗人,在政治以及制度面前的无所适从,是屈从的开始,但感到屈从是一种艺术的羞辱,便产生艺术的反抗,一但艺术反抗无效,就陷入世俗的抗争,成为利害之争的牺牲品。
在诗人成为利益之争的牺牲品的过程中,由于艺术的内在规律的作用,使诗人依然保有艺术抗争努力,有时会出现艺术的觉醒,也能产生一些好作品。但是由于诗人无法从已经形成的模式中脱身,便会形成的下意识的依赖,此时的作品就会存在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黑洞,甚至会把自己吞噬。
十
诗人以个体模式,依托艺术,向群体模式延伸,并以群体模式为资源。
因此,政治以及制度,是诗人赖以使用与利用的资源的一部分,仅仅是一部分而已。诗歌是诗人拥有世界财富种类最完整、最丰富与最有效的的模式。能否获得这个最完整最丰富与最有效,就要看诗人艺术实践的程度。
艺术之路,诗意的存在,之所以让诗人无条件地、义无反顾地前往,其魅力在于此。而这是艺术规律 规律决定的。
而艺术规律,是人性发展与依存的极致模式。诗人,是这个模式的最幸运的第一享有者。
二〇一四年四月七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