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露 于 2014-12-22 21:20 编辑
《杀狗的过程》
雷平阳
这应该是杀狗的
惟一方式。今天早上10点25分
在金鼎山农贸市场3单元
靠南的最后一个铺面前的空地上
一条狗依偎在主人的脚边,它抬着头
望着繁忙的交易区,偶尔,伸出
长长的舌头,舔一下主人的裤管
主人也用手抚摸着它的头
仿佛在为远行的孩子理顺衣领
可是,这温暖的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
主人将它的头揽进怀里
一张长长的刀叶就送进了
它的脖子。它叫着,脖子上
像系上了一条红领巾,迅速地
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
继续依偎在主人的脚边,身体
有些抖。主人又摸了摸它的头
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
但是,这也是一瞬而逝的温情
主人的刀,再一次戳进了它的脖子
力道和位置,与前次毫无区别
它叫着,脖子上像插上了
一杆红颜色的小旗子,力不从心地
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他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
——如此重复了5次,它才死在
爬向主人的路上。它的血迹
让它体味到了消亡的魔力
11点20分,主人开始叫卖
因为等待,许多围观的人
还在谈论着它一次比一次减少
的抖,和它那痉挛的脊背
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
就标题而言,雷平阳老师撇开了杀狗的核心主体——“人”,这一矛盾设置于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悬念被高高挂起,诗意也即由此展开,自然而不生硬,像夜晚的一场大火我们只看见了映红的天空,激起读者阅读的欲望,而读者自然会将目光直抵事件的主体,以退为进的入诗策略充满智慧。读者自然会联想到“人”作为此过程的策划者实施者真正承担着整个事件的主角,而狗的行为只是一种正面的烘托,可见诗人的良苦用心和独具匠心。
既然事件主体是“人”,通观全诗无不涉及到人性的黑暗和光明,而人性是文明下的内衣,与生俱来的兽性就一直潜伏在人们体内,人性与兽性在一定条件下就会互置,一方会说服另一方,在文明的滋养下获得智慧的“人”其兽性表达的方式得体得令人骇然,残忍而又麻木的温情,五次杀狗的过程,一次比一次血腥,众目睽睽之下,更多的“人”已习以为常。在兽性的眼里,忠诚的狗只会是利用和奴性的代名词。
当然本诗中的人性似乎没有完全泯灭,从五次杀狗漫长的过程我们依稀可以获得一丝希望,这里艺术夸张的手法似乎植入了诗人的主观愿望,一个经验丰富而又凶残的刽子手只会一刀毙命,也许杀狗者通过此种方式寻求自慰(我宁肯相信这一点),因为如果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刽子手采用这种惨无人道杀狗方式,那么这只狗只会是严重触犯主人利益或是严重威胁到主人,若从起句来看,后一种判断应该更接近诗人的真正意图,无论哪种,狗都必须要死,漫长的残杀过程他只是要告诉它:杀死你是顺理成章,通过一次比一次减少的抖可以看出,狗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死亡与绝望同体!作为正面烘托的狗长期在主人的豢养下尽管已习惯和依赖于安抚但又预示着另一种希望,一种独立意识的觉醒。这首诗起句和尾句起落都很好,起句矛盾式的言说给出一种荒诞的设疑,目的让场景说话,其过程颠覆杀狗的传统,正是诗人引起大家关注的地方,这是诗人要破的,而尾句则是借众人之口立起来,一破一立相得益彰。
由此可见本诗是对人性和奴性的双重解剖,这里所谓“人”的意义已动摇了文明的积淀,而狗的忠诚会在一次又一次兽性的打压下,置之死地而后生,会成为觉醒的导火索。
2014年12月15日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