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00|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微型诗的一些理论文章(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3 1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微型诗的一些理论文章(摘录下), G* J% z) K5 e! W8 M

! Z- t" k0 U# D* E, n0 j( @4 H* c" G: g/ f% P3 @! v
论微型诗的八大特征0 n& U9 K. W" z8 M# u6 c/ u6 H
文/寒山石; F$ e* R) N. w# D: C2 q

- m# @$ G' L( C) S% ?6 {随着微型诗创作的日渐繁荣,微型诗理论建设已是迫在眉睫。自今年元月笔者“误闯”微型诗坛以来,阅读了大量的微型诗作,深为微型诗这一有着“惜墨如金的精炼诗句、独辟蹊径的精巧构思、赏心悦目的精美意境、领异标新的精妙智慧、浑若天成的精湛技巧”(1)的诗体所震撼,遂心向往之,阅读微型诗,习练微型诗,赏析微型诗,探索微型诗。通过几个月来的思考,并吸纳论坛同人的真知灼见,笔者以为微型诗有以下八大突出特征:
, X" m. W) W/ z( w  
' ?/ V, B% G7 E) D$ H& r- z" T  一、微型诗体式的独立性
0 q! p/ |& g& o$ F5 L) U  _  
8 {7 D. R1 D4 z5 s# A  c( o  微型诗是一种独立完整的诗歌文本。; i' f) l" r+ C) X  s
  第一,从微型诗的发展看,微型诗古已有之。5 K) S  t; q* l* Z
        在我国古代,就产生过三句以内的微型诗佳作。有记载的一首最古老的诗,据称是皇帝时代歌谣的《弹歌》,就是一首微型诗,“断竹,断竹,飞土,逐肉”,全篇只有八个字,却写出了狩猎的全过程。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再如刺秦义士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只两句,便成就了一个真正的诗人。这些诗篇幅虽小,但气魄宏大,千古传诵。
# K# c( O( z4 m! i, e- v  * A0 I4 @: H3 F
        第二,微型诗是从小诗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诗体。
% ]8 ]  g: i- Z$ @“微型诗,是八十年代兴起的中国新诗中的一个新品种。它原属于小诗范畴,‘五四’时代新诗初起时,人们也曾习称它为小诗。”(2)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中国新诗大辞典》“小诗”条是这么说的:“诗歌的一种,指十分短小的抒情诗,往往多则七、八行,少则二、三行,甚至一行,采取以小见大,以一驭万的办法,表现浓缩的思想感情。‘五四’前后,刘大白、刘半农、康白情、宗白华、冰心、俞平伯等不少诗人创作小诗,掀起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小诗运动。泰戈尔的《飞鸟集》是小诗的典范,冰心早年的《繁星》、《春水》也是很有影响的小诗集。”洛夫更是在其《洛夫小诗选》的序言文章《小诗之辩》中直言:“我认为小诗才是第一义的诗”,“中国古典诗从诗经发展到近体诗的五七言绝律,都是小诗的规格……所以,如说中国诗的传统乃是小诗传统也未尝不可”。并将现代小诗命名为“现代绝句”。新时期以来,小诗创作日趋繁荣,产生了不少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名篇,如韩瀚的《重量》、顾城的《一代人》。雁翼、孔孚等诗人都出版过小诗专集。微型诗从小诗中的脱颖而出,有利于创新新诗的体式,提升新诗的美学特质。正如微型诗的倡导者穆仁先生所说:“微型诗从小诗中分离出来,体现了人们对事物的研究由粗放到精细的发展趋势,对推动新诗的创作、研究是有利的。”(3)2 d7 n- x- B3 `
  
( H: b7 ?! ~# X' S         第三,微型诗是一种独立的诗体。
' M( x# x- t" ]9 U- s- B% c% N& K% |& F7 j
微型诗是一种自由诗。以诗歌长短来划分,诗歌可以划分为剧诗、长诗、中长诗、短诗、小诗和微型诗,如同小说可以划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一样。因此,“微型诗,不是长诗的压缩,而是一种独立完整的诗歌文本,短中隐长,小里现大。就象大观园中的一个亭子,靠自己独特的结构和造型来吸引游人的眼睛,这亭子,一旦失去自身的整体感、系统性,折解出来的一砖一瓦,就算再漂亮,再精致,也吊不起读者的美学胃口”,(4)“微型诗是相对于长诗而言的,也是诗歌家族里的成员,她和长诗平等地坐在同一条长凳上,只是个头有大小而已”(5)。“微型诗是一种独立的体式,只不过长诗的诗眼如同夜空的明月,在辽阔中闪亮;而微型诗的诗眼则是眼中的瞳仁,玲珑晶亮的闪光。”(6)微型诗是“诗歌王国的微雕艺术”,“你赞美挺立于崖边高耸入云的青松,案头不是也摆放着绿意盎然的文竹?微型诗便是你案头的一丛文竹,一个精美的微雕”。(7)) r. O7 P0 h( x3 a& I  \# u0 _
  
9 ?* H3 A# U" y  二、微型诗本质的诗意性
! A7 B. w3 N' h+ T4 o) p  8 u( g2 j+ [5 ^+ t/ i* p
  微型诗的内容是诗。这意味着:
0 [+ \% f; P9 S+ m! [9 w% O  第一,诗的对象是微型诗的对象。“诗的对象是微型诗的对象。大到天地人文、宇宙星空,小到花鸟虫鱼、内心独白,都可以情动于衷,发而歌之。”(8)6 ~' ]2 K  q6 n6 x5 q1 Y
  第二,诗的要素是微型诗的要素。华心在《微型诗的体式》中提到,沙鸥先生将一首好诗概括为七个要素,即“立意深,构思巧,形象美,感情真,意境浓,语言新,手法奇。”其实一首诗具备其中二、三就是好诗了。“主要是情浓,志远,味美。”(9)“总体来说,一个是句(包括辞藻和意境)。一个是意。一个是气韵(也即旋律和节奏)。只要一方非凡卓绝,那就算得一首好的微型诗。如果再加上了风趣幽默(与意结合成意趣)和摇曳生姿的态(和韵结合成风韵)以及暗含的社会讽喻或人生哲理那就成为一首几乎“五脏俱全”的小诗了。堪称为之“绝品”。(10)
$ C! U# E, h; ^. \4 u  第三,诗的特征是微型诗的特征。微型诗同样必须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想象力、高度的概括性、凝炼的语言和内在的音乐美等等。4 {/ _; a& X, ^, J: Z  v1 c' W) ?6 f
  第四,诗的功能是微型诗的功能。它同样应具有审美、认识、教育三大功能。
+ K; d4 u1 F6 p4 u+ h  第五,微型诗是“意趣”和“理趣”的和谐与统一。要善于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哲理蕴涵于具象及其关系之中。所表达的哲理应该具有人文深度。表现哲理的关键是自然,不说教!具体来说,就是要使目标受众在联想或想象中感觉到诗歌深含的哲理意味,同样需要通感的顺畅。可以说,哲理是发梢上的那一缕阳光。在哲理的发型里,意象往往也只是配角,意境则是发型的背景,想象力是黑夜里的明灯,通感是开关,开了明灯,在想象力的照明下感受哲理,可惜这样的诗作不多。* e, K1 ~0 ~+ }7 A
  第六,微型诗同样应当体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微型诗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体式,除了在尺幅之间展现博大的诗意之外,对形式进行必要的探索也是十分有益的,正如对画幅进行精美的装裱,可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11)
& s0 _# k/ |" w- Y. c  m- J  
3 @9 j; d) p: P  三、微型诗结构的精短性/ A' j1 w# y" G, t
  1 ~- x7 w4 u" K& k/ U$ e- R
  第一,关于微型诗的行数。限定微型诗的行数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区分小诗和微型诗。对小诗体式的规定,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周作人先生给小诗写个这样的定义,“现今流行的一至四行的新诗”(“现今”指第一个小诗的发展****,即20世纪20年代)。另据有关资料介绍,邹建军先生对新诗体式的划分比较系统,认为“四行以内的诗为微型诗,五行至十行为小诗,十一行至三十行为短诗,三十行以上为长诗”;台湾的张朗先生将小诗规定在十二行以内;诗人们还就现代小诗的规格提出各种议案:罗青主张以古典律诗行数的双倍即16行为极限;张默主张以10行为限;洛夫认为12行较妥;白灵则提出小诗规格与行数无关而与字数有关,提议以100字为字限。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文艺创作知识辞典》“小诗”条说“诗歌的一种,多则七八行,少则一二行,一般三四行。”所以把微型诗限定为“凡是具有除题目外一至三行的形式的诗都是微型诗(题目是微型诗的组成部分,也应该是微型诗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严格区分小诗与微型诗,同时,郭密林认为:“古体诗的五言、七言绝句是四行,为当时最短诗体,而类似微型诗的日本俳句和地方戏剧中的三句半,又不包含一行、二行诗,故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品种,应与上述的绝句、俳句和三句半区别开来。”(12)
8 z2 N! ?' g4 d  第二,微型诗的基本行数是两行。穆仁指出:“在微型诗的三种句式中,最基本的句式是二行式。一行、三行只是二行的加减、浓缩与延伸。”并说:“一行式堪称微型诗的高峰。”(13)
+ D% G6 ^7 [: ~  第三,微型诗的标题是构成诗的重要内容。由于微型诗限定在三行以内,标题的恰如其分比起长诗、短诗和小诗更为重要。北岛的一字诗《生活》:“网”。如果去掉标题,就什么也不是了;孔孚的《大漠落日》:“圆/寂”去掉诗题也是不能想象的;姚益强的《贪婪》:“医生从停尸房出来/发现自己丢失了钱包”,刻画“棺材里也伸出手来”的“贪婪”,可谓出神入化,但如果去掉标题,则诗味淡然。: b; z$ L( ^( N/ |- U
       第四,关于行与句的关系。一行诗是一句诗,但一句诗不一定就是一行。这也是新诗体式的一个普遍特征。5 x+ A$ h4 S. @" q( ^# U7 k* E
  第五,限制行数是否限制诗内在的本质要求。有人担心:把微型诗定为一、二、三行,是否限得太死,会成为一种新的枷锁?我以为这担心大可不必。因为长诗、短诗、小诗、微型诗只是便于研究探讨的划分,其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存在;更无写微型诗者不准写小诗、短诗以至长诗的清规戒律,尽可根据题材内容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潇洒发挥不必作茧自缚,哪有什么枷锁?
! {$ B' Q- ?8 {8 A3 x  第六,辨证地看待微型诗的形式限制。“微型诗歌的形式是自身的一个优点同时又是一个局限所在。优点是:训练提升诗人的语言素质与对生活的整合能力,可以抒写生活中一瞬间的情节和情绪。缺点是:三行,是不是可以完成诗人对内心情感的抒写。”(14)所以,“长诗有长诗的风采,微诗有微诗的妙处,当长则长,当短则短;行于当行,止于当止,切不可刻意追求外在的形式而忽视内在的本质。”(15)削足适履,因噎废食,是不足取的。所以《网络微型诗》在封面题到:“诗最小,心最疯狂!/在《微型诗》的小小舞台/一群戴着脚镣跳舞的诗疯子在方寸天地间狂诗疯歌/诗出人间最精美的乐章……”,形象而贴切!
* P' p5 X) d4 E4 G( B  第七,在限制的范围内寻求自由。要校型诗,难就难在它的短和小,在二三句话内,诗人想象的空间,语词组合的空间,技巧应用的空间,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写微型诗,就象戴着枷锁跳舞,负重走钢丝,要成功,务必胆大心细,技艺圆熟,必须抓住最精炼的材料,借助最精当的意象,调动最精妙的灵思,运用最精炼的语言来表达。. K( G, _7 f+ Z: K) d# @
  - |; c+ j: R: Y5 d4 @7 N  Q) n
   四、微型诗语言的简约性
; A& ^8 \( ]5 [  1 c4 h4 n. [" r/ @6 A  n
  第一,这是由微型诗的体式决定的。微型诗辞约意丰,言简意赅,是一种简约的艺术,一种用最凝练的文字构筑的最精巧的诗体。所以,甲也谈到:“微型诗受自身所限,不仅要去芜杂,更要屏弃铺陈。凝练,凝练,还是凝练。虽未必字字珠玑,但只有多一字嫌长,少一字嫌短者方为上品。”(16)
: T3 v' K% K7 y: M# E. j9 ~3 ]  第二,“微型诗的炼意、炼句、炼字则是合三为一,同时进行。”“炼字、炼句、炼意均不可少,但首要的在炼意,炼意纯粹、才能做到小而精。”(17)。“微型诗是撒落在生活里的珍珠,需要有心人把她捡起来,擦去尘垢,串成耀眼的项链。”(18)# a: v4 [' X* X" W4 D9 F" h
  第三,要直奔主题。“微型诗歌没有领读者进入诗者内心世界的过程,突然而至,戛然而止的思维与表达,只能由读者去‘于无声处听惊雷’了。”(19)。写微型诗往往起笔就是落笔,务必直捣黄龙,不可能象长诗那样纵横铺陈,波澜起伏。
7 `9 ~* ~4 |# y6 D( U% a  第四,要精雕细刻。古人云:“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炼句,句中炼言,及得二耳,以气韵清高深妙者绝,以格力雅健者胜。”“写微型诗靠的是捕作,写成则需要锤炼。捕作微型诗靠灵感,锤炼微型诗靠技巧;捕作是意在笔先的灵动,锤炼是落笔之后的雕饰。捕作的是原始的,自然可能是粗糙的;而锤炼是一个淘金的过程,必须打磨掉所有的沙粒,留下金子般最纯最美的诗句。”(20)“微型诗不是诗的边角余料,而是诗中的精品。像雕刻一样,微雕难度更大。需精雕细刻。”“微型诗是矿石里的黄金或宝玉,需要发现,更需要冶炼或打磨。”(21)6 b' D  C2 ^9 N+ k

4 ^5 a( X' R0 O% m+ P      五、微型诗内涵的丰富性
9 l- q5 s* ~+ k- L  ! p( d1 C8 W0 k; j9 Y) f
  山水于领袖顾盼,情愫于方寸卓然。微型诗景不盈尺而游目无穷,必须短中隐长,小里现大。所以:0 A1 M: O; c3 H4 U! q2 ~) [
  第一,要空灵,拓展无限空间。“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世界’。微型诗就是撬动思维世界的一个支点,能够为读者撬开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22)微型诗必须借助语言的魅力和意象的创造,形成内在的张力,激发人的思维,方能拓展开广阔的场景。艾青的《无题·三十八》:“写诗的人从海鸥身上找灵感/海鸥却忙于从浪花里找鱼”,诗人的精神追求与海鸥的物质****迥然不同,纵使今天读来,也会引发人们对精神与物质悖离的诸多感慨。7 y& i* I" U9 U; Q& h0 N: u
  第二,要含蓄,充满内在意蕴。非演释诠释,非铺陈描述,而是妙语连珠,语近意邈,兴味无穷。如刘德鑫《井冈山》:“一根火柴/点燃/天安门的宫灯”,寥寥十几个字,却蕴涵着一部艰苦卓绝的革命史。( P' ~- X6 s- o& A- v6 a1 I9 e
  第三,要有神,做到一目传神。有神韵,方有诗韵。如塞风的《赠诗神》:“黄河、长江/我两行混浊的眼泪……”,诗人哭的诚然是自己的不幸,但又何尝不是无数个同命运者的不幸,又何尝不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大不幸?而这样的不幸,除了黄河、长江——我们中华民族最亲爱的两条母亲河——一般的浑浊的两行长泪,又如何才能够给以最贴切的表达?6 }" }5 D1 o+ d6 T, l& c# g
  第四,要有力,做到一字千钧。“微型诗是一粒子弹,穿梭过诗那幽深漫长的隧道。比起长诗的重型炸弹,虽然小,但却能穿透时空的厚壁。”(23)麦芒的《雾》:“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1979年第10期《诗刊》),在那个刚刚走出阴影的时代,这看似平淡的一句,却以其内在的力量震人魂魄。: T; `' |" F3 |/ }; T5 Z
  第五,要浓缩,务求以一驭万。微型诗诗微,但景不微,情不微,微型诗滴水藏海,粒沙见金,于方寸之间,融古通今;在尺幅之内,抒写大千,可谓微言大义,充满着激情与感染,给人以发现的喜悦和美的回味。“一沙见世界,一花窥天堂。”写微型诗,正是从一粒沙中发现一个浩瀚的世界,从一朵花中寻找一个美轮美奂的天堂。“一首好的微型诗就是一个美的取镜框。”(24)例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只有黑夜,眼睛,光明三个意象,可谓单纯而鲜明,但就是这几个单纯而鲜明的意象却表现出“文革”一代年轻人的心灵历程,于细微中展现出无尽的博大。
( \; R* E( q: S/ K# e! z/ o  * c) s. ?0 S: ^; n5 }
  六、微型诗焦点的明确性* y! q: T2 x- G6 b" k9 V" `
  
/ O- p2 H. W6 h- ~  微型诗精短的体式决定了它必须有十分鲜明的焦点,才能璀璨地闪光。有论者指出,微型诗,就是一首诗歌的“诗眼”,即一首诗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它是这首诗的核心部分。虽然笔者对这种观点并不赞同,但它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微型诗焦点集中、明确的显著特征。所以,写微型诗必须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I% q! B. L; _2 K$ B. O# N# [
  第一,抓拍亮点。“微型诗如同一个小小的取景框,诗人如同一个摄影师,需要以睿智的目光激情地抓拍,摄下让人心灵为之震撼的瞬间。”(25)象冰心的[春水·三十三]:“墙角的小花/当你孤芳自赏时/世界就小了”,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却彰显出诗意的哲理。宗白华的《系住》:“那含羞伏案时回眸的一瞬/永远地系住了我横流四海的放心”,就是巧妙地抓住了“含羞伏案时回眸的一瞬”这个瞬间,把激荡人心的情怀写得荡气回肠。
0 `2 m- R( }2 h0 l! @2 S  第二,突破盲点。善于发现人们认识上的盲点,也就是未曾察觉或者不易察觉的事物,写人之所未写,道人之所未道。如孔孚的《渤海印象》:“雾散去/风划一个舢板/上边站着太阳”,就是一个奇妙的构想;再以台湾诗人亚弦的《晒书》为例:“一条美丽的银蠹鱼/从水经注里缓缓游出”,把书虫比喻为银蠹鱼,并用水经注把书本和书虫的关系连结起来,说明晒书时书虫爬出书本,变得非常形象化而生动。3 N1 U3 j5 \9 r- i' a
  第三,选准切点。一个好的切入点是决定任何作品成败的关键,对于微型诗更是如此。当然,这取决于作者自身的灵气、素养和智慧。譬如,同样是写太阳,诗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作了独特的发现:“一个硕大的蛋黄/从海的口中喷出/在浪尖上跳荡”(吴战林《观日出》);“在渭水里泳动/雄性的潮/越过新岸”(赵发魁《渭河太阳》),“雨天,/太阳在哪儿?/躲在乌云家里。”(胡鹏南《太阳》);“喝了一滴酒/醉倒在群山”(蒋人初《夕阳》);“累了/躺入海中———乘晾”(伊凡《仲夏落日》);而孔孚的《大漠落日》:“圆/寂”,则把太阳写得出神入化了。
$ \! o% Q9 z9 s4 a
) p& Z3 N( R7 w$ n7 t, [) ]      第四,猛击一点。“写长诗如同长跑,须讲求气韵,稳健自如;写微型诗如同拳击,须拼尽气力,猛击一点”,(26)抓住最闪光的一点,尽情地泼洒智慧的亮光,以最简洁的笔法勾画出最壮阔的场景,以最精当的布局营造出最优美的意境。张天授的《小桔灯》:“九十九岁的冰心奶奶走了/她是提着那女孩做的小桔灯上路的/孩子们的心中永远亮着小桔灯的故事”,正是抓住冰心的名作《小桔灯》这个关键点着力用笔,:王尔碑的《墓碑》:“葬你/于心之一隅/我就是你的墓碑了”,也是抓住“墓碑”这个形象,以奇巧的构思取得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c8 t' S. |: L, ]0 d
  - ^" X) w% @3 W2 S3 }% s
  七、微型诗表现的奇异性# V4 E" v& i( Q4 Y9 J. i1 p
  3 O6 ~: ?# I5 Y9 \" F
  第一,瞬时。“可以说,微型诗是撕破长空的一道闪电,是裂石惊天、瞬间炸响的一声霹雳。微型诗正是一种瞬间的艺术,是瞬间迸发的最灿烂的火花,是瞬间展现的最卓越的才华。”(27)写微型诗靠的是顿悟,是灵感,是秀韵天成,而不是“挤牙膏”。
& B4 {0 [' ^3 O8 V+ c  第二,新奇。“任何一首诗都要有它‘耳目一新’的功能,微型诗也不例外。新颖是微型诗的最基本特征。”(28)如郭沫若的《白云》:“白云呀!你是不是解渴的凌冰/我怎得把你吞下喉去/解解我火一样的焦心?”就是将“白云”新颖地喻作“解渴的凌冰”;冯异的《饥饿》:“八亿人民,十年中/只吃了/八个样板戏”,简洁明快,推陈出新,写出了十年浩劫时期的文化**和民众的精神饥渴。2 e' F: w" v! k# T) t
  第三,灵巧。奇思妙想,轻盈灵活,以独具慧眼的笔法使人为之耳目一新。如黄士如的《狼和小羊》:“狼搂着小羊说/别怕 就吻一次”。可谓惊心动魄事,惺惺温柔语,虚伪残暴,对比强烈,令人一见难忘。
8 n. L$ `7 q9 @. u1 D& T  第四,美妙。意境优美,赏心悦目,使人获得美的陶冶和享受。刘半农的《母亲》“黄昏时孩子们倦了睡着了/后院月光下,静静的水声/是母亲替他们在洗衣裳”,用月光如瀑、水声静静的意境,烘托出母亲的辛劳;臧克家的《会合》:“晚潮从海上来了/明月从天上来了/人从红楼上来了”,晚潮、大海、明月、长空、身影、红楼,好一副色彩绚烂的意境;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夕阳回去/双翅一翻,把夕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鸟儿驮着夕阳”“双翅一翻”、“芦苇妆成红颜了”,是一首优美的微型诗。0 ^7 t! l, S' v: T& z9 a
  第五,自然。“诗意不是形容出来的,它是由诗歌语言本身的张力散发出来的光芒,它来自生活,来自诗人灵动的思想和独特的发现。”(29)“微型诗是不经意间‘捡’来的,而不是苦思冥想‘写’出来的;或者说,是情不自禁“喷”出来的,而不是搔头弄耳“挤”出来的。”(30)所以,写微型诗,要“跟着灵感走,陪伴快乐行,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温柔,心轻体舒,就象风一样自由”。(31)朱自清的《除夜》:“除夜的两枝摇摇的白烛光里/我眼睁睁瞅着/一九二一年轻轻地踅过去了”,余薇野的《速成》:“栽几株美人蕉就是美人了/养几盆君子兰就是君子了/读几首普希金就是普希金了”,都可谓自然明快的佳作。
+ \( c7 F* X3 A1 @  ( U! a/ G: b! z
  八、微型诗主体的广泛性
& s5 Y% O, C" c% C8 x9 X- a  
! l, f4 R# r% {" K) e2 U( T  表现为:
4 p  x/ H9 u8 M  第一,作者主体的广泛性。微型诗是一种“平民诗歌”,是一种大众可以广泛参与的诗歌。因为,文字的源头来自于口语,口语最初升华出原始诗歌的胚胎,因为它便于记忆并使人产生联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吟唱艺术,从而诞生了诗歌。而最初的诗歌也就是一至二行,甚至就是原始人那一声嘹亮的号子。所以,你虽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你可能在不经意间,萌生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奇思妙想,说不定那就是一首微型诗。
' T, z/ N' Q- E; D$ {  V  l* g  第二,读者主体的广泛性。微诗之“微”,在于形式上的轻、薄、短、小,枕下案头,随手可翻。面对当代社会的快节奏,“微型诗因为短小精悍,而填补了现代人机械的空隙,成为忙碌生活的‘精神桑那’;因为构思精巧,而刺激了现代人麻木的神经,成为奢华生活的‘文化舞蹈’;因为充满智慧,而丰满了现代人贫血的思想,成为焦灼生活的‘灵魂体操。微型诗,现代人一块香喷喷的思想蛋糕、一块风味独特的精神面包;微型诗,现代人一包甜滋滋的心理佐料、一坛韵味十足的生活米酒;微型诗,现代人一碗热乎乎的智慧面条、一顿回味无穷的文化小吃。”(32)
) c0 E& c3 K  P+ k  第三,发展主体的广泛性。“微型诗就如急行军,能在诗歌的荒原路上走的更远更快;微型诗就像短匕首,能极大限度的刺激人们对诗歌感觉的麻木,吸引更多的人来感受诗歌的美丽。”(33)我想,微型诗的路一定会愈来愈广阔,微型诗未来的创作者和阅读者也一定会越来越多。
+ Z; P5 m- G/ c: I, N. m* R2 h) G! ?7 g  o& y

+ ^& _0 }" m6 h' B5 Q) H0 f微型诗的分行:+ c1 M" B' u7 f' a* h0 Z
     断行、空行与跨行5 o5 c' U% G* }1 h- |, w& e1 o) i, j

! W6 T8 D' w+ l( @- k寒山石+ y( ^2 A: ]3 k! H
. @8 x$ Z; ?2 k* ?+ H5 p
% a% P" q0 f% U8 l! }6 g
4 u1 \1 M7 l( D1 F' B
一、断行
: o, D- U: q  S# }- O第一,断行不是“断句”。断行指诗人将本应属于一行的内容分为两行或几行。在现代新诗中,一行,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半句,甚至是一个词、一个字。所以行不同于句,一行未必是一句,一句也未必是一行。这样的例子在微型诗中也俯拾皆是,如:
( }+ t, l2 X$ N7 [( m
8 j9 r: J3 L, F; M. {! J, x( N: U葬你1 j8 Q1 {2 r% K$ _% p, _
于心之一隅; l, {9 h1 O! A4 }' ?" |- ^
我就是你的墓碑了
  M5 R& m1 b! ^" r! `1 a——王尔碑《墓碑》
* ~- i9 S6 w7 A9 R
- v" C( \1 S- Y一枝很瘦的往事
0 P! L  V5 _1 T6 N有幽香
, U9 G& C5 R' n+ j! e9 r来自淡淡的故人
7 P9 ~4 v" P% h) w: F) b——邓芝兰《忆》7 ^, ?$ [" M( _
; S9 `9 C' F$ t$ N
其中“葬你于心之一隅”、“有幽香来自淡淡的故人”均是一句被断成两行,这种断行造成的停顿更能够表达出诗人的心境。
: D- O% g! R9 \8 j+ r第二,断行不是“臆断”。断行是一门艺术,对断行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呈现诗歌内在的意蕴美、节奏美和外在的形式美、建筑美。断行恰到好处,而且加强了诗的音韵之美。, g6 }+ x" f% N$ e! m
如穆仁先生的《流行病》:
7 e' ~! h9 `, y: P" p% ~3 E& u8 [# b1 y
流行的最好,流行的时髦。. e3 i% L% t8 N* J% O0 A. z) @' a$ z
呵嚏!——这是我刚染上的& W1 D, g- S. a
流行性感冒!
# p! U6 y( r2 ]& H" J8 e, o+ {# u/ l) B& e) m( [
其中“这是我刚染上的流行性感冒”一句,分成两行,便有一种结构美和节奏美。3 D7 M1 K- [/ F" F- ^5 f8 P
又如非马先生的《砖》:
2 `3 x! I0 O2 m8 d1 ~# T# _$ O4 V8 |
叠罗汉
+ h, |/ l7 h  ~3 F8 Y& f$ H. L2 W看墙外面5 A' e# n8 L, O9 U: M- d3 T
是什么
9 R7 b4 N( Y! ]
5 }- J( k1 d% J! m在这首微型诗中,“看墙外面是什么”原本只是一句,但诗人巧妙地断行,便创设了一种造型美,并且在吟诵的间歇中留下了畅想的大空白。是呵,不满足墙内的狭小地界,外面的大千世界、广阔天地当是怎样的极富魅力。
6 Y8 O- b1 ?7 b再如蔡培国的《月》:
$ |8 L% D: H4 ^( B; U) ~8 F
. p- J. n2 a  x4 u9 K0 |一条银色的扁担, e* q6 F5 m. r2 m( X
这端天涯 那端
& ?; b9 O  T* r8 I3 \故乡: S( m/ h3 g+ x/ `" O1 ]

* p- o3 |/ p! s& G6 S其中“那端故乡”分行置之,的确有一种“那端”真遥远的感觉,诗人的思乡情跃然纸上。/ A- m* f& c4 z% K$ G/ t
第三,断行不是“断裂”。断行是一种节奏,断行的控制是节奏的控制。断行必须不影响句子的意境,不可以破坏其内在的连贯性。这是一个大原则。譬如柯岩的《焰火———题卜镝画》:
$ F: `  b1 r5 U, p* X5 R$ v; z6 s9 b& }0 f
我问:世界上还有什么
* d2 Q) S! U3 d$ u0 @7 d6 X1 t比焰火的颜色更多,1 K) b. W" s3 O! G$ h
邻居的哥哥说:“生活”。1 ~% k6 k9 b9 A1 L! [

3 O9 k( `. x) v( c* Q1 {又如麦芒的《档案》:" |, P* m/ A8 {

( ^2 M" \, h* O. j白纸  黑字" g2 M  a  p& Y5 B" j: R5 E# k0 k" k
一堆2 I0 c1 v- p: g" Z, Y0 ?
醒着的历史2 z' O/ M; _$ F: J+ Y$ b3 s$ z

2 n2 J1 C( ^& b这两首微型诗正是将“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焰火的颜色更多”、“一堆醒着的历史”一句分行,增强了节奏感和形式的美感。- L* ^1 }: G: S
可惜有的作者,未能掌握住这个要点,却故意去玩分行断句的把戏。常常把原来很好的一个句子,活生生地劈成几段,弄得意思不能连贯,这也是不足取的。
# C- F+ r1 ]6 a8 A' d1 J5 z+ f8 [# v- {
二、空行' E# s  q& ?# U$ V+ E. d
节与节之间的空行,表示比行距更大的空隙。分节虽然也有节奏的功能,却是基于内容的组合,更多地属于篇章结构的范畴。但应该明确的是,空白往往虽是沉默地出现,却发出一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5 X1 t7 Z( H8 e) G4 S+ ?+ C微型诗的三行排列,比较普遍的是“A/B/C”式,但“A/B//C”和“A//B/C”式的分行排列,在微型诗创作中业已出现不少的优秀文本。; O. ~5 M6 E6 U4 E
“A/B//C”式比如微石的《摸相盲人与少女》:
; Q/ ?7 O% R# d' @  V( p
  G4 }; U! Z: u. y5 [3 r4 h# d皱裂畸形的手握柔嫩的青春: U1 W2 ~0 ~% r& A9 ?% C. u1 f$ Z/ L% G' I
水灵灵大眼望着鱼眼翻白
' B8 [  t# Z" w: ?
1 }+ H8 \. L1 H又一次黑暗战胜光明
0 l) m+ C4 X9 h* A# [
, m5 o5 G) i) n" P6 d7 T4 L0 z这首微型诗中,“皱裂畸形的手”和“柔嫩的青春”、“水灵灵大眼”和“鱼眼翻白”就已经构成了强烈的反差,但空行之后,一句“又一次黑暗战胜光明”则振聋发聩,使人感叹于“摸相盲人”的心机和青春少女的愚昧。9 J; R2 Q, z; ?& w2 T6 V& l
兰采勇的《山顶的城市》:
- w: E! N$ [% o- l' D* L9 E5 W4 W7 [
云雾簇拥,高高在上
, h9 `: L9 b- b/ W7 h* G/ j1 M4 {令平原仰首翘望
* r  o$ [! @: `1 \, j
8 r7 E1 d+ }! e一只雄鹰正展翅高飞
0 G  V9 J5 ~* i4 W8 M2 J4 }& u7 M; d0 V9 X7 V! g
这种空行所形成的视觉效果和心理震撼,显然是不可替代的。% v# w# s5 @! \$ E: l% x, O) w$ Q
白莎的《梦回红岩村》:0 t: B6 t  D) l) d4 h4 V
  
6 o1 G7 Z* }) A0 e( F  m- ?泥泥泞泞的小路
$ z' T. k! K* f5 z+ I淅淅沥沥的雨声( t' S; \$ {: U& V0 F

) y1 U. K( p! {6 ~- U山村的灯火依然通红……
& ]! W, Z  {7 n
3 u+ z4 v/ R: N% }; z这首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是典型的白莎微型诗写法。白莎微型诗细腻、优美,情景交融,而且在艺术结构上十分精致、巧妙,奇趣盎然。微型诗空行的妙处由此诗也可见一斑。
; _# @4 D8 E  `- v3 G4 U# F) P/ N“A//B/C”式,如王耀东的《冬天》:3 J( z7 B& a; k3 m' |
9 [2 Q) ~& R" |
一位严厉的法官
0 B: f" Q% C0 k' T  l8 v5 _+ H' o9 ]) g: K
在冰冷的诉讼之中8 m; }# u; V) ]# d* ?% s
他脸上绽出春天* Q$ \. K9 u# o) X
. y3 }: Z: ~) b0 @! i
我们完全可以说,冬天是“一位严厉的法官”这就是一首一行体的微型诗了,但在一行空白之后,诗人却又写道“在冰冷的诉讼之中/他脸上绽出春天”,便写出了这种“严厉”既有冬的“冰冷”,又有春的“和暖”,诗意更加丰沛盎然。
$ W) t3 {( Q1 a' {, s% s! w& ~) l又如昌耀的《斯人》:: a" b/ g9 A* a# U

9 O8 n& Z! @  B' T) |' Y静极——谁的叹嘘?
) u7 G" D- G# A: J5 V3 q  n) C) g
9 F4 U8 f& o7 L(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1 g+ s* H1 _9 d, f( m. W" H1 w2 y3 u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而立
5 S  k- `$ i9 y9 V- y' n* P: s2 N# S$ @, P; P
孔林的《远行》:7 S- V) B) n% s( o, Q, r; t! T

. N6 @* \6 I0 ?2 {6 R) O& _告别家乡踏上遥远的征途+ {2 D& m" T* x% _2 _

1 [+ H+ y: W3 F2 ]& q把长长的路走短
: i; _/ r. j2 W  f把窄窄的路走宽
. i6 v* b6 ]8 K  r' r1 ?# a( k: _7 t, Y! X* ~/ V
“A//B//C”式的排列比较少见。不过蔡燕荞的《风筝》十分独特:6 g* l6 `1 C2 t. o9 k( ~
3 }! [  D0 \$ c9 o  W
青云直上一线牵
9 G+ U- ]2 D- E. \* o) s$ A
$ I' s* {8 |! p, e有两只吊死在树上! y1 h9 v$ o9 ]& f0 h% j
" D0 ?/ ]/ \9 [7 Z6 A7 [  s7 L( X
春天的活报剧演出了8 F- S8 a9 H, w) N. [+ V

% r$ Y0 Y% f; J9 _' ?" E, e其中空行的魅力是值得我们品味的。
" Q6 f4 b4 E1 W% `!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三行不包括空行:
! Y9 Q; d8 a* l" j其一,空行是诗的分节。微型诗也可因为空行而分为两节或三节,但是微型诗的三行不包括空行。如著名的十四行诗,有的为4442式,有的为4433式,同样没有把分节的空行计入十四行之内。
: L& h+ G/ A( H# ~0 `# I其二,更重要的是,空行不是空白。“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空行的出现、位置以及与标题行、内容行的前后联系显然非常重要,能够揭示停顿和“留白”处所寓含的深刻意蕴。6 c8 W! ~2 ?$ ~( z/ H
所以,空行的恰当置入,可为微型诗创设出一片新的天地,它们在表现时空跳跃间隔、情绪转换、突出强调等方面发挥了微妙作用,对于表达主题是不可替代的,这值得重视。6 v; s0 S5 v2 L; s

; }) q3 o6 q9 Y9 m三、跨行
3 @  b; }. c3 z5 S诗歌的跨行指有意加入的空行,为诗歌带来意义空白,起到强调和引发读者思考等作用。不妨以非马先生的一首小诗《鸟笼》为例:
. c+ V: N( [# K7 {% r
1 r' g% c6 n8 ^打开! g7 R& C5 a& T0 c3 g
鸟笼的
8 T( t  b6 t' {4 p6 }8 H, w0 E! @
2 I3 C3 B: Y7 n3 |让鸟飞
& K7 g2 C( I" {2 ^2 s1 b- e7 K
3 B% e  t" r; p; {% G; ^* q
2 @* a2 ?- C0 O  K4 X  z9 y# m, q4 j1 d
把自由
, u, q* C4 B9 J% k6 N7 K8 j8 J0 c还给  M: P" {" X% ~# l( ?% R  `

- b3 r- A# ?6 b. y* p9 r$ \# {9 D# Y, m& x8 U' f2 u5 j) R
9 _% ]) A" {. p2 [- c4 \/ n
这首诗在台湾曾引起过轰动,并入选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编注的《国文选》。在这首诗中,断行如“鸟”和“笼”各占一行,引发思考:到底是“把自由还给”谁?是还给“鸟”还是“笼”?空行也就是“走”前后的分节,既衔接前后,又造成了很大的空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跨行的运用,“让鸟飞走”原本只是一句,诗人不仅将其断行,同时还加入一个空行,而在“走”之后,又加入一个空行,这不单是分节的意义了。且看,“让鸟飞走”的“走”,如同一只自由的鸟在飞;同时,又贯通上下,一个斩钉截铁的“走//把自由/还给/鸟/笼”,表达出诗人鲜明的感情。正是在这样的断行、空行与跨行中,创造了一种“出实入虚,大实大虚”之境。
' O/ ~% @# F8 u# W9 _; R' W, T- }2 ^
打开鸟笼的门
9 {0 d/ ?2 r. T6 s5 X  {7 t0 l6 F4 B让鸟飞走5 c% U( c9 ~2 @: }/ K  ~
把自由还给鸟笼 % _/ Q' M! V( {; J+ V. Q

! L# M' a$ O& O! Z, U* {1 C如果把这首诗这样排成三行,便诗意淡然了
6 d: e! Z1 o# T/ V& X' l" G9 u+ a; \8 S% O
8 A! r8 [, t, B# k3 q& Q( j5 Y
微诗九忌( q+ [2 Q, k% j) C: v
文/晓曲: t& c) q: |6 t- `
9 A) j. W2 [1 K3 i1 \- t% R+ Z
4 l! H$ Y; \! K8 w, V5 ]
【摘要】诗人华心把现代微型诗概括为,“微型诗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它的内容是诗;它的形式是微型,即每首诗除题目外,内在结构为一至三句,外表样式 为一至三行。”, H2 j) s+ {2 x/ W+ V/ \
    我们应排除“一字诗”,过短则宽泛莫测;其次,单行字数控制在二十字内为宜,过长则难达一字千钧之力。  n3 n) q# {( j0 X3 ]
【关键词】谴词、造句、炼意、说理、叙事、抒情、写景、状物、言志3 R. F3 `. E, }; ?: N

+ I7 y4 ]3 f1 o3 N1 l  b% r2 }7 q! [- q2 G3 x9 @9 b% d( Q
    在谈微诗忌语之前,我们先对微型诗的产生和发展作些基本了解。
3 m6 T* c) u* ~1 c% U2 ~! B9 e: C' W$ o
    中国微型诗古已有之,现代微型诗也随着现代小诗的产生应运而生。现代小诗诞生于“五四”前后,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迎来了中国小诗创作第三次高潮(第一次为“五四”时期,第二次为“抗日战争”时期),诗人们纷纷致力于现代小诗的创作,这是时代变革与发展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信息的一体化进程加快,人们需要在短、频、快的信息中获取物质发展机遇,而其密不可分的精神食粮,即文学、艺术等,理所当然地不能去占用其宝贵时间和精力。加之生活节奏的加快,随之而来的精神疲劳,使人们产生紧张、压抑之感。这个时候,如果有瞬间的精神愉悦,必然会使人们的紧张和疲劳得到松弛,焕发新的激情。小诗以其篇幅、语言短小精悍,意味隽永深长满足了这一需要,所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小诗中的微型诗创作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并逐渐形成独立的创作群体。
  N" d; J# P4 v, }  y. S& Z7 L% k. i3 E+ j( G+ @1 y
    今天,微型诗大量存在于诗人们的创作中,但对微型诗的定义却未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就其体式结构划分看,有认为四行内为宜,也有认为三行内为宜,但更多的偏向于把三行内的小诗定义为微型诗。诗人华心把现代微型诗概括为,“微型诗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它的内容是诗;它的形式是微型,即每首诗除题目外,内在结构为一至三句,外表样式 为一至三行。”(摘自“中国微型诗网站”华心论《微型诗的体式》一文),笔者支持这一观点。6 W) c. J" ?; {" F' y

( J" U4 T/ F/ b0 d% U    此外,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对微型诗的单行字数提出基本的要求,使之更具规范性。就笔者的肤浅了解,目前还没有诗家谈及现代小诗(包括微型诗)单行字数的多寡,这主要是现代新诗提倡自由化写作的缘故。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把诗歌写成了五花八门的体式,破坏了诗歌固有的节奏美和音律美。再加上部分作者对语言、意蕴的造设,形成了大量生涩、虚幻的分行文字,贯以诗歌的美誉,其实质充其量只能算是“我体文学”,这在当前的网络写作中尤其盛行。首先,我们应排除“一字诗”,过短则宽泛莫测;其次,单行字数控制在二十字内为宜,过长则难达一字千钧之力。8 R% ^) S' Q* G6 l
/ G; [! x8 P5 M& e* K
    自新诗产生以来,大多诗家对小诗语言、结构、意蕴等方面都有了一些共性的认识。都力求言简意赅,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厚的生活内涵。张永健把小诗的特点概括为,“不受章法限制,短小、灵活、自由,刊载则所占篇幅甚小,诵读则所用时间不多;更因其寓繁于简,由博返约,宿龙成寸,语精句警,言简意赅,有如格言箴语,富于启示性,意味隽永,有弦外音,味外味,语近情遥,含吐不露;再加之音韵和谐,往往令人过目成诵,历久难亡。”(摘自《中国当代小诗五百首》序),这应是对小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微型诗更应如此,而且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微型诗要每字必争。真正的诗家们都知道小诗不易写,微型诗就更不易写好了。作者切不可报有投机取巧的幻想,以为写微型诗可以易如反掌。这至少是不严谨的,或者说带有虚浮的性情,犯了文学中的幼稚病。也可能有些作者一夜之间会炮制出一大堆微型诗,如果真能做到多一字嫌赘,少一字嫌薄的地步,当堪称大家。这非旦夕之功,朝暮之力可以达成的。
; }9 b5 G' w# [! O2 M) M2 l7 ?2 Y
2 f5 p, E3 c$ n/ w, U& F8 t    校型诗不易,但我们能从谴词、造句、炼意、说理、叙事、抒情、写景、状物、言志几个方面用心把握和探索,规避一些微型诗创作中的禁忌,当对校诗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一般认为,诗词忌平铺直叙,死水浮萍,忌华丽装饰,深涩滥造。阿夏认为,“诗词一忌生造,二忌酸腐。不生造,不酸腐,然后才可以论好坏” (清韵书院.个人专栏.扪虱谈)。诗家还认为,“学古人诗词,当学其风骨,切忌着眼于技巧”。笔者认为,这对新诗的创作,尤其对微型诗的创作,概莫能外。这里笔者再从谴词、造句、炼意、说理、叙事、抒情、写景、状物、言志九个方面概括微型诗创作的禁忌,一管之见,供交流探讨。我把它称之为“微诗九忌”,错谬之谈,望各路诗家批评指正。
5 d( ~! a. u' c6 K9 I) q9 h4 V第一忌,谴词:忌用转折、关联词。要转连自在意中。
8 N* _+ l: Y6 I第二忌,造句:忌用陈词、冗长句。要简洁、精炼。: o) j) Q9 Q% `7 J' Z% P' M* X
第三忌,炼意:忌重复、低俗。要新,达妙,妙趣横生。
# p4 n9 t5 x+ l% Y! W( D, ^7 S+ `第四忌,说理:忌教条、解说。求寓情于理,一语中的。
" a4 S( u, J4 r- L1 L第五忌,叙事:忌铺陈、延展。求一语道破天机。
2 w: u. k% ?# F第六忌,抒情:忌轻浮、造作。求情理相通。; ~8 J1 G! u+ p* ]1 D. [2 j3 v
第七忌,写景:忌直白、翻拍。求奇险,情景交融。
1 M% p, ^  N# o: {. w: p' s; f第八忌,壮物:忌虚无、怪诞。求虚实相生,以物传情,借物传神。/ P1 K4 {. p  ]( I2 ]
第九忌,言志:忌空洞、口号。求无意而生花,石破天惊。
; q7 h! V9 e0 U0 D2 Z5 G; q1 b4 ^
$ R9 v7 B1 F8 s% w, L    这九个方面的禁忌,并非孤立和呆板,它们之间大多可以互通制约,只是在其相应的写作点上,更应重视这些方面的禁忌。而且,大多于诗词创作是共同的约束,并强调在微型诗创作中,更具抑制力。下面笔者就“微诗九忌”做进一步的例证分析。
5 g( y6 A& Q: {" @3 @
" B/ i, j$ Z& O5 S' X- r. H1、“谴词”忌用转折、关联词,要转连自在意会中。
0 T  l' _9 \& l" l  d
' j7 z6 v( J+ k7 V这既是诗歌语言“原生态”要求决定的,也是微型诗特定的语境要求。所谓诗歌的原生态,就是要求写作者减少主观意愿,要自然再现源于生活的诗意情怀,让起承转合自在意中。因此,转折、关联词在这里显得累赘,有无转折、关联词都不会影响诗意的呈现。而对于内蕴于诗意所必须的转联,则是客观存在的。如诗人向天啸的《清明》,我跪下了/母亲也拉不起来。全诗上下两句,实际是转折关系,如果用了转折词,势必累赘。同样是向天啸的另一首诗《瀑布》,没有退路可走/便拼死一搏/反而出现奇迹。应该说这是一首意蕴鲜活,也把握成功的微型诗,但第二句的“便”字,如果去掉,也并不影响诗意,反而更加精炼。
. K. l* L6 K3 R9 c, ?6 H! C3 j. V" V0 C4 s. ]% M# a) c
2、“造句”忌用陈词、冗长句,要简洁、精炼。/ x2 l, P5 [0 H1 n/ S

$ }* h* c7 Z: _  d, H; w6 X用简洁、精炼和新鲜、活泼的语言表现深刻、厚重的主体,当是诗歌创作的追求和目标。诗贵言简意赅,一字千均,尤其是微型诗歌,每字必争。所以我提出将微型诗歌单行的字数控制在二十字以内为宜。虽然不强调其唯一性,但也明确了不宜拖沓冗长。拖沓冗长为之大白话,不是诗家语。笔者目前很少读到单行超过二十字的微型诗歌,说明诗人们在微型诗创作中已惜字如金。
' e; P. L* ^  P! l7 \! T4 b3 r: ]7 N3 B, D3 D2 b" X) Z6 {& f8 E
3、“炼意”忌重复、低俗,要新,达妙,妙趣横生。& J% o  ^* E5 {4 @+ ~) |
; {+ w7 G, ~! l9 Z
这里主要指诗歌的意象和意蕴,一个优秀的诗人是十分重视炼意的。尤其是微型诗歌,没有新、奇、妙的意象,没有积极、健康、进步的意蕴,一般不会动笔。如诗人赖杨刚的《松》,一笔绿,狂草了天空/你/风云满身了吗。这是一首典型的写境微型诗歌,诗人一触笔,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抓住“笔”和“狂草”两个意象,这和松的形态形象地融为一体,从而使诗意妙趣横生。赖杨刚的另一首写景诗《瀑布》,天空跌下来,摔成一句诗/一吟/就大气了灵魂。这是一首意蕴十分精彩的微型诗歌,诗人的触笔就让我们意想不到,当读完第一句就茅塞顿开,用意十分精妙,当与唐代大诗人李白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的名句过之而无不及。只是美中不足的是,犯了转折、关联的忌语,因为此作中的“就”字,纯属画蛇添足。
* e5 o. R' G, ^1 }
' q: G6 P0 o% _! W) W8 E! n4、“说理”忌教条、解说,求寓情于理,一语中的。
9 {  M  P4 e( \( R' ]0 p' A我这样说,其实笔者自己的创作中,也不时犯忌。笔者的一些拙作贴出来,也总被朋友们批评为教条,这都是发生在笔者的小诗中,我也一直在反省。我想,一些朋友是把理性和教条混为一谈了。我总以为,没有理性就没有一切文艺作品,当然也就没有诗歌,不管诗歌的内涵是个人的,还是大众的、社会的,都应该是理性的,当然也应该是现实的。如果只有感性的认识,就不成其为人的认识,当然也就没有资格谈文艺、谈诗歌。认同理性并不是说教,更不是对事理的辩解,是寓情于理,以情动人。如拜星月慢的《孤掌可以鸣》,请听我的响指声/声音虽小/可也是我的主见啊。这首诗的意韵很明确,取孤掌难鸣的反面而思,作者的成功在于找到了“主见”这个主题,这个道理蕴涵在作者“听”的特定情感中。然而此作同样也犯了关联、转折的忌语,如果去掉诗中的“虽”和“可”,你看是不是并不影响意韵,当然也更精炼了。
# F6 m$ k/ ]3 J: ?/ [4 L  K3 y$ d; T0 Z
5、“叙事”忌铺陈、延展,求一语道破天机。
/ q( F& p7 I) k+ s  C/ j6 u! d  f
1 l* ^/ j7 c- M2 a# `5 s. O叙事最易犯铺陈、拖沓,千万不要弄成“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否则,你不是在写诗,而是在讲故事了。一语道破天机,可以说是微型诗的最高境界,朋友们可别小看了。看看这两首叙事微型诗歌,一是诗人任少云的《那一夜》,那一夜/真沉,你的呼吸,总/压着,我的呼吸。一看这题目就知道诗人要讲一桩事情,等诗人讲完了也只有十六个字。但是,如果展开来看,当可写成鸿篇巨制。而事实上,我们已知道作品主人瓮沉重的心境了。另一篇是郁汀的《村头》,古槐树下,人们端着碗/咀嚼一个寡妇的情事,昨晚/帮工的二狗从她家醉醺醺走出。这个中奥妙,不解大家也该知道了。
- V; G# E' Q8 n* m# c' ?$ t9 T6 U4 h8 X" t% h
6、“抒情”忌轻浮、造作,求情理相通。
" `1 t+ E$ q. C  ^8 G/ |/ [诗家们最忌假抒情、伪抒情和矫揉造作,也轻视那些捎首弄枝的风骚卖弄者,诗歌的含蓄是诗歌独立存在的重要特征,让生活全裸于人们的视线,是摄影而不是诗歌。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情上,而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达到情理相通。如诗人陆向荣的《背柴》,一年的炊烟/就在她的背上/升起。这首诗读罢让人感慨颇多,他勾画了一幅或艰辛或辛酸的百姓图,让你不得不融入现场的氛围中,真切感受这样一个现实。于情于理,她是那么真切而感染你的灵魂,谁会不动情呢。% n- L% S# J0 W6 H" W( M0 b8 |

1 ~8 k* h4 c5 ^% |9 ^# Y7、“写景”忌直白、翻拍,求奇险,情景交融。
- P: |  a$ K" N- h5 N: @1 d6 g诗歌不是收录机,诗歌也不是复印机,她依赖于现实生活情景,通过理性的升华,往往又高于生活。单纯的景物描摹,只有画意,没有诗情。景,以奇险扣人心弦,平淡而乏味的素描,激发不起人们的热情。你看前面例举的赖杨刚的《松》,让你不得不在看到松时去用心审视。+ r3 S/ \; s; u; ?( Y5 N0 P

( W; Q0 d. z( Z, d: _8、:“壮物” 忌虚无、怪诞,求虚实相生,以物传情,借物传神。
% A: q4 `7 O2 Z3 i6 }3 E我们不能为写作而写作,无中生有,脱离生活的本真而盲目创制,我们也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把握事物的神态,才可能生动活泼。如张世民的《衣架》,悬挂在高处/风干灵魂的汁水/最后钩住的只是一具躯壳。衣架带给我们的思考不是空无的,衣架所反映的客观现象确是存在的,作者从日常用品的衣架中找到了情感的依托,而且赋予了全新的神韵。5 h2 H6 G9 q" e' J& Z/ e

+ v& `% r- P/ E$ [* {4 D% k- k9、“言志”忌空洞、口号,求无意而生花,石破天惊。
6 ^6 i1 e) T: Y$ C; j- ]/ R) h- v6 G% G1 p3 N
应该说这类题材是最难把握的,一不留神就滑入口号、空洞之中,而不能自拔。这类作品也往往受到“原生太”诗写者的批判,但是如果把握得体,当石破天惊,震耳发溃。让你从平庸,走向高傲。如赖杨刚的《英雄碑》,傲骨一根/捅破/天。几乎每一个字都力拔山河,如雷贯耳。
! p# q0 w8 y) t' ^$ h1 D: v! c  ^
6 U+ v: z% p3 y
走出微型诗创作的八个误区: L) A) P! }# q- t0 J* ]* p; I- N' R
文/寒山石4 `% n5 @' F1 {) C

7 }4 {  |+ m9 P& j! z/ @一是要走出“唯技巧论”的误区。: G0 o1 a0 g2 |- u+ T# j) j

2 F! b. x2 A; m3 H- @. N一首成功的微型诗一定是独特之作,总是以新颖的视角、新奇的表达和新鲜的内容,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如果失去了新、奇、巧,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但是,新奇不是玩小聪明,不是一味地玩技巧。我们不能把技巧绝对化,走到唯技巧论的极端。写作技巧是实现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条件,是构成诗歌艺术性的内在因素,必须通过不断的写作实践纯熟自如、富于创造性地运用于创作过程。古人说:“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规矩也。”识得“活法”,并能运用“活法”是掌握诗歌创作技巧的重要标志。微型诗创作固然要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但决定这些方法和技巧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的,是作者的基本功。这种基本功就是作者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以及用诗歌文本反映事物的本领和能力。同时,决定诗歌价值的主要因素,还是内容,脱离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文章的审美价值乃至艺术性,也就不复存在了。遗憾的是,一些作者忽视了自身基本功的锤炼,忽视了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的深刻挖掘,而把微型诗仅仅作为一种技巧性的文本,把微型诗当成了一种“文字游戏”,陷入了玩技巧的误区。这也是时下微型诗难以被相当一部分读者认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6 T. d( N8 i" a$ P- T7 m
9 L4 j) s  b/ v7 l二要走出“风花雪月”的误区。
( z" p, O: Q. c8 m; _! J6 k2 b) G8 i, B$ Q. C4 Z: G2 ]; J
微型诗是什么?它是现实的触动,是生活的折射,是诗人思想的天空中瞬息即逝的一颗流星,短暂而璀璨夺目。固然,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会给我们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但复杂多样的现实生活永远是我们最重要的创作源泉。但是,当下的诗歌创作特别是微型诗创作更多的陷入了对风花雪月的吟唱而脱离了现实,缺乏反映现实、直面现实的力作。所以,我们看到的多是无关痛痒但却沾沾自喜的孤芳自赏,而很少看到诗人的责任感、道义感和人文关怀。据笔者在《网络微型诗》、《中国微型诗》这两个目前有一定影响的论坛观察,反映现实的微型诗作恐怕不足20%。这种现象的发生,要么是诗人对社会生活反映迟钝,要么是缺乏直面生活的胆识和勇气;要么就是在一种强烈的发表欲、成名欲,一种所谓“高产”观支配下“工匠式、模式化”的制造。我想后者可能更为严重。当然,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前边提到的一味地玩技巧耍小聪明密切相关。我们有理由认为,微型诗较之长诗和短诗,更能够及时地表达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真知灼见,表达诗人对于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感情。但愿我们的微型诗人能够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现实。
, j, {2 U  B, J, q: m0 t# g" ]  X# a" m  w! U" X  n$ ^
三要走出“形式主义”的误区。& D+ g7 e' N# D, T9 t* ]
不错,我们对于微型诗有严格的界定,“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这种界定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有利于促进微型诗发展的。事实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诗坛上兴起的微型诗体,这种形式为除题目外一至三行的微型诗,以其短小、精炼、富有诗意和韵味的特色,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诗人认同和参与,并掀起了一个个微型诗潮。问题在于,一些诗人在微型诗创作中一味地求形式,采取削足适履的办法,把明显不是三行的微型诗,硬性摆布为三行,显得不伦不类。诗歌创作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宜长就长,宜短就短。一切均应顺乎自然。能长成参天大树,何必硬折成短枝?原本是一颗露珠,又何必吹涨成一个大大的肥皂泡?而且,如同一个无论多么完美的人,都有缺陷一样,微型诗有它的优势,也有它与生俱来的不足,我想我们应该十分清醒地认识这一点。1 J) I2 D3 x" T1 f7 v

7 @, c7 u. r6 K6 T! x5 b" L四要走出“名词解释”的误区。5 l1 Q6 _- }' p) u$ K: }. e9 k, Y
; U6 X# _$ g1 _( R% d; A- [
所谓“解释”,一种意思是指“分析阐明”,第二种意思是指“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而我们相当一部分微型诗作,甚至大部分微型诗作,更多的是对于题目的一种解释,是一种直接的演绎,一种肤浅的说明,一种生硬的肢解,缺乏开放性、创新性思维,从而显得视野不开阔,内涵不丰富,思想不深邃,容量不博大。譬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死寻找光明”,如果让我们来写,题目可能就是“寻找”,而不会是“一代人”。因为我们习惯于解释题目,而不善于开拓诗的意境。如果这样,诗作内蕴的震撼力就会大打折扣。5 K, S0 j0 D) ?$ F8 }2 n2 W

" b. o3 _0 i# I/ ~' b. i6 F五要走出“挤牙膏式”的误区。
5 W, D+ x3 y: L3 ~+ b$ Y9 `' Z( q
% o+ A) m% b2 a# g3 M6 Q我始终以为,微型诗是一种灵动之作,是神来之笔,是诗神的幸运光临,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得来全不费功夫”。它的产生,十分自然,是“自来水式”的自然,不是“挤牙膏式”的“难产”。也就是说,微型诗不是苦思冥想得来的,它是瞬间迸射的美丽火花,是诗人对瞬息即逝的精妙感悟及时敏锐的捕作,浑然不见人工斧凿,曲艺工笔,如同摄影师抓拍的绝妙镜头。但是,不少微型诗人却过多地注重挖空心思,苦思冥想,这种“挤牙膏”式的创作自然遏制了诗意的创造,导致微型诗作的质量不高。所以,不要为了数量,为了发表,为了所谓的虚名而硬性拼凑,虚掷光阴,也浪费读者的时间。
$ X: p; T- q/ @& q7 \/ T
# O$ {, V9 b2 k六要走出“似曾相识”的误区。
/ p6 w% P: U3 L" e( y# W$ y3 I7 i- Y' n5 I
现在有不少的微型诗作读来似曾相识,总感觉好象在那儿读到过,相信诗友们或多或少也都有这种感觉。这说明,一方面,微型诗创作中的雷同现象比较突出,甚至一些诗作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模仿或者变相改写痕迹;另一方面,更为深刻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陷入了“记忆”之中。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每当我们读到一首精美的微型诗,因为其短小精悍,富有冲击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所以很容易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脑海中,沉淀在我们的思想河床上(当然,长诗中最闪光的语言,对我们最有触动的诗句也会这样沉淀下来),甚至融化成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奔流在我们的血脉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变得模糊,但会在某种情景下突然冒出来,这时候,我们就有可能以为是自己的创作,这样,在读者看来,无论是表达方式,还是诗意本身,甚至包括语言,都感到似曾相识。这样的诗作,不过是一种对于原有诗作的翻版而已。创作中我们必须尽可能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  t3 I1 ~( j8 z' x: p! V( N
   
/ d& @! C) G# n. I. Q, f& i3 y2 j七要走出“孤芳自赏”的误区。$ [4 n2 k# ]. [& u  ?
严格说来,这一点不是谈微诗创作,而是谈微型诗创作的生态环境问题,谈一个微型诗人应该如何自觉接受别人的批评,如何敏锐地发现并学习他人的长处,在良性互动的氛围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自古“文人相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总有一些人沉缅于孤芳自赏,而缺乏对别人的赏识,也缺乏认真地、宽容地对待他人批评的态度。一旦你指出他的问题,他的第一反应不是认真地思考和分析别人的意见到底中肯与否,而是指责你算老几?你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你那个臭水平还说我?特别是对于刚刚涉足论坛的新人更是不屑一顾。笔者最初进入微型诗坛就曾多次遭此“厄运”,为了避免麻烦,避免毫无意义的口舌之争,所以回帖的基本原则是“感动就评”,凡是点评的均是对自己有触动的,是激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思维从而引起共鸣,一吐为快的。当然,这个问题也是当下文学存在的普遍问题,譬如,论坛点评除了“欣赏”、“精彩”、“好”、“学习了”、“多指教”等等无关痛痒的话语,还有什么?还有多少良性互动可言?因此,笔者衷心的期望微型诗坛真正有一个宽松的批评氛围。因为,孤芳自赏是可怜的,批评失语是可怕的。唯有善意的批评,才可能有微型诗人的成长和微型诗的繁荣。& z; d% ~5 ]& ~( ^* k% ]

& M- H; S" {; x& w. m1 Y  八要走出“急功近利”的误区。& L5 E1 R; v1 m: m& N5 c" Q
这一点也并不是谈微型诗的创作问题,而是谈对微型诗的态度问题。之所以要谈这个问题,是因为创作态度决定创作方向和创作质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殿堂里有三种人,一种人为了谋取私利,另一种人为了满足兴趣,再一种人是为了追求真理;天使要把前两种人赶走,只留下第三种人。这对于我们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文学创作当然也包括微型诗创作中,是不是也存在这三种人呢?历史地、客观地看,沽名钓誉的功利性、业余爱好的兴趣性和坚贞纯洁的追求性,这三种人毫无疑问都是存在的。而且,微型诗作为正在蓬勃发展的事物,也就给极少数人的谋取虚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使得他们动辄以“领袖”自居,这当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而对于“满足兴趣”者,应当以宽容的态度来予以理解。有兴趣即为之,失去了兴趣便可走之;来是一种推动,走也不是什么损失(笔者就是一个兴趣者,一个时期以来对于微型诗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以较大的热情投入其中,也许这会成为自己长期的爱好,也许会在某一天退出)。当然,唯有以纯洁之心坚韧地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人,才是真正的中间力量。微型诗的发展需要这样一批中坚。但愿微型诗坛能够少一点功利,多一份纯净;少一点浮躁,多一点沉稳。也但愿“兴趣者”能够发展为“追求者”,毕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体味到微型诗创作的快乐,并以快乐的心境去追求,才可能成为“微诗之大家”。
( c! w# ^$ ^3 S, P" G1 S: Z' F- ^( k& h6 E1 j4 c8 d* Z5 D
从古体诗词看当代微型诗创作
! O* B. @& Z: Q% M- A文/寒山石
* c4 D: k! T) ^
. `$ \% q' f6 V4 n7 M2 D: j) |9 j5 L4 o7 j1 B6 h
在我国古代,就产生过三句以内的微型诗佳作。( T- R% T0 P  ~  p+ g$ w
有记载的一首最古老的诗,据称是皇帝时代歌谣的《弹歌》,就是一首微型诗:“断竹,断竹,飞土,逐肉。”全篇只有八个字,却写出了狩猎的全过程。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再如刺秦义士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只两句,便成就了一个真正的诗人。这些诗篇幅虽小,但气魄宏大,千古传诵。
: Y% @; c* v1 j# l& v. I& u: Z# h% y, V' y8 l; _. p
可见,当代微型诗不过是古代微型诗的继承,是“老树新花”。3 _5 @6 V; i8 R6 O
而且,古体诗词也为当代微型诗创作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我们知道,诗体创新是诗歌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是诗歌适应时代适应人民群众精神需要之必须,也是诗歌走出困境开辟崭新领域之必然途径。就象任何新生的事物对其原有的旧体系必然地推翻一样,新诗兴起后,亦不断地对古典诗词发动猛烈的抨击。作为新诗的革命对象,古体诗歌就意味着保守、落后、甚至反动!一时间似乎摧陷廊清,古体诗歌已无容身之地。西学东渐,欧化慢慢地取代了传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七十多年来的革命与实践,旧体诗词不但没彻底消灭,反而一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这对于探索微型诗的发展多少有值得思考的意义。! J! S9 a' c( V* m4 n' I1 N0 d
/ m. L( R. ], b. {
首先,从古体诗词的严密格式看微型诗体式的限定性。6 @: b* c% Y5 a( e
古体诗词能够得到繁荣发展,乃至发挥到淋漓尽致、游刃有余的境界,取得极高的艺术魅力,或许,正在于它有一个固定的格式。这一固定的格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妨碍了诗人创造力的发挥,堵塞了诗人情感宣泄的通道。但是。一方面,在形式的局限性中进行深入的挖掘,促使诗人进行反复的实践、思考、探索和创新,使诗人的艺术功力不断成熟;第二,在统一的规则下进行广泛的交流,使得诗人们在相互借鉴学习、交流争鸣的思想激荡过程中,共同耕耘、悉心培植,推进了古诗的日臻完善。微型诗作为一种有严格限定(行数三行以内、字数30字以内)的诗体,也正是在限制中寻求一种淋漓尽致创造和发挥的自由。
3 {; _$ K, G1 m9 K6 r7 q, w) }7 B, D/ ?2 A" j9 O# z
其次,从古体诗词的博大内涵看微型诗内容的丰满性。
4 s$ H! t! G$ m8 p9 L
! h' o, [$ P2 R& \; d1 b最初的诗歌都是由高度密集的意象展示出博大的内涵。诗经中的四字句代表了汉语(诗歌)中最初和最优越的组合。譬如“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郑风·风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等等,它节奏短促,结构紧密,蕴含内在的张力;字数虽少,包含的大自然信息和人的情感信息最密集。譬如“杨柳依依”,我们不但看到了杨柳的枝叶茂盛,而且看到了它们摆动时相互拂拭、依依动人的整体姿势。当代微型诗也正是因其“型微意不微”而开拓出无限丰满的空间。
  D- q) ?( o" N4 C8 F
% Q2 R0 K/ f5 g# q( j再次,从古体诗词的高超造诣看微型诗创造的艺术性。$ m8 R+ m5 c4 b' D
8 o5 U4 O+ O3 X9 x
古体诗词以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的修辞方法和含蓄\明快、简洁\细腻、冷峻\热情、婉约\豪放、朴实\华美、工稳\泼辣、典雅\俚俗、精细\粗犷、用典\平易的语言风格等等,营造出惊心动魄的真情美、浑厚朴实的自然美、意境浑融的整体美、跌宕起伏的节奏美、整齐规范的形式美,历经千年仍显示着令人惊叹不已的高超造诣。特别是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所以,古体诗词的无限魅力为当代微型诗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使得当代微型诗创作已经并将继续出现脍炙人口的精品。
4 q* J. p) Q9 r4 S) H) y. b9 J
" P$ b/ }6 l+ W* \. X0 L' ^$ J最后,从古体诗词的广泛流传看微型诗对象的大众性。* n8 I9 ^: L; R" j- l3 Y1 j
( N; I) ~5 n' B
古体诗词一般篇幅精短,精彩精辟,耐人寻味,琅琅上口,非常易于记忆、便于传诵,所以它历经千百年仍经久不衰,有着丰富的生命力和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可见,任何时代,群众都是喜欢精短佳作的。这正是当代微型诗蓬勃发展的现实动力。! d/ b6 E. @0 ~

/ @7 Z$ U. X2 ^) Q; K, t1 Z
9 `3 x* d! z% \$ {关于微型诗评改的几个观点 % P0 y. N7 D- Y& A) u( W3 `3 G

  h+ w' t4 N; R1 l2 @( C" |4 `, h8 \! w; ~$ H6 R
1、评改是一种动力。
' }3 U7 s3 f1 e: O, {# m7 c- U% ?
网络给诗人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相互间的品评和修改,其实是一种良性的互动,也是我们所期待和呼唤的一种批评精神。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撞击中,使我们开拓视野,获得收益。应该说,缺乏真诚负责的品评,便缺乏进步的动力;如果尽是阿谀奉承,大家都会在飘飘然中不知东西南北。这样的论坛和这样的诗群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 M' }- a2 [2 [+ @6 e- w2 A; r
0 e/ H1 v% q3 _, S2、评改是一种鉴赏。) {- l9 B" q8 k+ c( A6 V
修改原作,首先要认真地鉴赏原作。毫无疑问,这首先涉及个人的鉴赏能力问题,涉及个人能否比较准确的把握原作的内涵和作者的本意。当然,由于个人人生阅历、生活体验、文学修养以及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差异,一方面,和作者的本意可能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不同的鉴赏者之间,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都是很正常的,都需要在互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 M) t7 C& U* }: n9 J
3 f  F4 _4 m/ U! W5 j/ m3、评改是一种完善。0 ?  E6 ?  q4 T  Y4 f" f. |# D
修改,最重要的是找出“病症”,“对症下药”,是对原作的一种补充、一种提升、一种完善。修改不是随心所欲,不是另起炉灶,不是抛开原作进行再创作,这一点是修改者必须把握好的。我们时常看到一些人的修改,已经没有半点原作的风格、思想,找不到原作的痕迹。我以为,这种修改之作,多是修改者阅读原作时灵感突发,而进行的一种再创作。这不叫修改,只能说是“同题诗赛”。$ l- Z7 A, a8 {
0 {- A, M) E; ~, J8 o6 ]
4、评改是一种建议。作为作者来讲,无论读者提出怎样的修改意见,都应该心平气和的认真对待,理智地分析,看看有没有可取之处,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绝不能感情用事,动辄曰:“什么臭水平,还给我改!”须知,修改对于作者来讲,仅仅是一种建议,取舍的主动权还在作者手里。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能不能很好地分析,做到取长避短。如果闭塞言路,便会成为自命不凡、顾影自怜的孤家寡人。
/ \* M. x. x1 f9 ]0 z  L. U% i) d+ P7 I: v, U' T7 Q5 o/ Z3 c/ o
微型诗拟题“五要”
9 C* B6 b$ C4 f- z$ d8 t$ U& E2 u7 G3 \" E/ M

1 w7 p" D  L8 E  r9 w2 M俗话说:“题好文一半。” 一篇文章的标题靓丽新颖与否,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文章的质量。好的诗题往往是传达诗作主旨、内容和意蕴之神的“眼睛”,用一双动人的眸子和迷人的眼神,给人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微型诗限定在三行之内,拟好诗题尤为重要。! W# r  R0 v0 {' \
0 A! L# y: Q+ y4 R+ @) s
一、要准确鲜明。
, I, z2 o8 J2 G1 J( Q8 K, K& ?+ G5 y9 ]5 }
诗人吕亮写了一首微型诗,简短到只有两行七个字:“听话/爷爷喜欢你。”这首微型诗语言直白,一览无余,似乎毫无诗意可言,倒是更像一句大白话,原题也只有一个字《烦》。后来将题目改为《家训》,经此一改,折射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其概括力与深度远大于一个《烦》字。又如雁翼的《思》:“把感情交给社会之手,揉搓/里外是伤之后,才说/美丽的成熟”,一个简简单单的“思”字,思想、思索、思考、思虑、思绪等等内涵尽在其中,无不是“里外是伤之后”,才有“美丽的成熟”。 4 P: ^2 @1 i' H
7 {6 H8 {1 ~9 b* P
二、要简洁精练。
' h3 H- V" D# U, Y5 r! G' l
& N* s/ p' |7 N+ o写文章要求“文约而事丰”,拟题亦然。诗题要有简洁之美,要用简明的文字,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勾勒出全诗的缩影,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以少少许胜多许”,使人一目了然。诗人安谥有一首名作是这样写的:“能听针落于惊雷吗?/能看日出  于日落吗?/好可以走了。”这首诗初次发表时,就取诗中尾句《可以走了》为题。后来一再考虑、才改题为现在的《醒》,不但较原题减少了三个字,而且含意更加深邃,给人以当头棒喝、幡然醒悟之感。' Z) S) d( b! t: K4 C  _

$ A) k2 e$ `, r9 X' z$ Q三、要形象生动。& P' ^" e- V1 O0 I5 P! f9 D

; Q  P7 ~6 ?9 R: n- n: ~  Q形象的标题最具感染力和吸引力。拟题力求形象,必须避免平、实、熟和抽象。平常或一般化的题目,太实在的题目,常见的题目以及抽象的题目,要尽量给它们披上形象的外衣,使人一见而生清新之感。唐文光《劲草》:“沉重的脚刚从脊梁踩过/又抬起了头挺直了腰”,一个“劲”字,呼出“挺直了腰”;步尘《梳》:“岁月之河自上而下闪着/粼粼的波光”,一个“梳”字,内涵丰富;桑恒昌《总是这方热土》:“所有的路/都是/不想站起来的纪念碑”,“这方热土”,这方洒满鲜血的热土,“总是”激荡人心。) _- F) F- s0 b8 g5 r
6 F* X# P3 [3 j8 M0 J
四、要新颖别致。. G$ s; W: @8 X' M3 _" I
文题要醒目,吸引人,必须有点别致,产生悬念效应,让人看其题就一定要读其诗。诗题别致,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一反常态,产生新鲜感。如朱兆瑞《变种的“牛”》:“吃的是奶,是血/挤出来的是草料”,“变种”二字,引人入胜。其二,貌似冲突,产生离奇感。曾吉林的《破草帽与皇冠》:“稻草人扔掉头上的破草帽/戴上皇冠得意洋洋/忽然飞来只麻雀站在它头上”,诗题就是在一种意象的反差中诱人“眼球”。其三,变相仿造,产生趣味感。其四,一语双关,产生丰富感。冯异的《饥饿》:“八亿人民,十年中/只吃了/八个样板戏”,写尽了生活“饥饿”之外的精神“饥饿”,十几个字,浓缩了一段辛酸的历史。: P; `5 j+ A  w- l

* i. R4 ~  x. G5 ~五、要内在统一。
" T7 j2 T" o$ Y1 c! J, l一首微型诗的艺术构思必须是完整的,这种完整性的体现之一,就表现为诗题与诗句的有机组合。臧克家的《会合》:“晚潮从海上来了/明月从天上来了/人从红楼上来了”,晚潮涌动、明月皎洁、红楼佳人的“会合”,的确是“风景这边独好”;晓帆《比萨斜塔》:“迢迢千里/只看一个/斜的榜样”,诗题看似平淡,但内容紧扣一个“斜”字推陈出新,顿然生辉。此外,如北岛的一字诗《生活》:“网”;孔孚的《大漠落日》:“圆/寂”;顾诚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黄淮的《雷》:“每句空喊都炫耀自己的权威”,鲁行的《鼠》“‘富’起来的都该嘉奖么?”等等,都是内在统一的佳作,去掉诗题都是不能想象的。/ A& C$ r# L8 R! o! m) K, g/ g/ K

" q7 L( y: I& x0 x% \近人覃子云在他所著《野鸿诗话》一书的《诗法》中说:“赋诗先须做题,题不古,诗亦不必作。”信哉此言!
( h; O# o1 p1 x5 u3 ~1 g. c
& k, }4 P$ ~+ L% q7 `5 Y
* ^& I& J3 l3 A8 l! x: |微型诗中的意象创造
0 i* Q# A2 E+ P——从一首微型诗说起 9 L$ L" C9 I% ~# s2 p

( s9 d# f0 T& P8 E. z! Y) o
8 Z3 c- R$ p: Z& h. R王豪鸣兄在《网络微型诗》论坛发了这样一首微型诗: + `: \1 [- }$ i3 u

( G# R# [7 o2 Y- O: h大拇指 2 U) A' w; F. r1 Q. j

0 f$ p; Q+ U4 W2 S& E; Z6 n2 B  ?轻轻一竖,一个民族
7 k1 G6 D: {" V/ P站了起来 0 Z% o: l# y" G( S) e' O

9 |( l, l/ n3 F- l寒山石以为,王兄的这首微型诗作恰恰是在诗歌意象“三性”的把握上出现了偏差。所谓“意象”,乃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完美结合。诗人往往意象的创造,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一首微型诗中,也往往涉及几个甚至多个意象,但意象的运用应具备“三性”,即:准确的指向性、内在的统一性和跳跃的连贯性。
- f6 @$ T* _& K4 |5 a1 u5 P准确的指向性。诗人在创作实践中,营造和组合意象,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以“意”为主导,被主观情思所制约,被审美情感所制约。所以意象的运用,对于被状事物或者被状的思想、感情,要起到定向作用,只有通过对这一意象的定向暗示、定向引导,才能够激发读者进行定向思考、定向探求,从而比较准确地把握其内涵。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也只有这样,一首诗的主观情思才能真实地表现出来,读者也才能领悟到诗人的深层体验和主观情智,从而产生一种“共鸣效应”。王兄的这首微型诗,意象有两个:其一是“大拇指”,其二是“一个民族”。我们不妨想一想:“大拇指/轻轻一竖”,应该说,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的指向也是多向的、多维的,是否必然地指向了“一个民族/站了起来”?读者的思维能否从“大拇指/轻轻一竖”必然地联想到“一个民族/站了起来”,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 S0 G! }( w9 R. A+ Y* J
内在的统一性。在一首微型诗中,不同的意象应有内在的统一性,就是要通过意象的有机组合,形成内在的凝聚力,使读者能够通过对意象之间内在联系的把握而辨清主旨,明确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譬如王豪鸣的《算盘》:“被串起的,一只只/眼珠。”在这首微型诗中,算盘珠子与眼珠的形似,算盘所隐含的“精打细算”甚至“算计”与眼珠的“目不转睛”甚至“贪婪”,内在的融为一体,如赖杨刚所说:“想象新奇,商人的势利跃然纸上。讽刺味虽然很浓,但溶在形象的表达中了。”但王兄的这首《大拇指》则缺乏这种内在的统一性,读者难以把握“大拇指/轻轻一竖”与“一个民族/站了起来”这二者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7 n/ I/ D9 V4 H+ `5 s0 z: y跳跃的连贯性。不错,诗的意象是需要变幻和跳跃的,但这种跳跃不是天外来物,不是突如其来。意象变幻,必须有清晰的脉络,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如果跳跃过快,幅度过大,就破坏了这种连贯性,反倒使人不知所云。“大拇指/轻轻一竖”与“一个民族/站了起来”,这两个意象之间过快、过大的跳跃,也是这首微型诗不被相当一部分读者认可的原因。 5 u% m9 i  I4 i8 U4 t
" X' o2 c8 X1 N1 M
2005-11-26
% S+ y& S9 @7 V6 K) N& t8 f+ s! p# \$ c4 D" s" ^
附:
- f! u' e8 P1 Q9 ?0 {0 J4 Y" M7 Z# O: _' A0 a7 @) c
王豪鸣:也谈微型诗中的意象创造
+ h$ q7 e9 L1 |0 `) N$ u  Y0 m——从我的《大拇指》说起 ) }: [# U: W2 ~

% Y; O* e5 [8 t! t3 y/ ^什么叫意象?古典意象是指意“和”象,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客观物象抒发特定的主观情思。所以,它具有准确的指向性、内在的统一性及跳跃的连贯性。而现代意象则是指意“就是”象,意和象完全合二而一。意象的这种同一性使其具有了模糊的特征,象中之意不再清晰可辨,而变得见仁见智、游移不定。这使得现代诗歌具有了更大的张力和读者再创造的无限可能性,也因此带来了“隔”与“不懂”的问题。所以,古典意象和现代意象各有千秋,不能厚此薄彼。本人在创造意象的过程中,较常采用减法、反差法、反逻辑法等,尽量做到既不“隔”,又能产生“张力”,既要建造通道口,又要制造陌生化,让读者产生惊异和美的享受。
1 Y% D7 N2 a0 _7 b: k1 s现在来看看我的一首微型诗: : o0 m/ G8 m$ D7 n! x" U3 u, x8 y

: ]. k' {2 ~6 ]5 X大拇指
& g- v* O& q! }7 j6 C, j6 t% p+ K1 J4 [. T, A8 m3 h9 P
轻轻一竖,一个民族
( A0 i1 C8 ?  P  n# @' t! _站了起来
4 X! E9 \5 i: ^7 T# _6 U. Z$ O. C; S6 u6 Q! `2 K
在这首诗中,首先用的就是减法。诗歌写得太满、太实,就会失去空灵、失去诗性。所指越多,可指则越少。反之,减之一分,则可增之两分。减的过程,就是使诗的空间增大的过程,即言有尽而意无穷。《大拇指》一诗中,谁竖起大拇指?为什么要竖起大拇指?为谁竖起大拇指?谁站了起来?统统不作交待。这种多向的、多维的或者称之为不特定的指向,留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所谓“空白”,所谓“灵视”,所谓“不道破”,皆为此意。 & v8 Z9 d. C& f, ^+ ?/ T
除了减法,我还使用了反差法。大拇指很小,民族很大,将两个毫无关联的且大小悬殊的意象组合起来,不仅做到了以小见大、以实见虚,而且因此产生了惊异美和巨大的落差,给人以新奇的震撼力。
: Y$ ^( O/ D( j( x; ^7 w最后一个,就是反逻辑法。诗歌要出新,就切忌写得太顺,太入人意料。按常人理解,应该是一个民族强大了,别人才会竖起大拇指。但如果这么顺着写,便毫无诗意可言。诗中写“大拇指”轻轻一竖,一个民族 / 站了起来,好像因果倒置,不合逻辑,但正是让“一个民族站了起来”这个虚拟意象和“大拇指一竖”这个状物意象组成意象的复合体,才使得它化腐朽为神奇。同时,只有先竖起大拇指,才可能让一个民族站在指尖上(目视在这里是无能为力的,只有“灵视”才能做到)。这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逻辑即诗的逻辑、艺术的逻辑,完成了一首诗从意象向意境飞跃的创造过程。 ; q. s, i$ T- V6 g. y+ x; O
2005-11-26复寒山石
3 U5 g8 a$ b; d9 a+ G1 q+ d* Z0 C7 N* Q3 y% D" p. y" V+ U- J) J
+ c* |) |5 C/ a  l+ s
微型诗的字数:1 u0 y6 L1 v6 N6 f
一般不超过30字; u/ ]9 p) T+ W) W; R9 \" O

# }9 \" ~: l3 Z' S' x/ e  B/ }5 o文/陕西寒山石# A& z  M" x0 `0 g' ]) a: W

, `6 e  D! K. X, L; {+ P诗是用行来区分的,不是用字数。提出微型诗一般不超过30字,这是鉴于微型诗之“微”而提出的,是对微型诗字数一个相对规范的要求。如果一行几十字甚至更多,三行就能写成了一篇短文章,还能叫微型诗吗?所以,这个限定是“必要”的。
: F- g& ^7 U, k2 x9 w" D, M5 b; f同时,限定微型诗字数一般不超过30字,这也是符合人眼的正常视觉和阅读习惯的。一般而言,人们对一行诗的阅读在十个字左右,所以,三行所限的微型诗,字数一般应不超过30字。比如,报纸的新闻标题一般在十个字左右。如吴定勇、王珏说,《华西都市报》的“主标题字数一般在12字以内,而且寥寥数字的短标题越来越多。”[1]
3 s& N; W, I" x% @% T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王君超也指出:“在一些主流报纸版面设计实践中,一般要求大标题、主标题不超过12个字。因为标题的加长,往往意味着强势的增加。对于那些不需要特别突出的报道,如果制作过长的标题,就会喧宾夺主;另外,太长的标题也会造成读者视觉疲劳。”[2]7 ^3 e$ k" ~5 {* P+ _: U0 [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也有人根据人们对语言的一般记忆特点,提出标题最好控制在12个字以内。《闽北日报》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叶国宝在《实题化:制作消息主标题的基本原则——读历届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类获奖消息作品有感》一文中说,翻检从1991 年至2002 年历届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类获奖消息作品,中国新闻奖消息主标题含标点符号平均每条字数13.6 个,言论和通讯主标题平均每条字数分别为9.8个和10.5 个。[3]: t9 Y/ C  u! g) v6 f: J& g3 Q
所以,总的来看,我以为根据人们的阅读习惯,更基于微型诗的创作实践,微型诗每行在十个字左右。考虑到在通常情况下,微型诗每行的字数是不均等的,是长短句互补、错落有致的,所以,绝大多数的微型诗都在30字以内。
* C  M. W8 O1 K3 c# j但30字所限不是绝对的,是“一般不超过”。31个字就不是微型诗吗?不要教条化。2 w, e; B! \7 {
8 P' w1 B, `3 Y! M

. d9 L6 D! i, Y7 c. o7 n; s当代微型诗兴起的因素
" k, F) p# C6 G, U文/寒山石
6 t, H4 B* p( A% P
% P' c% K$ J1 `6 Y# k9 o. U( s$ G1、社会变迁:微型诗兴起的客观诱因
$ h1 e$ [% l* x5 U
+ D3 C+ {, W" E  U+ ]( v; F( P. o5 E; x微型诗的兴起首先缘于社会变迁和时代需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化建设加快了人们生活节奏,理所当然地不能去占用其宝贵时间和精力,人们需要在精短、快捷、高频率的大量信息中获取精神食粮。所以,读者要求阅读短文。加之生活节奏的加快,随之而来的精神疲劳也使人们产生紧张、压抑之感。这个时候,人们需要有瞬间的精神愉悦,使紧张和疲劳得到松弛,从而焕发新的激情。
; O  N& X; r0 w+ _& M  s2 c: a
; D! `" f5 t  p0 |3 u$ _" z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出现了与时代合拍的相应的文学形式,特别是以小小说为标志的微型文学潮方兴未艾。小小说热潮的掀起,原因就在于满足了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求短、求好,求精的阅读需求。现代文化的快餐化,使得小小说可以以其短小灵活,以其不受因袭传统的束缚,以小胜大,以变制变;现代物化社会重荷下的接受大众,更乐于在“一分钟”或几分钟内开怀解颐,触发瞬间感悟,从而领略人生疲旅中的一道新景。同样,小诗也以其篇幅精短、语言精悍、意味隽永深长满足了这一需要,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小诗中的微型诗创作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并逐渐形成独立的创作群体,这给微型诗创作的繁荣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 2006年9月25、26日在重庆市西南大学召开的第二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上,有的与会海外诗家甚至认为微型诗是一种“诗歌的发展趋势”。新加坡的方然先生,就以《当前华文诗歌的发展趋势》,作为论文题目,论及微型诗在海外华文诗坛的流行情况。他说:“当前华文诗歌发展的整体趋势,或许有点类似微型小说界已然形成之气象那样,微型诗之崛兴也将成为新诗发展的走向。由于当代人生活越来越紧张,加上科技发明日新月异,很多时候电脑代替了人脑,大家都穷于追风潮,极少有耐心或时间去阅读长篇的东西,微型或极短篇遂成了‘文学市场’备受欢迎的‘畅销品’。新诗亦不能例外。”“而由小诗再演化出微型诗这一款新诗体,则是现代、尤其当代华文诗歌界方兴未艾的大趋势。这款大趋势,在新加坡诗坛亦越来越显著。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忽略中、大型叙事诗之创作,以及它们在诗坛的崇高地位。”[①]3 W0 Q% T: z# b1 M4 Y$ U
所以,我以为,包括小小说、小品文、百字文、小诗、微型诗乃至手机短信在内的微型文学,皆是变革时代的一种“快餐文化”。这样说,并不是贬辞,并不是说这种“快”是一种“速朽”,恰恰相反,这种“快”是与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匹配的一种“快意”、“快感”和“快乐”。基于此,笔者《变革时代的精神快餐》[②]一文写道:" x. T$ {% @; O
. V, D: G. T6 l  Z8 T( m4 v4 J+ J; Z- X
这是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迅猛跃进的时代;这是一个由田园风光向霓虹都市迅速过渡的时代;这是一个由悠闲温馨的小农经济向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急剧变迁的时代;这更是一个由精神专制消费短缺向尽情享受经济文化成果超常规迈进的时代。
9 l, A) y4 O3 g3 a这个时代洋溢的最基本特征是忙碌:忙于挣钱、忙于升官、忙于出国,当然更忙于创造;这个时代表现的最突出现象是享受:享受感官、享受刺激、享受奢靡,当然更享受人生;这个时代充斥的最严重问题是轻浮:心理浮躁、生活浮华、信念浮漂,当然更击水中流。$ C1 H! Z, D) [$ w  U

2 ~! g- R; X6 |% B' Y这个时代,人们叹息价值紊乱,期盼理想灯塔的牵引;这个时代,人们痛感道德滑坡,渴望文化精神的支撑;这个时代,人们苦于身心疲惫,急需营养肌体的良药。* E7 W- U7 M. Y/ T

& M8 J- a9 J7 M% }生活忙碌的现代人需要放松精神;却因为忙碌,走不进厚厚的书卷;物质奢华的现代人需要滋补精神;却因为奢华,咽不下洋洋的小说;心态焦灼的现代人需要治疗精神;却因为焦灼,读不完长长的诗行。
9 V$ Y* E5 Q) u7 g: a在忙碌的间隙,人们只是看几本书皮,借以充实自己;所以貌似真理的指南在书架疯狂叫喊;在奢华的同时,人们只是读几件趣事,借以装潢自己;所以道听途说的逸闻在书摊肆意叫卖;在焦灼的时刻,人们只是记几句警句,借以激励自己;所以三言两语的感悟在书市蛮横叫春。# f8 d, l% _3 B8 |$ [, R7 m
" G0 L" N8 W  v* E2 n
于是,在这变革时代的土壤上,也雨后春笋般葱葱郁郁地长起一行行嫩绿的微型诗:它因为短小精悍,而填补了现代人机械的空隙,成为忙碌生活的“精神桑那”;它因为构思精巧,而刺激了现代人麻木的神经,成为奢华生活的“文化舞蹈”;它因为充满智慧,而丰满了现代人贫血的思想,成为焦灼生活的“灵魂体操”。5 n( u( L1 h. t3 B, l
. ~6 B. n& Y! v( U
于是,微型诗,也作为一道快餐摆上了现代人精神的餐桌:这是一道经济的快餐,调节了现代人急匆匆奔走的步履;这是一道可口的快餐,满足了现代人多样化贪欲的胃口;这是一道睿智的快餐,绿化了现代人沙漠般荒芜的灵魂。/ g7 `6 V. _2 Q5 [
微型诗,现代人一块香喷喷的思想蛋糕、一块风味独特的精神面包;微型诗,现代人一包甜滋滋的心理佐料、一坛韵味十足的生活米酒;微型诗,现代人一碗热乎乎的智慧面条、一顿回味无穷的文化小吃。
+ e: e) t' t* Z' ]它只是一朵花,却更是一朵怒放的春天;它只是一片叶,却更是一片茁壮的林莽;它只是一座星,却更是一座闪光的星空。3 ?3 x" b5 h0 D- J9 m, G3 _
微型诗,变革时代的一个逗号;微型诗,时代变革的精神符号;微型诗,精神变革的时代小号。
4 `0 Z& C4 N$ [! k$ z让我们尽情地享用这一道精神快餐!也让我们激情地广告这一道精神快餐的品牌!更让我们痴情地探索这一道精神快餐的配方和工艺!, s6 `( P5 U: R1 \9 t* P
# d% {. O9 G, ]' R" R2 ^& Q
2、诗体创新:微型诗兴起的内在动力# v5 K" \+ c$ u% P
$ M) x/ L$ t0 Z/ s' p, W  X
当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和深刻变革,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冲击。诗歌创作领域同样面临着诸多亟待革除的弊病。诗总是随着时代的需求而千变万化的,但演变的趋势有一点却大体相同:那就是拒绝冗长啰嗦,力求短小精悍。20世纪八、九十年代,辽宁徐竹影传诵一时的《诗》,突出表达了人们对诗的这一诉求:“诗/越写越短/是诗人的才干//诗/越写越长/是读者的灾难。”1996年台湾诗人张朗把徐竹影这首诗列为他编印的《小诗瑰宝》佳作选集一书的卷首篇和写诗座右铭,以表达其拥戴之情。2001年,有人有总结出《当代诗歌十大病》:“写诗的太多,读诗的太少。青年诗人太多,坚持到老年的太少。写出的诗太多,发表的地方太少。草稿太多,定稿大少。病句太多,妙句太少。糟蹋汉语的太多,珍惜汉语太少。自恋的诗人太多,超越自恋的诗人太少。出洋的诗人太多,坚守的诗人太少。有口号的诗人太多,有理论的诗人太少。庸才太多,天才太少。”[③]近年来,一些所谓的分行“口水”更是泛滥一时,引起了读者的强烈不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当代新诗的出路就成为有识之士的理性选择。
4 n+ D6 u9 r) R" _% j5 }0 v$ i. J
9 o+ B' J- |3 z* B7 L1 h6 u难能可贵的是,微型诗的开拓者们在八十年代中期就针对诗歌创作中冗长啰嗦的弊端,以强烈的诗体意识,把微型诗限定在三行之内,并冲破阻力,以坚韧、执著的精神全力推广,使微型诗从小诗中脱颖而出,不断趋于规范、走向成熟。1996年1月,以老诗人为主组成的重庆诗缘社编辑出版了内部刊物《微型诗》,主要发表三行以内的诗作。《微型诗》创刊辞写道:“微型诗是从小诗中生发出来的一个分支。由于人们业已习惯的小诗句式是四行的绝句,因此,比小诗更小的微型诗的句式,是一至三行。“螺蛳壳里做道场”,要求着一种更为精细、精审与精制的艺术营造,同时也开拓了生活与诗的新天地”,提升了新诗的美学特质。正如微型诗的倡导者穆仁先生所说:“微型诗从小诗中分离出来,体现了人们对事物的研究由粗放到精细的发展趋势,对推动新诗的创作、研究是有利的。”[④]. r0 q  L; M" P4 ^1 R/ S( X! z+ L4 b

# C" L) e8 U3 m* Q3、主观推动:微型诗兴起的自觉追求* a' g" L; a6 V% Y2 |6 j
- P8 a- `' k7 g8 R, |6 ~. j
微型诗的兴起,除了读者——微型诗的消费者的需求外,与三大中坚力量的主观努力密不可分:% T, D. X5 y; u  T( o

- M9 z6 `! i; ^% J  r; U一是微型诗的推动者。
, Z+ N  h+ F& j7 q* m. N
6 l9 @( ^  g: M' j他们集编辑、创作于一身,默默耕耘,倾尽心血,致力于微型诗的推介。特别是以穆仁、蒋人初等极力推广微型诗的重庆老诗人群体为主体,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以重庆微型诗联谊会为纽带,以1996年创刊的《微型诗》为阵地,从1996——2007年先后出版《微型诗》刊70期,为推动微型诗做出了辛勤努力。在纪念《微型诗》创刊五周年之际,原文化部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贺致函祝贺,并如实评价:“《微型诗》创刊至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显著成绩。它不断推出的微型诗佳作和理论研究成果,在各类读者中产生了良好反响。它对新诗百花园中的这一奇葩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他们编辑《微型诗潮丛书》个人微型诗集30册(1997——2002)、《华文微型诗丛》个人微型诗集4册(2004)、《微型诗存》(一、二、三卷)(2001、2005、2007),并对微型诗理论进行探索,为当代微型诗的奠基和兴起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微型诗》网站和《中国微型诗》刊成为网络时代,继重庆微型诗联谊会之后影响力、凝聚力、推动力最大的一支力量。郭密林主编的《湖南诗人》也以平静心态、坚韧作风、精致追求推介微型诗,同样功不可没。# d1 z& B' K5 P% S+ F  w  d: I
  ~6 I! `! e* s
二是微型诗的生产者。
: S$ m# Q& |1 j( x1 n; k& t* C& s3 H$ y2 j5 w
也就是大量涌现的微型诗作者,他们不断锤炼自己,超越自己,拿出新作,奉献精品,在这里展示自己的身手,也相继出版了不少微型诗集,成为推动微型诗创作艺术水平稳步提高的基本力量。在此必须指出的是,有人认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微型诗的读和写非常适合老年人的特点,应该属于老人文学中的一个支流”[⑤],这是很不确切的。尽管吕进先生也曾认为:“微型诗人群年龄一般都较大,诗龄一般都较长,这是一个颇富思考的诗歌现象。微型诗人中的‘新人’,其实往往是挥毫多年的‘老人’。”[⑥]这种认识是对上世纪八十年代至2004年网络微型诗兴起这个阶段微型诗作者群的估价。在这个阶段,的确是以老一辈的穆仁、蒋人初、黄士如、王尔碑、流沙河、圣野、白莎、塞夫、马瑞麟、黄淮等为微型诗创作的中坚力量。但这个时期只是微型诗创作的“纸媒时代”,而微型诗创作的“网络时代”,则有蔡培国、宁明、伊凡、郭密林、唐淑婷、赖杨刚、新绿等一大批中青年诗人成为微型诗坛的中坚力量。我相信,随着微型诗影响力的提升,微型诗坛必将是老、中、青各领风骚,儿童微型诗创作也必将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u$ U7 z, j/ G! ?2 v3 v

0 V" W5 }1 D9 p三是微型诗的探讨者。. B- U1 ?& B* ], q# x  y% g1 A
! o+ h: C2 k. H  [/ R7 s
这部分力量主要是具备研究能力的学者和热心人,他们既要面向作者,又要面向读者。面向作者,他们要阐明微型诗的基本理论,分析作品的得失;面向读者,他们则担负着普及微型诗知识、引导阅读流向的任务。除理论探讨外,穆仁主编的《微型诗500首点评》(1999年8月重庆出版社出版)、郭密林主编、寒山石首席评论的《微型诗精品百首》(2007年4月香港天马出版),荟萃微型诗经典诗作,每首诗作附有精彩评论,在微型诗界产生了良好反响,成为推介微型诗的普及读物。另外,北残的《微型诗评100章》、新绿的《新绿小语赏微诗》等等,也以独到的点评赏析引人关注。( Q3 r3 E5 _3 q$ f4 L! A

2 r* j7 I9 ?7 t" l" ?4 m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微型诗的兴起与许多著名诗人和诗评家的支持、创作和开拓密不可分。如中国第一本现代山水诗集《山水轻音》的作者、著名诗人孔孚就在当代微型诗创作方面卓有成就;著名军旅女诗人杨星火,生前主编《琴与剑小诗》,倡导“主旋律、中国风、小而精”,大力创作和宣传微型诗;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奔星诗翁身前极为关心微型诗,曾为《微型诗》报题写刊名;著名诗人贺敬之在1997年1月致信穆人等:“微型诗型微诗不微。作为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枝新花,理应得到大家关注,促其发展”;诗评家阿红也在1997年1月肯定:“定名微型诗,高!”“微型诗,是诗中的蜂鸟。鸟的世界,要百鸟飞舞,百鸟鸣啭!”并祝愿:“牛年,微型诗牛起来!”诗评家吕进、蒋登科、钱志富,也撰写了不少的序文和评论文章,大力推介微型诗,热心扶持微型诗人,为微型诗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J( [3 y4 ~  F8 q! M9 e0 V
# j% a$ B* B; n5 J6 n! w
4、网络传播:微型诗兴起的现代引擎
7 z4 }8 n* |/ L1 W% X! Q6 O: p; t! ^( f
高科技现代网络传媒的广泛应用,使微型诗这一短小精灵得到长足的发展。2004年5月《网络微型诗》论坛把微型诗推向网络媒体集中进行创作和宣传,扩大了微型诗的影响。但遗憾的事,《网络微型诗》刊只出版3期便夭折,《网络微型诗》论坛也因为自身统揽力弱、包容性差和个别主持者的功利化思想较浓而失去活力。
3 S8 z2 H) {4 X9 N4 r4 C# h2004年11月20日,由大为先生创办了中国最大最专业的《中国微型诗》网站,2005年1月1日华心主编的《中国微型诗》纸刊创刊,已出版14起; 2008年1月创刊《中国微型散文诗》纸刊,并推出《中国微型诗丛书》,含《中国微型诗萃》(第一卷、华心主编2006年10月香港天马出版)和个人微型诗集8册(2006·10——2008·1)。: |: b) A- U+ V3 L
与此同时,《湖南诗人》、《中国风》、澳大利亚《澳洲彩虹鹦》、美国《风笛诗社》等海内外众多诗歌论坛和纸刊也开辟了微型诗专栏,网上网下,参与者众,名家支持,新秀涌现,中国微型诗已成为诗坛的一个特色品牌,微型诗这种独立的诗体,已波及海外,走向世界。
: z) n9 f% {) `5 I$ e/ [
+ k: E) `8 ~4 l& X( [5、理论导引:微型诗兴起的坚实基础2 Z( Z1 f# [- W) ~; f
3 v. e/ `" k/ t
伴随着微型诗创作的勃兴,微型诗理论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蒋人初的《微型诗•微型诗论》(1997)、《微型诗三百首》(2000)等都收录了他探讨微型诗的文章;穆仁除编辑出版《微型诗》和微型诗丛书外,更是对微型诗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近年来微型诗研究方面的论文,比较有影响的有:穆仁的《小论微型诗》、《微型诗十题》,华心的《微型诗的体式》、《微型诗:多姿多彩的体裁》,曹铁娟的《浅谈微型诗的意义和价值》,马立鞭的《论微型诗》,刘静的《微型诗:以简化向我们走来》,朱兆瑞的《微型组诗浅议》,张德明的《微型诗创作的艺术可能》,晓曲的《微诗九忌》,寒山石的《微型诗:诗歌王国的微雕艺术》、《论微型诗的八大特征》、《微型诗“五味”谈》、《走出微型诗创作的八个误区》、《关于三行诗的十句话》等。
$ B4 j9 _8 X8 ]6 Y5 y  `3 F( s微型诗论著方面,穆仁于2004年9月编著的《微型诗话》由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这是迄今关于微型诗最全面的一部史料选,有史有论,内容非常丰富。其中通过短论、鉴赏、书信等参与微型诗理论探讨的诗人、评论家很多,甚至出现了不同观点的争鸣,这些都说明微型诗这种诗体已经得到了诗歌界的承认和接受。”[⑦]
7 F5 M; h& x* |4 y4 [2006年6月,寒山石著《滴水藏海———当代微型诗探索与欣赏》由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卷,520页,40余万字。上卷“‘微型诗散论’分为‘特征论’、‘价值论’、‘创作论’、‘鉴赏论’,可以说基本上形成了对微型诗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框架”[⑧],“下卷‘精品微型诗赏析’对一些优秀的微型诗进行了细致分析,于细微之处寻求微型诗的真意”。[⑨]本书“对于微型诗进行的理论阐发与文本细读,在文学研究领域有着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这些研究文字为微型诗这种文学小品种找到了应有的美学位置,并在小的篇幅中开拓出大的世界”。[⑩] “它的出版应该是中国新诗史上至少是微型诗史的重要事件,而且它也一定会在中国诗歌界引起一定的反响”,[11]“对推动微型诗的发展无疑是弥补空白、继往开来的大好事。”[12]。1 U7 ~$ k$ O; U+ M/ J
2007年1月,由著名诗论家吕进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诗体论》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总论、中国古代诗体、外国诗体与中国新诗、微型诗、格律体新诗、歌词等六章。其中第四章将微型诗作为一种独立诗体予以论述。由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博士生张晓卉执笔,从微型诗的产生和发展、微型诗的文本特征、微型诗的创作和鉴赏分节论述了微型诗,指出:“不管承认与否,微型诗都已经作为一个新诗体闪亮登场,并迅速地成长壮大起来。”[13]
5 P: r) Y4 e( e, k: ^! U. E" M) t* m. e1 ^0 R) O+ t
/ }$ X4 m0 a& b
微型诗的基本行数是两行4 N: j( h3 N& Z4 Z0 `
文/寒山石! ]- B& V. V3 @3 \! z: k
1 {# @& w: `) x$ ^: j/ z3 q% c

; u6 R& m! }3 F& [穆仁指出:“在微型诗的三种句式中,最基本的句式是二行式。一行、三行只是二行的加减、浓缩与延伸。”7 I4 d( b. W$ u  r) w; L1 A$ m
为什么微型诗的基本行式要确定为两行呢?我以为,这反映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记忆规律。我们可以从古典诗词、格言警句、对联和民谚民谣等等“两行”或“两句”的影响中略见一斑。6 J- c, C% r) ^! w
首先,从古典诗词来看,精美的“两句诗”流传最久。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而其中那些光彩照人的句子,比如:. ~/ E% Z# N' A) ^3 ]9 Z# j
0 T7 W) z$ |( @1 j: p8 g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3 G# w/ r' E9 J$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 Z4 \6 x0 O: p0 d# t“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 W/ v3 F# A* e! J- |* Q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 z' O& f4 f2 n: T0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2 R8 w; r( P# e3 E4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w5 W) o0 o2 W2 l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 ^5 t/ Q: ~. p" j) B4 w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K4 z, N! l: p( \, B
…………& ~( s1 Q! V% E( k. _8 U, H" F
2 }& m5 X3 {1 S; F3 j/ \! s- c
这些,都是经过作者苦心雕镂,炉火纯青的美的结晶,自然是诗中精华,独拔于全篇之中,而又能统摄全篇,所以能流传千古,众口称诵。许许多多的诗词(包括古典文学),在岁月的大浪淘沙中,人们可能记不清它的作者、它全篇的内容,但这些精美的“两句话”,犹如璀璨奇目的明珠,镶嵌在了人们记忆的星空。 % `. \3 ?" [- X+ |
其次,从格言警句来看,深邃的“两行式”力度最大。字字珠玑,句句精警,才称得上是警句。警句是深思熟虑后的豁然顿悟,是猝然间的奇思妙想,是人生智慧的结晶,是生活经验的凝聚。警句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人人都能得到、都能创作出来的。有人终其一生,最后变成几则警句活在历史上,活在人们心间。有人著述颇丰,却没有留下一句格言。人类的文化瑰宝中,有许多著作是用格言、警句的形式写成的。如:《论语》、《道德经》和许多的佛经。所以耐读,且能被历代人广为传诵和摘抄。好多古典诗词的句子,本身就在岁月的炉火中提炼成了格言警句。那些精警的短句子,却展现了浩大的思维天地,闪耀着哲理和思辨的光辉,非常自然,又极富个性特色。绝不是那种强呕的故作惊人之语。格言警句本身就是语言美的典范,是人们的精神营养,或给人们创造了美妙生动的意境,或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启迪,它能让人茅塞顿开,举一反三,激发共鸣,心意相通,被指导,被启发,被感动,被惊醒,被慰藉,被逗笑,其精神震撼力、灵魂穿透力、思想感染力、行为驱动力是巨大的,甚至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价值追求和精神标杆,深深地镂刻在了人们心中,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 K, i* D' F$ ?& L! X+ U6 a& J再次,从对联来看,精美的“上下联”影响最深。对联是一种文学形式的应用文,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优美精巧,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对联的应用范围广,园林胜境、亭台楼阁、婚丧喜事、寿祝庆典、游乐交往、铭心励志都可以用。特别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各有一句的上下联,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
! x, [$ B0 p& d* E! ~$ O最后,从民谚民谣来看,睿智的“两句话”辐射最广。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谚民谣,虽然不像文人雅士、专家学者说的写的那样全面,那样深刻,那样富有逻辑性,但它却不乏幽默,不乏机智,不乏诙谐,不乏智慧的闪光。它用朴实的、没有什么雕琢痕迹的,有时甚至是粗俗的语言,然而常常却是真实地、率直地、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一种心态,一种情趣,一种希望,一种价值观念。它是时代和社会的脉搏,是时代和社会的晴雨表,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力。
) T$ F4 M7 c+ y, Z* S( A微型诗虽然不象一些古典诗词、格言警句、对联和民谚民谣那样对仗工整,但和它们一样,两行体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所记忆、所传诵。所以,把两行作为微型诗的基本体式,这个定位应该是比较准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2-23 13:40 | 只看该作者
微型诗难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3 13:48 | 只看该作者
冷铜声 发表于 2014-12-23 13:40
, p& f3 t7 m1 m2 b6 _* z- l微型诗难写。

1 \$ M/ U7 K6 G  T/ f9 T刚开始学难是肯定的,万事开头难,慢慢积累,相信总会有一天会变精的。问候老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12-23 20:03 | 只看该作者
详尽,有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4 12:21 | 只看该作者
剑萧 发表于 2014-12-23 20:03+ A6 T+ k& a$ i' N9 V$ u! S
详尽,有趣!
- b$ B3 o+ M9 t+ b8 A+ \
纯诗微诗第一期同题诗会明天发布,有劳剑萧明天记录此项纯诗大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2-25 08:27 | 只看该作者
灵魂独舞的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17:12 | 只看该作者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14-12-25 08:27, l; b! p8 H( f. Q7 h
灵魂独舞的语言。

1 q) d# n, S/ h8 ?期待明月的微诗的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1-6 0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12:14 | 只看该作者
% g# v2 f, j# I" @
多谢大荒来支持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1-6 12:49 | 只看该作者
清浮荷 发表于 2015-1-6 12:14
# d* v1 k% N* m1 }# z( H多谢大荒来支持哈

  Z$ H7 B( V,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9 10:2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