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07|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杀狗的过程》是一篇不错的散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2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花一仆 于 2014-12-31 11:55 编辑

《杀狗的过程》

     这应该是杀狗的惟一方式。今天早上10点25分,在金鼎山农贸市场3单元靠南的(这个“的”字当删)最后一个铺面前的空地上,一条狗依偎在主人的脚边(这个标点应为句号),它抬着头,望着繁忙的交易区,偶尔,伸出长长的舌头,舔一下主人的裤管。主人也用手抚摸着它的头,仿佛在为远行的孩子理顺衣领。
     可是,这温暖的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主人将它的头揽进怀里,一张长长的刀叶就送进了它的脖子。它叫着,脖子上像系上了一条红领巾,迅速地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继续依偎在主人的脚边,身体有些抖。主人又摸了摸它的头,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
    但是,这也是一瞬而逝的温情。主人的刀,再一次戳进了它的脖子,力道和位置,与前次毫无区别。它叫着,脖子上像插上了一杆红颜色的小旗子,力不从心地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他(应为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如此重复了5次,它才死在爬向主人的路上。它的血迹让它体味到了消亡的魔力(这一句是添足,可删。魔力,指的是不可抗拒性。已经死了,还体会什么?)。
    11点20分,主人开始叫卖。因为等待,许多围观的人还在谈论着它一次比一次减少的抖,和它那痉挛的脊背,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

   a 、本人和这篇散文的作者雷平阳先生不认识。其实除了河北诗歌界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诗人们之外,可以说我对整个诗坛都是陌生的。不过这篇散文是以诗的面目出现,而且引起了热议。我这个局外的,只是爱好诗才来看一眼的人,倒有点纳闷儿。把这“诗”一行一行推倒,再按照文学体裁的要求排一排,《杀狗的过程》不就是一篇形散神凝的散文吗?或者是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都在的微型小说,但不是诗。也可能是雷平阳先生给诗坛开了个玩笑,也可能诗本身已经成了玩笑。记得韩寒和赵丽华之间那次为时不短的争论是把诗当作玩笑来着——当然,前提是赵丽华如果真是个代表性诗人的话——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玩笑都可以在诗里开。
   b、雷平阳先生的这篇散文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文中揭示了这样一种文化现象:养它,就能杀它;忠诚,就可以反来复去被杀。1、在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里,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所谓的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2、造成这种文化传统的是儒家思想。这不必细论。3、巩固这种文化传统的是政治。两千多年封建统治,都是统治和被统治界限分明的两极。不只是生产力水平方面的因素,而主要是统治者的权术使然,被统治的占大多数的百姓,往往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4、生与死的问题上,人对人不客气。一朝一代可以不算什么,历朝历代都是如此,那就巩固成了一种文化心理。为此并行着两种学问,一是道家无为,二是厚黑学,都是为斗而存在的文化。这是国人好内斗的原因。5、生与死的问题上,人对自然更无法客气。生死线上可以易子而食,何况狗乎?
    现实意义在于,一定角度上影射了贪官和不法商人那种残忍的贪婪、掠夺,造成的失地、失身、失命惨剧等等。
    同样,就这些意义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大概我也是夸大了的。除了忠诚和残忍两个形象,作者没有提供任何线索让我如上解读。我倒愿意作者能够触及上述根本性的东西,使我理所当然地做上述解读。
   c、 有线索的倒是“红领巾”、“红旗”等政治色彩。对此,感谢诗被冷落的地位,也感谢朦胧诗之后的多元化向度,更去感谢口水等“非诗化”把诗弄得不堪入目,这种情况下,没人追究一首诗写什么。但这样的暗喻毫无意义,无论对这篇散文还是诗而言,这只是可以更换的喻体。为什么非要有这样的比喻?实际上,正如以上讨论的,我们社会思想的落后,制度执行上的不如意,甚至腐败,都有我们自身所携带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鲁迅那个时代所深恶痛绝的民族劣根性远远没有根除。可能刚才,可能现在,可能明天,你和我仍会在行为上、思想上体现那些劣根性。这不是红领巾能解决的问题,是要靠文化引领下的全民自觉才能实现进步的事情。
   d、至于艺术性,诗友们多有探讨。比如真实性,艺术的真实是有尺度的。显然雷平阳先生是把狗做演员或道具来使用的。而语言艺术,则与诗相去甚远。
    综合以上几点,我不能把这篇散文当诗看。
   e、诗是时代的号角。脱离这篇散文,我看到的不少诗连散文都不如,把诗当成了泻私愤的场所、口水的痰盂、垃圾的筒、下半身的喷射地。诗人们总是想争诗的社会地位,这些非诗化倾向也可能是采取的办法。但是,越是非诗越是歧途,越难打动社会人心,反而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效果(没人会拿下半身诗歌给子女们看。如果连家庭都不能进入,诗在何方)。于是有人强调政治介入,觉得可以打开出路。这些,都是诗人们缺乏文化自省的方面。对文化的社会不关注,对现实的社会问题采取陌生化态度,却对政治的社会去介入。无力也无益。就《杀狗的过程》以诗的面目出现之后的影响而言,它打动的也只是一些善良的诗人或以善良爱诗的人。用的是两种力量:彻底的残忍和政治化隐喻。试图挫政治之锋锐,强诗歌之力量,这样的追求本身就是虚妄。一是没找到症结;二是传媒现代化、社会风尚低俗化等对文本美感的稀释;三是社会生活的功利化因素。
当然更多看到的是爱着诗的高尚、秉着语言的艺术默默耕耘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担负着诗的未来。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不能带来收入,不能带来地位,也没有实际上的名誉可言,仍然认真着、执着并纯粹着一颗颗烫烫的诗心。这么多诗歌论坛和纸刊上反映出的,执着火把在诗歌的夜路上探索着的人们,才是真正的诗人。多想告诉他们,在这孤寂的一隅,诗人们要善待自己,要学会保护自己。一说这个话题就心疼,为前不久去世的陈超朋友。不只是生命上的,也包括政治上的,包括各个方面的善待与保护自己。诗是用来培养微笑的,诗是用来宽阔胸襟的,诗是用来永葆青春的,为什么有的朋友就走向了反面?!
    仍然是这么说,对社会不满,首先要对自己不满;对社会义愤,首先要对自己义愤。诗人要有铁骨,就要像鲁迅先生那样走向深刻,走向文化,走向信仰。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1、我是一个群众,诗歌爱好者而已。2、只是交流看法。谁都可以不认同我的观点。3、说得再多也只是为了诗。不想招惹谁,没时间去争论什么。只是为了诗好。

附:《杀狗的过程》

            雷平阳

这应该是杀狗的
惟一方式。今天早上10点25分
在金鼎山农贸市场3单元
靠南的最后一个铺面前的空地上
一条狗依偎在主人的脚边,它抬着头
望着繁忙的交易区,偶尔,伸出
长长的舌头,舔一下主人的裤管
主人也用手抚摸着它的头
仿佛在为远行的孩子理顺衣领
可是,这温暖的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
主人将它的头揽进怀里
一张长长的刀叶就送进了
它的脖子。它叫着,脖子上
像系上了一条红领巾,迅速地
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
继续依偎在主人的脚边,身体
有些抖。主人又摸了摸它的头
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
但是,这也是一瞬而逝的温情
主人的刀,再一次戳进了它的脖子
力道和位置,与前次毫无区别
它叫着,脖子上像插上了
一杆红颜色的小旗子,力不从心地
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他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
——如此重复了5次,它才死在
爬向主人的路上。它的血迹
让它体味到了消亡的魔力
11点20分,主人开始叫卖
因为等待,许多围观的人
还在谈论着它一次比一次减少
的抖,和它那痉挛的脊背
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



201412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2-31 00:4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1 09: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一仆 于 2014-12-31 09:12 编辑
潘三专 发表于 2014-12-31 00:46
散文化的诗歌滥觞于宋,不失为诗歌语言和形式的发展和进步。分行只是诗歌的外在标志,诗歌并不只是分行分出 ...


三专诗友好,感谢。知道说出来就要讨论。因为我们交往于原创,所以愿意讨论。
是的,分行是一种形式。如果不分行也是诗,那就写散文好了。为什么还说诗呢?
形式的要求自然包含着对内在要素的考量,如语言特点、如诗句的内在空间拓展,逻辑(诗美逻辑)的严谨、对语言表现力的创意性发现等等。
这不完全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本上的内容,还有我的体悟。雷平阳先生和我都学的中文。
我是92年离开讲师角色转行谋生,但保留了对诗的爱好。理论性的东西这几年读的少了,印象中的外国现代各流派,都注重诗的语境的打磨、音律、表现力等等。庞德写火车站那首成为意象派代表性作品。
人是一种形式,狗是一种形式。为什么人杀狗而不是狗杀人呢?因为内在构成不同。

感谢三专老师。元旦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1 09:20 | 只看该作者
潘三专 发表于 2014-12-31 00:46
散文化的诗歌滥觞于宋,不失为诗歌语言和形式的发展和进步。分行只是诗歌的外在标志,诗歌并不只是分行分出 ...

另外,为什么“非诗化”如散文化是诗的进步呢?我赞成口语化和不同类质语言的创意,但如果散文化也是诗,小说化是不是?把小说分行也可以是诗的话,那诗的存在便毫无价值了。

是谓探讨。别介意我的直接,因为在说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2-31 10:2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2-31 10:2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1 11:34 | 只看该作者
潘三专 发表于 2014-12-31 10:21
散文化的诗并没有取消诗歌的特质,文学体裁之间的借鉴(包括语言和形式)普遍存在并且很有必要。我不赞成 ...

“纯诗”是要有的。赞成借鉴,借来的也是有益于诗的东西,而不是有益于散文的东西。
近几年关注论坛。其实诗友们进行了极广泛的探索——有意识或有意识地推动了诗的多元表现力。像莫家村的细节化,呓语化和去概念化的追求就是很好的向度。篇幅精短,合起来如一句或两句诗,打开来是在突出读意和美感点。宗小白的诗也追求精制,更注重结构和诗“场”空间的营造;老远的诗注重现实当下,注重诗意在场和诗化直击,等等,都是眼前的例子。这些诗的探索是有益的。我不赞成雷平阳的地方在于,这会引导一种政治干预和更广泛的非诗化倾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2-31 11:4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1 11:47 | 只看该作者
潘三专 发表于 2014-12-31 10:29
具体到《杀狗的过程》,我认为与其说它是散文,还不如说它是小说。至于它为什么会以貌似诗歌的形式出现, ...

这又回到了原点。如果没有“纯诗”的概念,诗就成了一个泛文本的东西。评家无处评,课堂无法讲,学生无法学。科学性荡然无存。古今中外的研究岂不被视为儿戏?哪就要问问是谁在儿戏了。
我现在说的是《杀狗的过程》是儿戏。倒是赞成诗友说的,说它是微型小说也未尝不可。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高潮、结尾等等要素都在。至于匠心,一如我文中所说,我怀疑他在跟诗开玩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12-31 11:5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3 21:5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