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斌 于 2015-1-11 08:43 编辑
双重结构与深层意蕴
——读雷平阳的《杀狗的过程》
雷平阳的《杀狗的过程》(以下简称“过程”)自问世以来,一直广为人们所关注。《过程》一诗外在的特征是叙事的,写实的,具体的,甚至有些给人以“本事”的印象。是的,它写的就是一个“杀狗的过程”。但我们读后很有些震撼。从网上搜集了一些相关评论,无论是贬还是褒,几乎都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冲击,尽管其轻重程度有所不同。显然,一个单纯的杀狗的过程的书写,应该是不会有这样的效果的。或者,换句话说,传统写法那种局限于单纯杀狗的“具体”,是不会给人这样的震撼的。否则,人们就会把它当做动物保护主义的文本,抑或是人性善恶的线性抒情。如果成熟的诗歌界或者诗歌接受群体都作如是观,那实在是辜负了雷平阳的一片苦心,也埋汰了这一首具有强烈批判意识和反思精神的佳作。
问题的关键都在于,我们读后的震撼是怎样的性质,这样的震撼究竟来自哪里?
让我们首先分析一下,震撼是怎样产生的,这首诗里究竟哪些诗歌元素让我们产生了震撼?或许,弄明白这些,前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是狗对主人的“依偎”之态,那是一种亲密的、特别信任的情感流露。而主人呢?“抚摸着它的头/仿佛在为远行的孩子理顺衣领”“主人又摸了摸它的头/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也似乎是亲切温暖的。而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之间,“长长的刀叶”“送”进了狗的脖子。“送”?多么温柔,多么顺利,多么轻巧……这是什么?是一般的杀狗的过程吗?不是!这是谋杀?也不全是!这是一种奇怪的却又多么令人毛骨悚然、魂飞魄散的“杀”。那么温暖与亲密,那么不动声色,那么驾轻就熟,那么得心应手,那么无声无息,那么平心静气,那么举重若轻,那么若无其事,那么胸有成竹……,总之是远远超出人之常情,既不讲人性又不讲狗性的“杀”。如果硬要给个命名,我以为是类似于阳谋的杀。在看似温情的背后,是那种至阴至冷的心机与手段。在一种日常生活场景之中,是一幕浓黑的鬼影与杀气。此令人震撼一也。
狗遇到了这样的谋杀已然令人震惊与胆寒。然而,这只狗被主人“招了招手”就又“爬向”“依偎”着主人,在感受着“温情”时,“主人的刀,再一次戳进了它的脖子”。如是反复者五。这还是狗吗?这是怎样的一种狗?是什么力量将一只狗驯顺如此?什么人拥有这样的力量与手段?世上怎么会存在着这样的力量与手段,有多少生命遭遇过或正遭遇着以及将要遭遇着这样的手段?狗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为这样的手段所蒙昧所诱惑所召唤所控制?还有多少生命有着类似的遭遇?看似荒诞的画面与情节,传递出来的却是人类历史上司空见惯的种种群体事件的真实记忆,那些暗示、强调、断言以及种种承诺建立起来的权威以及所产生的召唤的效果,这些效果产生的与群体事件参与者初衷相悖反的结果,这一切,多么像《乌合之众》里描述的情境。一两个精心叙写的杀狗的细节,如此小的审美切口,却释放出如此巨大的想象空间与包蕴容量,此震撼二也。
狗的脖子被戳进第一刀,“它叫着,脖子上/像系上了一条红领巾”;被戳进了第二刀。“它叫着,脖子上像插上了/一杆红颜色的小旗子刀”。系上红领巾的杀戮是怎样的杀戮?插上红旗的杀戮又是怎样的杀戮?有人就此上纲上线,居然质疑到诗人对祖国与民族的情感。我实在不知道红领巾和红旗与对祖国和民族的情感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如果说,一条红领巾或一面红旗就与爱国划等号,那这种爱国情岂不是太廉价了?就我所知,江青就戴过红领巾,而“打着红旗反红旗”更是当年最为流行的政治口号。即便有人硬要强行联系着理解,那么,我要说,狗脖子上系上红领巾或者举着红旗的狗,那绝对与爱国无关,更谈不上因此而影响我们对国家的情感。事实是,这两个意象在这里只是一个符号,一个牵引读者想象的引发器。当然,它们引发出的想象与联想是沉重的,也是尖刻与锐利的。但我不认为这是生拉硬拽的叙事诗写,我认为它们是来自诗人对现实与历史长久沉重的思考和诘问。此震撼三也。
当然,《过程》里,令人震撼的细节还有不少。这里,我分析了引发震撼的三种主要的因素。我们看到,这三种因素,是一种牵引,也是一种召唤,将我们引入新的诗歌空框结构,为我们打开了更加广泛的诗歌想象。这是超越了单纯杀狗过程的具体,进入了一种更加深邃的历史意蕴与更加独特的存在经验。照陈超先生的话说,就是以一种具体超越了具体,从而达到一种更新的具体。而在这样的诗歌叙事的具体里,个人真实的日常生活叙事与历史记忆沟通了。而雷平阳的非凡之处在于,他以如此小而具体的日常,引我们进入如此深邃悠远的历史;以如此世俗与寻常的细节,抵达的却是人性最幽暗的内在;以不经意的几个语符或代码,完成了惊世骇俗的转喻与丰富的联想……而任何一个经过上世纪我们国家和民族峥嵘岁月的过来人,扪心自问,都不应该无视雷平阳诗中所写的,由一个杀狗的事件所引发的历史想象与现实沉思,其坚实的历史基础与灵感的源头活水。已故著名诗歌评论家陈超先生就曾就此多次在文章中予以了阐发。正如陈超先生在2012年3月份的《星星》(理论月刊)刊载的《“融汇”的诗学和特殊的“记忆”》一文(顺便提一下,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诗歌评论之一)中评论的:“它们不是预设的观念的推衍,而是一个个独特的心象—情境,每个心象—情境都有经验、情感和智性融汇,是言说有根、引申有据的。正是在这种融汇里,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语言深渊被缓缓举起,更深地捺进了时代和人心。”而我要说,雷平阳的可贵不仅在于实践了第三代诗歌后的叙事方式与想象模式的转型的探索与突破,使之成为有效诗写持之有据的经典文本,更在于他超越私人诗写的坚定与努力,执着于个人化历史想象力的养成与拓展,其自觉担当的顽强与无畏前行的毅然,是拥有着一个真正诗人的博大心胸与先锋最珍贵的独立和自由。
哈维尔这样说过:“没有一种历史尺度的私人生活展示,只是一个表象和一个谎言。”雷平阳的诗歌书写就是对这样一种展示的拒绝。而无视这些,将《过程》仅仅当做一种私人生活的展示,这不仅是对雷平阳的不公,也是对诗人的专业精神和社会良知的漠视。
附:
《杀狗的过程》
雷平阳
这应该是杀狗的
惟一方式。今天早上10点25分
在金鼎山农贸市场3单元
靠南的最后一个铺面前的空地上
一条狗依偎在主人的脚边,它抬着头
望着繁忙的交易区,偶尔,伸出
长长的舌头,舔一下主人的裤管
主人也用手抚摸着它的头
仿佛在为远行的孩子理顺衣领
可是,这温暖的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
主人将它的头揽进怀里
一张长长的刀叶就送进了
它的脖子。它叫着,脖子上
像系上了一条红领巾,迅速地
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
继续依偎在主人的脚边,身体
有些抖。主人又摸了摸它的头
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
但是,这也是一瞬而逝的温情
主人的刀,再一次戳进了它的脖子
力道和位置,与前次毫无区别
它叫着,脖子上像插上了
一杆红颜色的小旗子,力不从心地
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他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
——如此重复了5次,它才死在
爬向主人的路上。它的血迹
让它体味到了消亡的魔力
11点20分,主人开始叫卖
因为等待,许多围观的人
还在谈论着它一次比一次减少
的抖,和它那痉挛的脊背
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