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秦小川 于 2015-1-17 10:33 编辑
& o( S q; E4 x$ d! t8 _( g. A7 |6 x, j P8 Y( c( p" `9 q- t
陌生之域 & S' \; r2 B/ t9 n2 u9 z$ H; S
8 J' B% @# R0 n/ r4 @: l
幼时总觉得夜长有翅膀,高悬的寂寥的天穹总在固定的时点被它霸占,待宁静中透出远山沉默的凄凉时,人头攒动的小镇本能般变得热闹,这时夜隐匿在孩子们的眼中收拢来更纯净的黑色。/ @% R. F) _7 H& K
) b& P1 N2 _3 J8 r6 L/ c5 u* h6 {( {
父亲会远远地依靠在门前褪色的藤椅上,沏上一杯不见叶脉灵透的廉价茶,放于右手旁的矮凳上,等到茶叶浸透后安静地坐在杯底方才饮尽,孩子们则为了热闹挤在了屏幕前端,你推我搡,想要钻进那边的世界似的争论不休。故事在嘈杂声中掀起衣角,那时给人的疑惑便是藏在蛋糕盒一样的东西里的怪物,蜷缩着身子,直到听到光的脚步声才舒展身子,放出影子来的究竟是不是神灯里的那团雾气就这样如心所愿般会常存在接下来的生命里。& @' v4 z% s( ~6 e5 U
5 p" t7 X% z- f/ v" L8 `/ G9 F7 c2 ^ 父亲没说过在远处看风景要比走近些好在哪里,因为我认为父亲都是些与文字情感背道而驰的人,表露于外似乎都负罪般离真情很远。
) C2 a. `! X; G5 Q) z$ x秋雨稍晚些,风就瘦的有些可怜,赶不走的热闹融化在僻远的山中,要习惯这样的生活方式不见得非常简单,谁属于这里是最初就选定的,多年后的慕名而来也不会为你另辟蹊径容得半个陌生的身影。+ N0 h3 ^4 E! h& ^4 y. ~
9 M( S, v* |& f# A* j. F 孩子们被故事摇晃着脑袋,是非与否还不是那些思维里任性编制的模样,可是他们是纯粹的,是善良的,是回不去的。当故事在原有的高潮里被孩子的笑脸和盘托出时,那一刻的大人们是暗自窃喜还是羡慕不已呢?如今这些不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不是现在都已经有了答案。或者答案就是我们自己么。+ l/ |, a! r1 W# c
1 X# S' o9 _1 s" q2 o. @ 拍拍屁股,故事被转身的身影搅乱了心神,孩子们便三五成群,朝着深巷里走去,远离了聚来的热闹的夜才刚刚开始,孩子的游戏是规则自定的吧!4 K1 Q U' B. }- ?7 P
$ [3 i, e7 W9 G9 { 要回到故事中去,但不是那个蛋糕盒里的无关痛痒的假设人生,是故事外的故事,至于这张硕大的屏幕为什么会在夜的抚慰下频繁展露自己光洁的面容,那时是找不出原由的,只记得穿孝衣的人总显得很热情,他们没有悲伤或者悲伤在一开始就是看不到的,他们喜欢热闹,他们和孩子没什么区别。可现在呢?想想父亲为什么会远远地观看这场闹剧?为什么挤在最前面的总是些孩子,为什么只有在僻远的城镇里才会招来难得的热闹?+ c( t; g1 V4 |* V, x
) i& _$ @% d! t9 K 原来大人是有所忌讳的,他们不愿过早地告诉孩子,不给他们讲人生中终极对立的事,其实谁又了然呢?原来大人们会遵照俗定的方式顺从没有思想的行为,他们不强行地让孩子接受,不给他们讲所谓的原因,其实谁又真懂呢?原来大人会把季节的事过度到天和地的距离上,深埋一些难掩的悲哀,他们不告诉孩子,不愿让枝头的微颤伴着风声忘掉曾经熟悉的呼唤,其实谁又情愿呢?5 B$ N' q, L! p' L8 O: N6 C
4 t1 k; l: ^7 j; c$ f; L7 Q! r9 i 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事物会在偶然间变成了祭奠,就像这些在城镇里攒动的人头一般,很多事与我们并无瓜葛,就算是对死亡的挥手告别。不去多想,只要远远地看着,不去接近,就像会远离悲伤。
+ W* u2 M% R3 ^8 v& E% }+ [# s 9 z2 C- u/ n* a1 h
可是静下心来想想孩子们的恐惧在没有触及到现实的可怕时而表现出的镇定正是我们渐渐在丢弃的,我们心受制约才会束手束脚,才会在陈旧的思想中成为过去,成为缅怀最好的配料。然而,也是在这样黎明将至的时候,我们选择踏上的总是那陌生的路,会容得下几步,或者你还在梦中与碎花落叶谈起深刻的人生,平静的心就不见得有恐惧。那么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醒的事是每颗柔情似水的心都在怀念,只是方式的不同罢了,我说我怀念的是陌生,就像最初不认识每一个人。
5 P. p* h2 y% h9 K; C0 t" F! t1 f$ M. X2 J
陌生之域,都还好吗?- Q: N0 S- @, n/ |) i: G! ?5 m
/ D! a6 \1 s: X; X 2012年9月7日 23:552 X J9 d: A3 o1 M, \" ~; ~6 J( Z# }
+ D5 k% r _+ n; Q
秦小川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