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打开诗歌的又一扇大门 [打印本页]

作者: 余村    时间: 2015-1-17 22:21
标题: 打开诗歌的又一扇大门
打开诗歌的又一扇大门


——读开明的一组诗歌作品



黄焕新





2012年中秋期间,我从深圳回了梅州,想去蕉岭拜访一些当年的射门诗社社员。想起来,也有好多个年头没见他们和读他们的诗作了。

说去就去,第二天早饭后,我便从梅城坐车北上。快到蕉城时,我拿起手机联系,却只找到开明。他对我的到来有点意外,也感到高兴,说在蕉城某某路口等我。路口到了,他已手搭凉篷站在了那里,我却没认出来。原来他长胖了,也白嫩了许多,跟以前的他相比,简直是换了个人,手都握上了,似乎还不是他。

坐下来,他谈了一些蕉岭诗友生活、工作上的事和他近年来的诗歌创作情况,让我很受鼓舞。走以前,我给了他我的电子邮箱,并说以后发些诗来让我看看。一个星期后,我回到深圳,他的邮件便跟了过来。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他的一张彩照,嘴角上边的两个浅浅的洒窝装满笑意,让我看了又看。然后是他的诗作,长长短短,一共十多首。我拜读后,觉得它们也像开明的长相,变得越来越靓了。



开明是二十多年前梅州射门诗社的第一批社员。那时,他的诗已有相当水准。这是他1990年笔下的《白求恩》:“……/用你的热情和精湛的医术/夺回了一条条闪光的生命/为中国缝合了一道道伤口//过度的支撑/疲惫的你不小心让刀锋/划破自己的手腕/你的鲜血/流进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从此,中国大地上/便长出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那时,开明才20多岁,习诗的时间不长,能写出这样的诗来着实不易,难怪被诗友们一致看好,并希望他能一步步向高处攀登。

开明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从他这次拿给我的十多首诗看,确实是上了不少台阶。来看他这首《端午节想起屈原》:“每年这个时候/我们常常想起/一些事物,一个不屈的人/一个不落的名字/至今依然明亮/抵达我们的内心深处/这个时候,山河是沉默的/草木无言/只有霏霏细雨/像我们怀念的泪水/洒向江河/洒向神秘的水域/有水的地方就有他的魂灵/我们溯流而上/在水中寻找他的尸骨/他的清白,和风中的离骚/……”。他这首诗,与《白求恩》属同类题材,写的都是经常被我们念起的历史人物。但不管从语言的鲜活、生动性上看,还是从内容的丰富、结实上看,两者均有明显不同,因而留给读者的想象也就有别。究其原因,是写作手法上的差异所致——前者用的是直叙、直达手法,而后者则多靠图像、意象说话。这种差异,读者自然会一下子看出来,但对开明来说,却恐怕不那么简单,里面既有认识事物的思维转变,也有习惯了的写作定势转变,特别是后者,我想是艰难的,就算转变的决心定了,也还需要时间上的积累、实践上的磨练。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开明没有坚持下来,我想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收获。

这些年的开明,随着社会环境和写诗生态的变化,及其自身条件的改变,视野宽了,见识广了,思考多了……这多那多以后,便有了他一首首不同于以往的诗的诞生。

他这次给我的这些诗,不过是其中的极小一部分。下面就来看看它们的大致模样。

一是深刻。“一个不落的名字/至今依然明亮”,但“我们包了千年的粽子/至今依然包不住/世俗的尘埃/我们吃了千年的粽子/至今依然吃进风沙/吃进贪婪和灰暗”(《端午节想起屈原》)。“这是流光/手是不可触摸的/就像一些心”,“人生,一半缘于无力/一半缘于坠入的命运”(《远方的彩虹》)。这虽然只是诗中的部分句子,但已经让我们读到了一些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和隐藏于人们心灵深处的某些无奈,写得自然、妥贴,无强人之意,有善者之心,未经作者写出,不一定人人都能想到,读后难免让人为之一振。诗能写到这种份上,足矣。顺便说说,诗中有一些很好的比喻词,比如粽子、尘埃、风沙、流光、命运等。无不切题切意,形象生动,不落俗套,对完成作者的创作意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平和。此刻,“站在南海,站在这岛屿上”,面对大海的开明,本来一开始就可以声嘶力竭地大呼一番的,但没有,他只是说:“西风的古道南海的日月/缤纷的云彩覆盖着/湛蓝的大海/我顺着风浪所指屏息凝望/金色的阳光,像秘密镶满了岛屿”(《在湛蓝的大海上》)。开明知道,写诗,有时是需要控制一下情绪的。这也是一个典型:“沿着一座城市散步/沿着一座座高楼/或是公园,或是错综复杂的街道/或是宫殿,或是寺庙/沿着历史,或是鲁班的斧头/沿着一些浓雾散去的时光/我看到巨大的光明/被搬到,建筑的高空上”(《建筑学或者其它》)。如此费心费劲的搬动,竟被写得像在城市的某些地方散步那样心平气静。

三是有颜色。“我知道生活中/必须有你,必须有/氧气,阳光/和一些灰尘/必须有你生气的样子/和回忆的慢//我必须知道/你离我有多远/或是多近”,“ 生活可以把我们的棱角磨平/包括激情,或是声音”(《生活的颜色》)。这不是视觉中的红黄蓝绿紫等颜色,而是人的生活颜色,它的标题就是这样说的。这种颜色比肉眼能看到的颜色丰富多彩多了,既有人、氧气、

阳光、灰尘,也有人生气时的样子、回忆旧事时的慢,及激情、声音等等。这些语言,我想,不是具有匠心、“慧眼”的诗人是不太可能说的。因为他们没能像开明一样“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带着感情色彩说话”。

四是有声音。这声音,开明多数时候是用耳朵听到的:“晨风为我们剪出/梦里的水乡/它夹杂着我的童年/生活的印象,和一片蛙鸣/一片波光粼粼的乡音”(《远方的彩虹》)──听到了晨风吹过水乡的蛙鸣声,听到了响在粼粼波光中的乡音;有时候则是用心听出来的:“母亲,你的爱/已汇成一条条河流/在我的血管里奔腾/当四月来临/泪水又一次将我的内心掩没”(《怀念的时光》)——母亲的爱,既然汇成“一条条河流”,而且是“奔腾”的,不是静悄悄地流过的,那么,就自然会让开明听到它们发出的或大或小的声音。这声音是立体的、高保真的。耐听是它的特点——热烈、缠绵、持久,足以“将我的内心掩没”。



开明这十多首诗中,我认为写得最上心的是《哈尔滨,倒塌的大桥》。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事件。它告诉我们哈尔滨那座大桥(阳明滩大桥)是一座怎样的桥,为什么会倒塌,倒塌的后果如何,及各方的反应,等等,写得非常伤感,让我读后心里像塞满了从那座桥上坍下来的一堆堆废料,和一辆辆报废的车辆及多具死难者的尸体而无法搬开。

这伤感来自于十二亿纸币:“十二亿的纸币,只是一个数字/只是路边的一堆垃圾/十二亿,仅仅被几辆车/轻轻地碰了一下/就成为尘土,成为废铁/成为埋葬生命的坟墓”和 “十二亿,在一些人的心中 /并不沉重”的事实;也来自于事故发生后,当事者企图“把真相挖空” ,一如再,再如三地“重创了所有的语言/及摇摆不定的信念 ”,“让苍天呆若寒蝉/ 让眼睛陷入困境/让悲悯的心无所适从/让灰尘淹盖着一路的行程”的卑鄙行径和普通百姓欲哭无泪的的憋气。

开明这首诗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前面说到的种种现实,和阴魂不散的——视财富如粪土(另一面却很贪婪)、视生命犹草芥、视信念为儿戏——的官场病态,还在于让人看到了“车辆和行人,请一路走好”的怜悯之情和社会良知。在我看来,这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比较完美的诗,除了有足够的批判力和警示性外,还能让人享受到它独特的视角和许多好词佳句。

开明长期生活在蕉岭这个小县城,然而,他的心却飞得很远,远至世界各地。“牵挂是一座沉重的山”(摘自他《爱的天空》组诗中的《疼痛的心我无法诉说》。该组诗发表于1997.4《诗神》诗刊),他曾牵挂过中东那块火热的土地,热情讴歌过阿拉伯人民争取自由的神圣斗争(相信至今如此),写过一些如阿拉法特、伊扎克·拉宾等为和平献身的勇士们的赞歌。他的这些举止,能沾上一般意义上的“功利”的边吗?显然不能!如果他要什么“功利”,写些别的东西也完全可以得到,说不定还会来得从容、轻松。唯一能解释的是他的思想素质——正直、正义——已到了不能不那样做的程度,而且一直延续到当下。所以,才有他《哈尔滨,倒塌的大桥》这首诗的诞生。另外,透过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看到开明艺术素养的又一次提升。



“半个月亮,托起了故乡的山脉/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会被落日翻过”(《半个月亮》)。开明的过去,被他的诗页翻过了,但他还要“钟情于内心的小小秘密” (《声音》,下同), 去打开另一扇诗歌大门,迎来一个全新的自己。显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开明知道,“一扇门的打开/需要多少道程序和勇气/需要让一个从前的自己丢失”,真难得他有这样的清醒!让我们一道来祝福他吧,祝福他“琥珀色的梦”一个又一个地实现!



       初稿于2012.11.13,修改于2014.12.3,深圳东乐花园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5-1-18 23:15
黄焕新是楼主?
作者: 余村    时间: 2015-1-19 17:46
张无为 发表于 2015-1-18 23:15
黄焕新是楼主?

问好张老师,不是我写的是黄焕新老师写我的所以就放上了
作者: 余村    时间: 2015-1-19 17:50
张无为 发表于 2015-1-18 23:15
黄焕新是楼主?

同时发表于《射门诗报》深圳版2014年12期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