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0|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脑瘫诗人”背后的奇观与病痛消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2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严家威 于 2015-1-20 23:34 编辑

“脑瘫诗人”背后的奇观与病痛消费


<<洞见>>2015.1.19 第118期 作者:马小盐

导语:近日,大部分中国人的朋友圈都被庞麦郎、余秀华、张万年和姚贝娜刷屏,信息密集,目不暇接。评论人马小盐认为这是后现代社会媒介过度所引发的意义的内爆,虚构成为了超真实,用呈奇观与秀爱心的本质吸引大众眼球,而大众的堆积转发则是慈善式享乐的集中爆发。用“脑瘫诗人”称呼余秀华,既是对诗歌的凌辱,也是对诗人本身的不尊重,是媒介在意义瘫痪之后对真实所能进行的最后的阉割。

最近几日,大部分中国人的微博与微信,被各种奇观式信息所萦绕:五音不全的滑板鞋歌手,“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脑瘫诗人”,离世的政府高官与早亡的乳腺癌歌星的粉丝因悼念信息分羹不均而对媒体竞相争宠,等等等等。一时间,信息争霸,多国演义,各大媒体的体温飙升至四十一度,热点不断,发文频频,观点各异,上演着感冒发烧的中国版“喧哗与骚动”。短短几日,信息密集,目不暇接,大众一向嗜好吸食奇观鸦片的大脑岛叶刺激过度,几近失灵。人们不但审美疲劳,以致审丑也疲劳。如此种种,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一种观看穿越电影才能产生的错觉:社会制度与道德传统仍旧滞留于十七世纪的中国,通过媒体虫洞,蓦然进入了众声鼎沸奇观林立的后现代社会。
媒介“内爆”:精神分裂国度的产物
以上种种,皆是由信息过度所引发的感官眩晕,它让人产生严重的时空错位。因这样的信息轰炸,恰恰是后现代社会的子宫才能孕育出来的胎儿,却偏偏在中国这块古老守旧的土地上离奇发生。由此可见,我们身处的国度,是一个何等精神分裂的国度。在此,抛开国家的精神疾患不谈,让我引进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的哲学理论一言以蔽之:内爆。这是后现代社会媒介过度所引发的意义的内爆。当今的内爆首先是真实与虚构之间界限的内爆,这即意义的内爆。
鲍德里亚早在《我们的残酷戏剧》一文中指出:后现代社会的媒体,热衷于持续不断的产生正确的意义,但同时又粗暴的打碎意义。到处旋起一种毫无顾忌的蛊惑,亦即一种意义的瘫痪,以有利于唯一的剧目,于是便出现了醒目的新闻优越于思想性、批判性新闻的情况(大意如此)。
在庞麦郎与余秀华的相关报道上面,我们能够看到,媒介意义的瘫痪已经发生并正在发生。媒体之所以关注庞麦郎与余秀华,一是因为他们皆来自低层,二是他们皆拥有一种传说中的“才艺”,三是他们皆具有一种呈奇观与秀爱心的吸引大众眼球的功能。对媒体来说,第三种功能,恰恰是最为醒目最为重要的功能。这也是作为诗人的余秀华,为何现身在媒体之初,佩戴的是“脑瘫诗人”这样的耻辱性桂冠,就连诗作欣赏的标题,亦是强调身体疾患多于诗歌文本(《摇摇晃晃的人间--一位脑瘫患者的诗》)的根本原因。脑瘫,一种因脑部病变而导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疾病,摇摇晃晃的出现在公众的面前。这是一种特意塑造的媒介式病理学素描,而非一位诗人、一位普赛克的真实形象。事实上,我们知道,肢体运动障碍,并不影响一个人写诗的能力,但媒介要制造一种奇观、一种吸引、一种意义的瘫痪,于是“脑瘫诗人”这一古怪的词汇组合便出现了。
媒介意义的瘫痪导致意义的内爆。大众面对“脑瘫诗人”这样一个古怪词汇,如同面对早已被炒作至死的“美女作家”、“妓女作家”一类词汇一样,会把形容性词汇当作重中之重,身份性词汇看为轻中之轻。在这里,虚构不但内爆了真实,虚构还跨越了真实,虚构成为了超真实。因为在大众的眼里,作家已经不是单纯的作家,媒介早已将她的意义替换为美女(妓女)。诗人已经不是纯粹的诗人,媒介也早已将她的意义代替为脑瘫。于是在美女(或妓女)作家、脑瘫诗人之间,出现了意义的位移或意义的内爆:究竟是作家还是美女(妓女),究竟是脑瘫还是诗人,或者既是美女(妓女)又是作家、既是脑瘫又是诗人?
“慈善享乐”:躲避思考的最佳方式
面对他人的苦难,被媒介哺育、与媒介共生的大众,早已学会如何政治正确的慈悲。每当媒体报道某位名流离开人世,无论是否知晓其人其事,大众总要点起一盏虚拟之烛,在想象的哀悼中表达一下自己的善意。每当目睹他人的不幸,大众多是手指在键盘或鼠标上的轻轻一舞,在互联网上点击与转发,来体现自己的慈爱与怜悯。
此类互联网式的“我本善良”,与可口可乐广告所号召的捐赠异曲同工:你每买一瓶可乐,就献出了一分钱爱心款给贫困儿童。这便是后现代社会的人类之爱,它以消费之实,进行着想象中的慈善。我们与其说这是一种慈善的假象,莫如说这是一种慈善的享乐。因你喝可口可乐的同时,既满足了自己的口腹之欲,亦扮演了想象中的雷锋:我是好人,我做了好事,我因此幸福快乐。这是我喝可口可乐所能享受到的最大的剩余快感。齐泽克曾因此犀利的指出,享乐式慈善,是大众躲避思考的最佳方式:忘记政治,忘记是什么造成他们(受赠对象)的贫穷,只要做点什么,捐钱,这样你就不用思考了。
在我看来,那篇《摇摇晃晃的人间--一位脑瘫患者的诗》,之所以有着令人吃惊的点击率与转发量,既不是中国大众蓦然对诗歌产生了不可遏制的激情,更不是中国大众戏剧性的一夜之间提高了欣赏诗歌的水准,而是大众的慈善式享乐再度集中爆发而已。对大众而言,“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样的激情诗句,由一位患了脑瘫的农妇狂呼而出,性话语、疾患与低层的三重刺激,引发出大众泉水般汩汩而出的善意与悲悯。
诗歌在哪?被“脑瘫”语汇遮蔽的真实
任何一个懂得诗歌、懂得语言的人都知道,将诗人余秀华与歌手庞麦郎并列,对余秀华而言,是严重的不公。因庞麦郎并无演唱才华,而余秀华却拥有难得一见的写诗天赋。阅读余秀华大部分诗作,我们会发觉,余秀华的诗歌,虽然没有达到赞誉者所赞美的高度,但在各霸一方、流派纷呈、暮气沉沉的中国诗坛,无疑是醒目而优秀的。
余秀华的诗歌,有着词语本真的力、喷泉式抒情以及完全没有被这个社会所玷污的诗者的天真。那些指斥余秀华的诗歌是心灵鸡汤的人,我很怀疑他们究竟读不读诗歌,究竟懂不懂语言为何物。当然,这样说,并非赞美余秀华的诗歌十全十美,亦非肯定余秀华就是中国的狄金森。比起狄金森,余秀华的诗歌风格尚未定型,有着模仿众多国际诗人的话语印痕,但这并不妨碍余秀华诗歌语言中时不时迸发而出淳朴与天真。某种程度而言,余秀华就像突然闯进中国诗坛的原始人,她尚未被诗坛各种诗歌意识形态所挟持,她独自慢慢悠悠的徜徉在诗歌的王国中沉醉并高歌。我想,正是深蕴在余秀华诗歌中的生命之真,打动了一部分对诗歌、对语言有着深深的眷恋的人。这样一位拥有赤子之心、未曾被世俗社会所玷污的诗人,初初面对公众,就被媒体冠以“脑瘫诗人”的荣耀称号,真不知是对诗歌的凌辱,还是对诗人本身的不尊重?
有网友正确指出,美国诗人狄金森,从小患有肾脏疾病,生前没有发表过几篇诗歌,一生足不出户,独身终老。比起余秀华,狄金森可能更为不幸。但没有任何一家美国媒体,为了制造奇观,为了吸引大众,为了秀自己的爱心,将狄金森称为“肾病诗人”。这样的称呼,本身便是对诗人严重的歧视与不尊重。我们生而为人,不可能一生不罹患任何疾病,并不能保证自己健康终老。我们总不能为了从大众那里博取怜悯,因此就将各种疾患与职业强行绑捆,并制造诸如此类的名称:乳腺癌歌星、骨癌舞蹈家、胃癌作家,等等等等。诗人就是诗人,诗人以诗歌文本立身。将一位合格而称职的诗人,以“脑瘫”之类的定语加冕,是以疾患之名,遮蔽诗人的真实身份,遮蔽诗歌本真的光芒,遮蔽一位优秀诗人的创作天赋。这种本末倒置的符号组合,是媒介在意义瘫痪之后,对真实所能进行的最后的阉割。
近几天媒介“内爆”的场景,总令我想起卡夫卡在《乡村医生》中描绘过的骇人一幕:“那男孩的腹部,有个巨大的伤口,在玫瑰色伤口的深处,有许多和小手指一样大的虫蛹,身体紫红,同时又沾满血污,它们正用白色的小头和无数小腿蠕动着爬向亮处。”在我看来,那个罹患疾病的男孩,便是我们时代的隐喻。那个玫瑰色的伤口,便是我们时代的清晰可见的创伤。由此可见,卡夫卡是一位后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家,因他的寓言故事,只有在后现代社会才能由语言符号演变为鲍德里亚所定义的超真实(虚构比真实还真实)。我们看到,在庞麦郎与余秀华的身份创口之上(来自低层、轻度疾患、渴望成功),爬满了消费奇观与病痛的媒体与大众。这些白色的虫蛹,在它们的寄生体上,吸吮完所需的血污,正心满意足的爬向亮处,寻找下一个灿若玫瑰的伤口,献出廉价的奇观或爱心……
马小盐,小说家,文化批评家,现在《延河》杂志任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1-20 23:42 | 只看该作者
汉语世界俨然已经成了一个虚伪的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0:16 | 只看该作者
敬笃 发表于 2015-1-20 23:42
汉语世界俨然已经成了一个虚伪的世界

敬笃与诗歌一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1-21 10: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昨晚在《联合早报》上读过。当天该报还有一篇关于余秀华的报道,如果转载一起阅读,可能对余秀华会有更全面的了解。可惜,我正在开会,手机无法复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0:27 | 只看该作者
东海乌石子 发表于 2015-1-21 10:24
昨晚在《联合早报》上读过。当天该报还有一篇关于余秀华的报道,如果转载一起阅读,可能对余秀华会有更全面 ...

是么,俺找下,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0:36 | 只看该作者
东海乌石子 发表于 2015-1-21 10:24
昨晚在《联合早报》上读过。当天该报还有一篇关于余秀华的报道,如果转载一起阅读,可能对余秀华会有更全面 ...

是这么..

余秀华:诗歌是我摇摇晃晃人生的一根拐杖
2015年01月20日
|
过人的文字天赋、加身体残疾,更使余秀华和她的诗歌成了热门话题。(图/新华网)
过人的文字天赋、加身体残疾,更使余秀华和她的诗歌成了热门话题。(图/新华网)
在没有电脑之前,余秀华都是在笔记本上手写诗歌,柜子里存放着十几本写满诗歌的本子。(图/新华网)
不必追问余秀华为何一夜之间火了,也不必着急给她安上一顶顶各种诗人的桂冠。记者奔赴湖北荆门的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短短两天时间采访,难以完全读懂她那39年“摇摇晃晃的人生”。透过她的2000多首诗,能感受到在鄂中这片温热的土壤,余秀华怀着一颗不安的心,顽强地生长,诗意地栖居!“诗歌是我摇摇晃晃人生的一根拐杖”

2014年《诗刊》9月号重点推出余秀华的诗,引发诗坛广泛关注,《诗刊》编辑刘年向读者郑重推荐余秀华。随后,余秀华的诗通过博客和微信发布,激起一波又一波阅读和转发热潮,点击量连连飙升,这位以诗歌为拐杖的“独行侠”一夜爆红。“我穿的羽绒服是红色的。”面对多家媒体记者的采访,余秀华不无幽默地回应她的“红”。

在横店村一座普通的农家院子里,余秀华曾在无数个日夜凝视天空,对望旷野,而眼下和记者们热情拥抱,谈笑风生,聊她的脑瘫,聊她的爱情,聊她的诗歌。她的内心没有高墙,连一道篱笆也没有。

她走路“摇摇晃晃”,努力平衡着自己的身躯,说话也似憋出来一样,尽可能让你听得更清楚。她出生时倒产,脑缺氧而致脑瘫,高二就退学在家。她不能干重活,平常就扫扫院子,农忙时帮忙烧饭洗衣,也摘棉花。她最喜欢喂兔子,家里养了几十只。这两天突然死了近10只,她难过得掉泪,兔子是她的“小情人”。

更多时间,她孤独,这促使她沉思,写诗。“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她说,“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她给记者签名、写电话号码,足足花了2分钟。对她来说,每写一个字都很吃力,而诗歌是字数最少的一种文体。

“风,水,天空,云朵都是可以触摸的,它们从笔尖走下来。”牵牛花、狗尾巴草、柿子树、打谷场……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都变成了诗歌。当那些扭扭曲曲的文字写满一整本的时候,她是那么快乐。她把一个日记本的诗歌给老师看时,老师称赞她“真是个可爱的小女生。”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她非常感动。

打麻将玩牌是村民的娱乐,而她只是喜欢看书。一个人孤独寂寞,生活单调无聊,写诗就成了一种习惯,那是心灵深处发出的呼唤。弟弟余仕勇是钟祥市一所中学的老师,他说姐姐一直不服输,永远是那么倔强。

2012年她跑到温州,想找一份工作自食其力,却找不到合适的。写诗成为她生命的主要内容。她说,这么多年,除了诗歌,几乎厌倦所有的事情。余秀华痛悼诗友李小旭的一篇日记,道出了心声:“没有诗歌,我们怎么办?”

荆门市文联副主席李诗德认为,余秀华的写作,再一次证实了诗歌对生命的力量。余秀华说,诗歌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充当了一根拐杖。

“诗歌把我生命所有的情绪都联系起来了”

当余秀华的诗狂飙般地被转发,令广大读者、网民产生强烈共鸣。人们发出感叹“什么是诗歌?这才是真正的诗歌。”有学者将她誉为“中国的艾米丽·狄金森”,也有人评价说她像法国乡村诗人雅姆。余秀华告诉记者,这两位诗人的诗自己都没有读过,也许这只是源于心灵的相通,而她喜欢海子。

“诗歌是灵魂的自然流露。”这是余秀华对诗歌的理解。她的诗有深刻的生命体验,对生活有痛感。人们惊艳于她的诗情直击人心,惊世骇俗;醉心于她的诗行质朴滚烫,清新纯净,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先天缺陷,婚姻,对家人深沉的爱……使她感到一种无法割舍的宿命。“我在诗歌里爱着、痛着、追逐着、喜悦着,也有许多许多失落。”她很敬佩父亲。采访中,她不断地夸老爸有文化,很勤劳,总是一刻不停地劳作。

“余秀华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是生命的诗歌,而不是写出来的充满装饰的盛宴或家宴,而是语言的流星雨。”有学者如此评价。余秀华认为,“诗歌把我生命所有的情绪都联系起来了,再没有任何一件事情让我如此付出、坚持、感恩、期待,所以我感谢诗歌能来到我的生命里。”“真诚、真实地展示内心。”刘年评价余秀华说,看她的诗,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暴自弃,并不阴暗,而是充满阳光。

“假如你是沉默的,海水也会停止喧哗”

“我不想这样被关注。”余秀华对记者说,尽管她理解这种被打扰。1月17日,她面对众多媒体记者现场写了一首诗,“假如你是沉默的,海水也会停止喧哗。”

她从1998年开始写诗,已经写了2000多首。她搬出十几本笔记本,上面写有1000多首诗。2009年,钟祥市文友给她送来一台电脑,学会打字后,写诗方便多了。今年元旦,钟祥市委宣传部又赠她一台新电脑。

2014年是她诗兴爆发的一年,一共写了400多首诗,这也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年。《诗刊》重点推出她的诗、她被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朗诵自己的诗歌。她认为,“人生到此,仿佛所有的不幸、磨难,都得到了回报。我觉得超过了我应该得到的。”

此前,周边村民都知道有一个写诗的余秀华,但很少去读,有的说读不懂。母亲周金香说,有的诗还能读出含意,有点味道,如《一包麦子》里写余秀华的爸爸“有白头发也不敢生出来啊”,是说他责任重大,因为有残疾的女儿,要高考的孙子。

余秀华说,“我只是一个农妇,真的应该感谢诗歌。这是我额外的收获,我更愿意说它是人们敞开怀抱拥抱我的一次美意。”

她甚至认为写诗最好的回报,就是让她与刘年的相遇。在北京的几天里,他总是抢着背重的东西,“我问我自己,我能不能做到这样。而生命里,能够与这样的人认识,本来就是幸运了,我觉得我是一个太幸运的人。”

博尔赫斯的作品、《尘埃落定》《灵山》《挪威的森林》……她正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儿子现在武汉读大学,婚姻生活趋于淡定,诗作也将结集出版,她只想安静地看书,写诗。

人们问她的理想是什么,“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好好过日子,好好写诗歌。”余秀华这样回答。她希望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者余秀华或者农民余秀华的。余秀华说,“我悄无声息地落在世界上,也将悄无声息地隐匿于万物间。”

“诗是真正让我们安居的东西。”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如是说。网友“a夜色苍茫a”留言道,只希望你一直是你自己,不因众声喧哗而变异。

来源:环球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1-21 13: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严家威 发表于 2015-1-21 10:36
是这么..

余秀华:诗歌是我摇摇晃晃人生的一根拐杖

是的,谢谢家威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3:01 | 只看该作者
东海乌石子 发表于 2015-1-21 13:00
是的,谢谢家威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1-21 18:5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看到,在庞麦郎与余秀华的身份创口之上(来自低层、轻度疾患、渴望成功),爬满了消费奇观与病痛的媒体与大众。这些白色的虫蛹,在它们的寄生体上,吸吮完所需的血污,正心满意足的爬向亮处,寻找下一个灿若玫瑰的伤口,献出廉价的奇观或爱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1-21 18:5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看到,在庞麦郎与余秀华的身份创口之上(来自低层、轻度疾患、渴望成功),爬满了消费奇观与病痛的媒体与大众。这些白色的虫蛹,在它们的寄生体上,吸吮完所需的血污,正心满意足的爬向亮处,寻找下一个灿若玫瑰的伤口,献出廉价的奇观或爱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3 11:2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